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內蒙古大學研究生無機化學專業介紹如下:
一、 培養目標
與國家與自治區的社會、經濟及科技發展緊密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德才兼備的無機化學學科高級專業人才。在學校的總體培養目標要求基礎上,通過碩士階段的研究學習使本專業碩士學生達到以下目標:
1、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德高尚、實事求是、科學態度嚴謹、學風優良并具備愿為國家建設做貢獻的思想。
2、培養本專業碩士研究生良好的科學素養,掌握扎實的化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以及科學研究方法。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訓練,使學生有較強的科學研究及創新能力,能夠相對獨立地開展研究工作。掌握無機化學的主要合成與制備技術、測試分析方法、常規大型儀器的使用等。
3、具備本專業學術論文的寫作能力,熟練的運用一門外語,熟練使用計算機進行專業領域研究,使本專業研究生能夠在化學及其相關領域從事科學技術研究、教學、應用開發和管理等工作。
4、身心健康。
培養模式:一年級以課程學習為主,二、三年級以科研工作及撰寫論文為主,用于科學研究和撰寫論文的累計時間不少于二年,研究生累計培養年限為三年。
二、 研究方向
1.研究方向一:無機能源與環境材料
主要研究內容
重點研究超分子聚合物的分子設計及催化性能,探索煤間接液化的核心技術費-托合成反應中催化劑的制備方法、稀土及新型載體對催化性能的影響,從分子水平上研究催化反應機理,從而找到產物分布與催化劑結構的關系,開發價格低廉、轉油效率高、環境友好的新型費-托合成反應催化劑。設計合成稀土-過渡金屬超分子配位聚合物或簇合物,研究這些化合物的結構、發光性能、磁性能及與環境有毒小分子的相互作用,探索聚合物結構與性能的關系及3d-4f相互作用對性能的影響,開發新型發光材料、磁性材料及傳感材料。研究粘土、稀土等無機材料在高分子基質中的納米分散技術,從而獲得機械性能和熱穩定性好,兼具發光或磁性能的功能高分子復合材料,探索納米分散中的復雜理論規律,開發新 型復合材料及其應用領域。
特色及意義
利用內蒙古的煤、天然氣、稀土和非金屬礦,開發常規能源、新能源和生態環境治理中所需的關鍵材料,探討能源資源的高效、清潔、綜合利用,解決能源利用中的“綠色化”和“原子經濟性”問題,解決內蒙古經濟建設重點領域能源 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中遇到的重大基礎理論和技術問題。
2.研究方向之二:過渡金屬與稀土功能材料化學
主要研究內容
(1)過渡金屬、稀土磁分子材料方向
分子磁性材料因其紛繁復雜的磁性質和潛在的應用前景而倍受關注,是近年來跨學科發展的前沿領域之一。本方向主要研究工作是從過渡金屬、稀土和小分子配體出發設計合成新的磁功能及磁復合功能材料,測定其晶體結構,研究新的磁現象,探索磁性及相關性能與結構之間的作用規律。
(2)稀土發光材料研究方向
研究具有高光效、高穩定性及良好溶解性的稀土有機發光材料的合成方法,探索具有雙功能配位基團的有機配體的合成方法,探索稀土有機熒光標記材料的合成方法;運用譜學方法對發光配合物的結構進行表征;研究光效、溶解性、穩定性與材料結構之間的關系,為建立三效合一的稀土有機熒光標記材料分子模型提供實驗依據。研究稀土及摻雜稀土有機超分子配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納米稀土有機配合物的制備方法,對配合物進行波譜表征;探索配合物的組成、結構及粒度對發光性能的影響。
特色及意義
立足于內蒙古自治區稀土資源優勢,在稀土、過渡金屬磁性材料和稀土發光材料研究領域,
開展磁性及發光材料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包括稀土摻雜改性機理、各種新功能過渡-稀土材料的設計、稀土、過渡金屬材料的發光性能、電磁性能研究,為開發新功能材料提供理論和實驗依據。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技術基礎。
