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080201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
080202機械電子工程
080203機械設計及理論
080204車輛工程
0802J5增材制造與組織修復
080401精密儀器及機械
080402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
080800電氣工程
081100控制科學與工程
080200 機械工程
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下設機械電子工程、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等四個二級學科。本學科有國家重點學科、上海市重點學科和上海大學"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點的支撐。
本學科圍繞國家、地區振興裝備制造業的需求,積極探索高技術研究與先進適用技術開發相結合、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開發研究并舉的學科建設方針,研究項目主要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國防科工委和企業的委托等,年均科研經費約3000多萬,多項研究項目曾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省市級科技進步獎。與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有長期的合作關系。
本學科依托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主要研究基地包括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機器人重點實驗室、新型顯示技術及應用集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863計劃機器人主題產業化基地、上海機器人研究所、上海大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上海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快速制造工程中心、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設計院和各專業研究室等。
機械電子工程是國家重點學科,是學校211工程和上海市的重點學科建設點,是集機械、電子、液壓、氣動等技術和計算機控制、檢測、傳感等技術于一體的新興綜合性學科。該專業著重培養既有扎實的機械工程基礎知識,又掌握基于計算機信息處理和自動控制理論的機電系統集成技術,造就能從事機電一體化系統研究、開發、應用及教學工作的高層次人才。
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以國際研究水平的前沿理論和尖端技術為發展目標,體現了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的內容。培養學生不僅通曉機械方面的專門理論,而且掌握現代電子、計算機和自動控制等在機械工程領域中的應用技術。通過學習和研究,可獲得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程技術開發、高等學校教學和選擇多種工作的能力。
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研究機械制造領域中的設計理論與方法、制造工藝與系統中的理論與應用方法、機電裝備在交叉學科中的應用理論和方法等。培養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寬廣的專業知識,專業的工程思維和良好的創新意識,能夠獨立從事本領域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高級專門人才。
車輛工程專業研究方向有車輛系統設計與測試、汽車電子技術、汽車系統動力學及控制、無人駕駛汽車智能控制技術、地面運載車輛設計與控制、無人水面智能移動載體的設計與控制、空中飛行器動力學與控制、車輛液壓傳動技術等。培養具有從事現代科學技術開發研究工作和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的研發人員。
學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主要研究:機械制造工藝與裝備、創意展示技術與裝備、數控機床及自動化裝備、先進機器人技術與應用工程、光機電檢測與傳感技術、機電產品數字設計和分析仿真、機電產品網絡化設計與制造技術、機械產品數字檢測與質量控制、機電產品設計與制造過程管理、制造企業信息化及管理、包裝工程技術、工業設計技術與應用、3D打印與快速模具技術、生物建模與制造技術、三維重構和造型技術、生物3D打印裝備技術、微系統集成、先進制造工藝與刀具、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制造系統中的人工智能技術、人工智能+切削大數據、人工智能+精準醫療診斷、人工智能+數控機床預維護、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
02:(全日制)機械電子工程(主要研究:人工智能技術、醫工結合技術、自動化技術、特種機器人技術及應用研究、智慧工廠、基于精密技術的微機電系統研究、微納操作、光機電一體化裝置與工程研究、檢測與傳感技術、機械振動分析及智能控制、計算機圖像和虛擬現實技術、機電與流體智能測控技術、微納電子機械系統元器件(MEMS/NEMS) 的研究及其應用、智能裝備與控制技術、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
03:(全日制)機械設計及理論(主要研究:轉子系統的潤滑理論與軸承技術和密封技術、CAD在軸系研究中的應用及系統優化設計、智能支承技術及機電一體化設計方法、機械工程現代設計方法和可靠性工程研究、機械強度可靠性與安全設計、計算機輔助摩擦學設計與測量技術、現代工業工程、潤滑技術與表面工程、生物摩擦與生態潤滑、電子封裝與微系統集成技術、半導體光電設計、制造及裝備技術、機械故障智能診斷技術、人工智能+軸承性能分析、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
04:(全日制)車輛工程(主要研究:各種運載車輛、船舶的設計、電子技術及控制技術等,尤其是無人系統的設計、控制,以及應用研究、智能車輛行駛環境感知技術、人工智能+車輛控制與決策技術、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
指導教師:
其中“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研究方向指導教師:羅均研究員、謝少榮研究員、孫鈺教授、彭艷研究員和蒲華燕研究員等10余位導師。
其他方向指導教師:錢晉武教授、羅均研究員、劉亮教授、蔣蓁研究員、謝少榮研究員、劉樹林教授、周曉君教授、談士力教授、陸利新研究員、王志明教授、馬立教授、吳智政教授、陳曉陽研究員、王小靜研究員、張建華研究員、張鋼研究員、屠大維教授、俞濤教授、李明研究員、李朝東教授、胡慶夕教授、何永義研究員、趙翠蓮研究員、周傳宏研究員、邢科禮研究員、劉麗蘭教授、奚風豐教授、劉建影教授、施進浩研究員級高工、袁一卿研究員、王永國教授、何斌研究員、郭帥教授等70多名正副教授。
