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中共十八大之前,西方媒體和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紛紛在問:“Who’sXi(習近平是誰)?”短短半年時間,從中國到海外,從俄羅斯到美國,世界各國都知道“習近平是誰”。接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以來,習近平以敦厚的外表與親切的微笑、樸實親切的話語和低調務實的風格而為全球媒體所廣知,他所提出的“中國夢”早已成為世界輿論的焦點。半年之后的今天,西方媒體和中國問題觀察家們更為關切的問題是:“習近平要把中國帶向何處?”
其實,只要仔細審視習近平接掌中國最高權力半年以來的一系列政策宣示與理政實踐,就能夠梳理出其戰略思想的脈絡,作答這一問題。他所積極倡導的“新型大國關系”前無古人、后啟來者,指引中美關系的未來發展,引發全球國際關系學界熱議,基辛格和布熱津斯基等公認的戰略大家深為認同。從就職演說提出“打鐵還須自身硬”到在中紀委全會上強調“老虎”“蒼蠅”一起打再到親自出席“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并致辭發出總動員令,習近平反腐整風的理念、舉措令舉國民眾為之期盼,令全球媒體高度關注。半年時間,習近平身體力行“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理念言簡意賅,施政雷厲風行,從內政到外交,緊緊抓住中國當前所面對的核心問題,處處展現他深思熟慮、高瞻遠矚的國家大戰略思維。
中國當前呼喚國家大戰略
國家大戰略就是綜合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力量,基于對國家現狀與未來的全面認識與評估,所確立的國家發展方向與道路,包括宏觀戰略部署與具體實施策略。
建政60余載以來,受制于內外種種因素,中國始終缺乏國家大戰略的建構。盡管過去30多年來,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積極發展經濟,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得以提升,但無論內政還是外交,基本上仍處于被動應變狀態,缺乏一個清晰的國家大戰略。這并非是政府或者領導人不作為,而是由中國當時所處的經濟發展狀況與國際地位所決定的,一個處處受制于世界霸權、在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的國家,很難提出自己的國家大戰略。
但是,經過30余年的快速發展,中國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事務中的份量也越來越舉足輕重,經濟實力與國際政治影響力都直逼長期占據世界老大位置的美國。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應對越來越復雜的國內局勢,還是消除西方世界和周邊國家的種種猜疑,無論是尋求國家核心利益還是維護世界和平發展,中國都需要一個清晰的國家大戰略。這一重擔就落在了新任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的肩上。
外交大戰略: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
縱觀世界格局,后冷戰時代形成了美國一霸獨大的單極世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主導了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而隨著與美國實施不同政治制度的中國在過去30年和平崛起為第二大經濟體并有望在未來20年超越美國成為頭號經濟體,歷史惡性循環的陰影越來越濃重。過去百年,美國先是超越與己同根同種同意識形態的大英帝國,又擊垮了與自身政治制度不同的對手蘇聯,那么崛起勢頭強勁的中國未來將會遭遇什么樣的命運?大國之間是否只有兵戎相見才能分出勝負?如何避免人類歷史上不斷重復的崛起大國同老牌帝國之間的紛爭甚至戰爭?
中國始終奉行和平外交,但樹欲靜而風不止,過去30多年來在國際上仍然不斷遭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種種誤解與刁難,近年來風云再起的南海主權爭議與中日釣魚島危機,背后都有美國的影子與影響力在作怪。過去百年中國長期遭受西方歧視與欺辱,為實現民族獨立自強、保障國家領土完整而不懈抗爭,從不懼怕任何沖突與戰爭,民族主義在中國也從不缺乏土壤,近年來從體制內的現役軍人到網絡上的“憤青”網民,都對美國主導的“圍堵中國”深惡痛絕,甚至主張“不惜一戰”。國家領導人要順應這些強硬“民意”顯然輕而易舉,但是這么做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嗎?有利于國家前途、民族福祉嗎?這就需要一位具有戰略眼光、不為狹隘民族主義遮望眼的政治家做出果斷抉擇,避免中國在崛起過程中同現有霸權大國發生沖突甚至戰爭,這不僅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更是為了中國的國家利益與民眾福祉。
