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中南大學研究生工程碩士(材料工程)專業介紹如下:
工程碩士(材料工程)研究生培養方案
工程領域代碼與名稱:200305材料工程
一、工程領域概況、優勢特色
材料是冶金、機械、化工、建筑、信息、能源、航天航空等工業的支撐,是社會發展與技術進步的物質基礎和技術先導。
材料科學與工程是屬于工學門類的一級學科,它以數學、力學以及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學科為基礎,以工程學科為服務和支撐對象,是一個理工結合,多學科交叉的新興學科。其研究領域涉及自然科學、應用科學以及工程學,主要研究材料的組成與結構、合成與加工、性質、使用性能等要素和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規律,并研究材料的生產過程及其技術。上世紀60年代以來,物理、化學等學科的發展推動了對物質結構、物性和材料本質的研究和了解,冶金學、金屬學、陶瓷學、高分子科學等的發展推動了對材料的成分、制備、結構、性能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各類材料具有相似的學科基礎、學科內涵、研究方法與研究設備,科學技術的發展不但在微觀上需要對具體材料進行深入研究,而且在宏觀上需要對各類材料進行全面了解和研究,在此背景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逐步形成并迅速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一級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的發展和豐富,充實了人們對自然科學的認識,推動和促進了眾多工程學科的進步
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分設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等三個二級學科。
本學科是我國有色金屬與粉末冶金領域以及軍工新材料重要的科研與人才培養基地,1954年開始辦學,1982年首批獲得碩士、博士授予權,1992年獲準設立博士后流動站,1997年首批獲得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經50年的努力,本學科已建成兩個國家級重點博士點學科(材料學、材物理與化學),一個省級重點博士點學科(材料加工工程),還依托本學科建立了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粉末冶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有色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湖南省有色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鋁合金強流變工程中心,學科基地面積達400余畝,總資產達3億余元,一次可容納400余名學生參與科研和實踐。這些雄厚的硬件建設為本學科開展研究生創新教育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和良好的平臺。
本學科集結了國內最強的有色金屬和粉末冶金科學研究隊伍。著名粉末冶金學家黃培云院士,著名料科學家左鐵鏞院士,著名材料科學家、國家“863”計劃新材料領域專家委員主任黃伯云院士,著名材料成型工藝設備專家鐘掘院士,著名壓力加工專家曾蘇民院士,著名物理冶金學家與相圖專家金展鵬院士是本學科的學科帶頭人,在老一輩科學家的指導和培養下,一批頗有學術成就的中青年專家,如兩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兩名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已經在各自的研究方向脫穎而出。本學科還擁有一支50余人的博士生導師隊伍和大量留學歸國人員,教師隊伍中博士學位獲得者已達60%,師資知識結構包括金屬材料、粉末冶金、無機非金屬材料、有機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材料加工、材料物理、材料化學和凝聚態物理。強大的師資力量為研究生創新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智力資源。
自“七五”以來。本學科累計完成了500多項科研課題,獲得國家級科研獎勵18項,國家級教學獎2項,省部級獎和其它獎勵260余項。其中,《乙種分離膜制造技術》獲國家發明一等獎,《高性能粉末冶金飛機剎車材料》獲國家發明二等獎,《旋轉調諧截變脈沖磁控管》、《高比重合金》獲國家發明二等獎,《噴射沉積技術與裝備》獲國家發明三等獎,這些成果為中國的兩彈一星、戰略導彈、新型戰機、核潛艇等重大的國防工程做出了重大貢獻,多次榮獲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嘉獎。黃培云院士建立了粉末冶金壓制與燒結理論,發展了粉末冶金材料理論,他的著作《粉末冶金原理》被他人引用692次,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左鐵鏞院士主持的連續擠壓與裝備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和國家“七五”攻關重大科技成果獎;黃伯云院士主持的總經費為1.5億的國家計委重大項目碳/碳復合材料航空剎車副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4個掌握碳/碳復合材料剎車副制造技術的國家;鐘掘院士任首席科學家的973項目《提高鋁材質量的基礎研究》取得了一批標志性的成果,她主持的項目“鋁帶坯電磁鑄軋裝備與技術”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為提升我國鋁加工技術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金展鵬院士長期從事相圖計算與相變動力學研究,發展了合金相的熱力學模型,他提出的高效研究相圖的擴散偶微區成分分析方法被國際材料學界譽為“金的方法”,其主要研究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輝煌的學術成就和老一輩科學家的言傳身教,使本學科形成了濃郁的創新學術氣氛,不斷激勵年輕學子創新精神的迸發。
本學科非常重視以科學研究帶動創新教育。由于全體師生的不斷進取,近年來本學科承擔了大量“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五”攻關、高新工程、軍工預研、軍工配套等國家科研課題和國際合作項目,近三年科研經費達2.1億余元,大量前沿性科學研究課題為開展研究生創新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雄厚的物質基礎。
二、培養目標
1.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原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遵紀守法;品德優良;有較強的事業心,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服從組織分配,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
2.掌握本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必要的實踐技能,熟悉所從事學科的科學技術發展現狀和動向。
3.掌握一門外國語,能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和用外文撰寫論文摘要。
4.具有從事本學科領域的科學研究,獨立擔負專業技術工作或管理工作的能力。適合在材料研究、開發、生產有關的研究院所、高校、工廠和管理部門工作。
5.具有健康的體魄。
6.本學科點可授予材料工程專業工程碩士學位。
三、學科專業的主要研究方向
1.有色、稀有金屬材料合金化理論及其新材料
2.粉末冶金新理論、新技術
3.材料加工新理論、新技術
4.相圖與材料設計
5.金屬材料系統科學理論與應用
6.材料亞穩和非平衡過程的理論與技術
7.塑性變形晶體學理論及應用
8.材料加工過程的物理模擬與仿真
9.材料結構與表征
10.高性能鋁合金、鎂合金、銅合金
11.粉末冶金材料
12.高性能減摩與摩擦材料
13.難熔金屬材料及高溫合金
14.先進復合材料
15.新型功能材料
16.固體薄膜與涂層材料
17.電工、電子及封裝材料
18.納米材料與器件
19.新型無機材料及其制備技術
20.玻璃陶瓷新材料
21.有機高分子材料及成形技術
22.新型能源材料設計與化學組裝
23.生物醫用材料及納米生物技術
24.高性能電容器材料及器件制備技術
25.粉體材料制備與加工
26.材料的變形、損傷與斷裂
27.材料腐蝕與防護
四、學習年限、課程學習時間、學分與培養要求
工程碩士研究生在校學習時間為3-5年,實行彈性學制,允許分階段完成學業。工程碩士脫產的課程學習時間應在20周以上,課程學習時間約為2年,要求修滿的總學分必須達到33學分以上。參加學術研討次數應在10次以上,申請論文答辯以前,應向所在學院做一次公開學術報告。跨學科和同等學歷考取的工程碩士必須補修所考學科本科專業基礎課2門以上,補修課程計算學分,但不在工程碩士生應修規定學分之內。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