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2012年考研復習已經進入了沖刺階段,對于這一階段的復習考生們也越發緊張和重視。對于考研政治來說,各個科目里面有很多重難點內容需要廣大的2012年的考生們注意。為了讓大家更有針對性的復習,萬特別總結了這些科目的重難點,以供廣大2012年的考生們參考復習。
馬原重難點總結之中國共產黨對革命和建設道路的探索專題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
1.中共一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黨綱: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斗爭目的是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制,以及聯合第三國際等。中心工作是組織和領導工人運動。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革命就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
2.“二大”:分析了中國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第一次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開始采取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政黨和政治派別沒有采取過、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眾路線的方法。
3.1923年,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失敗,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過程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在共產國際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革命統一路線,掀起了國民大革命。
4.1924—1927年國共兩黨開展第一次合作。1927年,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敗。中共認識到必須要掌握革命的領導權,掌握革命的武裝,開始發動武裝起義。
5.1927年八七會議: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八七會議開始了從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折。
6.1927年以奪取中心城市為目標的起義失敗后,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毛澤東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實踐上解決了中國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政權的新道路的問題。1928年—1930年,毛澤東接連發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這一理論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即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
7.王明等人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對中國革命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危害。其最大的惡果就是,使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中遭到失敗,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據地實行戰略轉移——長征。在紅軍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糾正了“左”傾錯誤,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從而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中國共產黨、挽救了中國工農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二、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
1.《論十大關系》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標志。
2.“八大”正確地指出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制定了正確的經濟建設方針。
3.1957年2月,毛澤東在擴大的最高國務會議上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指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
4.1958年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又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使探索誤人歧途。
5.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偉大轉折,全面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做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
6.“十二大”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命題;制定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綱領。
7.“十三大”比較系統地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制定了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任務和奮斗目標;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8.“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9.“十五大”提出并論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10.“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11.“十七大”(1)對改革開放歷程和經驗的總結:①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②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
(2)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行了概括。
(3)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新要求(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設生態文明)。
三、中國共產黨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
——統一戰線
1.國民革命時期:國民革命統一戰線
①標志: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
②目的: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
③作用:領導開展國民革命,推動北伐戰爭勝利進軍,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
④破裂: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等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
2.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工農民主統一戰線
大革命失敗后,民族資產階級退出統一戰線,支持國民黨的蔣介石集團。因此,在此時期,統一戰線只有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基本上是三個革命階級的聯合戰線,故稱工農民主統一戰線。
3.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具體內容詳見后面關于抗日戰爭的“熱點問題”)
4.解放戰爭時期: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又稱反蔣愛國統一戰線,參加者有: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以及各方面的反將愛國分子。
5.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
新時期的統一戰線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最廣泛聯盟。
新時期的統一戰線包括兩個范圍的聯盟:一個是大陸范圍內,以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為政治基礎的團結全體勞動者、建設者和愛國者的聯盟,這是統一戰線的主體和基礎;一個是大陸范圍以外的,以愛國和擁護祖國統一為政治基礎的團結臺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的聯盟,這是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兩個方面互相結合,互相促進,共同構成了一個整體,體現了新時期統一戰線空前的廣泛性。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基本任務是: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為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服務,為促進香港、澳門長期榮穩定和祖國統一服務,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服務。
——武裝斗爭
(一)重要革命戰爭
