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專業介紹
一、基本情況
(一)歷史與現狀
本學科肇始于1984年深圳師專,具有堅實的歷史積淀。1986年,經廣東省高教局批準,設立深圳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1995年,師范學院成立并設立教育系,后陸續設立教育技術系、學前教育系、教育科學研究所、基礎教育與教師發展研究中心,2018年成立教育學院,灣區教育研究院。2003年,師范學院獲得課程與教學論碩士學位授權;2006年,獲批高等教育學、教育技術學兩個碩士學位點;2008年獲批教育專業碩士點;2010年,獲批教育學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在學校人財物大力支持下,本學科進入深度發展快車道。
近五年來,深圳大學教育學一級學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適應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新形勢和廣東省新師范建設的新要求,加強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開設60多門教育類專業課程,承擔國家及省部級課題40多項,發表CSSCI、SSCI、EI論文100多篇,獲得教育部科研成果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各一項。
(二)優勢、特色與愿景
優勢:團隊整體實力較強,有學養深厚的學科帶頭人,更有一批創造力旺盛的學科骨干和新秀;社會需求旺盛,深圳擁有各級各類學校2500多所、在校生200多萬人、14萬教師,作為唯一的教育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和教育專業碩士點,為深圳及周邊地區教師學歷提升提供主陣地;地緣優勢明顯,毗鄰港澳,為學科國際化發展提供機遇。
特色:在學術研究上,形成了課程與教學論、地方教育史、人文教育、教育技術等具有鮮明特色的領域;在人才培養上,形成“研學教一體”的研究生培養體系,構建大灣區研究生教育跨域合作獨特模式;在社會服務上,密切聯系大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的實際,指導600余所中小幼學校改進,為深圳教育改革發展提供決策咨詢及科研服務。
愿景:立足深圳,輻射粵港澳大灣區,爭創省內一流、國內有影響的特色學科,力爭獲得教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教育專業博士點。
二、培養目標
本學科秉持“國際視野、中西結合”理念,培養具有堅定思想政治信念、濃厚教育情懷、廣闊國際視野、扎實理論基礎、過硬專業本領,能適應和引領新時代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創新性、專業化、復合型高層次人才。
1. 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熱愛祖國,熱愛黨的教育事業,遵紀守法,具有良好道德修養。
2. 掌握教育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寬的知識面;掌握一門外國語;具有獨立從事教育科學研究、教學工作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
1.課程與教學論方向:培養掌握課程與教學基本原理、課程開發與教學改革的策略與方法,具有課程研究與教學改革的國際視野與本土情懷,具有較強的教育科研能力、課程開發與教學實踐變革的引領能力,樂于為地方教育行政決策部門、學校及企業課程教學研發與實施提供高層次服務的高級專門人才。
2.高等教育學方向:培養適應當代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需要,掌握扎實、系統的高等教育基本理論和高等教育管理理論,具有健全的人格,較強的創新精神和獨立工作能力,能勝任各類大學、高等職業院校、高等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工作,各類高教研究機構的教學科研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3. 教育技術學方向:培養掌握教育技術學基本原理和理論,掌握與現代教育技術相關的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高級專門人才,著重培養從事與現代教育技術相關的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研究與開發、多媒體和網絡教學設計開發及其應用的高級專門人才。
4. 教育學原理方向:培養適應當代教育改革與發展需要,具有扎實的教育理論基礎、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能運用現代教育科學方法和教育技術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能勝任教育理論研究工作,各類中小學教育科研、教學及學校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5.學前教育學方向:培養系統掌握學前教育的基本理論和專門知識、現代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熟悉國內外學前教育研究的歷史、現狀及發展趨勢,勝任學前教育教學、科研、管理、師資培訓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四、導師隊伍
深圳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授權點擁有一支高學歷、高職稱、高素質的教育學科教學和研究隊伍。36名研究生指導教師均為研究生學歷,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導師28名。在職稱方面,教授13名,副教授11名,助理教授及講師12名。平均每個方向7.2位導師。這支隊伍中既有海外知名大學培養的博士,也有國內985大學培養的博士,教授集中在45歲至55歲之間,年富力強,成果豐碩。
學術骨干:
靳玉樂,博士,現任深圳大學師范學院(教育學部)教授。1992年獲教育學博士學位,1992年7月任西南師范大學教科所研究室主任、講師,1993年7月任西南師范大學教科所副教授,1996年4月任西南師范大學教科所副所長、9月晉升教授,1997年1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批準為博士生導師,2004年12月任西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2007年被聘為西南大學教授二級崗,2011年4月任西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第六、七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副理事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常務理事,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8年)、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2002年),首批人社部等七部委“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4年),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2014年),中組部“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016年),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2001年),重慶市首批“兩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2007年),重慶市高等學校“名師獎”獲得者(2009年)。