招生人數:80(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55(機械電子工程)+30(機械設計及理論)+10(車輛工程)
考試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01數學一
4. 報考“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研究方向的考生:834控制工程基礎
報考其他研究方向的考生:
01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03機械設計及理論:833機械設計(一) 或 834 控制工程基礎
02機械電子工程:835機械設計(二) 或 836電子技術(一) 或 839自動控制工程基礎(一)
04車輛工程:938機械設計基礎(機械零件設計部分)(一) 或 840電子技術(二)或 939 自動控制工程基礎(二)
5.復試科目
報考“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研究方向的考生:機電綜合
其他方向:
01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03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原理 或 微機原理及接口技術
02機械電子工程、04車輛工程:機電綜合
備 注:
1.本專業在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培養,不招收色盲考生。
2.聯系人:
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
邵文韞 (021)66136383 sophie_shao@staff.shu.edu.cn
其他方向:
02機械電子工程、04車輛工程:
陸筠 (021)56331180 jl@shu.edu.cn
01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03機械設計及理論:
戰茜 (021)56331513 zhanqian@shu.edu.cn
080200 機械工程
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下設機械電子工程、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等四個二級學科。本學科有國家重點學科、上海市重點學科和上海大學"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點的支撐。
本學科圍繞國家、地區振興裝備制造業的需求,積極探索高技術研究與先進適用技術開發相結合、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開發研究并舉的學科建設方針,研究項目主要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國防科工委和企業的委托等,年均科研經費約3000多萬,多項研究項目曾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省市級科技進步獎。與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有長期的合作關系。
本學科依托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主要研究基地包括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機器人重點實驗室、新型顯示技術及應用集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863計劃機器人主題產業化基地、上海機器人研究所、上海大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上海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快速制造工程中心、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設計院和各專業研究室等。
機械電子工程是國家重點學科,是學校211工程和上海市的重點學科建設點,是集機械、電子、液壓、氣動等技術和計算機控制、檢測、傳感等技術于一體的新興綜合性學科。該專業著重培養既有扎實的機械工程基礎知識,又掌握基于計算機信息處理和自動控制理論的機電系統集成技術,造就能從事機電一體化系統研究、開發、應用及教學工作的高層次人才。
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以國際研究水平的前沿理論和尖端技術為發展目標,體現了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的內容。培養學生不僅通曉機械方面的專門理論,而且掌握現代電子、計算機和自動控制等在機械工程領域中的應用技術。通過學習和研究,可獲得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程技術開發、高等學校教學和選擇多種工作的能力。
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研究機械制造領域中的設計理論與方法、制造工藝與系統中的理論與應用方法、機電裝備在交叉學科中的應用理論和方法等。培養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寬廣的專業知識,專業的工程思維和良好的創新意識,能夠獨立從事本領域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高級專門人才。
車輛工程專業研究方向有車輛系統設計與測試、汽車電子技術、汽車系統動力學及控制、無人駕駛汽車智能控制技術、地面運載車輛設計與控制、無人水面智能移動載體的設計與控制、空中飛行器動力學與控制、車輛液壓傳動技術等。培養具有從事現代科學技術開發研究工作和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的研發人員。
學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主要研究:機械制造工藝與裝備、創意展示技術與裝備、數控機床及自動化裝備、先進機器人技術與應用工程、光機電檢測與傳感技術、機電產品數字設計和分析仿真、機電產品網絡化設計與制造技術、機械產品數字檢測與質量控制、機電產品設計與制造過程管理、制造企業信息化及管理、包裝工程技術、工業設計技術與應用、3D打印與快速模具技術、生物建模與制造技術、三維重構和造型技術、生物3D打印裝備技術、微系統集成、先進制造工藝與刀具、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制造系統中的人工智能技術、人工智能+切削大數據、人工智能+精準醫療診斷、人工智能+數控機床預維護、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
02:(全日制)機械電子工程(主要研究:人工智能技術、醫工結合技術、自動化技術、特種機器人技術及應用研究、智慧工廠、基于精密技術的微機電系統研究、微納操作、光機電一體化裝置與工程研究、檢測與傳感技術、機械振動分析及智能控制、計算機圖像和虛擬現實技術、機電與流體智能測控技術、微納電子機械系統元器件(MEMS/NEMS) 的研究及其應用、智能裝備與控制技術、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
