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考研政治沖刺階段,考生在做真題集中練習的時候,也要注意重要知識點的背誦。下面是考研政治背誦要點,涉及三大部分,望考生認真記憶。
馬克思主義哲學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核心考點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一)★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是世界觀的理論體系(1)一切哲學都不能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基本派別,這是哲學的黨性
(2)唯物主義主張物質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說明世界,不附加外來成分。(3)唯心主義主張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把握唯心主義的兩個基本形態)①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感覺、觀念作為唯一真實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劉禹錫唯物)②客觀唯心主義把某種脫離個人的精神變為獨立的存在,作為世界本原和萬物創造者。(4)唯心主義產生的根源:(感覺是屏障,不可知論)(馬克思和舊唯物最主要區別:唯物史觀)
①階級根源:在階級社會,唯心主義哲學受到反動沒落的社會階級的擁護和利用,所以得到保存和留傳。根源不能說主觀和客觀相背離,因為它是認識錯誤的原因,可以是教條主義經驗主義的錯誤
②社會根源:社會分工、腦體勞動分離,為片面夸大精神意識的作用提供了條件。
③認識論根源:在認識過程中,將認識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加以夸大。將認識過程中的感性階段夸大、絕對化,導致主觀唯心主義。將認識過程中的理性階段夸大、絕對化,導致客觀唯心主義。
(5)舊唯物主義的缺陷:機械性、形而上學性、不徹底性,沒有確立科學的實踐觀(重點把握)(6)馬克思主義的特點:(馬克思最偉大的貢獻:創立唯物史觀;)(舊唯物半截子是因為自然觀唯物,歷史觀唯心;)①階級性---公開申明為誰服務;(一切辯證法都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的,發展變化的。沒有認為世界統一)②實踐性---強調理論對實踐的依賴關系,理論反過來又指導實踐。(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實踐)③革命性與科學性的統一,革命性建立在科學性基礎之上,即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之上。(7)馬哲與具體科學的關系:一般與個別;抽象與具體;指導與被指導;普遍與特殊。
2,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
①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從中找出其固有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
②解放思想: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破除不符合實際的舊觀念,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使主觀與客觀相符合③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指導下的實踐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④解放思想是前提,實事求是是核心,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3,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作用(多選把握)(一)
①揭示人類社會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為我們理解社會提供思想武器。唯心不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②為我們認識社會提供了辯證法原則,我們要用聯系和發展的觀點認識社會。
③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④提高人們對社會發展、社會管理規律的認識和運用能力。
4,科學主義,人本主義(一)
①科學主義否定哲學世界觀功能,推崇科學知識,放棄世界觀的研究。②人本主義反對科學和理性,強調人的存在的本體論(不是以人為本),具有非理性主義的特點。
5,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二)庸俗唯物主義的錯誤是抹殺了意識的主觀特征①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定義的意義:三個劃清界限---同唯心主義和二元論、同不可知論、同舊唯物主義。(正確理解物質范疇要把握自然物質的多樣性,客觀實在性。)②客觀實在是物質的共同的一般本質,它通過運動表現出來。
③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運動和物質不可分離,設想沒有運動的物質是機械唯物論;設想沒有物質的運動是唯心論。運動和靜止都是物質的固有屬性,運動絕對,靜止相對,他們相互包含。④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相對靜止使事物呈現多樣性,是區分事物基礎,衡量事物運動尺度。
⑤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對象性活動。形式:生產、處理和變革社會關系和科學實驗。
⑥實踐有三個基本特征:客觀現實性、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實踐目的、手段、結果的反饋調節。
⑦主體是指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客體是主體活動對象的總和。實踐活動就是以主體、中介和客體為基本骨架的動態系統,通過實踐活動使客體主體化,使主體客體化。
6,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及其與人的實踐活動的關系(二)
①主觀世界:人的意識、觀念世界,是人的頭腦反映和把握物質世界的精神活動、心理活動的總和;(存在主義所謂的存在是指“個人的存在”),(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實質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限定和超越的關系)
②客觀世界:物質的,可以感知的世界,人的意識之外的一切物質運動的總和,包括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主體和客體的關系:目的和手段;創造者和被創造者;能動者和被動者)
③自在世界(天然自然),是人類世界產生前的先在世界,是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
④人類世界(屬人世界),是在人類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統一體。
7,意識的產生、本質及其能動作用(二)
(1)從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高度發展的產物,既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又是社會的直接產物。不能說意識創造物質,可以說意識可以轉化為物質。
