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一、專業名稱專業代碼: 勞動經濟學專業(社會保障方向)020207
招生人數:3人
二、專業介紹:
勞動經濟專業(社會保障方向)是我校一級應用經濟學學科下設的二級學科,它既是一個新興學科,也是一個交叉學科,學科內容涉及到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人口學等學科知識,學科發展需要相關上述學科知識相互支撐。本專業立足社會保障研究方向,培養學生掌握社會保障理論政策、社會保障管理和制度應用以及相關的操作技術和方法;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就業引導與社會保障制度設計間的內在作用機制,使學生具有調查、研究和解決社會保障領域及其延伸領域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具備能夠服務于勞動就業領域、社會保障領域、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能力。為此,本研究方向的培養目標作如下具體定位:著重培養具備較熟練的社會調查研究技能和社會工作能力,能夠在財政、民政、社會保障和衛生部門與工會 , 青年婦女組織等社會組織及其他社會福利,服務和公益團體等機構,從事社會保障制度與就業、職業設計以及企業職工收入與年金分配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人才。畢業生就業去向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門、政策研究部門、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即可從事社會保障實務工作,也可以在相關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
依據人才市場需求,并結合我校師資優勢,本專業本著以 “ 通 ” 為主, “ 通 ”“ 專 ” 結合,一專多能的原則, 側重勞動與社會保障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即要求學生掌握求知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同時,更注重學生勞動和社會保障知識的綜合貫通能力,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學習和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在該領域終身教育和繼續發展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礎。為實現專業發展目標,在課程設置上注重體現勞動經濟和社會保障的交叉融合,中外勞動與社會保障研究成果,社會保障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及其應用的闡述和講解。
本專業聘用的研究生導師及任課教師全部擁有高級職稱或博士學位,同時聘請國內知名學者和非政府部門的高級管理者擔任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本專業現有導師 5 人和主講教師 3 人,其中教授 4 人,副教授 1 人,博士 5 人,在讀博士 3 人。上述師資隊伍具備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和年齡結構等方面的優勢,形成了多專業口徑相融合的學術梯隊。主要研究內容為勞動政策選擇、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制度設計與就業選擇、勞動利益關系形成間的內在作用機制等。
在尊重學科建設自身內在要求和社會人才需求的基礎上,合理調整和拓展本學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研究重點定位于集中研究就業導向與社會保障制度設計以及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政策選擇等研究范疇。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特色為重視勞動者利益與收入分配制度相關性的實證研究。并以我國在開放經濟背景下,伴隨勞動經濟關系國際化進程的加快,所帶來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分配格局的變遷對我國勞動利益關系重構的影響力為研究特色。側重研究我國開放經濟框架下,勞動力市場利潤分享制和不同收入分配模式下的勞動經濟權益的保障等問題。 本專業研究內容呈現交叉性突出的特色,其發展空間跨度較大,搭建一個支撐其穩步發展的學科群是非常重要的。依托經濟學院財政系、經濟系、保險系三大學科建設團隊的師資隊伍、研究特色和研究成果,構建了勞動經濟學科(社會保障方向)建設團隊,成為本學科從事研究和教學的研究和教學平臺。
本學科依托經濟學院學術資源優勢,每年開展學術活動,如聘請實務部門專家來學院召開學術研討會或吸引專家學者舉辦專題講座。
在尊重本學科發展的內在要求以及我校現有的師資和工作基礎,本學科研究方向如下:
社會保障制度與政策應用研究:該研究方向側重從以下兩個層面展開研究。一是社會保障制度與收入分配:該研究層面立足勞動者利益分配與社會保障制度設計的相關性,側重研究我國開放經濟框架下,勞動力市場利潤分享制、不同收入分配模式下的勞動經濟權益的保障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等問題。要求學生掌握國內外社會保障制度設計與應用;掌握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制度與爭議處理實務;社會保險制度與收入分配制度的變化與發展等為核心內容,比較研究各類型經濟組織實現收入分配、勞動經濟利益與社會保障制度的聯動效應分析;勞動者利益與社會保障模式的選擇與演進的相關性等問題;二是社會保障政策與就業促進:該研究層面以公共經濟理論和社會保障理論為基礎,在比較研究國內外社會保障理論和制度設計、模式選擇以及社會保障與資源配置、宏觀經濟調控相關性等問題的基礎上,側重研究我國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設計、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社會保險制度的創新作用于就業促進方面的應用效果分析、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制度協整分析對就業市場的影響;側重研究政府行為與勞動力市場培育以及勞動力市場培育與社會保障管理的完善;就業政策與社會保障政策選擇的聯動效應等方面的問題,反映該研究領域在保險學、社會保障學、勞動經濟學等研究領域的延伸性。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