03:(全日制)機械設計及理論(主要研究:轉子系統的潤滑理論與軸承技術和密封技術、CAD在軸系研究中的應用及系統優化設計、智能支承技術及機電一體化設計方法、機械工程現代設計方法和可靠性工程研究、機械強度可靠性與安全設計、計算機輔助摩擦學設計與測量技術、現代工業工程、潤滑技術與表面工程、生物摩擦與生態潤滑、電子封裝與微系統集成技術、半導體光電設計、制造及裝備技術、機械故障智能診斷技術、人工智能+軸承性能分析、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
04:(全日制)車輛工程(主要研究:各種運載車輛、船舶的設計、電子技術及控制技術等,尤其是無人系統的設計、控制,以及應用研究、智能車輛行駛環境感知技術、人工智能+車輛控制與決策技術、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
指導教師:
其中“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研究方向指導教師:羅均研究員、謝少榮研究員、孫鈺教授、彭艷研究員和蒲華燕研究員等10余位導師。
其他方向指導教師:錢晉武教授、羅均研究員、劉亮教授、蔣蓁研究員、謝少榮研究員、劉樹林教授、周曉君教授、談士力教授、陸利新研究員、王志明教授、馬立教授、吳智政教授、陳曉陽研究員、王小靜研究員、張建華研究員、張鋼研究員、屠大維教授、俞濤教授、李明研究員、李朝東教授、胡慶夕教授、何永義研究員、趙翠蓮研究員、周傳宏研究員、邢科禮研究員、劉麗蘭教授、奚風豐教授、劉建影教授、施進浩研究員級高工、袁一卿研究員、王永國教授、何斌研究員、郭帥教授等70多名正副教授。
招生人數:80(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55(機械電子工程)+30(機械設計及理論)+10(車輛工程)
考試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01數學一
4. 報考“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研究方向的考生:834控制工程基礎
報考其他研究方向的考生:
01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03機械設計及理論:833機械設計(一) 或 834 控制工程基礎
02機械電子工程:835機械設計(二) 或 836電子技術(一) 或 839自動控制工程基礎(一)
04車輛工程:938機械設計基礎(機械零件設計部分)(一) 或 840電子技術(二)或 939 自動控制工程基礎(二)
5.復試科目
報考“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研究方向的考生:機電綜合
其他方向:
01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03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原理 或 微機原理及接口技術
02機械電子工程、04車輛工程:機電綜合
備 注:
1.本專業在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培養,不招收色盲考生。
2.聯系人:
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
邵文韞 (021)66136383 sophie_shao@staff.shu.edu.cn
其他方向:
02機械電子工程、04車輛工程:
陸筠 (021)56331180 jl@shu.edu.cn
01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03機械設計及理論:
戰茜 (021)56331513 zhanqian@shu.edu.cn
080200 機械工程
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下設機械電子工程、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等四個二級學科。本學科有國家重點學科、上海市重點學科和上海大學"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點的支撐。
本學科圍繞國家、地區振興裝備制造業的需求,積極探索高技術研究與先進適用技術開發相結合、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開發研究并舉的學科建設方針,研究項目主要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國防科工委和企業的委托等,年均科研經費約3000多萬,多項研究項目曾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省市級科技進步獎。與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有長期的合作關系。
本學科依托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主要研究基地包括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機器人重點實驗室、新型顯示技術及應用集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863計劃機器人主題產業化基地、上海機器人研究所、上海大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上海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快速制造工程中心、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設計院和各專業研究室等。
機械電子工程是國家重點學科,是學校211工程和上海市的重點學科建設點,是集機械、電子、液壓、氣動等技術和計算機控制、檢測、傳感等技術于一體的新興綜合性學科。該專業著重培養既有扎實的機械工程基礎知識,又掌握基于計算機信息處理和自動控制理論的機電系統集成技術,造就能從事機電一體化系統研究、開發、應用及教學工作的高層次人才。
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以國際研究水平的前沿理論和尖端技術為發展目標,體現了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的內容。培養學生不僅通曉機械方面的專門理論,而且掌握現代電子、計算機和自動控制等在機械工程領域中的應用技術。通過學習和研究,可獲得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程技術開發、高等學校教學和選擇多種工作的能力。
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研究機械制造領域中的設計理論與方法、制造工藝與系統中的理論與應用方法、機電裝備在交叉學科中的應用理論和方法等。培養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寬廣的專業知識,專業的工程思維和良好的創新意識,能夠獨立從事本領域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高級專門人才。
車輛工程專業研究方向有車輛系統設計與測試、汽車電子技術、汽車系統動力學及控制、無人駕駛汽車智能控制技術、地面運載車輛設計與控制、無人水面智能移動載體的設計與控制、空中飛行器動力學與控制、車輛液壓傳動技術等。培養具有從事現代科學技術開發研究工作和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的研發人員。
