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008物聯網學院
物聯網是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移動互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高度集成和綜合運用,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我國已將物聯網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項重要組成內容。物聯網學院成立于2009年9月,依托學校大信息學科背景,面向“大智移云物”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交叉融合,培養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急需的物聯網創新創業高級專業人才。2020年8月,學院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合作產教融合共建“華為信息與網絡技術學院”(簡稱華為ICT學院)、“未來技術學院”和“5G物聯網實驗室”。目前,學院設有“信息網絡”二級學科博士點、“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點、“信息網絡”碩士點和“電子信息””專業碩士學位點。
學院建有教育部泛在網絡健康服務系統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和江蘇省寬帶無線通信與物聯網重點實驗室、中央與地方共建實驗室,江蘇省網絡與通信工程研究中心、江蘇省智慧健康大數據分析與位置服務工程研究中心、物聯網應用技術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以及與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通信運營商和中興、華為、華測導航、航天宏圖等IT企業聯合共建的創新實驗室等實踐教學基地,擁有比較完備的實驗系統與先進的實驗儀器設備。學院擁有優秀的師資隊伍,有一批主持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重點項目、產業化項目和企業委托項目等研究工作的專職教師,其中院士1名, “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1人、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9人,江蘇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9人,江蘇省“青藍工程”培養對象10人,博士生導師10人,碩士生導師52人,江蘇省產業教授18人。近年來,學院獲批國家級項目60余項,部省級項目80余項,市廳級項目50余項;獲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20余項,發表高水平科研論文數(SCIE、EI、CSCD)900余篇,申請技術發明專利400余件,獲得國家專利授權300余件。
學院十分重視人才培養質量,科學制訂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突出工程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體系;與政府、國內外高校與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辦學模式、項目實訓與企業實習相結合的培養過程;培養的學生符合戰略型新興產業的需要,以滿足社會對信息網絡人才的需求,促進信息網絡產業的發展,為國家經濟建設培養優秀的信息網絡人才與管理人才,同時成為服務社會的重要平臺。
(一)0810Z2信息網絡
1、無線通信與智能組網:主要研究無線局域網、無線傳感網、移動互聯網、5G/6G等無線通信與智能組網的理論、技術和應用,包括大規模MIMO、OFDM、擴頻、多址技術、自適應天線技術、在低信噪比或者高頻譜效率時接近Shannon極限的信道編/解碼技術、新型數字調制和解調技術、信道建模與信道估計技術、壓縮感知信號處理和應用、自適應干擾消除技術、室內高精度定位技術、軟件定義無線電(SDR)和軟件定義網絡(SDN)、協同通信系統、認知無線電理論與技術和無線自組織網絡(Ad hoc)、可見光通信、跨層聯合優化理論和設計等,以及無線網絡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在人機交互、無人駕駛、無人機、智能機器群協同等方面的應用和實現智慧家庭、智慧社區、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農業、智能制造、智能電網、智慧應急等萬物互聯的解決方案設計和系統部署。
