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內蒙古農業大學研究生水利水電工程專業介紹如下:
我院水利水電工程學科2006年正式獲準為碩士點,2007年開始招收碩士生。
由于本學科和農業水土工程學科的相近性和交叉性,實質上在農業水土工程學科目錄下已招生近20年。現在水利水電工程學科的研究方向,是以往多年在農業水土工程學科中科研工作的積淀和繼承。
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有:灌區水工建筑物的消能防沖及高含沙洪水利用技術;灌區土壤水鹽運移機理及節水新技術;水利量測技術。
本學科目前專職教師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助教1人。學歷組成為博士2人,碩士3人,在讀博士1人。
截止2000年底,在病險水閘調查中發現在大中型水閘中,閘下游消能防沖設施嚴重損壞的就占42.3%。當然,產生閘下沖刷破壞的原因很多,但造成水閘下游沖刷破壞嚴重且普遍存在的原因,是否在設計階段就存在問題,這就是《灌區 水工建筑物的消能防沖技術》研究的主攻方向。
本研究方向近年(1995年、2002年)先后兩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分別進行《閘門開啟過程中非恒定流與閘下消能防沖的研究》(59469001)和《海漫相對糙率對閘下沖坑的影響及新型海漫加糙體的研究》(50169001)。
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地區,是黃河粗沙的主要來源區,也是高含沙洪水多發區。常有含沙量高達1500kg/m3的洪水發生。為了解決引取高含沙洪水時,攔河壅水壩前產生淤積所引起洪閘不能正常運行的問題,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2004年進行了《高含沙洪水資源的利用研究》(50369002)。并取得初步成果。研究出在閘前有泥沙淤積情況下,能開啟和關閉自如的滾筒閘。
我國北方,存在著嚴重的土壤次生鹽漬化的潛在威脅。《灌區土壤水鹽運移機理及節水新技術》就是開展含鹽土壤節水灌溉原理研究,制定節水調鹽雙重目標管理模式是西北地區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在區域水鹽檢測實施中,將首先遇到土壤水鹽空間變異性問題。用傳統的定位不能解決點面關系,不能揭示在較大面積或區域性的水鹽空間變異規律,難以科學規劃監測站網。2002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進行了《水鹽時空變異數據的穩健性及穩健估計方法研究》(50179013)。
《水鹽時空變異數據的穩健性及穩健估計方法研究》是將線性地質統計學理論運用于土壤數學領域,探討水鹽空間變規律和數學模型,研究合理采樣規則。同時也將隨機水文方法和多元地質統計學方法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具有兩種學科交叉補充特色,是我國在農業水土工程和農田水利工程學科領域初次開展的應用理論研究。對于填補和發展我國旱區的灌溉農業、水土資源科學利用及促進新興學科的形成有重要意義和積極作用。
200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鹽漬化地區水-鹽聯合脅迫影響與節水灌溉原理》(50269002)的研究,是以干旱的內蒙古(黃河)河套灌區為背景,主要探討北方鹽漬化地區含鹽土壤節水灌溉條件下的灌溉原理,及水分虧缺條件下土壤水分與鹽分對作物的聯合脅迫影響機理,建立作物水鹽響應模型,制定節水調鹽雙重目標管理模式
水利量測技術是取得水利項目科學實驗、工程運行的數據和信息的專門技術。一項水利工程運行過程和科學研究往往要通過多次反復量測工作,以獲得足夠數量的數據和信息。對得到的數據和信息進行科學處理和分析研究之后,才能對 所研究事物的本質、內在規律能及相互關系與影響有清楚認識,最后,獲得可靠有用的結論。因此,先進而準確的量測技術是不可缺少的條件和手段,也是科學實驗和工程運行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此研究方向雖是剛起步,但由于具有廣闊的應用市場,和我校有計算機學院的技術支持,研究前景看好。
灌區水工建筑物的消能防沖及高含沙洪水利用技術研究方向所依托的水工實驗室,曾承擔和完成區內大型水工模型試驗多個。這些試驗成果都通過由國內有關部門專家組織的鑒定。在這個試驗室內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是培養水利水電工程碩士研究生的適合基地。
灌區土壤水鹽運移機理及節水新技術研究方向,在內蒙古河套灌區有多處穩定的研究基地,可為本研究方向提供可靠的人力、物力和技術支持。我院以往的多項科研成果,均是在這些基地上取得的。
本學科目前研究的課題,都是當前灌溉水利工程多年未解決的難題,是緊密結合生產實際需要的課題。有的研究成果在研究過程中,就被生產單位采用,例如利用廢舊輪胎進行閘下消能防沖的技術,就被河套灌區解放閘管理局采用,取得良好效果,并為此獲巴彥淖爾市科技進步一等獎。這就是本學科的特色。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