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一、學科簡介
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的主要任務是研究作物性狀遺傳的基本規律及作物育種的理論、方法與技術的一個應用性、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專業,隸屬于農學學科門類,是作物學一級學科下的一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作物遺傳育種專業是植物生命科學研究中最活躍的學科專業,許多重要農作物抗病、抗逆、優質、高產基因的定位、克隆及轉基因作物的培育成功,在世界農業史上已掀起了另一場綠色革命,其研究結果已取得了許多重大的科技成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十一屆三次會議開幕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就特別指出: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實施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表明國家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對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的高度重視,顯示出本專業在整個科技領域和國民經濟建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專業將從國家經濟建設的實際需要出發,圍繞植物遺傳資源的研究、創新與利用、植物分子生物技術、基因定位、分子標記輔助選擇、作物育種新技術及作物新品種選育等方面入手,培養具有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教學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能力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使本專業成為推動我國作物遺傳育種學科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力量。
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碩士學位點于2000年12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批準建立,2002年開始招生,截止2011年7月,已招收了10屆共36名碩士研究生,其中已畢業了7屆共23名碩士研究生,畢業生中有2人考取了博士研究生,1人獲自治區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獎,現有在讀碩士生13名。
經多年建設,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已形成了一批由10余名教授、副教授、講師和青年博士為主體的、職稱、年齡、學緣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學術梯隊,其中有教授5人,研究員2人,副教授2人,講師3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學位者2人,碩士學位者8人。現有碩士生導師6人,其中教授4人,研究員2人;導師中具有博士學位者2人,碩士學位者4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三層次入選者1人,自治區“313”人才工程人選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者2人,享受自治區政府特殊津貼 者1人。本專業教師“十五”以來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教育部、自治區科技攻關計劃等科研課題20余項,獲自治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7項。已選育出水稻新品種6個,小麥新品種4個。近3年已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45篇;主編和參編著作3部。
二、研究方向
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將結合寧夏生產實際,從細胞遺傳學、數量遺傳學、分子遺傳學、作物育種學、良種繁育學、植物生物技術等方面,深入探索作物遺傳變異的原因及物質基礎,研究作物遺傳新理論;研究植物新品種選育和良種繁育的新方法、新技術,通過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結合,使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相結合,服務于現代農業生產。目前本學位點擁有4個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
1.植物遺傳資源的研究、創新與利用
本研究方向以小麥、水稻、中藥材等寧夏特色優勢植物為材料,研究植物資源性狀的主要遺傳規律,掌握植物資源性狀的遺傳方式,并對植物遺傳資源進行創新與利用,為提高植物的產量和品質,達到高產、優質的目的提供理論基礎。
2.植物分子生物技術
本研究方向以寧夏栽培作物小麥、水稻、大豆等為對象,對現有的作物種質資源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在掌握種質資源特性的基礎上,針對寧夏農業生產的現狀,利用常規育種方法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相結合,選育優質、高產、特異 的作物新品種。
3.水稻遺傳育種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寧夏主栽作物水稻為對象,研究水稻主要性狀的遺傳規律及影響水稻生長、發育的氣候條件及生理生化基礎,研究水稻的抗逆性及抗病蟲性,為培育優質、高產、多抗性水稻提供理論基礎。
4.作物育種新技術研究
本研究方向主要利用輻射誘變、激光誘變、航天誘變等育種新技術,創造豐富的遺傳變異,以細胞與組織培養、體細胞雜交與轉基因等現代育種新技術為手段,研究作物的生長、發育及其特點,提高誘變效率,培育優質、高產、高效與多抗的農作物新品種。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