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同濟大學生命學科始建于1937年,后因外遷它校而停辦。1996年同濟大學恢復生命學科,成立了“生命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2002年更名為“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并于同年獲得教育部和國家計委批準,成為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2014年“武大版”中國重點大學競爭力排行榜中,生物技術專業被評價為5★專業。
學院現設三個系:生物醫藥與技術系、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生物信息學系;一個研究所:蛋白質研究所;一個重點實驗室:上海市信號轉導與疾病研究重點實驗室。
學院現有在編教職工102名,其中,中科院院士2名(含柔性引進1名),長江學者3名,國家杰出青年5名,****7名,“973”首席科學家5名,上海市東方學者3名,浦江計劃人才13名,教授38名,副教授28名,兼職教授5名,講座教授3名,客座教授1名。
學院設有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生物學碩士點和生物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碩士點,以及生物學和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后流動站。
在國家“985”、“211”計劃和同濟大學的支持下,學院的學科建設得到了迅速發展。科研主攻方向為針對生物醫藥及重大疾病機制的轉化醫學研究,同時在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發育生物學、干細胞與表觀遺傳學、生物信息學等領域開展基礎性研究。最近5年,得到了國家科技部973、863重大與重點項目、國家教育部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上海市重大攻關項目、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教委科研項目等支持,獲批科研經費數一個多億。并已在重大疾病的細胞信號轉導研究、動物毒素蛋白研究、人類基因功能及疾病的模式生物研究、中藥信息學研究、納米醫學研究、中草藥資源調查與保護等方面做出了有特色的工作,產出了一批重要成果。
學院設立生物技術和生物信息學兩個本科專業,是同濟大學“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試點單位,實施“2+1+X”的英才培養模式,即:2年不分專業的通識教育,1年專業基礎和專業教育,1年畢業實習及通過直接攻讀博士。院內50%的本科畢業生可獲得免試推薦進入研究生學習的資格。學院內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列為1:1。。
國際交流與合作是學院重點發展方向之一,在鞏固學科建設的基礎上,學院大力拓展國際化道路,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優秀本科生和研究生均可獲得國外知名院校長、短期學習和參加國際比賽與學術會議的機會。學院近年來先后與德國圖賓根大學、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合作本科生和研究生交流項目,與哈佛大學、馬薩諸塞州醫學院、德國馬堡大學等合作本科生畢業設計項目、短期交流項目等。目前學院已與多所海外知名院校建立了合作關系,在師資交流、科研合作、學生互換等領域開展廣泛的國際交流。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