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專業名稱:設計學 專業代碼:130500
福建工程學院設計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018年3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增列,是設計學院學科建設與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核心。依托福建工程學院悠久的辦學歷史、豐富的文化積淀和多元的學科背景,設計學已發展為集工業設計、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藝術和產品設計等5個本科專業、1個學術型碩士點的學科格局。
(一)設計學院簡介
設計學院以培養產業所需的高級專業設計人才為目標,以強化實務教學和產學研究為途徑,結合在地文化與國際化思維,深耕專業設計領域,落實設計服務功能,打造差異化特色與優勢,引領全省設計教育趨勢,邁向國際新視野的設計人才培育高地。
學院擁有由兩岸設計界知名教授領軍組成的教學團隊,師資陣容強大。現有學科骨干5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5人,博士16人,臺灣高層次人才“百人計劃”1人。另有聘任美國普度大學、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臺灣成功大學、同濟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等海內外頂尖學者擔任客座教授。
學院現有科研平臺、創客中心、圖書館、專業實驗室、設計工坊和校外教學實踐基地,為學生的教學培養和實踐研究提供了優越的環境。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設計實驗實訓中心和學科研究實驗室,可廣泛開展3D打印、數字雕刻、人機工程、模型加工、漆藝陶作、金工木作、影音合成、視頻特效、運動捕捉、媒體交互等一系列實驗、實踐、制作或展覽。
學院師生近年來參加中國環境設計學年獎、中國手繪藝術設計大賽、亞洲設計學年獎、國際景觀設計大賽(艾景獎)、“互聯網+”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三維數字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工業設計大賽等國家級學科競賽獲獎數百項,其中一等獎(含金獎)4項、二等獎(含銀獎)17項、三等獎20項。另獲省級一等獎20項,二等獎41項,三等獎64項。獲獎等級和數量位居福建省高校前列。
(二)學科方向簡介
1.工業設計
本學科方向植根于人與物之間的關系系統,聚焦商業品牌、生態人文、智能信息、技術工藝、產業鏈整合等一體的高端綜合服務設計研究。主要研究領域有:(1)智能交互設計研究,如用戶體驗、圖形用戶界面設計等;(2)創意生活設計研究,如永續社會設計、永續產品設計等;(3)高齡福祉設計研究,如高齡者生活形態與設計應用、高齡者創新產品設計與服務設計等。
2.環境設計
本學科方向融合建筑學與設計學的交叉領域,聚焦人居空間的生態關系和文化訴求,探索符合全球化建筑環境可持續發展、人居空間精致化、地域特色人文化等方面人和環境交互體驗的空間系統設計理論與應用研究。主要內容有:(1)智能與空間感知設計研究,如精致化設計與塑造、可持續性發展的環境研究;(2)室內環境系統設計研究,如室內環境研究;(3)公共空間環境系統設計研究,如環境景觀特色研究、環境與文化傳遞的研究。
3.閩臺文化傳承與設計
(1)設計學院方向:
本學科方向立足閩臺區域文化研究和創意產業發展趨勢,以傳統文化、在地文化為核心,探索閩臺文化創意產業在品牌策略、視覺傳達、包裝設計、動漫繪本、展會營銷等方面的設計理論與應用服務研究,重點面向數字動漫、媒體廣告、品牌傳播等行業,著力于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傳播、消費的創意設計。主要內容有:① 閩臺區域文化與創意設計研究,如閩臺視覺文化與傳達溝通設計、品牌經營策略等;② 新媒體應用設計研究:如網絡營銷設計實務研究、數字創意廣播電視廣告設計等。
(2)人文學院方向:
閩臺文化傳承與設計方向培養熟悉閩臺文創和藝術產業的理論實踐復合型人才,為地方高校培養師資,為國家級媒體和平臺培養管理人才。現有福建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文聯省經信委等宣傳文化部門的支持,和省廣電影視集團、福建日報社、人民網、新華網、愛奇藝、優酷、央視網等媒體有長期合作關系。汪方華、陳志強、周華清、曹丹、魏曦英、祁開龍、鹿苗苗等導師都主持過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發表權威期刊論文數十篇:有在省屬媒體掛職經歷,擔任省文化產業專項基金評審組組長,廈門市文化產業領軍人才,深圳文博會廈門文博會專家組成員以及互聯網+大賽、海峽兩岸微電影大賽,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評委會評委等賽事的經驗,且有在臺灣大學、成功大學、輔仁大學、臺灣云林大學、臺灣藝術大學等臺島高校訪學的經歷,共同發起組織過各種賽事,展映、學術研討會等活動。
4.設計歷史與理論
本學科方向分別基于設計學和建筑學開展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
(1)設計學領域:著重設計學學科體系的理論規律和發展前沿,運用設計學的方法論研究古今中外造物活動的創造原理,兼通藝術學、管理學、經濟學、傳播學等學科知識,在設計理論與設計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探索設計歷史、設計思考、設計批評、設計美學、設計產業、設計教育等領域的創新規律。主要研究內容有:①設計思維方法與程序,如事理學設計方法、愿望導向創新理論等;②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創意理論,如傳統工藝文化創新創意、古代哲學思想的造物啟示等;③設計產業和設計教育的創新理論,如文化創意產業和人才培養,創新創意能力的建構歷程等。
(2)建筑學領域:關注建筑學學科體系的發展歷程與現狀,從理論與實踐的角度對建筑歷史、建筑文化和建筑設計進行評判性思考,著力探索當代社會和文化背景下的設計學和建筑學學科自身發展的規律,并為建筑設計實務提供理論指導。主要研究內容有:①建筑設計歷史研究;②建筑設計理論研究;③建筑設計教育研究。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