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專業介紹
【學科簡介】
深圳大學理論經濟學的依托單位是教育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該中心是全國高校人文社科重點基地中唯一以經濟特區為研究對象的學術機構,也是國內唯一一家研究經濟特區問題的學術機構,是中國高校經濟特區研究的學術重鎮。
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是深圳大學理論經濟學學科大本營;是深圳大學人文社科類博士生指導教師的綜合型孵化地;是深圳大學交叉學科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基地;是深圳大學國際化人才培養與學術交流的開放性平臺。本學科1986年開始與華南師范大學聯合培養政治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1996年獲得政治經濟學碩士點。本學科現設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碩士點,并設有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12),是廣東省“攀峰”重點學科(2013),獲批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重點學科建設項目(2015)和廣東省“沖補強”提升計劃重點建設學科(2018),為深圳大學首批碩士點(1996)、博士點(2006)、博士后流動站中的唯一文科學科。碩士點下設政治經濟學(特區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經濟史(中國改革開放史)、西方經濟學、世界經濟、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等研究方向。
本學科以教育部重點基地為主要依托單位,聯合經濟學院及相關學院海內外學術骨干組成結構合理、學科互補、學術開放并具有研究潛質的學科梯隊。本學科以經濟特區理論與實踐研究為特色,以中國道路及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研究為重要方向,以中國改革開放史、中國改革開放思想史、經濟特區發展史、中外經濟特區比較研究為“傳統”學科,以現代產業結構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數字經濟、數字金融等前沿理論為學科增長點,在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及中國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探索現代經濟學理論一般規律的同時,不斷以中國深化改革的實踐,賦予傳統理論以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
本學科創始人為已故著名經濟學家蘇東斌教授,他畢生致力于經濟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尤其是對“人的經濟”研究見樹卓著。他的“勞動者價值”(1987年)、“新社會主義論”(1989年)、“剝削是超經濟收入”(2001年)等學術觀點和“稅收大于利潤”(1996年)、“三級授權經營制過渡論”(1995年)、“激勵創造供給”(1999年)、“以開放促改革”(2000年)、“從中國經濟特區走向世界經濟特區”(2001年)等政策主張以及“目的論”(1992年)、“兩個檢驗標準的邏輯統一”(1998年)等思想方法在中國思想界有相當的影響。
現學科帶頭人陶一桃教授,著名經濟特區問題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國家社科基金會評專家、南開大學兼職教授;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家、廣東省特支計劃領軍人才、廣東省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深圳市國家級學術領軍人才,深圳大學理論經濟學學科帶頭人、深圳大學荔園領軍學者;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副會長、廣東經濟學會副會長、廣東省《資本論》研究會副會長。長期從事中西方經濟思想與理論研究,研究領域涵蓋經濟史、經濟思想史和制度經濟學等領域。近三十年來致力于對中國改革開放史、中國改革開放思想史、中國經濟特區發展史和中外經濟特區比較研究、中外自貿區、灣區比較研究,并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的學術影響力,其代表性著作《中國經濟特區史論》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列入“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35本重點書系之一,獲國家社科基金的“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并由英國帕斯國際出版公司英文出版全球發行,2011年獲廣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經濟特區與中國道路研究”,其成果《經濟特區與中國道路》一書入選法蘭克福書展,由德國斯普林格海外出版發行;2017年該書入選國家“兩個工程”項目,由埃及斯福薩法出版社阿拉伯文出版海外發行;2017年該書列入俄羅斯科學院涅斯托爾出版社出版計劃,俄文出版海外發行;2018年入選中宣部“絲路書香工程”,蒙古文出版海外發行。該書2019年獲廣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深圳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領銜開設的MOOC課程—“生活中的經濟學”,榮獲教育部首批國家級線上一流課程。主持編撰《中國經濟特區發展報告(藍皮書)》、《中國雙創指數藍皮書》、《中國一帶一路與灣區藍皮書》;主編學術集刊《一帶一路研究》。
陶一桃教授在經濟特區,尤其在經濟特區與中國道路內在邏輯關系及中國道路實質與內涵的理論研究方面提出了許多有價值與影響力的思想與觀點。曾為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計劃開發署、越南、俄羅斯遠東、南非、盧旺達、巴布新幾內亞、柬埔寨、印度、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做特區、自貿區發展規劃及咨詢。在為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提供發展中問題的中國解決方案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被越南國家領導人稱為把中國經濟特區成功經驗介紹到越南的第一人。
【研究方向】理論經濟學(0201)包括六個研究方向:
01政治經濟學(特區經濟學):本方向是與中國經濟特區的創辦與發展同步進行的。1983年建校初,便成立了“特區經濟研究所”,1995年改為“特區臺港澳經濟研究所”,是2001年教育部批準“文科基地”的重要依據。本專業是深圳大學首批碩士(1996)、博士(2006)點、博士后流動站的唯一文科學科。自1991年起一直是省級重點學科。 本方向結合中國改革開放,尤其是經濟特區實踐,以研究中國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體系形成為主要內容,力求探索中國制度變遷的理論機理,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
02經濟思想史:經濟思想史是理論經濟學的基礎學科。本方向研究中國和外國經濟思想,側重在中外比較的基礎上,研究當代中國經濟思想的形成、發展及演變。即在當代思想史的范疇內,以中國改革開放經濟思想史的研究為主線,梳理、研究中國政治經濟學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形成的歷史脈絡。學術團隊在這方面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其研究水平在學術界一直走在前列。
