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研究生導師姜宇輝介紹如下:
1.學術簡歷:
2002-2003 巴黎高等師范學校 (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哲學碩士
1998-2004復旦大學哲學系哲學博士
2004年11月-任教于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
2009年1月升任副教授
2016年1月升任教授
2013年 -任法國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
2017年 -任外國哲學教研室主任
* 2015年1- 4月,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宗教研究系客座教授,主講MA核心課程Body in Culture & Art。
* 華東師大中法聯合培養研究生項目(“中法大學優秀合作項目”)中方協調員。
* 重慶大學出版社“拜德雅·人文叢書”編委。
* 2016年,入選上海市教委“曙光人才計劃”。
* 主持省部級以上項目 4項;
專著 2 部,譯著 2 部,其他著作 2 部;
論文 30 余篇,其中CSSCI論文 20 篇;
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獎 1 項
2.研究基礎:
(1)翻譯工作
對于外國哲學研究來說,忠實理解思想是基本的前提,因而翻譯的工作是至為關鍵的準備階段。在這方面自己已經完成了很多成果:比如德勒茲的《普魯斯特與符號》,是當代法國藝術哲學中嘗試突破符號學范式來理解文學作品的關鍵作品;比如德勒茲與瓜塔里合作的《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這
部劃時代的著作既標志了哲學思維的變革,其中更是以切實的方式展現了跨學科研究的種種可能的途徑。
(2)研究工作
在翻譯的基礎上,自己還嘗試進一步貫穿思想的脈絡,并通過哲學-藝術的相關來切入現實的關注。比如,在之前出版的《德勒茲身體美學》之中,不僅試圖以身體為主題貫穿梳理德勒茲的美學體系,更是嘗試將其美學思想與當代藝術的實踐結合在一起。在新近出版的《畫與真:梅洛-龐蒂與中國山水畫境》(國家
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中,更是嘗試以現象學基本問題為主導,圍繞視覺、符號和空間等核心主題展開哲學與繪畫之間的開放性對話。此外還撰寫了大量相關的研究性論文。
(3)專著:
1、《德勒茲身體美學研究》,獨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畫與真:梅洛-龐蒂與中國山水畫境》 ,獨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3、《二十世紀法國哲學》(復旦西方哲學通史),第二作者,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戰后法國哲學與馬克思思想的當代意義》 ,第二作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4)譯著:
1、【法】德勒茲,《普魯斯特與符號》,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版
2、【法】德勒茲&瓜塔里,《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上海書店2010年版
(5)論文:
* 總論法國哲學與藝術的關系:
《未完成的節奏——盧梭與啟蒙理想的音樂性》,《世界哲學》2015年第1期(CSSCI,權威),獨著;
《作為想象理性的隱喻》,《外國文學》2015年第1期(CSSCI),獨著;
《琴聲如訴——聲音與聆聽作為一種繪畫敘事之可能性》,《文藝理論研究》2015年第3期(CSSCI),獨著;
《從尼采到德勒茲:當代性時間邏輯的嬗變》,《南京社會科學》2016年第4期(CSSCI),獨著;
* 現象學與當代藝術:
《薩特的‘欲望’本體論:兼論薩特與德勒茲的差異》,《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年第6期(CSSCI),獨著;
《從‘私人語言’到‘間接語言’:深入理解<世界的散文>中的表達難題》,《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CSSCI),2007年第6期,獨著;
《思•言•身:梅洛-龐蒂晚期思域中的語言問題》,《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CSSCI),2008年第6期,獨著;
《感性韻律的譜系學——早期梅洛-龐蒂的生命/生活美學契機》,《社會科學戰線》2016年第1期(CSSCI),獨著;
* 福柯,德勒茲與當代藝術:
《感覺的雙重意義:德勒茲美學的一種詮釋》,《求是學刊》2004年第2期(CSSCI),獨著;
《身體、符號與意象:德勒茲視域中的‘情-調’》,《學術月刊》(CSSCI)2010年第10期,獨著;
《視覺與言說:福柯、德勒茲與惲南田的花的世界》,《哲學分析》2013年第5期,獨著;
《重復:囤積抑或凝縮——阿塔利、德勒茲與極簡電子舞曲的時間性》,《文藝研究》2013年第12期(CSSCI,權威),獨著;
《喧嘩與沉默——從德勒茲的事件哲學的視角反思波洛克的醉與線》,《哲學分析》2014年第4期,獨著;
《從另類空間到折疊空間——福柯、德勒茲與當代大地藝術中的靈性維度》,《文藝研究》2015年第3期(CSSCI,權威),獨著;
《聲音與意義——在<意義的邏輯>和<千高原>的張力間探尋語言的詩意本源》,《哲學動態》2015年第6期(CSSCI),獨著;
《黑噪音、白噪音與幽靈之聲:德勒茲的事件理論視域中的噪音本體論》,《文藝理論研究》2016年第6期(CSSCI),第一作者;
‘Sacred Listening in a Folding Space: Le Pli and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of Listening’, in Deleuza and Asia,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4. 國際會議論文集。獨著。
* 德里達與文學書寫:
《替補與間隔:從德里達的文字學視域看漢字的哲學內涵》,《學術月刊》2006年第12期(CSSCI),獨著;
* 當代法國哲學與詩學之關系:
《‘真即此’:當代法國思想脈絡中的蓬熱詩學》,《外國文學》2016年第3期(CSSCI)。
《極簡神學與零度書寫:阿甘本<剩余的時間>的一種另類解讀》,《東北師大學報》2017年第1期。
《述行的魔法,抑或主體的詛咒:阿甘本<語言的圣禮>的拓展性詮釋》,《安徽大學學報》2017年第2期。
《本體論證明與語言的實際性:梅亞蘇<有限性之后>的拓展性詮釋》,《南京社會科學》2017年第5期。
《后電影狀態:一份哲學的報告》,《文藝研究》2017年第5期。
《如何凝視動物:在人類紀的邊緣重思動物性》,《新美術》2017年第2期。
(6)獲獎:
1、《二十世紀法國哲學》,上海市優秀著作三等獎(2010年),排名第二。
3.承擔項目:
(1)德勒茲哲學中的“主體性”問題及其當代意義
(08JC720005)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
2008年10月-2012年11月 (已結項)
(2)畫與真:梅洛-龐蒂與中國山水畫境
(09FZX014) 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2009年10月-2012年7月 (已結項)
(3)中國文化的認知基礎和結構研究
(10&ZD064)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2010年— 2016年
子項目負責人(審美認知) (已結項)
(4)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中國問題研究
(16ZDA194)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子項目負責人(當代法國文論中的中國問題)(在研)
(5) 身-言-像:當代法國藝術哲學的三個主題
(12903 -412221 -17007)
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 曙光計劃資助項目
(6) 當代法國哲學的審美維度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