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創客語錄:
辦企業不賺錢,是對社會的不負責任,但一定要賺良心錢。 ——劉超
湖南日報記者 劉銀艷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劉超的家鄉,山是風化石,鋪路都沒人要;水也不夠用,種水稻的收成比人家少一半。但他獨辟蹊徑,回鄉搞起了中藥 材種植和特殊的無公害養殖。10年扎根,他不僅讓鄉親們的收入翻了幾番,他創立的湖南乾坤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也快速發展,涵蓋中藥種植、生態養殖、農業 休閑等多個領域,成為年利稅800多萬元的大戶。
不到半年就關張的藥店,讓他明白創業不能簡單復制
自稱80后農民的劉超,看上去有點少年老成,深沉的臉上寫著堅毅與果敢。5月25日,記者為他的成功表示祝賀,他卻謙虛表示,“也許別人只看到我們成功的一面,酸甜苦辣不是一時能說得清的。”
“在我幾歲的時候,家里到了年尾要借米吃。”劉超說。他出生在張家界市永定區橋頭鄉熊家邏村,這個離市政府只有一個小時車程的地方,卻是個有名的貧困鄉。
在劉超的記憶中,家里除了借米,還要借錢供他讀書。農家孩子為了找一份好工作,報考了湖北荊門醫學院牙科專業。
2001年,劉超從學校畢業了,但他沒能如愿當上一名醫生,而是成了藥店營業員。
劉超從搬藥品、點貨、清貨、入庫、上架一步步做起,一年下來,熟悉了藥店運行的整個流程,從營業員升到了經理。
但劉超還是想自己開藥房。為了籌集資金,父母把借的攢的一大包錢送來了,他打開一看,還有幾十張角票,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必須爭氣。”
劉超創辦的濟民堂大藥房開張了,可第一個月營業額只有幾千元。他吃不下,睡不著,一個人在悶熱的藥店倉庫里做銷售方案,四處發放宣傳資料,皮膚 曬脫幾層,人也瘦了一大圈,但效果很明顯,一年內,藥房銷售額達到了1000多萬元。劉超喜滋滋地又在武陵源區開了一家分店,也許是旅游區的藥店適應不了 市中心藥店的運營模式,不到半年,藥店就關門了。
“資金血本無歸,也買來一個教訓,創業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簡單復制。”劉超總結道。
從點工制到承包制,還希望做成合伙人制
痛定思痛,劉超開始思考,只在城里發展自己的事業,這樣的創業路寬廣嗎?他想到自己每次進中藥材,都要跑到湖北、四川農村考察種植基地,何不回鄉打造藥材種植基地呢?
2004年,劉超創辦湖南乾坤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辦理了藥材種植手續。隨后,他自費進入湖南大學學習農業新技術,找到湖南中醫藥研究院中藥 材種植專家請求技術指導。一切準備就緒后,他承包了50畝山地開始種藥材,也希望帶動村里的鄉親一起干。可對中藥材種植完全陌生的鄉民,將信將疑,發動不 起來。
“鄉親們不愿干,我就帶著家里人一起上。”劉超說,種植地在離村子6公里遠的山上,沒有公路,種子、肥料都要自己挑,沒有機械,劉超舞起鋤頭沖 在最前面開荒。一場現代版的“愚公移山”持續了大半年,中藥材種植基地終于成型,種上了苦參、白術、黃芪等中藥材,有時候人手不夠,劉超就請鄉民來干活, 給他們開工資,稱其為“點工制”。
漸漸地,鄉親們嘗到了甜頭,開始主動在自家地里種植,再賣給劉超。“以前他們種水稻,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現在‘承包’種植中藥材,收入增至3000多元。”
種植基地擴大了,劉超又利用藥材莖、葉和山上的野菜,養起了黑山豬、黑山雞,拉起一條“生態養殖鏈”。
但劉超并不滿足這樣的“承包制”,2008年起,他帶領100多名鄉親,成立了張家界濟民堂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張家界乾坤養殖農民專業 合作社。入社的會員,由合作社提供種苗、肥料、技術和資金,會員種植的藥材由公司回購,形成了“種收銷”產業鏈條。“這種模式就叫合伙人制,可以讓農民的 收入再提高一倍。”
愿做更大范圍的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
5月4日,張家界團市委牽頭成立了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協會,曾獲得“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稱號的劉超,成了首任會長。
“現在返鄉創業的農村青年很多,他們不缺干勁、能力,但缺乏正確的方向引導,也缺資金和了解政策的途徑。”劉超告訴記者,他們將把協會打造成經驗交流平臺、政策平臺和融資平臺。
目前創業青年去銀行貸款的瓶頸,就是苦于沒有抵押物,而協會正在與擔保公司對接,通過擔保公司擔保,可以緩解這一矛盾。而且,協會內部還籌集了農業發展資金,創業青年也可以申請。
僅半個月時間,協會已發展個人會員200多人,并有110多個合作社加盟,這些合作社,理事長全是青年人。
“一個合作社發展好了,就能帶動眾多的鄉民致富,自己富了不算富,鄉親們富了才算富。”劉超說,僅他成立的兩個合作社,就為基地周邊500多戶家庭提供就業崗位1000多個,參加合作社的100多戶農民,很多建起了新房。
創客名片:
劉超,33歲,畢業于湖北荊門醫學院,MBA工商管理碩士,湖南乾坤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湖南省工商聯常委,省青年企業家協會常務理 事。2004年創辦張家界濟民堂大藥房有限公司,并積極將自己推向農村,先后成立了湖南乾坤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張家界濟民堂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 社、張家界乾坤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帶動百姓致富的領頭雁。現擁有固定資產近5000萬元,年利稅800多萬元,解決了300多人的就業問題。獲得第 九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湖南鄉村好青年等稱號。
■記者手記
懂經營,更懂感恩
劉銀艷
“自己富了不算富,鄉親們富了才算富。”扎根農村搞了10年中藥材種植的劉超,創業之初,就一直想著幫助基地周邊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的 鄉親脫貧致富,也想了不少點子,從點工制到承包制,再到合伙人制,每一種合作模式的推出,鄉親們的收入就能翻番,至今已惠及1000多人。
劉超說,這種感恩的心態,最初就是受了父母的影響。他的父母,在十里八鄉都有好人緣,所以在他求學路上、創業路上,父母要借米借錢,都有人幫。感恩于此,劉超更多地想到了回報。
因為獲益,所以感恩;因為懂得,所以慈悲。10年來,劉超與基地周邊的農戶形成了良性互動,有時即使有一些沖突,他也能以一種包容的心態化解于無形。每到年尾,鄉親們殺了年豬,都要請他去吃“殺豬飯”,有時候都吃不贏。
而這樣一種心態,不正是準備到廣大農村創一番事業的年輕人要學習要借鑒的嗎?很多年輕人,有知識,有先進的管理經驗,但就是缺少與農家相處的技 巧和足夠的尊重。來學學劉超的訣竅吧,在他看來,鄉親們有他們純樸的一面,有時候也有較勁的一面,關鍵是要站在對方立場上了解他們的需求,以包容的心態與 他們相處,什么事都能迎刃而解。
原標題:劉超:扎根農村 心寬路寬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考研信息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