學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主要研究:機械制造工藝與裝備、創意展示技術與裝備、數控機床及自動化裝備、先進機器人技術與應用工程、光機電檢測與傳感技術、機電產品數字設計和分析仿真、機電產品網絡化設計與制造技術、機械產品數字檢測與質量控制、機電產品設計與制造過程管理、制造企業信息化及管理、包裝工程技術、工業設計技術與應用、3D打印與快速模具技術、生物建模與制造技術、三維重構和造型技術、生物3D打印裝備技術、微系統集成、先進制造工藝與刀具、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制造系統中的人工智能技術、人工智能+切削大數據、人工智能+精準醫療診斷、人工智能+數控機床預維護、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
02:(全日制)機械電子工程(主要研究:人工智能技術、醫工結合技術、自動化技術、特種機器人技術及應用研究、智慧工廠、基于精密技術的微機電系統研究、微納操作、光機電一體化裝置與工程研究、檢測與傳感技術、機械振動分析及智能控制、計算機圖像和虛擬現實技術、機電與流體智能測控技術、微納電子機械系統元器件(MEMS/NEMS) 的研究及其應用、智能裝備與控制技術、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
03:(全日制)機械設計及理論(主要研究:轉子系統的潤滑理論與軸承技術和密封技術、CAD在軸系研究中的應用及系統優化設計、智能支承技術及機電一體化設計方法、機械工程現代設計方法和可靠性工程研究、機械強度可靠性與安全設計、計算機輔助摩擦學設計與測量技術、現代工業工程、潤滑技術與表面工程、生物摩擦與生態潤滑、電子封裝與微系統集成技術、半導體光電設計、制造及裝備技術、機械故障智能診斷技術、人工智能+軸承性能分析、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
04:(全日制)車輛工程(主要研究:各種運載車輛、船舶的設計、電子技術及控制技術等,尤其是無人系統的設計、控制,以及應用研究、智能車輛行駛環境感知技術、人工智能+車輛控制與決策技術、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
指導教師:
其中“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研究方向指導教師:羅均研究員、謝少榮研究員、孫鈺教授、彭艷研究員和蒲華燕研究員等10余位導師。
其他方向指導教師:錢晉武教授、羅均研究員、劉亮教授、蔣蓁研究員、謝少榮研究員、劉樹林教授、周曉君教授、談士力教授、陸利新研究員、王志明教授、馬立教授、吳智政教授、陳曉陽研究員、王小靜研究員、張建華研究員、張鋼研究員、屠大維教授、俞濤教授、李明研究員、李朝東教授、胡慶夕教授、何永義研究員、趙翠蓮研究員、周傳宏研究員、邢科禮研究員、劉麗蘭教授、奚風豐教授、劉建影教授、施進浩研究員級高工、袁一卿研究員、王永國教授、何斌研究員、郭帥教授等70多名正副教授。
招生人數:80(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55(機械電子工程)+30(機械設計及理論)+10(車輛工程)
考試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01數學一
4. 報考“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研究方向的考生:834控制工程基礎
報考其他研究方向的考生:
01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03機械設計及理論:833機械設計(一) 或 834 控制工程基礎
02機械電子工程:835機械設計(二) 或 836電子技術(一) 或 839自動控制工程基礎(一)
04車輛工程:938機械設計基礎(機械零件設計部分)(一) 或 840電子技術(二)或 939 自動控制工程基礎(二)
5.復試科目
報考“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研究方向的考生:機電綜合
其他方向:
01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03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原理 或 微機原理及接口技術
02機械電子工程、04車輛工程:機電綜合
備 注:
1.本專業在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培養,不招收色盲考生。
2.聯系人:
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
邵文韞 (021)66136383 sophie_shao@staff.shu.edu.cn
其他方向:
02機械電子工程、04車輛工程:
陸筠 (021)56331180 jl@shu.edu.cn
01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03機械設計及理論:
戰茜 (021)56331513 zhanqian@shu.edu.cn
080200 機械工程
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下設機械電子工程、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等四個二級學科。本學科有國家重點學科、上海市重點學科和上海大學"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點的支撐。
本學科圍繞國家、地區振興裝備制造業的需求,積極探索高技術研究與先進適用技術開發相結合、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開發研究并舉的學科建設方針,研究項目主要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國防科工委和企業的委托等,年均科研經費約3000多萬,多項研究項目曾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省市級科技進步獎。與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有長期的合作關系。
本學科依托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主要研究基地包括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機器人重點實驗室、新型顯示技術及應用集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863計劃機器人主題產業化基地、上海機器人研究所、上海大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上海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快速制造工程中心、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設計院和各專業研究室等。
機械電子工程是國家重點學科,是學校211工程和上海市的重點學科建設點,是集機械、電子、液壓、氣動等技術和計算機控制、檢測、傳感等技術于一體的新興綜合性學科。該專業著重培養既有扎實的機械工程基礎知識,又掌握基于計算機信息處理和自動控制理論的機電系統集成技術,造就能從事機電一體化系統研究、開發、應用及教學工作的高層次人才。