3.研究方向三:配位化學
主要研究內容
(1)合成具有新穎結構的過渡金屬原子簇化合物,通過理論計算、電化學和光譜分析來研究其內部核間不同價態的電子相互作用,考察金屬簇骼間的電子傳遞性能與簇骼的催化活性。金屬原子簇化合物中金屬原子與配體可以多種方式結合,其中心金屬簇骼常具有多變價態及相應的電子結構、不同離域程度的電荷分布、特殊的氧化還原性能和電子傳遞性能等特點,且多核簇合物與金屬固相表面結構相似,其配體可看成金屬催化劑的底物分子。所有這些都賦予簇合物奇特的物理化學性能,在一些高新技術材料和催化領域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2)過渡金屬-稀土近紅外發光分子線的設計組裝與結構特性研究。過渡金屬單元敏化稀土近紅外發光配位化合物的出現一改傳統的利用高能紫外光激發,把有機配體能量傳遞到稀土中心發光的方法,而采用低能可見光激發,把金屬有機發色團吸收的能量通過df方式傳遞到稀土中心,產生近紅外發光。該類配合物在近紅外發光分子器件的設計開發領域有潛在應用價值。
(3)生物活性金屬配合物的設計合成與性質研究。金屬配位化合物在生命科學中的應用日趨廣泛,如著名的抗癌藥物“順鉑”,其主要原理就是利用鉑元素抑制細胞分裂的特殊機能,使其成為配位化合物在醫藥領域中應用最成功的范例。設計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金屬配合物并研究其性質,將在新藥物的設計、開發以及發展生物技術、高新仿生材料和生物器件方面有重要意義。
特色及意義
配位化學是在無機化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交叉學科。配位化合物由于兼有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的特性且易于調控,合成具有特殊物理特性和化學、生物活性的功能配合物,不僅在現代配位化學前沿研究中具有基礎性意義,而且在開發新一代分子基材料,如光、電、磁材料和新型催化劑及生物器件等應用領域有重大價值。
三、學習年限及學分要求
學習年限:全日制碩士生一般為三年,在職(不脫產)碩士生一般為四年。
總學分≥38
公共學位課 須 修 2 門: 12 分
專業學位課 須 修 4 門: 16 分
專業選修課(含一門跨學科專業課) 須 修 4 門: 8 分
前沿講座(含討論班) 須參加 10 次: 1 分
教學實習或社會實踐 1 分
四、 前沿專題講座基本要求
(a)講座或討論班的基本范圍或基本形式
學科前沿講座或學術報告:
參加學院邀請的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舉辦的講座或學術報告。
學術會議:
積極參加學院承辦的國內外專業學術會議。
文獻報告:
研究生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以報告的形式綜述相關學科研究課題的國內外進展情況,并提交書面摘要。
討論班:
結合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組織有關教師和學生進行討論.制定學位論文的研究路線和預期目的。
(b)次數、考核方式及基本要求
學科前沿講座、學術報告及學術會議:
次 數: 研究生應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在學期間須聽取學術報告10次以上。
基本要求:在聽取學術報告后須請組織者或導師在統一印制的記載表上簽字。在學期間應完成1份參加學術交流的篇幅為1000字左右的書面總結。
考核方式:研究生將書面總結及參加報告記載表在申請答辯前一個月由學科主任審閱、簽字后交學院教務科研辦公室審核并記載前沿講座的學分成績1學分。
文獻報告:
次數:碩士研究生在第三學期末做1次反映學科和研究課題的國內外研究進展的文獻報告。
基本要求:每個研究生寫出不少于四千字的專業文獻綜述。
考核方式:導師對文獻綜述進行統一考核,考核內容包括報告篇幅、文獻覆蓋量、文獻歸納總結水平、問題的發現與解決思路等。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