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
|
第一,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
第二,清末“新政”的破產。
第三,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階級基礎和骨干力量。
資產階級派的骨干是一批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這個知識分子群的出現與戊戌維新運動以及20世紀初清政府興學堂、派留學生的措施有關。這些青年知識分子,成為辛亥革命的中堅力量。
|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活動
|
第一,孫中山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開始。1894年,孫中山北上京津上書李鴻章,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同年11月,他到檀香山組建了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立誓“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
第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宣傳與組織工作。1903年,章炳麟發表了《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反對康有為的保皇觀點,歌頌革命為“啟迪民智,除舊布新”的良藥,強調中國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陳天華寫了《警世鐘》、《猛回頭》兩本小冊子,號召人民奮斗起來,推翻清政府這個“洋人的朝廷”。
1905年8月2日,孫中山和黃興被任命為執行庶務,實際主持會內日常工作。同盟會以《民報》為機關報,并確定了改革綱領。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個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全國性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
●三民主義學說和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
|
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1905年11月,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將同盟會的綱領概括為三大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后被稱為三民主義。
民族主義即民族革命,包括“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兩項內容。
民權主義即政治革命,內容是“創立民國”,即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民生主義即社會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權”,也就是核定全國土地的地價,其現有之地價,仍屬于原主;革命后的增價,則歸國家,為國民共享。
|
●關于革命與改良的辯論
|
雙方論戰涉及的核心問題主要有三個: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這是雙方論戰焦點)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實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會革命。
通過這場論戰,劃清了革命與改良的界限,傳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進了革命形勢的發展。
|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