國家重點學科“課程與教學論”領銜人、國家級教學團隊帶頭人,主持國家精品課程、國家精品資源課程、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線上),主編“十三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發表論文300多篇,出版著作30余部,以第一排名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人文社會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和二等獎3項、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項、省級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和三等獎1項等。
李臣,博士,教授,西南師范大學課程論博士,天津師范大學合作博士生導師、澳門城市大學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教師教育研究。教育部首批國培專家、深圳市優秀教師、全國教育碩士優秀教師。現任深圳大學師范學院副院長、基礎教育與教師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課程與教學論學科負責人。兼任全國課程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全國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廣東省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廣東省普通教育學術委員會委員等。主持教育部、省、市課題20項,發表論文140余篇。出版著作20部,主要有:《校本課程開發》、《Curriculum innovation in changing societies:Chinese perspectives from Hong Kong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西方課程思潮》、《教師做科研:過程、方法與保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活動教育引論》、《活動課程研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成果獲深圳市第二屆教育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2013);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一等獎(2014);廣東省第六屆普通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06);教育部教師教育優秀課程資源獎;“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2012);第三屆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優秀學術著作一等獎(2013);新聞出版總署廣電總局“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出版工程獎(2013);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2015)。
李均,博士,教授,廈門大學高等教育學博士,現任深圳大學師范學院副院長、高教所所長,澳門城市大學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首批國培計劃專家,廣東省高等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深圳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深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督學。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理論與歷史研究,并涉足教育政策、基礎教育、教師教育、高職教育等多個領域。主持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2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1項,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課題2項,參與國家、省市課題10多項,出版專著4部,參編著作十多部,其中55萬字的《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史》為國內第一部高等教育研究史專著,28.5萬的《中國高等專科教育發展史》為國內第一部專科教育史專著。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其中20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曾獲得全國高等教育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兩次獲得教育部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兩次獲得深圳市教育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兩次入選廣東省“千百十”人才工程。
趙明仁,博士,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甘肅省“飛天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教育綜合改革專家、全國基礎教育教學專家、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專家、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甘肅省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教育戰略學會理事、中國教育戰略學會教育政策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全國課程論專業委員會理事。曾擔任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現任深圳大學師范學院教授,教育學一級學科負責人,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教師教育、課程與教學論、教育政策等研究。近年來主持多項國家及省部級項目,在《教育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70余篇,《“四方聯動”甘肅農村學校教學改進研究》獲甘肅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建構主義視野中教師學習解析》《教師教育者身份認同的內涵、困境與建構路徑》獲甘肅省第十三屆和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專著《教學反思與教師專業發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在國內教師教育領域產生重要影響。
