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武漢大學研究生藥學專業介紹如下:
藥學一級學科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一、培養目標
1、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擁護改革開放政策,政治素質、業務素質、綜合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
2、培養具有本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掌握現代化學合成藥物和天然藥物提取、中西藥物新劑型、合成新工藝和手性技術的研究方法,能掌握本專業國內外發展動態及前沿,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復雜疑難問題的能力,能獨立從事科學研究、本專業的教學任務。
3、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并能用外語閱讀本專業文獻資料,具有一定的外語寫作和口語能力。
二、研究方向
1、藥物化學
藥物設計、合成及技術開發;手性技術與藥物合成研究;天然藥物化學及先導化合物研究以及新藥的發現與開發。
針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的新靶點,利用化學合成中的新方法、新技術(例如定向合成,組合合成、生物合成、半合成),以內源性或天然活性先導化合物為模板,開展藥物的分子設計、合成與活性篩選研究。
借助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將藥物篩選的過程在計算機上模擬,對化合物可能的活性作出預測,進而對比較有可能成為藥物的化合物進行有針對性的實體篩選。在此基礎上積累與建設化合物庫,包括虛擬化合物庫的建設與收集。
掌握天然藥物化學基本技能,包括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的分離和結構分析,在功效篩選基礎上進行結構改造,優化與先導化合物的發現。
2、微生物與生化藥學
生物藥物包括生物技術藥物和天然生物藥物,是世界各國現代醫藥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
本研究方向主要涉及蛋白藥物、糖類藥物、核酸藥物等現代生物藥物的研究與開發,研究手段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細胞工程、化學生物學等現代生物學與現代化學方法與技術,具體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生物技術藥物設計關鍵技術、新型成藥基因與成藥蛋白的鑒定、基因工程藥物的研究與開發、糖類藥物的研究與開發、規模化細胞培養技術、天然生物藥物的部分合成、傳統生物藥物(如中藥)的現代化研究等。
3、藥劑學
將藥物制成適合臨床需要并符合一定質量標準的藥劑是新藥開發和研制的重要一環節。藥物劑型對于新藥的開發有著重要的作用。學習包括片劑、膠囊劑、溶液劑、乳劑、混懸劑等常規制劑的研究方法;開發和研制化學藥物制劑、中藥與天然藥物制劑以及生物技術藥物制劑。
在開發傳統輔料的基礎上,建立具有緩控釋作用和靶向作用的輔料系統和載體,采用新技術研究藥物與輔料之間的相互作用,以期優化藥物輔料的性能,改良藥物的性能,提高藥物生物利用度。通過調節藥物輔料的組分和結構來控制材料的降解速度滿足不同藥物控制釋放的要求。
通過適宜的藥物載體,大幅度提高了藥物在靶向器官中的分布,提高了藥物療效。尤其是利用靶向基團特異性識別功能可以有效的提高抗癌藥物的定向釋放能力,同時也極大地降低抗癌藥物的毒副作用。利用對外界變化因素,如光、溫度、電場及特定的化學物質等的變化來調節藥物的釋放,改善藥物的臨床應用的順應性,更好服務于患者。
4、藥物分析學
藥物分析學是新藥研究與開發中必不可少的一門重要學科。主要研究內容為藥物的分離、檢測與鑒定相關的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儀器裝置及分析方法學。主要研究方向有:基于液相色譜、毛細管電泳、毛細管電色譜等分離技術以及與質譜聯用技術的藥物分析新方法研究;
基于現代儀器分析的藥物篩選新模型與方法研究;手性藥物色譜柱材料與分析新方法研究;藥物分子識別納米材料與熒光探針試劑研究;藥物分離與檢測集成化微芯片、微小化藥物分析裝置的研制;中藥指紋圖譜研究,中藥化學成分分析;單個細胞中的化學成分分析;單細胞水平藥物動力學研究等。
5、生藥學
生藥種質資源及其評價;生藥品種鑒定及新資源發掘;生藥活性成分及其物質基礎研究;生藥有效成分及其質量控制;生藥分子標記技術研究。
6、藥理學
病毒疫苗、腫瘤疫苗的研究;肝臟疾病發病機理的研究及護肝藥物的開發與研制;糖尿病發病機理的研究及藥物的開發與研制;藥物、異物代謝的研究;微量元素與健康。
三、學習年限
1、學習年限一般為3年,最長不超過4年,其中課程學習1年。
2、申請提前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在校學習年限不得少于兩年。
四、課程設置及學分要求
各學科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應修學分總數為42學分,其中:課程學分總數30學分(包括公共必修課5分;學科通開課不少于8學分;研究方向必修課不少于4學分;其余為選修課學分);實踐環節2學分;學位論文10學分。
跨學科專業、同等學力研究生應補修至少2門本專業本科生的必修課程,具體科目由導師確定,不計學分但必須達到及格要求。
