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由于哲學部分的知識點較為抽象,為大家整理肖秀榮肖大大的馬原復習方法。如下
【復習方法】
做馬原分析題,頭腦中必須有一個哲學框架。
最怕的就是到考場上,看完材料完全不知道從哪里下手,連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唯物史觀中的哪一快都搞不清楚。
或者是明明看到材料應該是講的認識與實踐的關系,但是這一塊有哪些原理腦子里一片空白,這就是框架沒有建立起來,頭緒沒有整理清楚。
我建議同學們自己畫一個框架圖,或者直接參考我在《知識點提要》中給出的12頁哲學邏輯圖,把過去10年的馬原分析題認真研究之后,標出各個原理所在的位置,你會發現很多原理都是重復在考的,在復習框架圖的時候尤其要注意這些原理的應用。
比如說關于認識與實踐,在《提要》邏輯圖的第7頁,需要掌握實踐和認識活動中的主體客體(2013年),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4點,其中①②③在16年考查,④在13年考查,①在08年考查,①③在01年考查),認識的本質(2013年)。
同時,還要關聯到其他一些知識點,比如認識與實踐的統一(見《提要》邏輯圖第8頁),需要把握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關系(2013年)、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2012年)。
再進一步擴展,達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在認識和掌握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那么又涉及到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的關系(2002年,《提要》邏輯圖第3頁)。
實際上,在真題的標準答案里,我們經常會看到把這些知識點串在一起的情況,比如“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采取科學的方法,不斷創新”、“按規律辦事”、“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勇于創新”,這些也是同學們要通過研究真題,從真題的標準答案中學習的。
把這種常見的“套話”記住,在結合材料組織語言的時候就不怕沒有素材可用,可以讓回答更加“豐滿”。
在做題練習的過程中,我也建議同學們可以把相對抽象的哲學原理用簡單易懂的一些同義詞或者短語來替代,這樣可以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比如說“舉一反三”就是個別到一般再到個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矛盾的特殊性;“正視問題的存在”可以用矛盾普遍性來解釋。
提問中同時問到兩個方面/屬性/特點的時候,可以考慮用對立統一;涉及到兩個相反的事物(比如成功/失敗、真理/謬誤、好事/壞事等),可以考慮用矛盾轉化。
【審題技巧】
馬原分析題要在審題上下功夫,不要怕浪費時間,如果原理找不準,寫的再多再好也沒用。
如果點踩到了,自己圍繞知識點再加一些“套話”(比如前面提到的,要按規律辦事,采取科學的方法,勇于創新等),10分就可以拿到7、8分。
下面我先給大家分析一下馬原分析題的提問方法,一般來說有兩種。
一種是隱晦的問法,比如2010年梅蘭芳這道題的提問:(1)為什么“無論是大師還是普通人,失誤和錯誤是難免的”?(2)梅蘭芳為什么能“把險些造成舞臺事故的錯誤”變為成功的“經典之作”?
這類提問難度較大,需要自己完成整個分析過程。
還有一種是限定性的問法,比如2006年34題第一問:廟僧按照常理,認為石獸應順流而下。從真理的具體性分析其失當之處;2009年34題第一問: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辯證法基本范疇并分析其內涵。
這種提問方式明確告訴了考生要從某個角度分析,難度略低,但是同學們一定要注意這種限定,每年考試都有考生忽略了這種限定,丟分是非常可惜的。
♦下面我將主要講解第一類難度較高的提問如何從審題來分析所考原理。
篇幅所限,具體題目材料可參考《講真題》
一、提問中的提示
1.真題一
(1)既然在數學領域2+5=7是顛撲不破的,為什么在藝術領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2)在認識活動中,正確處理理性與非理性的關系對科學創新有何重要意義?
這道題考察認識過程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很多考生對這個考點比較陌生,很容易找偏方向。
但是如果審題仔細,此題第二問中實際上已經點出了第一問要回答的考點,抓住這種明確的提示就大幅降低了第一問的難度。
2.真題二
(1)為什么“無論是大師還是普通人,失誤和錯誤是難免的”?
(2)梅蘭芳為什么能“把險些造成舞臺事故的錯誤”變為成功的“經典之作”
(3)當我們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出現錯誤或失敗該怎樣對待和處理?