張祥云,博士,教授,華中科技大學高等教育學博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理論和人文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現任深圳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高等教育學學科負責人。2001年獲選為廣東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養對象。出版獨著《大學教育:回歸人文之蘊》(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合著《問題及其出路——高等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探討》(中央文獻出版社)、《高校文理基礎學科課程與教學改革研究》(合著,廈門大學出版社)等5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公開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多篇,其中論文被《新華文摘》轉摘2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全文轉載16篇。《人文教育特點新探》、《人文知識的特性及其教育意蘊》、《理性的闡釋》、《問題及其出路》、《大學教育:回歸人文之蘊》、《人文教育:復興“隱喻”的價值和功能》等分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兩項(政府獎)、廣東省高等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三等獎各一項(政府獎)、深圳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一項、三等獎兩項(政府獎)、中國高等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一項和優秀獎一項。
曹曉明,博士,教授。深圳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教育技術學碩士導師;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人工智能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1997年入讀北京師范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本碩博連讀,2006于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畢業(師從何克抗教授)獲理學博士學位。2006年7月進入深圳大學師范學院教育信息技術系工作至今。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深圳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深圳市教育科學規劃重點項目等多項教育信息化領域課題研究;獲評深圳市優秀教師、深圳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兼任核心期刊、CSCI源刊《開放教育研究》、《遠程教育雜志》的審稿專家;第23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 (GCCCE 2019) “學習分析、評估、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子會議議程委員會委員;第24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 (GCCCE 2020) “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智能學習環境”子會議協作主席。
費廣洪,博士,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博士。深圳大學師范學院學前教育系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和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廣東省教育廳學前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會委員、園長培訓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教育學會學前教育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監事會副主任。曾任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現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和市屬幼兒園教學管理人員。在《心理學報》、《心理科學進展》、《心理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探新》、《課程教材教法》、《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前教育研究》等期刊上發表論文數十篇,參與和主持國家、省、市課題十余項,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著名出版社參與翻譯、撰寫出版了《早期兒童教育研究方法》、《幼兒發展的觀察與評價》、《幼兒美術教育與活動指導》、《學前心理學》等專著、教材十余部。參與省、市政府學前教育政策的制定,主持和參與《廣東省幼兒園一日活動指引》及深圳市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研制。
肖海濤,博士,教授。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碩士、華中科技大學高等教育學博士、臺灣中原大學訪問學者、廈門大學博士后,現為深圳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人才。主要致力于中國現代大學理念研究、中國高等教育學制研究、現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及新中國高等教育思想發展研究、高等教育大眾化研究等。出版個人專著1部,合作專著5部,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主持國家級、省部級重大科研課題多項。專著《大學的理念》獲第三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專著《現代高等教育思想的演變—從20世紀到21世紀初期》獲“教育部第六屆全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排名第二)。
