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一、本專業是博士學位授予點
二、專業研究方向、研究內容、培養目標
本專業研究方向有中國法制史、外國法制史、比較法律文化、臺灣法、中國法律思想史、文化遺產法等。
中國法制史是研究中國傳統法律制度的內容、形式、本質、特點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對中國歷史上各種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進行闡述、分析和對比,揭示其產生、演變和發展的規律。
中國法制史是法律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重要的法學基礎學科,同時又是歷史學與法學的交叉學科。中國法制史對于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法律制度文明的形成、發展、演變具有重要意義。它與法學的各個分支學科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它不僅為法學基礎理論等學科提供原始資料,也為各部門法學科提供理論指導。學習中國法制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有助于我們批判地吸收和借鑒歷史上的一切法治文明成果,特別是為我國現行立法提供基于歷史真實的長遠視角,使法律移植與比較法研究更加合乎國情,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供經驗和教訓。
外國法制史是研究世界上不同類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的內容、形式、本質、特點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對世界歷史上各種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進行闡述、分析和對比,揭示其產生、演變和發展的規律。外國法制史是法律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重要的法學基礎學科,它與法學的各個分支學科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它不僅為法學基礎理論等學科提供原始資料,也為各部門法學科提供理論指導。學習外國法制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有助于我們批判地吸收和借鑒人類一切法治文明成果,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供經驗和教訓。
比較法律文化是研究古今中外各種法律文化的內容、形式、特征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以比較的方法為基本研究方法,對世界上不同的法系、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不同歷史階段的法律制度、法律意識形態、法律組織設施等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研究,分析其異同,并且揭示這些異同的成因。比較法律文化是法律史學、比較法學的交叉學科,在法學學科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僅為各部門法學提供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同時也為各部門法學提供理論指導。比較法律文化對于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有助于我們借鑒、吸收人類法治文明的優秀成果
臺灣法研究方向主要以我國臺灣地區法律制度為研究對象,主要的研究問題包括:(1)我國臺灣地區1949年以前法制狀況;(2)我國臺灣地區1949年以來法律制度的變遷與發展;(3)我國臺灣地區現行法律體系;(4)我國臺灣地區現行司法體制;(5)我國臺灣地區法律與國民黨政權大陸時期法律制度的淵源關系;(6)近二十年來兩岸交往中衍生出來的法律問題,包括法律沖突及其解決方案。
本研究方向為大陸地區高等法律院校中僅有的專門研究臺灣地區法律制度及相關問題的專業方向。開展這一領域的研究,不僅有助于大陸社會了解臺灣地區法律制度的歷史變遷、現行狀況,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臺灣社會,同時對諸如“臺灣法定位”等理論問題的探討,將有助于我國現行法律理論的發展。而展開對海峽兩岸交往中法律問題的深入研究則對于發展兩岸關系,促進國家統一具有更為重大的現實意義。
文化遺產法是法學和文化遺產學的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它主要研究如何以法律的手段保護文化遺產。該學科的重點研究內容包括:文化遺產法的框架和淵源,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和目標,不可移動文物的法律保護,可移動文物的法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合作機制,文化遺產爭端的解決機制等。本學科在國內高校中第一個設置文化遺產法研究方向。開展文化遺產法的研究和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珍視和保護祖國文化遺產的熱情,培養學生保護文化遺產的法律意識,幫助他們掌握必要的文化遺產法律知識,還有助于我國法律學科體系的完善。
三、師資力量、主要博士生導師姓名
法律史學科點擁有一支具有較明顯優勢的學術隊伍。法律史教研室現有教師11人。包括在職教師9人,返聘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人。本學科點共有博士生導師4人:程天權教授、葉秋華教授、趙曉耕教授、王云霞教授;碩士生導師9人。在這支隊伍中,著名法學家、老一輩學者林榕年教授、張希坡教授等在國內外法學界和法律史學界一直享有很高的學術聲望。葉秋華教授、趙曉耕教授、王云霞教授等中青年教授也在各自的學術領域發揮重要影響力。在職教師中,50歲以上3人,50歲以下2人,40歲以下2人,在全國性學術團體中擔任會長、副會長的有3人,擔任常務理事的4人。在50歲以下教授中,全部擁有法學博士學位。
四、專業背景、專業概況、建設成果
法律史學是法學領域中的一個重要基礎學科,具有歷史學和法學雙重的要求和難度。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律史教研室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個法律史教學研究機構,從1950年成立,本學科對于全國法律史學科體系的形成、學術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絕大部分在全國高校法律史教學研究中起骨干作用的老一輩法律史學者和相當一批優秀中青年學者都出自本教研室。五十年代以來本教研室編寫的專業教材在全國一直具有較大的影響力。1981年本專業被批準為首批碩士點,1990年被批準為博士學位點。
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國法制史、外國法制史、比較法律文化、中國法律思想史、臺灣法5個研究方向。中國人民大學臺灣法律問題研究所、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世界遺產法研究中心也主要依托于本學科。其中,比較法律文化、臺灣法兩個研究方向,是本學科九十年代以后新開拓的研究領域,在全國具有較大的影響,形成了較為明顯的學術優勢。自“七五”至“十一五”期間,本學科主要學術帶頭人一直承擔多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在職教師承擔的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人均3項以上,近三年全學科科研項目費用總計超過200萬元,人均超過40萬元。近年來本學科點教師共完成學術專著、教材12部,人均發表科研論文30多篇。在今年的科研總考核中,本學科全體教師100%通過。由曾憲義教授主編的《中國審判案例要覽》、《中國法制史》等著作、教材多次獲得國家一等獎和北京市特等獎。近三年(2007年9月——2000年9月),共招收博士生40多名,招收碩士生40多名。近年來,本學科探索并創設了“法律文化學術沙龍”的教學、科研模式,即定期舉行學術報告會和研討會的形式,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形成了良好的學術影響。
五、對外學術交流
近年來,與國外、境外四十多個國家或地區的學術機構保持密切的學術聯系,開展并完成了十多項國際、區際學術合作項目,研究視野開闊,主辦了十多次大型國際和區際學術會議,學術思想活躍,學術影響廣泛。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考研信息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