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經濟全球化
(一)經濟全球化的定義。
(二)經濟全球化產生的原因。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科技革命推動的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同時,也是發達國家有意推動的結果。
(三)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
主要表現在:國際投資增長,帶來了資本國際化;貿易國際化,貿易成為國際交往中最活躍的環節和各國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世界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比生產的增長速度高得多,它成為國際經濟關系中的一個基本特征;金融國際化,國際金融交易大大超過世界生產和商品交易;跨國公司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
(四)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速發展及其突出表現。
20世紀90年代,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這是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趨勢。其突出表現為:
1.國際貿易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國際交往中最活躍的一環。
2.國際投資,特別是發達國家間的相互投資越來越頻繁,資本流動已經國際化。
3.國際金融活動規模空前,大大超過了全世界生產和商品交易。
4.跨國公司遍布全球,產品的國際化水平越來越高。
5.全球貿易規則日趨統一。
(五)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
由于經濟全球化具有明顯的兩重性,以及世界力量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發生新的深刻變化,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舊秩序仍在危害世界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必然會遇到重重阻力,只能在曲折中發展。
(六)經濟全球化的作用。
1.經濟全球化有利于促成各國之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形成優勢互補,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對各國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它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有利于它們更多地獲得資金尤其是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加快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有利于它們更好地利用自身優勢,開拓國際市場,發展對外經濟貿易;有利于它們更快地得到先進技術、管理經驗,發揮后發優勢,實現技術跨越。
2.經濟全球化也有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加劇了各國各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使南北的發展差距、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使發展中國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經濟波動和金融危機的影響。特別是當發達國家有意利用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干預時,問題就更嚴重。發展中國家既要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又要趨利避害。
3.當今世界需要的是各國共贏、平等、公平、共存的經濟全球化。
(七)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集團化。
1.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集團化是并行不悖的。區域經濟集團化是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最終實現經濟全球化的具體步驟和途徑,是經濟全球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區域經濟集團化是經濟活動國際化加深和國際經濟競爭加劇的產物。它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爭奪世界市場成了國際競爭的熱點。現在主要是按經濟實力分割世界市場,得失標志已經不是占領多少領土或勢力范圍,而是對市場占有的廣度和深度,其手段更多地是依賴資本輸出。
2.區域經濟集團化的表現形式。主要表現為五種區域經濟集團組織(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同盟、完全的政治經濟一體化)。最早出現的組織是1949年成立的“經濟互助委員會”.20世紀50年代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60年代發展中國家建立起各種經濟集團,70年代國際經濟組織的活動十分活躍,80年代更高層次的區域經濟集團不斷出現。可以說,20世紀50年代是地區經濟集團化的初創時期,60-70年代是發展時期,80年代是進入較高層次的時期。90年代出現了北美、歐洲、東亞三大地區經濟集團。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區域集團組織有幾十個,參加的國家約150個左右。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是矛盾的統一體。盡管區域集團化多少具有排他性,但有成效的區域組織都努力把地區經濟與全球經濟銜接起來,又具有開放性的一面,因而從長遠和總體上看,區域集團化的發展,反過來又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區域經濟一體化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定義
(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類別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根據不同標準可分為不同類別。主要有: 優惠貿易安排;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同盟以及完全經濟一體化。完全經濟一體化是經濟一體化的最高階段,成員國在經濟、金融、財政等政策上完全統一,在國家經濟決策中采取同一立場,區域內商品、資本、人員等完全自由流動,使用共同貨幣。
