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大連工業(yè)大學研究生紡織科學與工程專業(yè)介紹如下:
一、專業(yè)簡介
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涵蓋紡織工程、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紡織化學與染整等多個學科領域。主要研究如何用機械、物理、化學等高科技手段實現(xiàn)符合各個領域和各種功能要求的紡織品的加工及性能評價。隨著高新技術產業(yè)的興起和人類環(huán)境保護意識的提高,對高新技術紡織品的開發(f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紡織學科的研究內容發(fā)生明顯的變化,與生物工程、環(huán)境保護工程、材料科學工程等學科的交叉和滲透越來越緊密,這將使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得到更大的發(fā)展。
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現(xiàn)有碩士生導師1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7人。研究方向涉及紡織工程、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紡織化學與染整等多個領域。
二、研究方向及簡介
1.天然纖維開發(fā)與綜合利用
以開發(fā)各種天然植物性纖維應用為目的,進行相關工藝、技術、設備的研究及相關新產品的開發(fā)。
(1)各種麻纖維的開發(fā)與綜合利用
(2)秸稈纖維的開發(fā)與綜合利用
2.紡織結構與功能復合材料
(1)高性能纖維增強三維復合材料的制作、性能分析和應用
(2)環(huán)境友好復合材料的制作、性能分析和應用
(3)納米增強復合材料的制作、性能分析和應用
(4)紡織復合材料加工技術開發(fā)(工藝研究、檢測裝置開發(fā))
(5)非織造材料結構、工藝與性能研究
(6)靜電紡絲的工藝、機理
3.纖維材料的循環(huán)利用
(1)廢棄纖維材料的評價及再利用標準
(2)廢棄紡織纖維材料的檢測、評估及分類技術
(3)纖維廢棄物的系列再生制品
(4)基于廢棄物的產業(yè)用纖維復合材料功能測試及計算機模擬技術
(5)紡織材料循環(huán)經濟技術分析及信息網絡
(6)邊緣天然纖維材料的利用技術
4.紡織材料的改性研究
(1)各種紡織纖維、紗線和織物的改性研究。如:利用等離子體技術對滌綸、高強高模聚乙烯等化學纖維進行改性,提高其吸附性能,連接性能等;
(2)利用紫外光接枝技術提高麻纖維的染色性能,制備功能和智能紡織品;
(3)利用微膠囊技術制備蓄熱調溫纖維;對某些織物的拒水據油、抗皺免燙等性能的改性研究;
(4)生物酶改性技術的研究。
5.超臨界CO2染色技術研究
(1)研究纖維織物低溫等離子體前處理技術,分析等離子體改性機理,提高染色性能;
(2)揭示染色機理,分析二元、三元相平衡體系與染色性能的關系,建立染色模型,構建完整的染色理論體系;
(3)研究適于超臨界CO2染色的專用染料和工程化染色裝置,開發(fā)散纖維、成衣、多組分纖維材料等生態(tài)紡織品。
6.生物技術在紡織上的應用
(1)篩選馴化具有特殊功能的菌種,分析微生物代謝途徑,研究紡織用生物酶的基因克隆與表達;
(2)研究紡織生物酶的作用機理,揭示酶或細胞催化的生物轉化、修飾及合成的規(guī)律,固定化細胞和固定化酶及非水相酶催化反應系統(tǒng)的機制;
(3)優(yōu)化生物酶復配方案,制備紡織專用酶制劑及大宗發(fā)酵產品生產菌,產品可用于酶精煉、酶整理及酶退漿等工藝,可提高纖維及紡織品性能;
(4)利用生物合成技術,開發(fā)醫(yī)用、農用、民用可降解新型材料,擴大紡織材料的應用范圍。
7.綠色紡織染料與染整助劑
本研究包括高效染整助劑和環(huán)保型染整助劑。主要研究助劑的合成、復配及協(xié)同效應,開發(fā)高效化、專用化、精細化助劑,同時開發(fā)無甲醛、不含APEO、可生物降解、無毒、安全、低碳型印染助劑。
8.新型生態(tài)染色技術
本研究主要包括無水或少水染色、無染料顯色、紫外光接枝染色、植物染料提取及染色等高效節(jié)能染色以及清潔化染色技術。
(1)無水或少水染色:超臨界二氧化碳染色技術,低浴比染色技術
(2)無染料顯色:蛋白質纖維無染料顯色技術
(3)植物染料染色:研究動、植物天然染料的提取、結構分析及染色工藝
(4)高效節(jié)能染色:紫外線照射染色、短流程染色工藝,紅外線印花上染工藝
(5)清潔染色工藝:數碼噴射印花技術,等離子纖維表面改性技術
9.功能性紡織品后加工技術
通過研究新型、綠色功能性整理劑以及利用纖維改性技術,開發(fā)具有保健、舒適、衛(wèi)生、防護等功能的人類及環(huán)境友好型紡織品。
10.紡織廢水回收再利用
(1)紡織廢水處理材料與技術:研究膜法(超濾、納濾)、吸附法等進行廢水中染化料、重金屬的處理和回收。研究吸附劑和膜的制備和合成方法。
(2)紡織廢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不排放或少排放廢棄物的新方法、新助劑、新工藝。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lián)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lián)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