去年初,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訪美時首次提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管控中美分歧,避免發生沖突,實現合作雙贏。“新型大國關系”作為一種前無古人、后啟來者的國際關系模式,正是習近平國家外交大戰略的最重要內容之一,也從根源上可以解決中國外交層面目前所面臨的諸多挑戰。
“新型大國關系”是否能夠成功構建,成為指導中美關系未來發展的指引,能否進而擴展到指導中俄、中歐以及主導世界各個大國之間的關系,并逐步演變成為“新型國際關系”,為新的世界格局奠定基礎,關鍵有賴于中美兩國領導人的努力。為此,習近平與奧巴馬6月初在美國加州陽光之鄉安納伯格莊園握手、散步,進行了一場又一場不系領帶的“私聊”。習近平上任三個月時間不到就以國家主席身份第一次訪美,開始建立同美國總統之間的私人關系,這對中美兩國共同探索、建設“新型大國關系”至關重要。對美國來說,領導人之間的親密關系,過去一般只存在于美國同歐洲、澳洲盟國之間,而中美領導人打破價值理念隔膜,舉行建立“私人關系”的非正式高峰會,更為突顯中國新任國家領導人的務實、果斷作風。在傳統上比較看重外交形式的中國,國家領導人剛剛上任,就在沒有21響禮炮的情況下訪問美國,需要一定的勇氣與魄力。
內政大戰略:反腐整風適逢其時
內政的關鍵在于解決民眾最關心的問題。中國民眾最關心什么?民眾痛恨腐敗,憎惡貪污,期待的是清廉政府;民眾對社會不公強烈不滿,對冤假錯案心有余悸,呼喚的是社會正義;民眾深惡痛絕那些高高在上、既脫離民眾也脫離實際的官員,尊重那些了解民間疾苦、踏實肯干的官員。所有這些問題的弊端何在?在于執政黨的懈怠,在于部分黨政官員失去信念和理想,貪圖享樂,脫離群眾,結果“一鍋老鼠壞一鍋湯”,貪污腐敗屢禁不止,貧富差距不斷拉大,激起民眾不滿,因地方官員不作為及權力尋租而引發的小規模社會沖突不斷冒現。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江澤民與胡錦濤,都在各自任內完成歷史賦予他們的使命,解決彼時的“當務之急”。習近平等新一屆國家領導人登上政治舞臺,他們所面對的既不是鄧小平接下的國民經濟一窮二白的局面,也不是上世紀90年代江澤民所面臨的錯綜復雜、撲朔迷離的國際形勢與國內發展挑戰,也不同于新世紀之初胡錦濤所要回答的改變經濟增長模式、營造和諧社會課題。他們所直面的考驗是執政黨自身的問題與社會轉型的問題。執政黨的執政能力以及基于執政清廉、為人民服務的執政合法性都已遭到嚴重挑戰,如果這一屆領導人在任期內不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國家與民族所受到的損失恐怕要遠遠超過國際敵對勢力與貧富差距拉大等諸多社會問題所造成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習近平等新一屆國家領導人肩上的擔子比其前任要重得多。
習近平總書記在就職演說中明確提出“打鐵還須自身硬”。履新不足一月,習近平于2012年12月4日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半年來,新一屆領導集體雷厲風行,“八項規定”初見成效,各級官員作風有所改進,民眾對“八項規定”普遍持歡迎與期望的態度。
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6月18日,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我們必須看到,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黨內脫離群眾的現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現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上。我們要對作風之弊、行為之垢來一次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這一講話開啟為期一年的反腐整風運動。上任之初即發起挑戰權貴與利益集團的運動,習近平這一做法在他的前任中實屬罕見。有海外觀察人士認為:沒有駕馭全局的魄力與膽識,是下不了這個決定的。
從內政到外交,執政不到半年的習近平綱舉目張,抓住了解決中國當前最主要問題的關鍵所在:與美國建立新型大國關系,中國同其他國家尤其是周邊國家的關系將容易處理得多;解決了中共的純潔性問題,繼續牢牢樹立中共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重獲民眾的信任,中國國內絕大多數問題都可能找到答案。至于近期媒體、學界與互聯網熱議的價值理念與中國道路之爭,筆者認為,當國家發展到一定程度,當民眾的公民意識在資訊時代日益提高,簡單的“不爭論”不但無法平息爭論,也不利于急需大戰略與大方向的國家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適當放開,允許學界、媒體與網絡就國家價值理念與發展道路進行一系列討論甚至爭論,既可讓民眾更清晰地看到國家未來發展軌跡,也為執政者提供更多執政資源,便于他們在爭論中凝聚更堅實的共識。目前思想領域的爭鳴與網絡、媒體上的辯論都沒有超出國家法律允許的范圍,也在新任國家領導人可控的范圍里。
習近平上任以來,在內政、外交與國家前途上抓住核心問題,充分展現出這位深具戰略眼光的國家領導人的智慧與魄力。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