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各位考生都知道考研政治馬哲部分的二、三、四章十分重要,需要抓住內在邏輯線索,破解核心難點。人類社會化及其發展規律作為第四章節,通過歷年相關真題的數量,我們不難看出該知識點的重要性。下面都教授通過表格的方式帶各位考生來學習一下。
知識點
|
知識點具體內容
|
歷年相關真題
|
|
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
|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
|
在對待社會歷史發展及其規律問題上,存在著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一種是歷史唯物觀,另一種是唯心史觀。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是辯證統一的。
社會存在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是社會實踐和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包括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以及生產方式、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也包括社會心理與自發形成的風俗、習慣。
|
2003年單選第1題
2011年單選第2題
2001年多選第17題
1999年單選第4題
2007年單選第4題
2000年單選第3題
|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
|
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它是人類社會生活和全部歷史的基礎。它具有客觀現實性和社會歷史性。生產力具有復雜的系統結構,其基本要素包括:一、勞動資料即勞動手段。二、勞動對象。三、勞動者。
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生產關系是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
|
2009年單選第3題
2004年單選第17題
2001年分析題第31題
1999年單選第3題
|
|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
|
經濟基礎是指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理解經濟基礎的內涵,要把握兩點:其一,經濟基礎的實質是社會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質社會關系。其二,經濟基礎與經濟體制具有內在聯系。
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設施。有意識上層建筑和政治上層建筑兩部分構成。
|
1999年多選第18題
2012年多選第18題
2005年單選第4題
2004年多選第16題
|
|
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及特殊形式
|
社會形態是關于社會運動的具體形式、發展階段和不同質態的范疇,是同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統一體,包括社會經濟形態、政治形態和意識形態,是三者的歷史的、具體的統一。
|
2000年分析題第30題
2010年多選第20題
|
|
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
|
社會基本矛盾
|
社會基本矛盾的內容: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社會基本矛盾在社會發展中,起著決定作用。社會基本矛盾作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
階級斗爭是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的直接表現,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
|
社會革命
|
社會革命的實質和根源:階級斗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導致革命。革命是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社會形態的質變。革命的實質是革命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用新的社會制度,代替舊的社會制度。
|
|
|
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
科學是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反映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及其相關活動。科學主要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
科學技術革命的作用,科學技術革命主要是通過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深刻變化來推動社會發展的。
科學技術社會作用的兩重性,科學技術的發展標志著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意味著能夠更多地創造出人們所需的物質財富,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
2010年多選題第18題
2009年單選題第19題
2002年單選題第2題
|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