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以國際研究水平的前沿理論和尖端技術為發展目標,體現了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的內容。培養學生不僅通曉機械方面的專門理論,而且掌握現代電子、計算機和自動控制等在機械工程領域中的應用技術。通過學習和研究,可獲得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程技術開發、高等學校教學和選擇多種工作的能力。
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研究機械制造領域中的設計理論與方法、制造工藝與系統中的理論與應用方法、機電裝備在交叉學科中的應用理論和方法等。培養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寬廣的專業知識,專業的工程思維和良好的創新意識,能夠獨立從事本領域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高級專門人才。
車輛工程專業研究方向有車輛系統設計與測試、汽車電子技術、汽車系統動力學及控制、無人駕駛汽車智能控制技術、地面運載車輛設計與控制、無人水面智能移動載體的設計與控制、空中飛行器動力學與控制、車輛液壓傳動技術等。培養具有從事現代科學技術開發研究工作和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的研發人員。
學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主要研究:機械制造工藝與裝備、創意展示技術與裝備、數控機床及自動化裝備、先進機器人技術與應用工程、光機電檢測與傳感技術、機電產品數字設計和分析仿真、機電產品網絡化設計與制造技術、機械產品數字檢測與質量控制、機電產品設計與制造過程管理、制造企業信息化及管理、包裝工程技術、工業設計技術與應用、3D打印與快速模具技術、生物建模與制造技術、三維重構和造型技術、生物3D打印裝備技術、微系統集成、先進制造工藝與刀具、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制造系統中的人工智能技術、人工智能+切削大數據、人工智能+精準醫療診斷、人工智能+數控機床預維護、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
02:(全日制)機械電子工程(主要研究:人工智能技術、醫工結合技術、自動化技術、特種機器人技術及應用研究、智慧工廠、基于精密技術的微機電系統研究、微納操作、光機電一體化裝置與工程研究、檢測與傳感技術、機械振動分析及智能控制、計算機圖像和虛擬現實技術、機電與流體智能測控技術、微納電子機械系統元器件(MEMS/NEMS) 的研究及其應用、智能裝備與控制技術、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
03:(全日制)機械設計及理論(主要研究:轉子系統的潤滑理論與軸承技術和密封技術、CAD在軸系研究中的應用及系統優化設計、智能支承技術及機電一體化設計方法、機械工程現代設計方法和可靠性工程研究、機械強度可靠性與安全設計、計算機輔助摩擦學設計與測量技術、現代工業工程、潤滑技術與表面工程、生物摩擦與生態潤滑、電子封裝與微系統集成技術、半導體光電設計、制造及裝備技術、機械故障智能診斷技術、人工智能+軸承性能分析、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
04:(全日制)車輛工程(主要研究:各種運載車輛、船舶的設計、電子技術及控制技術等,尤其是無人系統的設計、控制,以及應用研究、智能車輛行駛環境感知技術、人工智能+車輛控制與決策技術、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
指導教師:
其中“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研究方向指導教師:羅均研究員、謝少榮研究員、孫鈺教授、彭艷研究員和蒲華燕研究員等10余位導師。
其他方向指導教師:錢晉武教授、羅均研究員、劉亮教授、蔣蓁研究員、謝少榮研究員、劉樹林教授、周曉君教授、談士力教授、陸利新研究員、王志明教授、馬立教授、吳智政教授、陳曉陽研究員、王小靜研究員、張建華研究員、張鋼研究員、屠大維教授、俞濤教授、李明研究員、李朝東教授、胡慶夕教授、何永義研究員、趙翠蓮研究員、周傳宏研究員、邢科禮研究員、劉麗蘭教授、奚風豐教授、劉建影教授、施進浩研究員級高工、袁一卿研究員、王永國教授、何斌研究員、郭帥教授等70多名正副教授。
招生人數:80(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55(機械電子工程)+30(機械設計及理論)+10(車輛工程)
考試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2. 201英語一
3. 301數學一
4. 報考“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研究方向的考生:834控制工程基礎
報考其他研究方向的考生:
01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03機械設計及理論:833機械設計(一) 或 834 控制工程基礎
02機械電子工程:835機械設計(二) 或 836電子技術(一) 或 839自動控制工程基礎(一)
04車輛工程:938機械設計基礎(機械零件設計部分)(一) 或 840電子技術(二)或 939 自動控制工程基礎(二)
5.復試科目
報考“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研究方向的考生:機電綜合
其他方向:
01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03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原理 或 微機原理及接口技術
02機械電子工程、04車輛工程:機電綜合
備 注:
1.本專業在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培養,不招收色盲考生。
2.聯系人:
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
邵文韞 (021)66136383 sophie_shao@staff.shu.edu.cn
其他方向:
02機械電子工程、04車輛工程:
陸筠 (021)56331180 jl@shu.edu.cn
01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03機械設計及理論:
戰茜 (021)56331513 zhanqian@shu.edu.cn
0802J5 增材制造與組織修復
增材制造與組織修復學科以生物制造技術和增材制造(即目前全球關注的“3D打印”)技術為核心,以實現人類缺損組織/器官的人工修復為主要目標,是一門與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密切相關的,同時涉及生命科學、再生醫學、組織工程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以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和水平為目標的迅速發展的新型交叉學科前沿。