03經濟史(中國改革開放史):本學科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運用經濟分析的方法,研究經濟發展的結構和歷史過程,研究經濟組織、經濟制度和經濟比們的發展演變過程,研究經濟因素與非經濟因素的相互關系,通過對各種文明、國家和民族經濟發展歷史的比較,科學地理解經濟歷史現象,探討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和特殊規律,并運用經濟學的歷史,研究現實經濟問題,為我國經濟發展、擴大改革開放、發展對外經濟聯系服務。中國改革開放史和中國特區發展史的研究是本方向的特色,其團隊不僅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而且出版的系列專著在國內外具有巨大影響力,處于本學科方向研究有份量的學術話語權和研究方面的領先地位。
04西方經濟學:本學科方向主要研究市場機制運行、經濟增長理論和經濟制度比較。由于所在地深圳是我國經濟市場化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和經濟活動活躍的區域,是我國經濟制度變遷的起源地和實驗地,得天時與地利,本方向較早開展了市場經濟機制和運行方面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研究,經濟增長理論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前沿性問題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體制轉軌及制度變遷的路徑研究,并取得較豐碩的研究成果。
05世界經濟:本方向主要研究當代正在走向全球化和地區經濟一體化的全球經濟的運行績效和機制變遷的機制規律,同經濟學、政治學和管理學等相輔相成,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為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擴大和加強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經濟貿易關系提供決策依據。
06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通過制度-結構-技術視角,以局部均衡研究中國特別是珠三角經濟、資源、人口、環境的協同與演化,以及一系列資源利用與知識產權,為實現轉型發展提供理論支持;本學科地處經濟特區又毗鄰港澳,具有研究開放條件下經濟、人口、資源的特別便利。
【科研情況】
本學科有一支一直堅守理論經濟學陣地,堅持經濟特區問題研究和以此為特色的理論經濟學研究的人員穩定、梯隊銜接、特色鮮明的高層次、國際化的研究團隊。現有專任教師52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8人,中級職稱9人,博導35人,碩導48人。享受國務院特貼專家1人,海外知名大學引進中青年歸國人才5人。本學科現有海內外兼職研究人員20人,均為教授;海內外特聘客座教授7人,其中長江學者1人,國務院特貼專家1人,海外高層次人才1人,社會知名人士2人。
自2001年來,在各研究方向共出版學術專著53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00多篇,承擔科研項目百余項,獲得市級以上科研優秀成果獎17項,提供政策咨詢研究報告100多份,已取得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研究成果,社會咨詢服務成效顯著,產生重要影響。自2008年起,研究中心主持撰寫出版關于中外經濟特區發展形勢分析的權威發布經濟特區年度藍皮書——《中國經濟特區發展報告》,通過以書代刊形式定期編輯出版《中國經濟特區研究》,并組織編輯《經濟特區研究文獻集刊》、《經濟特區研究動態》和《經濟特區研究資訊》,2018年出版國內首部雙創研究的藍皮書《中國雙創發展報告》。
【培養目標】
本學科遵循尊重個性、因材施教、鼓勵創新、開放式發展的理念,培養具有較扎實經濟學基礎理論和功底,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知識全面,結構合理,具有國際視野與較強創新能力和實證研究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主修課程包括:《經濟思想史》、《中級宏、微觀經濟學》、《制度經濟學》、《中國改革開放史與經濟特區發展史》、《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經典選讀》、《計量經濟學》、《專業英語》、《論文寫作指導》等。
【就業情況】
本學科碩士畢業生就業前景良好,2016-2020年本學科碩士就業率達92%。就業行業中,金融行業占比最高(占37.74%),其次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占9.43%)、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占7.55%)、教育科研(占7.55%)。簽約單位包括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深圳市高新投集團、中興通訊等。
杰出校友代表有:
鐘若愚,2001年政治經濟學碩士畢業,指導教師李夢梅、陶一桃教授。現任深圳大學教授、博導,山西財經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掛職),深圳市應用經濟研究會會長,深圳市決咨委專家,深圳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工信部和廣東省人文社科課題等,著作《基于物質流分析的中國資源生產率研究》獲深圳市哲學社科優秀成果著作類一等獎。
陳翩,2002年政治經濟學碩士畢業,指導教師陶一桃教授。Nathan Associates經濟學家,現任職美國經濟與法律咨詢公司,系公司首位女性華人經濟學家。新西蘭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大學講師。
周小云,2004年政治經濟學碩士畢業,指導教師陶一桃教授。新余市十大杰出青年,現任江西省新余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副教授,兼中小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國家文化部、江西省教育廳、科技廳、文化廳等研究課題,著作有《中國水利興修思想研究(先秦-1919)》。
羅海平,2010政治經濟學博士畢業,指導教師鐘堅教授。“215工程”贛江青年學者,現任南昌大學教育部重點基地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持國家社科、教育部、江西省、國家發改委等省部級以上課題9項,在上海三聯書店、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學術專著3部,發表CSSCI以上期刊論文30余篇。
伍鳳蘭,2005年政治經濟學碩士畢業,指導教師陶一桃教授。現任深圳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廣東經濟學會理事。在《財政研究》、《澳門理工學報》等雜志發表論文30余篇,專著兩部,副主編著作9部。承擔國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級以上課題十余項。主要研究方向為特區經濟、制度經濟學、公共經濟學等。
馬忠新,2017年理論經濟學碩士畢業,后繼續攻讀深大理論經濟學專業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陶一桃教授。2019年開始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做訪問學者。博士在讀期間(2017-2020)獲騰訊創始人創新獎學金、國家獎學金、鵬程獎學金和優秀畢業生等獎勵,以第一作者在《經濟學動態》、《財政研究》、《財經研究》、《經濟體制改革》、《社會科學研究》等CSSCI權威期刊發表多篇論文,以共同第一作者在JCR二區期刊《ECONOMIC MODELLING》發表英文論文,另有多篇論文進入中文TOP期刊外審環節。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