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研究生工程力學專業介紹如下:
工程力學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工程力學學科源于建校初期的阜新礦業學院的力學教研室。迄今已有六十余年的歷史,1978年由原煤炭工業部授權,開始招收力學本科生,為煤炭高等院校培養力學人才,現任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嫦娥一號、神舟七號的副總指揮馬興瑞就是該班畢業學生中的優秀代表。1980年經煤炭部、教育部批準,創建礦山工程力學專業,招收本科生,1983年按教育部統一規定更名為工程力學專業。
1996年開始招收理科性質的理論和應用力學專業,2002年又在工程力學專業中增設虛擬仿真本科專業方向,經教育部批準于2009年開始招收屬于工程力學類的工程結構分析本科專業。1983年工程力學專業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首屆碩士研究生趙陽升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現任太原理工大學采礦工程研究所所長,礦業工程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1998年該學科點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同年,將理論力學教研室、材料力學教研室和1980年成立的以研究煤炭開采及其誘發的環境與災害相關的力學問題的工程力學研究所,整合組建力學與工程科學系,2003年被批準建立力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07年撤系改建力學與工程學院,成為該學科的依托單位。
目前該學科擁有力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動站、力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力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工程力學類的工程力學和工程結構分析以及在工程力學專業增設虛擬仿真方向的本科專業,此外還有理科性質的理論和應用力學本科專業。
該學科的礦山環境與災害力學實驗室于2007年被遼寧省教育廳評為省重點實驗室,2008年被遼寧省科技廳評為省重點實驗室。另外,該學科團隊于2006年被評為遼寧省高等學校創新團隊;2008年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同年,工程力學專業被評為國家級第Ⅰ類特色專業。
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積淀,結合國家和遼寧省目前、未來礦山環境災害的狀況和發展趨勢,在礦山環境災害力學領域形成以下四個相對穩定的研究方向:巖石失穩理論及應用、地層滲流力學及應用、礦山環境巖石力學及應用和兩相流理論及研究。
在該學科眾多方向中,礦山環境災害力學是國家和本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急需的領域。在國內,礦山環境災害力學是我校該學科首先開始進行研究的并保持領先地位,該學科內的研究人員較多,是具有比較優勢和突出特色的領域。因而通過努力,將學科方向凝聚到礦山環境災害力學領域,使該學科的發展能為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辦出特色、辦出水平,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全面振興做出貢獻。
該學科現擁有教師31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生導師9人,具有博士學位22人,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7人,中青年教師均有碩士學位。工程技術人員8人,其中高級工程師5人,入選遼寧省百千萬工程的百人層次人選6人,千人層次人選2人,原煤炭跨世紀人才1人,遼寧省學科拔尖人才3人,遼寧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4人,遼寧省優秀青年骨干教師5人,中國力學學會優秀教師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3人。已經建立了年齡、學歷結構合理,以博導為學科、學術帶頭人,獲得博士學位的教授、副教授為骨干的具有明確的發展目標、良好的合作精神的學術團隊。
目前該學科教師承擔全校21個本科專業的力學基礎課教學、3個力學本科專業的全部教學工作、相關專業研究生力學教學和力學專業研究生的全部培養工作,主持和參與教育部、省教育廳和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課題6項。主持和參與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國際合作項目、面上項目和青年基金項目)、973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省各類基金、企業委托項目62項,在研科研經費1600余萬元。近三年,共發表與該學科相關的學術論文264篇,其中被三大檢索論文131篇;出版專著4部;獲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內的各項科技獎勵8項;獲發明專利1項;舉辦了5次國際和國內學術會議。
該學科每年培養本科生170人左右,培養碩士研究生30人左右,博士生招生規模為8名左右,有1~2名博士進入力學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有一篇博士論文被評為遼寧省優秀博士論文,有兩篇碩士論文被評選為遼寧省優秀碩士論文,另有一篇博士論文提名申報國家百篇優秀博士論文。該學科下設力學實驗教學中心,該中心于2007年被教育部評為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同時下設礦山環境與災害力學實驗室,該實驗室于2007年被遼寧省教育廳評為省重點實驗室,2008年被遼寧省科技廳評為省重點實驗室。現有專業實驗室面積1130m2,儀器設備總值1300萬元,專兼職實驗人員10余人。實驗室具有完善的儀器設備和實驗人員管理規章制度。基本能夠保證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