增材制造與組織修復學科是依托增材制造、組織工程,再生醫學、計算機、控制等技術,涵蓋制造、自動化、計算機、生物和醫療等多個領域,研究組織修復建模、材料/細胞成形等遇到的材料、建模、工藝與設備等方面的關鍵技術和理論方法,確定了本學科進行組織/器官缺損修復的途徑。
增材制造與組織修復交叉學科主要掛靠在2001年成立的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上海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快速制造工程中心。經過較長時期的學科建設,已經形成了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科學前沿研究為基礎、以工程應用為目標的學科發展思路。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九人民醫院、新華醫院和瑞金醫院、復旦大學醫學院中山醫院、同濟大學醫學院第十人民醫院等建立了科研的合作關系,并與美國GE公司、比利時Materialise公司、法國達索系統公司等一些著名企業保持長期的合作關系,為學科與社會的快速融合提供了很好的平臺。該交叉學科是在機械工程一級學科下,主要依托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具有成熟的博士培養經驗的一級學科,其中,機械工程學科是我校最早的一級學科之一,先進制造及自動化學科連續三期被列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擁有上海市機械自動化及機器人重點實驗室、上海市教委自動化制造裝備及驅動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等。此外,該交叉學科團隊主要學術骨干來自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計算機工程與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等部門,已經形成一支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整體素質優良的交叉學科團隊。
本學科以培養綜合性研究型和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注重培養學生具有本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方法、掌握機械工程、自動化、材料和計算機等多學科的專業知識同時,深入掌握增材制造和生物制造等領域的專門知識。
學 制:2.5年
研究方向:
本學科主要以人類缺損組織/器官的修復與再生為主要研究目標和研究對象,研究以增材制造技術為核心的數字化建模理論與方法,生物材料設計,制備及評價的理論及方法,材料/細胞的增材制造制備工藝及裝備的基礎理論,方法和技術,增材制造的人工組織/器官修復體生物學性能分析與評價,以及與增材制造技術緊密相關的前/后端關鍵處理系統及裝備等。
其主要研究方向為:
01:(全日制)增材制造工藝與裝備及制品評價
研究增材制造工藝及裝備,以及快速模具工藝及裝備等的基礎理論、方法和技術,重點研究生物修復體的增材制造工藝與制造機理及控制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增材制造制品性能的評價體系的構建理論與方法,研究生物增材制造工藝以及制造過程的建模、分析以及控制的理論和方法等,進一步開展面向器官修復體的生物增材制造綜合成形技術研究,研究生物修復體的增材制造裝備中的關鍵設計與制造理論、方法和技術等,研發有關增材制造裝備、生物增材制造裝備和快速模具裝備,以及不同組織/器官的生物修復體的生物學性能評價體系的構建理論,方法和技術等。
02:(全日制)增材制造材料設計、制備及評價
面向增材制造的新型材料合成與性能設計理論及方法,重點根據組織/器官修復體要求,開展面向增材制造的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生物醫用材料合成與設計的方法及關鍵技術研究,建立適合增材制造的器官修復體的生物材料性能設計理論與方法,藥物、蛋白、多肽等的封裝與輸送方法和技術,以及適合增材制造的組織/器官修復體的生物材料性能評價方法等。
03:(全日制)增材制造建模與軟件技術
面向增材制造的復雜三維結構的數字化構建的基礎理論,方法及數字化三維處理軟件技術,重點開展生物CAD/CAM技術研究,面向生物增材制造的組織/器官修復體的設計理論及關鍵技術研究,以及組織/器官修復體等復雜對象的3D掃描與重建技術,數字化三維處理軟件平臺的關鍵方法和技術等,解決組織/器官修復體等形貌的重建及加工路徑規劃技術等。
指導教師:
胡慶夕研究員、林柳蘭副研究員、姚遠副研究員、張海光講師等。
招生人數:5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1數學一
4.837電子技術與控制工程 或 838計算機科學專業基礎綜合
5.復試科目:微機原理及接口技術 或 C++程序設計
備 注:
1.本專業在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培養。
2.聯系人:何嵐嵐 helanlanlinda@163.com (021)66133145
080401 精密儀器及機械
精密儀器及機械專業是集精密機械工程、電子信息技術、光學工程與技術、自動檢測技術等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高新技術密集型綜合性學科。所設課程理論聯系實際,及時反映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趨勢,著力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實踐動手能力突出,具備在上述專業技術領域從事科學研究和應用開發能力的高層次專門人才。
本學科研究力量雄厚,為198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權點,屬上海市重點學科,并獲得"211工程"重點建設。本學科長期從事精密機械設計與機構優化、現代光電測試技術、精密測量與傳感技術、微機械與特種機器人技術等技術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應用開發,完成了包括國家86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省市和國務院各部委的重大科技攻關和各類基金研究課題,并承擔和完成了大量的工程應用科研項目,先后獲包括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一、二等獎等多項各級各類科技獎勵。
學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精密儀器及機械的現代設計方法
02.(全日制)現代測試與傳感技術
03.(全日制)微機械與特種機器人技術
04.(全日制)納米量級高效低污染能量轉換元器件及其應用
05.(全日制)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
06.(全日制)智能檢測技術與儀器
指導教師:
01—04、06方向:于瀛潔教授、呂麗軍教授、郭紅衛教授、劉亮教授、王志明教授、程維明教授、馬立教授等正副教授共10余名導師。
05方向:羅均研究員、謝少榮研究員、孫鈺教授、彭艷研究員和蒲華燕研究員等10余位導師。
招生人數:15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1數學一
4.01—04、06方向:940機械設計基礎(機械零件設計部分)(二) 或 941電子技術(三) 或 942自動控制工程基礎(三) 或 842傳感器