五、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工作是對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或承擔專門技術工作的全面訓練,是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主要環節。
1、論文選題:學術型碩士學位論文選題應密切結合學科發展與國家經濟和社會建設需要,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論創新與應用價值,并經導師審核同意。
2、開題報告:在第二學期初確定論文計劃,在導師指導下查閱文獻提出論文選題及課題設計方案,并向指導小組作開題報告,參加論文開題報告的老師應不應少于三名(包括導師)。經指導小組討論通過后,方可正式進行搜集資料、專題研究和論文撰寫工作。
3、論文撰寫:經討論通過后開始實驗研究,在一年的時間內完成實驗研究工作,可整理成碩士論文。要求選題新穎,有創新性,實驗設計科學嚴謹,方法及手段先進,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用性,論文應資料詳實、數據真實、論據充分、論點明確、結論正確。
學位論文完成并經指導小組審查通過后,在論文答辯前一個月提交給2位論文評閱人評閱。評閱人須是具備教授、副教授或相當職稱的同行專家。評閱意見在合格以上者,方可進入論文答辯環節。
4、答辯資格: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在讀期間應完成課程的學習并修滿學分,完成實習實踐環節并參與至少一項課題研究,參加8次以上學術交流活動(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聽取學術報告等),并達到以下條件之一。
1)在本學科指定學術核心期刊(CSCD收錄)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單位以武漢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至少1篇;
2)在本學科指定SCI收錄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單位以武漢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至少1篇;
3)在本學科指定SCI收錄二區及以上期刊(以中科院分區為準)以第二作者身份且署名單位以武漢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至少1篇。
提前畢業的學生必須完成培養方案規定的全部課程和其他培養環節的考核,成績優秀,創新能力強,在本學科指定學術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單位以武漢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公開發表SCI學術論文至少2篇(且至少一篇IF不小于2)。
5、論文答辯:論文答辯委員會由5人組成。經全體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論文方為通過。
六、其他必修環節
1、實踐環節
要積極與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建立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在校期間應在導師指導下深入企事業單位開展社會實踐、專業實習、掛職鍛煉、教學實踐、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總時間不得少于三個月。
參加實習實踐和學術交流活動的情況需詳細填寫在《武漢大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實習實踐考核表》和《武漢大學碩士研究生學術活動考核表》上,并提交實習實踐總結報告。經學院審核合格并報研究生院培養處審批備案后方可計2學分,并進入答辯環節。
2、中期考核
為保證培養質量,加強過程管理,各學科應在培養方案中提出學術型碩士研究生課程考試、中期考核、開題報告、學位評定等環節的具體標準與要求。中期考核應建立淘汰制度,具體流向包括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繼續攻讀碩士學位以及退學等。
七、培養方式
1、培養方案應對培養方式、指導方式等提出具體要求,要完善以科學研究與實踐創新為主導的導師負責制;
2、應充分發揮校內外專家學者的集體培養優勢,大力推進產學研一體化聯合培養,探索建立學術、實務雙導師制。
3、積極搭建研究生培養的國際合作平臺,努力推動聯合培養、課程互認、海外實習等研究生國際化培養進程。
4、在課程教學中,應加強實踐教學環節,重視課題研究、專題研討、學術報告等學術訓練環節,在培養過程中發揮研究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5、加強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文獻閱讀與信息檢索能力的培養,培養方案應列出本學科研究生必讀和選讀的主要經典著作、學科前沿著作、主要專業學術期刊等目錄,并制定具體考核辦法,如將文獻閱讀納入考試范圍或通過讀書報告、開題報告等形式進行檢查。
6、導師(或研究生指導小組)應根據培養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則,在研究生入學后1個月內制訂出合理的個人培養計劃,培養計劃應對課程學習、實踐活動、學術活動、科學研究與學位論文工作等做出具體安排。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