1.北伐戰爭:1926年7至1927年7月,與國民黨實行合作的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2.抗日戰爭: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3.解放戰爭: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推翻了國民黨反動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4.抗美援朝:1950年至1953年,保衛了朝鮮的獨立和中國的安全,維護了世界和平,為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二)重大戰事
1.五次反“圍剿”:1930年至1934年,前四次反“圍剿”取得勝利,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2.紅軍長征: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紅軍進行戰略轉移,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扼殺革命的企圖。
3.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
4.百團大戰:1940年,是抗日戰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的戰役,增強了人民堅持抗戰的信心。
5.1946年6月—1947年2月,經過8個月殲敵71萬,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1947年3月—6月,經過4個月的內線作戰,打退了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
6.(三路大軍挺進中原)人民解放軍突進中原:1947年6月,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
7.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歷時4個月零19天。
——黨的建設
(一)思想建設
1.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建設
(1)1927年八七會議糾正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給思想混亂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
(2)1935年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是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1941、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黨從思想上清算了“左”傾錯誤,達到空前的團結和統一,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
(4)1945年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做了重要準備。
(5)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告誡全黨要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提出“兩個務必”的重要論斷。
2.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建設
(1)1951年在黨政機關開展三反運動。
(2)1957年開展整風運動,把反官僚主義放在第一位。
(3)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會議確定了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
(4)1992年十四大高度評價了鄧小平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提出用這一理論武裝全黨。
(5)1997年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6)2002年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二)作風建設
1.1942年中國共產黨在延安開展整風運動。通過整風,黨從思想上清算了“左”傾錯誤,達到空前的團結和統一,為爭取抗戰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
2.1949年在西柏坡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了兩個“務必”:“務必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他還告誡共產黨人,要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
3.1951年中央決定在黨政機關開展“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
4.1957年在全黨重新進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義、反宗派主義、反主觀主義的整風運動。通過整風使全黨學會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以利于社會主義建設。
(三)理論建設
①中國共產黨先后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思想。
②中國共產黨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在實踐中堅持捍衛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從領導民主革命到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形成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光輝思想。
四、農民問題(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
1.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①1928年井岡山土地法:毛澤東在井岡山主持制定的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廣大農民以革命的手段獲得土地的權利。由于缺乏經驗,這個土地法關于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買賣等方面的規定,并不適合中國農村的實際。
②1929年興國土地法:毛澤東在興國主持制定的第二個土地法,將“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這是一個原則性的改正,保護了中農的利益不受侵犯。
③階級路線: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分配方法:以鄉為單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礎上,實行抽多補少、抽肥補瘦。
至此,中國共產黨就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制定了可以付諸實施的比較完整的土地革命綱領和路線。
2.抗日戰爭時期:減租減息政策。調動了廣大農民抗日積極性,又有利于爭取地主階級的大多數抗日。
3.解放戰爭時期
①《五四指示》將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改變為實現“耕者有其田”的政策。這一政策的提出,標志著解放區在農民土地問題上,開始由抗日戰爭時期的消弱封建剝削,向變革封建土地關系、廢除封建剝削制度的過渡。
②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1947年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4.建國初期
1950年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了這次土改的目的,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土改中對待富農的政策,由解放戰爭時期征收富農多余土地財產的政策改變為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這次土地改革運動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也是歷次土改運動中進行得最好的一次。
5.社會主義改造時期
政府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運動,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走社會主義道路。通過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化為公有制,從根本上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6.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依據社會主義建設的總路線(即“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由此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提高公有化程度,擴大公有化規模,結果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60年中央開始全面調整國民經濟,加強農業生產,堅決糾正“共產”風。
7.文化大革命時期
由于過分強調以“以階級斗爭為綱”,農業生產停滯不前,后在周恩來和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間,國民經濟有所恢復和發展。
8.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和集體經濟,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五、國共兩黨關系變化及啟示
1.國民大革命時期──合作(1924年-1927年)
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務
影響:基本消滅北洋軍閥,打擊了帝國主義、封建統治
2.土地革命時期──分裂(1927年-1936年)
原因:蔣介石叛變革命,鎮壓人民
影響:導致大革命失敗,內戰給日本侵略帶來可乘之機
3.抗日戰爭時期──合作(1937年-1945年)
原因: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影響:抗戰勝利
4.解放戰爭時期──分裂(1946年-1949年)
原因:蔣介石發動內戰,實行獨裁
影響:祖國至今未能完全統一
啟示:和則有利于民族的興旺和崛起,分則對中華民族來說是戰爭和災難,兩黨為了民族利益,應當再次攜手,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