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一、方針
1、對農業改造的方針:積極領導、穩步前進、逐步過渡。
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總方針: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
3、《論十大關系》確定的基本方針“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
4、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了處理政治思想領域的人民內部矛盾的方針:“團結——批評——團結”;處理物質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內部矛盾的方針:統籌兼顧、適當安排;處理科學文化領域里的矛盾的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處理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矛盾的方針:“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處理民族之間的矛盾方針:民族平等、團結互助。
5、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提出的三大外交方針:“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
二、原則
1、黨在領導建立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實踐中要堅持的原則:獨立自主。
同頑固派進行斗爭時應堅持的原則:有理、有利、有節。
2、對農業改造的原則是: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國家幫助。
3、人與自然相處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順應自然。
4、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第一,堅持獨立自主地處理一切國際事務的原則。第二,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國家間關系的基本準則。第三,堅持同發展中國家加強團結與合作的原則。第四,堅持愛國主義與履行國際義務相統一的原則。
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共同富裕和公有制。
6、社會主義時期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是: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
7、建設創新型政黨,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結合是基本原則。
8、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員分配上實行“三三制”原則:共產黨員、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各占1/3。
三、經驗教訓
1、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
第一,堅持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
第二,采取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進行改造。
2、黨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也遭到了嚴重挫折,造成了嚴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第一,必須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探索符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第二,必須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
第三,必須從實際出發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建設規模和速度要和國力相適應,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須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
第五,必須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制度,加強執政黨建設。
第六,必須堅持對外開放,不能關起門來搞建設,要借鑒和吸收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設社會主義。
3、在60多年的執政實踐中,黨積累了執政的成功經驗:必須堅持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必須堅持推進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增強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必須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發展作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必須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不斷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必須堅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強黨的建設,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
4、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
首先,中國的民主革命必須建立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
其次,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無產階級領導權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
再次,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是武裝斗爭,主要組織形式是軍隊,無產階級要實現對革命的領導,必須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裝。
最后,領導中國革命的中國共產黨必須不斷加強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建設。
5、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第一,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是中國人民戰勝一切艱難困苦、實現奮斗目標的力量源泉。第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第三,提高綜合國力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證。第四,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同時又決不懼怕戰爭。第五,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華民族才能捍衛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才能創造美好的未來。
6、中國革命勝利的基本經驗:第一,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第二,堅持革命的武裝斗爭。第三,加強共產黨自身的建設。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