(2)從意識的本質看,意識是物質在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映像。
(3)從意識的作用看,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計劃性,主觀創造性,生理機能調控。
(4)本質:意識是人腦對物質的反映,意識在形式上是主觀的,在內容上是客觀的,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不能說意識是物質的東西,只能說意識依賴于物質,沒有獨立存在的意識和精神。)
(5)意識發揮的條件:①遵循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②必須把正確的思想付諸實踐;③借助一定的物質條件和手段。
(對實踐結果進行評價有:對實踐效能、實踐效率和實踐效果的評價。)
8,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二)①世界是統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個;反對一元論反對二元論。
②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③物質世界的統一性是多樣性的統一,是在客觀實在基礎上的統一。堅持辨證唯物反舊唯物
9,聯系的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
(三)(1)聯系是指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以及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是客觀的普遍的。堅持用聯系的觀點,反對孤立片面的觀點
(2)系統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組成的具有穩定結構和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3)系統的主要特征:整體性,結構性,層次性,開放性。最主要特征:整體性。
(4)科學的任務:揭示事物聯系,科學的突破往往表現在把看來沒有聯系的事物聯系起來。
(5)①整體由部分構成,但不等于部分之和②部分離不開整體,否則將失去原有的性質和功能;③整體決定部分,部分影響整體;④整體和部分字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10,發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發展的實質。唯物辯證法過程論的內容和意義(三)
(1)運動是指宇宙間所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
(2)發展是具有前進性質的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新陳代謝
(3)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發展的本質:新生舊滅):①新事物代表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勢②新事物取代舊事物是辨證的否定過程③在社會領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
(4)過程指一切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轉化為其他事物的歷史,都有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
世界總過程的主導方向是前進。存在即過程,產生出來的東西都要滅亡。
11,規律(三)
①規律是事物內部的本質聯系和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客觀的聯系。
12,本質和現象(三)
(1)本質:事物的內在聯系和根本性質。
(2)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也表現本質,它從反面表現事物本質
(3)本質和現象的辨證關系:①現象為感官直接感知,本質為抽象思維把握;②現象是個別,本質是一般;③現象多變易逝,本質相對穩定;④任何事物都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體;⑤我們能夠通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
13,必然性和偶然性(正確分析可能性)(三)★★★
①必然性: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發生,確定不移的趨勢。偶然包含、表現必然,是必然的補充
②偶然性:可以出現,可以不出現,可以這樣出現,可以那樣出現的不確定趨勢。必然制約偶然
③必然性產生于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隱藏著必然性。
14,原因和結果(三)
①原因:引起某種現象的現象。
②結果:被某種現象引起的現象。
③因果聯系是有時間順序的聯系,總是原因在前結果在后,但并不是任何前后相繼的現象都存在著因果聯系(原因和結果的界限是確定的)
15,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和質變(三)(1)概念:(質是起點前提)
①質是一事物成為它自身并區別于他事物的規定性,質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②量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構成成分在空間的排列組合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認識量是認識事物的深化和精確化。
③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量的范圍、幅度和限度。認識度要掌握適度原則。
(2)量變和質變既相區別,又相聯系。
①其區別的標志是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度。把同質的事物區別開來的依據是事物的屬性和量
②其聯系是相互轉化和相互滲透:量變向質變轉化,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向量變轉化,質變體現和鞏固量變的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拓道路。量變中滲透質變,即在總的量變過程中包含部分質變;質變中滲透量變,即在質變中包含新質在量上的擴張。事物的發展就是由量變到質變,由部分質變到根本質變,在新質的基礎上又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相互交替,以至無窮。(背熟)
16,事物發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辯證關系。辯證的否定觀及其方法論意義。
(三)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
②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滅亡的因素。
③辯證的否定:事物內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包含肯定的否定;既是發展的環節,又是聯系的環節。否定之否定規律是新生事物必然要戰勝舊事物的哲學依據(背熟)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