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080200 機械工程
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下設機械電子工程、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等三個二級學科。本學科有國家重點學科、上海市重點學科和上海大學"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點的支撐。
本學科圍繞國家、地區振興裝備制造業的需求,積極探索高技術研究與先進適用技術開發相結合、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開發研究并舉的學科建設方針,研究項目主要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國防科工委和企業的委托等,年均科研經費約3000多萬,多項研究項目曾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省市級科技進步獎。與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有長期的合作關系。
本學科依托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主要研究基地包括上海市機械自動化及機器人重點實驗室、新型顯示技術及應用集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863計劃機器人主題產業化基地、上海市機器人研究所、上海大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上海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快速制造中心、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設計院和各專業研究室等。
機械電子工程是國家重點學科,是學校211工程和上海市的重點學科建設點,是集機械、電子、液壓、氣動等技術和計算機控制、檢測、傳感等技術于一體的新興綜合性學科。該專業著重培養既有扎實的機械工程基礎知識,又掌握基于計算機信息處理和自動控制理論的機電系統集成技術,造就能從事機電一體化系統研究、開發、應用及教學工作的高層次人才。
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以國際研究水平的前沿理論和尖端技術為發展目標,體現了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的內容。培養學生不僅通曉機械方面的專門理論,而且掌握現代電子、計算機和自動控制等在機械工程領域中的應用技術。通過學習和研究,可獲得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程技術開發、高等學校教學和選擇多種工作的能力。
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研究機械制造領域中的設計理論與方法、制造工藝與系統中的理論與應用方法、機電裝備在交叉學科中的應用理論和方法等。培養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寬廣的專業知識,專業的工程思維和良好的創新意識,能夠獨立從事本領域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高級專門人才。
指導教師:錢晉武教授、羅均研究員、劉亮教授、蔣蓁研究員、談士力教授、謝少榮研究員、劉樹林教授、周曉君教授、陸利星研究員、闞樹林教授、陳曉陽研究員、汪希平研究員、王小靜研究員、張建華研究員、沈雪瑾教授、張剛研究員、屠大維教授、俞濤教授、李明研究員、鞠魯粵教授、李朝東教授、胡慶夕教授、何永義研究員、朱文華研究員等70多名正副教授。
研究方向:
(一)機械電子工程
01.機器人技術及應用研究
02.工廠自動化及應用工程研究
03.基于精密技術的微機電系統研究
04.機電一體化裝置與工程研究
05.檢測與傳感技術
06.機械振動分析及智能控制
07.計算機圖像和虛擬現實技術
08.機電與流體智能測控技術
09. 微納電子機械系統元器件(MEMS/NEMS) 的研究及其應用
(二)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
10.機械制造工藝與裝備
11. 創意展示技術與裝備
12.數控機床及自動化裝備
13.先進機器人技術與應用工程
14.光機電檢測與傳感技術
15.機電產品數字設計和分析仿真
16.機電產品網絡化設計與制造技術
17.機械產品數字檢測與質量控制
18.機電產品設計與制造過程管理
19.制造企業信息化及管理
20.包裝工程技術
21.工業設計技術與應用
22.快速成型與快速模具制造技術
23.仿生建模與制造技術
24.三維重構和造型技術
25.仿生制造裝備技術
26. 微系統集成
27. 先進制造工藝與刀具
(三)機械設計及理論
28.轉子系統的潤滑理論與軸承技術、密封技術
29.CAD在軸系研究中的應用及系統優化設計
30.智能支承技術及機電一體化設計方法
31.機械工程現代設計方法和可靠性工程研究
32.機械強度可靠性與安全設計
33.計算機輔助摩擦學設計與測量技術
34.現代工業工程
35.潤滑技術與表面工程
36.生物摩擦與生態潤滑
37.電子封裝與微系統集成技術
38.半導體光電設計、制造及裝備技術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