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1月9日到10日,全國140萬考生參加了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不少高校延續了往年的擴招政策,考研的競爭依舊激烈。
與此同時,“考研熱”也得到了“升級”,不少碩士畢業生把攻讀博士學位納入了計劃,“讀博熱”悄然升溫。
形勢所迫的選擇
趙雯雯(化名)是省城某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2007級碩士,眼看還有半年時間就要畢業,她并沒有忙于投簡歷、參加招聘會,而是專心致志地復習著專業課,準備參加本校的博士入學考試。
“讀這個專業,最好的出路就是考博。”趙雯雯說,哲學屬于冷門專業,本科生、碩士生要找個對口工作比較困難,同學們常為一些不限學歷、不限專業的崗位擠破門檻,而真正合適的工作起點就要求有博士學位,所以她考博多少有些“被形勢所逼”。
記者對幾所駐濟高校不同專業的碩士生做了簡單調查,發現和趙雯雯有同樣選擇的人不在少數,尤以史學、哲學、醫學等專業人數居多。問及原因,“找不到好工作”成了一個重要的因素。不少學生表示,沒有滿意的工作,勉強就業再進行二度擇業他們有些不甘心,倒不如把“博士”就當作一個“職業”,給自己再留出三年的時間來進行緩沖。
增加砝碼的規劃
相比求職遇冷轉而讀博的畢業生而言,熱門專業的理工科碩士選擇深造的自主性更強。找到好工作并不困難的他們,更看重的是博士學歷帶給個人的高附加值。
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的碩士生李玉峰去年11月份起在北京某大型國企實習,兩個月后,他萌生了讀博的念頭。“博士科研能力強,一入職基本都被安排在重要部門,從事高端領域的研發工作,起薪就比碩士學歷員工高出 2000到3000 元,提升主管的機會很大。”李玉峰希望通過攻讀博士學位來增強自己的實力,從而獲得更大的上升空間。
可與小李不同,更多的學生讀博是希望在“求職高校”這一關中得到加分。采訪中,多數考博生都把“大學老師”當作未來求職的首選。他們普遍認為,大學老師職業穩定、待遇優厚、工作環境好,還有令人羨慕的假期,不失為最理想的職業。而作為碩士研究生,他們離這個行業并不遙遠,如果在研究方法、理論探索方面有所精進,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應該有能力承擔起高校的教學和科研任務。
而更重要的是,“博士學歷”本身就是高校各種評價體系的重要標準,它是進大學執教的敲門磚,更是在大學里職稱晉升、科研評獎的通行證,要圓自己的教師夢,就必須拿到這一紙文憑。
高學歷是否“零風險”
拿到了博士學位就業就有了保障?記者發現,現實并沒有考博生們想象的那么樂觀。
某名校光學專業的博士生鄒凱(化名)曾一心想在高校做科研,但如今他發現這條路并不好走。“許多學校都抬高了門檻,對外校甚至有海外經歷的博士優先考慮”,鄒凱顯得有些無奈,接連幾次的應聘,他都遇到了不少來自清華、中科大的對手,競爭非常激烈。
進高校難,“轉戰”企業的博士們也發現,他們也遭遇著一場“學歷歧視”,用人單位提供給博士生的崗位數量有十分有限。
省城某知名企業人力資源部的鄧先生表示,對于招聘博士,公司顯得很謹慎。“企業更講求技術和經驗,不少工作碩士就可以勝任,而他們的待遇要求明顯低于博士,對雇主來說,顯然擁有更高的‘性價比’。”鄧先生說,博士的年齡大都接近 30 歲,但社會經驗尚淺,可塑性不高,單一的研究方向又會使人覺得他們辦事稍欠靈活、人際交往能力差,所以也導致安排的崗位性質往往過于單一。
博士就業也需指導
“造成這種現象,根本原因在于供需失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專家指出。中國大陸培養的博士人數逐年上升,目前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博士授予國家,然而,社會能夠提供的博士就業崗位缺口并沒有同比擴大,這就造成了高學歷人才相對過剩,供大于求已是不爭的事實。
而博士自身的學術素養和處事能力也影響著他們的就業情況,這一點卻往往得不到學生及其導師的重視。該專家坦言,一些院校存在培養課程毫無針對性,碩、博課程雷同、重復,導師“粗放式”指導、教學不細致的現象。“雖然博士階段更注重自我分析、自我研究能力的培養,但在理論基礎的夯實、創新思維的激發等多方面都更需要導師的悉心指導,否則學術水平如何提高,博士生的科研能力是否能夠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都值得懷疑。 ” 這位專家不無憂慮地說。
同時,針對博士的就業指導工作尚有缺失。博士的就業期望值仍然以“大城市”、“高薪”、“穩定”為標準,普遍存在自身定位不準確、就業指向不明確的問題,該專家認為,這與博士生擇業觀念未端正、就業信息與實際脫節有關,“學校應當定期舉辦有針對性的就業講座,發布適合博士崗位的就業信息,召開針對博士,甚至女博士的專場招聘會,從求職心態矯正、求職方法傳授等多方面給予博士這個群體更多的關注。”
此外,專家也建議,應屆碩士畢業生在是否讀博這個問題上還要深思熟慮,博士文憑并不是找工作的護身符,切不可盲目跟風,一定要在決定前有充分的計劃和考量,為自己設計一個理性而美好的未來。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考研信息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