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工商管理專業介紹如下: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于1994年開始招收工商管理碩士(MBA),是我國第二批開展MBA教育的17所院校之一,2002年又成為全國首批試辦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的30所院校之一。二十多年來,我校MBA教育以清晰明了的培養目標、特色鮮明的教學實踐、周到細致的管理服務,把現代經濟管理理論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緊密結合,造就了一大批能夠熟練運用現代財經分析工具、能夠從容應對市場經濟各類法律事務的高級專業管理人才。截止2015年6月,學院已畢業MBA學生約3000余人,EMBA學生2000余人。許多畢業生憑借其扎實的財經與法律知識功底和卓越的管理與領導能力,已經走上政府或企業的高層管理崗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MBA教育依托學校經濟學、管理學和法學三大主干學科交叉融通的學科特色,以及專業化的MBA教育管理模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品牌,成為培養職業經理人與業界領導者的搖籃。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本著“舉全校之力辦MBA教育”的宗旨,于2001年成立了學校直屬的“MBA教育中心”,專門負責MBA教育的組織與管理工作。2004年4月,在MBA教育中心的基礎上組建了MBA學院,專門從事MBA和EMBA教育。MBA學院是集教學、科研和管理于一體、專門培養工商管理碩士高級人才的商學院,其下設MBA和EMBA兩個學位項目辦公室與EDP項目管理辦公室,8個教研中心(含19個開放式課程教研室),6個科研機構(含企業價值研究中心、“中華財務”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中外MBA教育比較研究中心等),6個行政事務管理與服務部門。學院現設有全日制MBA、非全日制MBA、非全日制EMBA及EDP項目,提供包括專題報告在內的69門MBA課程和41門EMBA課程;學院每年招收MBA學生約400人,EMBA學生100-200人,在校學位項目學生約1000人;學院擁有獨立的MBA教育設施,包括專為MBA和EMBA學生提供的教室、閱覽室、報告廳、實驗中心和學生公寓等。學院現有來自于校內相關學院、國內以及國外著名大學的任課教師180余人,全職管理與服務人員40余人。
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和發展,學院的聲譽和價值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2011年8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順利通過國際MBA協會﹙AssociationofMBAs,簡稱AMBA﹚認證,成為大陸地區第7家AMBA國際認證成員(財經院校第1家)。2014年10月9日,以優異成績通過AMBA復評(獲5年期認證資格)。2013年我校獲“中國最具影響力MBA”排行榜第12名,“中國最具價值EMBA”排行榜第8名。2009年12月,時任院長汪海粟教授獲全國MBA教指委頒發的“全國MBA教育管理突出貢獻獎”。學院基于“創新培養模式”而于2010年創辦的、與南京陸軍指揮學院合作的全日制“3S(Student,Staff,Soldier)”MBA項目,被AMBA認定為“世界首創”。
學院秉承的使命是:“發揮專業優勢,整合社會資源,辦特色鮮明、持續創新的MBA教育”。其中,MBA項目的使命是:“培養財經與政法融通、專業與責任并重的職業經理人”,EMBA項目的使命是:“培養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的業界領導者”。
學院實行以“特色、特長、特區”為核心的差異化和專業化發展的戰略。特色,即發揮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經濟學、法學和管理學三個學科交叉融通的比較優勢;特長,即教師必須學有專攻,做到科研、教學和實踐并重,能滿足MBA教育系統性、應用性和開放性的需要;特區,即學校賦予學院實施教育改革的權利和空間,使之成為學校教學改革和體制創新的實驗區。其中,MBA項目實施以“問題、能力、責任”三個導向為核心的組合戰略。問題導向,即教學要密切聯系經濟活動和企業管理的實際問題;能力導向,即要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發展和企業管理要求的綜合素質;責任導向,即通過教學理念和課程設置的變革,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EMBA項目實施以“決策、整合、創新”三個導向為核心的組合戰略。決策導向,即培養在復雜環境中領導者的判斷和抉擇能力;整合導向,即提高對組織內外部資源識別、評價和利用的能力;創新導向,即提高跟進前沿、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的能力。
世界經濟一體化以及中國社會經濟結構性調整的發展趨勢,使得工商管理教育面臨嚴峻挑戰。我們將堅持“責任”、“開放”、“合作”、“創新”的MBA教育理念,不斷創新培養模式,不斷提升教育質量,力爭把MBA學院建設成國內一流、特色鮮明的國際化商學院!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考研信息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