2、網絡通信與協同控制:主要研究多網融合體系架構與多域協同的理論、技術和應用,包括無線泛在網絡、物聯網、5G/6G系統、衛星通信系統等,無線傳感器網絡節能與路由技術、Ad hoc網絡無線信道接入技術、大規模多跳無線網絡建模分析與性能優化,基于智能標識的網絡尋址機制、網絡通信安全機制和QoS服務保障機制,面向各類網絡場景(泛在通信、超密集通信、M2M、衛星網絡、融合系統等)的智能協同技術、軟件定義技術及中間件技術、網絡資源分配策略和通道控制技術、計算模型及其優化處理算法和實施技術,多網絡多終端的通信服務與協同控制應用平臺的搭建、相關技術標準的制定和產業化應用等。
3、信息系統與智能處理:主要研究信息系統數據感知、智能處理與管理等領域的理論、技術及其應用,包括數據感知傳感器、RFID等自動感知識別技術,數據科學理論、數據預處理(數據清洗、轉換、集成、融合、脫敏和標注等)、分布式計算、云計算、邊緣計算、云邊協同、數據挖掘、機器學習、可視化等智能處理理論與技術,以及大數據存儲與管理平臺的構建與優化,面向車聯網、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慧醫療、智能家居等應用信息系統的搭建與部署。
4、信息網絡安全技術:主要研究現代信息系統和網絡空間安全相關領域的理論、技術和應用,包括傳感器件安全及可靠性技術、終端設備感知安全,組網安全與協議分析、信息網絡安全態勢感知與度量、網絡攻防與隱蔽通信技術,云計算與邊緣計算安全、信息系統安全技術,隱私保護、電子取證、可信計算、區塊鏈、新型密碼技術等智能信息處理安全技術,以及智能應用業務安全保障技術等。
(二)081600測繪科學與技術
1、攝影測量與遙感:主要研究多源感知數據的快速獲取與建模、AI遙感信息提取與分析、定量遙感及地表參數反演、多源數據3D/4D場景重建方法與應用等。
2、導航與位置服務:主要研究位置智能服務技術與應用、多源無線信號與衛星導航系統的室內外無縫定位技術、位置智能服務的隱私安全保護等。
3、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主要研究空間數據挖掘、面向智慧服務的GIS工程集成與開發、物聯網/傳感網觀測數據的共享服務等。
4、智能時空信息技術:主要研究時空信息智能感知、時空信息智能認知、地理空間與網絡空間動態數據融合、時空信息智能決策與廣域應用等。
(三)085400電子信息(智能物聯網)(全日制、非全日制)
1、物聯網與人工智能:主要研究基于物聯網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大數據管理與智能分析、云計算資源智能管理等物聯網智能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包括時空信息智能采集、室內外多模融合定位、數據挖掘與增強學習等,面向高效解決圖像識別、聲紋識別、行為分析、語義分析和空間智能等問題的協同感知和多維感知、新型深度學習等技術,機器學習、邊緣計算、區塊鏈等人工智能方法在物聯網領域的新技術研發與應用,面向工業物聯網、智慧家居、智慧交通、航空航天遙感、機器人、軍事作業等實際場景與具體需求設計終端產品、規劃可視化平臺、搭建系統服務,以及可靠實現相應的創新型智慧化業務功能。
2、物聯網與6G通信:主要研究6G移動通信技術與物聯網的融合,形成智慧的感知、通信、存儲、計算、控制、決策和應用,實現萬物智聯。具體研究內容包括物聯網中各種傳感器件和設備的設計和制造;6G中的IoT技術和功能、無線傳感網、無線ad hoc網絡、傳感器與微處理器集成組網等;利用6G技術(大規模多天線MIMO技術、智能超表面、通信感知一體化、全雙工、近場通信、高頻段如太赫茲通信、天地一體化融合組網、網絡內生安全等)和傳感控制器件實現物與物、物與人,萬物與網絡的連接、識別、智能管理和控制,面向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小區、智慧家居、智能農業、智能制造、智能化應急等應用。
3、物聯網與數字孿生:主要研究物聯網與數字孿生技術的深度融合,致力于時空信息的獲取、處理與可視化,以及三維城市建模、時空信息的AR可視化與交互等關鍵技術及應用。具體研究內容包括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時空信息傳感器網絡的構建、時空信息的智能采集與處理、以及高效的三維城市建模技術,旨在實現智慧城市的全面感知與管理。
4、物聯網與信息安全:主要研究物聯網及相關應用場景中的信息物理安全、采集安全、控制安全、傳輸安全、處理安全、業務安全、安全測試與評估等領域的理論、技術和應用,包括物聯器件與芯片可靠性優化技術、物聯設備及接入安全技術、信息采集安全技術、傳感控制安全技術、有線與無線網絡安全技術、感知數據處理安全技術、數據隱私與安全保護技術、物聯網信息系統安全以及物聯網相關應用領域的業務安全保障技術等。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