(三)三大區域組織的相互依賴和矛盾斗爭
1.歐洲聯盟。相比較而言,歐盟是經濟一體化程度最高的一個區域性集團,現有27個成員國,其一體化程度仍在逐步提高。自1958年1月,《羅馬條約》生效、歐共體成立以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西歐經濟一體化取得巨大成就。1993年1月建立了歐洲統一市場。1993年11月“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生效,成立歐洲聯盟。1995年1月瑞典、芬蘭、奧地利加入,使聯盟由12國擴大為15國。1999年1月1日歐元如期啟動,這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來國際貨幣體系中最重大的變革。2002年1月1日起,除英國、瑞典、丹麥外的歐盟的12個國家開始使用共同的貨幣歐元,實現了經濟貨幣聯盟計劃。同時,歐洲聯盟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建立了歐洲經濟區,在經濟區內做到商品、資本、勞務、人員的自由流動,創建了以德國為主體的由西歐18個國家組成的內部大市場,人口達到3.8億。歐洲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大大刺激了其他地區一體化的發展。
2.北美自由貿易區。1987年10月美國與加拿大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1994年起在美加兩國的基礎上吸收了墨西哥參加,形成了北美自由貿易區。北美自由貿易區現擁有4.2億人口,年國民生產總值和進出口貿易額占世界首位。它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經濟集團,具有重大意義。根據協議,貿易區將用15年時間,分三個階段取消關稅及其他貿易壁壘,實現商品、勞務、資本等的自由流通。
3.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亞洲經濟一體化的步伐顯然落后于前兩個地區。這是因為亞洲情況比較復雜,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政治經濟制度不同,民族宗教傳統不同等等,一時難以建成一體化集團。但是東亞是世界上經濟最具活力且經濟增長率最高的地區,有著巨大的經濟潛力。在1997年金融危機之前,東亞區內貿易的比重已超過40%,區內貿易投資異常活躍,成為推動東亞各國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東亞地區主要依靠自然形成的非制度化的經濟聯系,其合作程度達到相當的水平。1989年成立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會議原是一個由12個國家組成的政府間的聯絡和論壇式的組織。1991年中國政府正式參加。1993年增加了亞太經合組織非正式首腦會晤,1994年進入制度化合作階段。亞太經合組織已承諾以多樣化為前提,不推行一種模式,而是多形式、多結構并行的辦法,在促進地區經濟貿易合作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其成員已增加到21個。
當前,世界經濟正朝著北美自由貿易區、歐洲統一市場、亞太經濟貿易區這三大地區集團化方向發展。21世紀初,以美日歐三大經濟中心為核心的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歐洲聯盟三大區域化組織加快發展的態勢將繼續深化。
(四)東亞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發展進程
與大西洋兩岸區域經濟合作的蓬勃發展相比,東亞地區(尤其是東北亞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發展進程是十分緩慢的。2002年之前,該地區的三大國(中、日、韓)基本上游離于區域經濟合作進程之外。全球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及亞洲金融危機使這一地區開始意識到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性。亞洲貨幣合作和“10+3”(東盟+中日韓)機制的啟動,標志著東亞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開始步入實質性階段。在這一框架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合作主張,如提出建立東盟與日韓的自由貿易區、東盟與中國的自由貿易區、中日韓自由貿易區、東盟與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等方案。2009年9月16日,日本首相提出建立“東亞共同體”的建議,中國對此給以積極回應,表示中國愿意促進“東亞共同體”的建立。
(五)中國在區域經濟合作領域的作用
1.中國是東亞地區區域經濟合作的積極推進者。中國在開展區域經濟合作領域起步較晚,但卻成了東亞地區區域經濟合作的積極推進者。2001年,我國與東盟率先達成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框架協議,標志著中國在推進區域經濟合作方面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同樣,中國對待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安排也持積極的態度。在2003年10月的“10+3”會議上,中日韓三國領導人簽署了《中日韓推進三方合作聯合宣言》,標志著三方合作進入新階段。
2.中國對待區域經濟合作的立場轉變的原因
第一,加入WTO之后,中國經濟面臨日益增大的外部沖擊風險,而區域經濟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為回避全球化的風險提供了一個避風港。同時,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有助于為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第二,作為WTO的成員,中國既要接受現行的國際經濟規則,也要力圖影響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 中國積極參與東亞區域經濟合作將有助于提高東亞地區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影響力,從而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利益。
第三,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引入和借鑒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將有助于加強中國主權范圍內存在的四個獨立關稅區(中國大陸及港、澳、臺)相互間的融合,有利于最終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