05方向:834控制工程基礎
5.復試科目:機電綜合
備 注:
1.本專業在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培養,不招收色盲考生。
2.聯系人:
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方向:
邵文韞 (021)66136383 sophie_shao@staff.shu.edu.cn
其他方向:陸筠 (021)56331180 jl@shu.edu.cn
080402 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
本學科是集自動檢測技術、自動控制與自動化技術、智能儀器與嵌入式系統、計算機測控技術與網絡通訊技術等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高新技術密集型綜合性學科。所設課程理論聯系實際,及時反映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趨勢,著力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實踐動手能力突出,具備在上述專業技術領域從事科學研究、科研開發與技術應用能力的高層次專門人才。
本學科面向科學研究和經濟建設主戰場,以解決經濟建設和工程領域中的關鍵理論和技術問題為目標,具有師資隊伍實力雄厚,科研開發力量突出,學術研究梯隊完整的鮮明特點,并早于1981年即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曾先后獲得多期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資助,是上海市電站自動化技術重點實驗室的有機組成部分。本學科以智能儀器與嵌入式系統、智能感知與檢測技術、網絡通信及無線傳感、智能結構主動監控、智能裝備及機器人技術、自主導航及無人駕駛技術等為主要研究方向,長期從事上述研究和技術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應用開發,承擔完成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上海市基礎研究重點項目、以及各類省、市級基金研究課題,并完成了大量的工程應用類科研開發項目以及多項企業委托研發類項目,先后獲得包括上海市科技進步二、三等獎等多項各級各類科技獎勵。
本學科所培養的畢業生素以基礎理論扎實、動手能力強和協作精神好而著稱,能夠掌握現代先進工具和研究手段,具有開拓創新精神和較強的研究與開發能力,為學生的就業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提供了一個高水平就業平臺,畢業的學生后廣泛就職于世界500強、高科技公司、科技開發集團、大型國有骨干企業等或繼續深造。本學科研究生在讀期間,可申請上海大學光華獎學金、自儀獎學金和上海電調所獎學金,并可申請直升攻讀博士學位。
學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智能儀器與嵌入式系統
02.(全日制)智能感知與檢測技術
03.(全日制)信息處理、無線傳感與網絡通訊
04.(全日制)智能結構主動監控
05.(全日制)計算機測控系統及管理自動化
06.(全日制)智能裝備及機器人技術
指導教師:
朱曉錦教授以及十多名副教授。
招生人數:15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1數學一
4.843模擬與數字電路
5.復試科目:微機硬件及軟件(包含8086和C語言)
備 注:
1.本專業在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培養。
2.聯系人:李帥 (021)56331638 lishuaishu@i.shu.edu.cn
080800 電氣工程
本學科為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是學校“211工程”建設項目、上海市高原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學科設置電機與電器、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電工理論與新技術、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等四個二級學科。電機與電器學科包括電機電磁場、新能源電機系統理論與分析設計、特種電機及其控制技術等主要研究方向;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學科包括電力電子變換技術、新能源車用電驅動系統、新型電機系統、新能源變換與控制技術等主要研究方向;電工理論與新技術學科包括電磁能理論和新技術、信息處理與應用電子新技術等主要研究方向;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學科包括電力市場、新能源變換與智能電網、電力系統規劃與分析等主要研究方向。
本學科設有電氣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和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博士學位授予點,建有上海市電站自動化技術重點實驗室、上海汽車電驅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平板顯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電機與控制工程研究所等,設有上大—自儀股份、上大—寶信軟件等多個上海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
本學科師資隊伍雄厚、學科梯隊完整,擁有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7人,具有海外學習和工作經歷的教師十余人。長期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部、省部級重大基礎研究、國際合作和科技攻關等重大重要科研項目,多次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與國內外專家、學者建立了廣泛的學術聯系和合作關系,目前已和英國、法國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建研究生聯合培養交流機制。
本學科在專業教育上,注重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的有機統一;在學生的培養上,以培養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具有科學精神與創新能力、能夠獨立從事電氣工程及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技術開發及其相關管理和教學等工作的人才為目標。
學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電機與電器
02.(全日制)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03.(全日制)電工理論與新技術
04.(全日制)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05.(全日制)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