五、課程設置
本學位點開設有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等多種類型的課程,共60多門。專業類核心課程20多門。
主要課程有教育基本理論、中外教育史專題、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育哲學、教育組織與領導;各類選修課程40門,有教育基本理論、教育哲學、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育領導與管理、現代教育思潮與流派、教育社會學研究、中外教育史專題、比較教育學專題研究、現代課程論專題、現代教學論專題研究、現代學習論專題研究、西方教學論流派研究、高等教育學、高等教育管理、中外高等教育史、幼兒園課程研究、幼兒園學科教學研究、學前兒童健康研究、比較職業技術教育研究、職業道德專題研究等。
六、學術訓練
教育學科始終高度重視研究生的學術訓練,采取多種措施提升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能力和教育專業素養,培養質量較高,學術訓練的效果較為明顯,近五年研究生獨立主持課題21項,在CSSCI、中文核心、普通期刊等發表的代表性論文累計達到75篇。主要做法如下:
1. 強化科研倫理與學術規范訓練
第一學期開設教育研究方法課程,學習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以保證研究生入門伊始就接受嚴格的方法訓練。邀請張斌賢、石中英等知名專家開設學術倫理與規范系列講座,不斷提升研究生的學術道德與科研素養。
2. 實行探究性小課題制度
教育學科研究生除了參加深圳大學的創新項目申報外,還可以申請師范學院自己的探究性小課題。探究性小課題由研究生根據學術興趣和研究方向自主選擇主題,經專家評審立項后給予經費資助;重點課題資助10000-15000元,一般課題資助5000元。
3.實行讀書會和學術沙龍制度
研究生參加面試后,即召集開會,布置專業書單,提前進入學術狀態。研究生入學后的9月下旬召開新生見面會暨讀書報告會,新同學向全體師生報告讀書情況。其后每個月都召開讀書報告會和小型學術沙龍研討會。高教所和教育系“跨學科學術沙龍”,迄今已成功舉辦了190期,中國高等教育學創始人潘懋元、教育部教學評估中心主任吳巖等一批重量級學者蒞臨指導。
4.探索“學習—研究—教學實踐”三結合教學方法
導師在研究生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通過精心的組織和安排,引導研究生把學習、科學研究和教學實踐活動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不僅系統地學習一門課程,而且能深入地鉆研一個或幾個課題,并在課堂上做教學匯報。學生通過“三結合”教學方法充分體驗選擇課題、資料搜集、分析研究、教學匯報、學術討論、論文寫作等整個過程,從而得到學術研究上的進步。
七、培養平臺
1.已獲批國家教師教育創新試驗區
本學科參與創建的廣東省“國家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已于2018年4月獲批。本學位點以國家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為重要改革與發展的契機,聯合深圳及周邊市的教育行政部門、教育科研院所、中小學幼等機構,進行教師教育體制機制創新研究,建設資源共建共享的聯動機制,為教育學研究生開展合作課題研究、實習實踐活動等提供機會。
2.加強科研和教學平臺和環境建設
為了培養教育學科研究生的專業素養、提升教學能力,本學位點已建成1個教師專業訓練實驗室、3個教育技術實驗室和5間微格教室。深圳大學圖書館擁有數百萬冊圖書及數百種期刊雜志(含電子圖書和電子雜志),同時,購置教育類圖書資料5000余冊(份)。
本學位點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優勢,鼓勵并支持研究生參與深圳大學研究生學術創新活動,提升學術創新及應用實踐能力;積極參加深圳大學“荔研論壇”,多次與其他學院聯合舉辦教育學術交流活動,為研究生學習和研究營造了良好學術氛圍。
3.建立多個實習研修基地
本學位點與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南山區教育局教科研中心合作建立研究生教育科研實習基地。已建立的長期學校實習基地有:深圳大學師范學院附屬幼兒園3所,深圳大學師范學院附屬中學1所,深圳大學師范學院附屬小學1所。此外,深圳大學信息中心、深圳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實驗中心為教育技術專業提供科研實踐環境;深圳市教育局高教處,深圳大學城管委會,深圳大學研究生院、教務處、校辦等多個部門長期為高等教育學研究生提供實習機會。
八、獎助體系
本學位點研究生獎助體系包括國家助學金(覆蓋率100%),國家獎學金(覆蓋率3%),新生獎學金(覆蓋率60%以上),學業獎學金(覆蓋率60%),校優秀研究生干部獎(覆蓋率3%),境外學生獎學金,校優秀畢業研究生(覆蓋率10%),研究生三助酬金(覆蓋率30%),研究生社會獎學金(面向全校),研究生社會獎學金(面向特定學院或專業),導師科研津貼,推免生學院獎學金,以及“學生創新創業發展基金”等其他獎助學金。對于特殊困難學生,設有特殊困難補助。按照目前獎助政策體系,以全日制脫產方式學習的非定向碩士研究生一年獲得的獎助學金均不少于8000元,表現優異的將不少于6萬元,如累計學校現有國家助學金、社會(企業)獎學金等,一年所獲獎助學金可超過10萬元。探索建立專門的研究生科研獎勵制度,如對在CSSCI發表論文的研究生報銷版面費最高2000元,對參加全國和廣東省學術年會的研究生給予一定的經費資助。對于所有研究生給予購置圖書的資助,資助覆蓋面達到100%。
九、培養質量與就業方向
深圳大學教育學碩士培養質量較高,就業情況良好。研究生除了參加導師主持的課題外,還獨立主持探究性課題38項,在CSSCI、中文核心等發表代表性論文累計達到70篇,多位研究生參加深圳大學挑戰杯、創新課題等,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會議累計 120 人次,如參加第七屆全球華人探究學習創新應用大會、中美在線教育國際論壇等。課程與教學論、高等教育學等二級學科方向已經開展了10年以上的研究生教育,帥飛飛、王虹、孫薇、鄭玉平、吳秋連、李科浪、羅紹武、蔣鐵漢、湯錢蓉、趙鷺、陳莉、謝麗舟、張娟、陳露等研究生,在讀期間在CSSCI刊物發表論文,多位畢業生考取國內外名牌大學博士研究生,或在高校從事管理工作,或考上中小學正編教師。教育學原理、學前教育學、職業技術教育學等二級方向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教育質量穩步提升。
研究生的主要就業方向:珠江三角洲及深圳地區各級各類學校,政府公務員,各類教育機構。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考研信息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