這道題的第三問實際上已經點出了第一問就是在問為什么人類認識和實踐活動難免發生錯誤,當然第一問即使沒有提示也是比較好答的,但是也不排除有同學考慮使用矛盾普遍性來回答。
3.類似技巧也可以運用到其他學科的分析題里,比如2015年毛中特分析題
(1)現階段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什么應堅持“讓大貓小貓都有路走”?
(2)如何更好地發揮非公有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這道題如果審題不仔細,可能會漏過非公經濟的重要提示(材料全文700字中只出現了一次“非公”的字眼),但是如果知道第二問這個問法實際上一定程度上在提示第一問的范圍,答題方向就比較明確。
二、題干中的提示
為了給大家多留下一些題獨立思考,這里我還是使用2010年梅蘭芳“錯成經典”的例子。
1.真題三
(2)梅蘭芳為什么能“把險些造成舞臺事故的錯誤”變為成功的“經典之作”
這道題的題目材料中有兩處需要注意:
1.第二段這三行,完全屬于總結陳述,“無論是大師還是普通人,失誤和錯誤是難免的,關鍵是出現失誤和錯誤以后怎么去對待,怎么去處理。
處理不當,會釀成事故,導致全盤失敗;處理得當,能敗中求勝,化腐朽為神奇。”
非常明確的表達了轉化的意思,因此要從矛盾對立統一的角度來解釋,具體來說就是標準答案的前半部分“真理與謬誤、成功與失敗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它們互相包含又能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
2.第一段,“大師到底是大師,梅蘭芳隨機應變,在扶住他的同時,又輕輕地推了他一下。”
這句話就是在從梅蘭芳個人角度講能夠“錯成經典”的原因,因為他是大師,有深厚的功底和應變能力。
所以考生完全可以把這句話改寫成自己的話:標準答案的下半句就是“梅蘭芳對劇情本身有著深刻的理解,自身具有深厚的藝術實踐功力,所以能化險為夷,變失敗為成功”。
【答案組織】
馬原的答案是很簡練的,判卷的時候也是踩點給分,這點可以通過研究真題標準答案來體會。比如說梅蘭芳這題的真理與謬誤對立統一關系,只需點明對立統一,相互包含又能在一定條件下轉化即可。
同學們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提問相對是比較開放的,如果感覺到關鍵句不夠,或者原理找得不是很明確,至少應該用自己的話結合題目來進行改寫。比如還是以2010年真題為例
(3)當我們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出現錯誤或失敗該怎樣對待和處理?
這里比較明顯可以想到的原理就是發揮主觀能動性,促成矛盾轉化,使事物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同學們可以通過研究真題的標準答案來學習如何組織語言。
♦真題答案:
“我們要正視失敗和錯誤,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恰當的措施和辦法加以應對,促成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轉化”
這些話毫無疑問不是教材上可以死背的現成知識點,同學們一定要學會這種答題模式,實際上有一定作文功底的話是完全可以發揮出來的。
政治這門課在考試的時候必然是要多寫一點的,這種編話的方法是應該結合真題研究的。
三、啟示類提問
這種提問是開放性很強的,比如:
2014年真題
(2)當你在生活中遇到難題和矛盾時,上述事例對你有何啟示?
這一問一定要結合第(1)問中涉及到的聯系和發展的觀點來回答(提問中要求的“上述事例”)。那么肯定要提到從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從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此外,需要同學們研究真題來體會和學習的,就是這一問的后兩個得分點,“要運用矛盾分析方法,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勤于實踐,勇于創新”。
這就是同學們在復習的時候要積累的經驗,前面我講過,“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采取科學的方法,不斷創新”、“按規律辦事”、“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勇于創新”,這些都是很好的應對啟示類提問的“套話”。
此外還有“要用辯證思維方法”、“要全面的看問題,不能絕對化、片面化”、“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
這些實際上都是我們哲學原理的方法論意義,同學們復習的時候應該加以總結,或者直接參考我在《知識點提要》哲學框架圖里每個原理后面給出的方法論意義,這種“文字儲備”是應對啟示類提問的資本。
【練習】
我建議同學們把近10年真題中的馬原分析題都研究一遍,然后在哲學框架圖上加以標記。研究真題一方面是訓練找原理的思維方法,另一方面是學習如何結合材料組織語言,畢竟很多同學最怕的就是分析題沒有話說。
真題完成之后可以去做《8套卷》里的馬原分析題,不要求語言組織得多好,起碼應該找到相應的原理。如果還覺著訓練量不夠,可以把《1000題》中的哲學分析題也做了,這個訓練量應該說是足夠了。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