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產業經濟學
一、學科名稱、代碼
學科名稱:產業經濟學
專業代碼:020205
二、專業簡介
鄭州大學商學院產業經濟學碩士學位授權點成立于2004年。該學科從我國改革開放的實際出發,結合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區際產業發展演變規律以及所處省份產業發展的特殊性進行研究,以產業經濟學理論和實踐為主要研究內容,揭示產業發展、產業組織以及由此帶來的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經濟規律,為產業政策、區域發展政策提供理論指導和分析思路,目前在產業結構與產業政策、產業組織與產業創新以及農業經濟發展等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研究方向。近5年來,本學科點在科研項目和學術論文發表上均顯示出了雄厚的科研實力。共發表學術論文102篇,出版著作教材6部,其中,在《經濟學動態》、《管理世界》、《中國工業經濟》、《中國農村經濟》等國家權威期刊共發表論文5篇,獲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勵7項。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項,省部級科研項目26項,企事業單位委托項目6項,到賬科研經費150萬元。本學科點在人才培養上堅持因材施教,培養具有“融通性、復合性、應用型”的高素質人才。
三、培養目標
培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具有嚴謹求實的思想作風,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經濟學基礎理論和較系統的產業經濟學專門知識,全面系統地掌握產業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熟悉產業經濟學發展的前沿動態,具有獨立地從事產業經濟方面的理論研究、政策研究、項目研究、產業管理與教學的能力,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并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努力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的高層專門人才。學生畢業后可承擔本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和中高層次的產業經濟管理實務工作。本專業主要是為政府經濟管理部門、大中型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培養管理和研究型人才。
四、修業年限
本專業基本學制三年,課程學習為二年,論文撰寫時間不少于一年。申請學位最長年限為4年,即自研究生入學之日起到校學位委員會討論通過其學位論文的時間為4年。
五、專業與研究方向
1、產業結構與產業政策
2、產業組織與產業創新
3、農業發展理論與政策
六、課程設置
研究生課程類型包括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選修課、補修課6大類。
專業基礎課和專業選修課的設置既充分考慮本學科研究生培養的特色要求,又兼顧課程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以及課程內容的時代要求和前瞻性。同時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突出應用能力的培養。補修課主要是跨學科研究生所必修的專業基礎課。入校后同本科生一起補修本專業所規定的課程,一學年內完成,成績合格方可參加開題。
七、攻讀學位的學分要求
學分分為課程學分和論文學分兩部分,攻讀本專業學位的碩士研究生應修總學分不低于50學分,不高于56學分,其中論文學分為18分。學位課程考試成績大于或等于75分(百分制)方可取得學分,其他課程大于或等于60分方可取得學分。
八、學位論文
研究生在完成培養計劃所有課程學分后,即進入論文工作環節,完成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論文學分和必修環節任務。
開題。開題是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開展學位論文工作的首要環節。開題前學生必須完成與選題相關的40篇以上的中文文獻和15篇以上外文文獻的閱讀,寫出包括選題依據、研究方案、預期目標與成果、工作計劃等關鍵內容的開題報告。由5名本學科或相近學科導師參加,以學術報告方式進行,第3學期完成。
中期考核。中期考核是檢查研究生個人綜合表現及學位論文進展狀況,指導研究生把握學位論文方向,提高學位論文質量的必要環節,要求學生完成論文文獻綜述,數據收集和研究框架的完整設計,第4學期末完成。
研究生課題研究時間不少于1年,論文字數不少于3萬字,在學期間必須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篇以上,其中1篇論文要求發表在中文核心期刊或本科學報上。第6學期完成預答辯和答辯。
學位論文必須經導師審閱與簽字同意方可參加開題、中期考核、預答辯、答辯。
九、培養方式與方法
1.全脫產學習方式。
2.學生入校一個月內按照雙向選擇與組織協調相結合的方式完成學生與導師的分配定位工作。
3.采取導師專職指導與本學科導師組集體培養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學生自學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培養方式。探索導師組集體培養機制和方法,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監督和評價機制,嚴格實踐教學環節的貫徹落實。
4.采用啟發式和研討式教學方式,充分發揮研究生的主動性,著力培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在導師和導師組的指導下參與科學研究、學術會議、教學、調查、咨詢等活動,著重培養碩士生的綜合研究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