06.(全日制)智能電網與能源互聯網
指導教師:
01—04、06方向:黃蘇融教授、羅建教授、張琪教授、徐國卿教授、宋文祥教授、冉峰教授、徐美華教授、胡越黎教授、張少華教授、鄒斌教授及20余名副教授。
05方向:羅均研究員、謝少榮研究員、孫鈺教授、彭艷研究員和蒲華燕研究員等10余位導師。
招生人數:40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1數學一
4.844電路(01—04、06方向) 或 834控制工程基礎(05方向)
5.復試科目:
01方向:電機與拖動
02方向:電力電子與運動控制系統
03方向:微機硬件及軟件(包含8086和C語言)
04方向:電力系統分析
05方向:機電綜合
06方向:電機與拖動 或 電力電子與運動控制系統 或 微機硬件及軟件(包含8086和C語言) 或 電力系統分析
備 注:
1.本專業在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培養。
2.聯系人:
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方向:
邵文韞 (021)66136383 sophie_shao@staff.shu.edu.cn
其他方向:李帥 (021)56331638 lishuaishu@i.shu.edu.cn
081100 控制科學與工程
本學科針對各應用領域中面臨的復雜控制、優化、檢測等自動化問題,應用控制理論、現代優化與智能信息技術,研究和發展先進的檢測、控制、優化和模式識別技術以及自動化系統。主要研究方向覆蓋了自動控制領域從基礎研究到高技術發展的不同層次,既有學科前沿又有應用熱點。本學科已多次獲得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資助,順利完成了教育部“九五”、“十五”、“十一五”三期 "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目前正開展上海市高原學科建設,并將納入醫工結合一流學科方向支撐主體之一,擁有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上海市電站自動化技術重點實驗室,產學研合作的上海數字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平板顯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汽車電驅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英國女王大學等組建的國際產學研模式的中英能源與自動化聯合實驗室,以及上海大學-上海自動化儀表股份有限公司(隸屬上海電氣集團)、上海大學-上海寶信軟件股份有限公司(隸屬寶鋼集團)等上海市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等,實驗設備和儀器先進,具有良好的學習和科研環境。
本學科是中國系統仿真學會副理事長單位,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儀器儀表學會理事長單位,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單位,上海市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單位等,以及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嵌入式儀表及系統技術分會、中國系統仿真學會生命系統建模仿真專委會等國家二級學會的掛靠單位,近年來成功組織LSMS & ICSEE2017、LSMS & ICSEE2014、AsiaSim2012 & ICSC2012、LSMS & ICSEE2010、ICIC2008、LSMS2007、IEEE HDP2007等重要國際會議,具有良好的國際國內學術交流平臺。
本學科所設課程反映當今國際上自動化與信息處理領域的最新發展水平和趨勢,培養學生掌握堅實的控制、檢測、優化、智能信息處理與模式識別的理論和系統的計算機應用知識,并具有在學科相關領域內進行研究開發以及創新實踐的能力。
本學科師資隊伍雄厚、學科梯隊完整,長期承擔國家級、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目前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經信委和教委的基礎研究、國際合作、人才培養和科技攻關項目,以及其他橫向協作項目等幾十項。在網絡先進控制和智能控制方法、電力市場系統分析理論與仿真技術、傳感器及其信號處理技術、多現場總線測控及嵌入式系統、智能機器人及感知識別技術、醫工結合及智慧醫療技術、設施農業精準調控、虛擬可視化監控軟件、電站自動化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并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級科技進步和自然科學一等、二等獎,以及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創新獎,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
本學科自1978年迄今已招收上千名研究生,并畢業獲得碩士學位。其中,百名研究生已獲得或正在國內外攻讀博士學位。
學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02.(全日制)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03.(全日制)系統工程
04.(全日制)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
05.(全日制)生物信息學
06.(全日制)建模仿真理論與技術
07.(全日制)導航與制導
08.(全日制)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論及技術
09.(全日制)融入人工智能的網絡化系統
10.(全日制)基于人工智能的視覺認知控制
11.(全日制)知識自動化及工程應用
12.(全日制)人工智能驅動的遠程診療技術
13.(全日制)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
指導教師:
01—12方向:費敏銳教授、屠曉偉教授、李斌教授、馬世偉教授、劉廷章教授、張少華教授、付敬奇教授、蘇洲教授、鄒斌教授、王冰教授、賈立教授、彭晨教授、李韜教授、潘全科教授、楊幫華教授、宋楊教授和20余名副教授。
13方向:羅均研究員、謝少榮研究員、孫鈺教授、彭艷研究員和蒲華燕研究員等10余位碩導。
招生人數:80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1數學一
4.01—12方向:843模擬與數字電路 或 845自動控制理論(含經典和現代)
13方向:834控制工程基礎
5.復試科目:
01—12方向:微機硬件及軟件(包含8086和C語言)
13方向:機電綜合
備 注:
1.本專業在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培養。
2.聯系人:
海上智能運載科學與工程方向:邵文韞 (021)66136383, sophie_shao@staff.shu.edu.cn
其他方向:李帥 (021)56331638 lishuaishu@i.shu.edu.cn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