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一、報考熱地易"失守"
近兩年,全國碩士研究生的報考人數增幅急速放緩,研究生報考人數位居全國前列的一些城市和地區,如北京、湖北等地,報考人數有減無增。據專家分析,考研人數增幅放緩的原因是人們的選擇更趨理性,大學生考研不再"一窩蜂",市場調節也發揮了作用。華東師范大學研招辦有關負責人表示,研究生考試報考人數的增減由多種因素決定,而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改革對報考人數的增減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但與研究生報考人數大范圍"降溫"相反的是,一些地區的研究生招生計劃和報名人數都逆勢而上。如重慶市在未來10年的時間里,會將研究生招生規模從現在的4萬多人增加到12萬人左右,以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
而江蘇省部分高校的統計則顯示研究生報考人數多于去年,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例,該校2008年考研網上報名人數超過8000人,比去年略有增長,這幾年的報名人數都在持續增長。另據青海省考試管理中心透露,青海省網上預報考2008年碩士研究生考試的人數超過3000人,為歷年最高,其主要原因是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
二、弱化地理位置,量力而行
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曾經說過:"知識是重要的,但道路的重要性并不亞于知識。"報考哪個地區高校的研究生,這其實就是考研的方向,地區確定了,考研就有了目標。
但是,對地區的選擇是否是考生報考的首要條件呢?答案是否定的。考研要注重成功率,也就是說,首要的問題是要選擇能夠考上的學校。如果考不上再去找工作,就已經來不及了,這就意味著考研和工作都沒有成功。
從這個角度來看,考生在選擇報考院校時,應弱化院校的地理位置,根據自身實力決定報考院校。從另一方面來說,即使讀碩士的時候不是在大城市,我們也可以通過考博到大城市去發展,三年研究生學習之后,還有很多機會可以走進大城市。
在考研大軍中,確實存在著不少一心要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走的"釘子戶",考研時他們眼睛緊盯著清華、北大、復旦等名校,如果第一年沒考上,則會繼續考下去,直到考上為止,結果很多人往往需要花上幾年時間才能考取。為換來名校研究生的資格,他們付出了巨大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仔細想想,這未必值得。
對此現象,我們做了一個假設,如果A同學用了3年時間才考上北大的研究生,B同學在第一年考進了一般的高校,那么,當A進入北大讀碩士時,B可能已經考上了北大的博士。如此看來,誰更好一些?所以,重要的是確保自己能考上,量力而行才是理智的選擇。
眾所周知,發達城市的名校擁有強大的師資力量、先進的硬件設施和良好的研究環境,眾多考生趨之若鶩,考研競爭尤為激烈,報錄比通常是幾十比一甚至幾百比一。因此,我們在擇校時應學會在多種因素之間尋找平衡點,根據自身實力選報合適的專業、導師和學校,不要"唯城市論"。所報高校地理位置的好與不好是相對的,只有根據自身實力作出的選擇才是最好的選擇。
三、雙重衡量經濟指數
我們在選擇高校所在地的地理位置時,還應該考慮
到自身的經濟條件和當地的消費水平。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廈門等都位居我國消費水平前十位城市里。在選擇這些高消費水平城市時,我們有必要把自己目前的經濟狀況和可能解決經濟問題的辦法結合起來綜合考慮。
研究生還是一個純粹的消費者,不是生產者,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所仰仗的是微薄的課外收入和獎學金,在高消費水平的城市讀研要承擔更大的經濟壓力。
對于家庭經濟情況不好的考生,在報考研究生時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考慮:一是山東、福建等省份的高校,其研究生教育是不收學費的。另外就是科研院所,比如中科院,他們招收的研究生通常以工作人員的身份來對待,有較高的工資待遇,如果科研能力突出,還有科研獎勵,不但上學期間不用交學費,還有一定的收入。
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許多高校在錄取研究生時不再有自費與公費的區別,而是全部納入獎學金體制。入校實行動態管理,研究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到不同額度的獎學金,有些高校的研究生獎學金數額還比較大,保證基本的生活消費綽綽有余。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在讀研期間做家教或其他兼職工作以補貼生活費用。
由于發達城市的消費水平一般都比較高,一些學生迫于經濟壓力利用大量業余時間兼職賺錢,也能有不錯的收入,但這恰恰是研究生教育本末倒置的極端表現。這些學生掉進了金錢的陷阱,做家教或兼職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業余時間,以致荒廢了學業。
研究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和科研,掙錢是工作以后的事,否則,就真的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長遠看來,多在專業研究上苦下功夫,所獲得的遠不是金錢能換回的財富。
四、理性就業,摒棄城市"大""小"論
就業也是選擇地理位置時必須考慮的一個因素。研究生應當盡早規劃就業方向,甚至在報考研究生的時候就考慮到這個問題,若是等到臨近畢業時才開始考慮工作城市的問題就為時已晚了。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及江浙、廣東等發達省份的大城市,高級人才就業競爭激烈,碩士研究生直接在大城市就業的難度比較大。當前一些報道說研究生就業率低,就指這些地區。而正在發展中的廣大中西部地區卻少有人問津,這種巨大的反差也是造成研究生就業形勢嚴峻的主要原因。
其實,研究生就業要擺正心態,立足實際。在就業城市的選擇上要有理性的思考,摒棄城市"大""小"論,選擇適合自己的就業城市和就讀高校,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好好利用讀研的機會,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如果只是北京一所普通院校碩士畢業,與重點院校的畢業生一起競爭,有可能喪失很多機會。若是將就業眼光轉向北京周邊的中小城市,成功的幾率就會大很多。
比如唐山多形式地引進高層次人才,提高了整體科技創新能力,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和市場前景。唐山積極實施"人才強市"的戰略,僅在2007年僅1~11月,就引進研究生249人,其中博士、博士后23人,城市的發展吸引了更多高學歷人才的加入。
展望2018年,新一輪的挑戰即將開始,在踏上考研這趟列車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握好手中的"車票",在選擇報考院校時,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學校、專業、導師、經濟、就業等因素,不要盲目報考大城市或發達地區的高校。
實際上,大城市或發達地區的高校未必都是一流的學校,而一般城市的高校未必水平一般。再者,即便是一流高校,其專業也未必都是國內一流,所以,報考的時候,一定要對目標學校及報考專業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只有適合自己發展的城市才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附:2018考研首選城市TOP10
1. 北京—政治文化中心。
北京生活攻略北京名校眾多,既是讀研首選的城市之一,也是最適合個人發展的城市之一。
代表院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天航空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
2.上海-東方巴黎
與世界接軌的上海里說當然成為考試心目中最適合學習也最向往的城市之一。上海無論是引進人才的政策、力度還是對人才的待遇、寬容,上海都堪稱大手筆。
代表院校: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戲劇學院、第二軍醫大學、上海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水產大學、上海音樂學院等。
3.天津-第一所近代大學所在地
天津物價在全國大中城市中處于較低水平,是一座適宜學習、非常具有發展潛力的城市。無論是理工科還是財經類的學生,在天津都將大有用武之地。在天津開發區的其他企業工作,薪酬和福利以及職業生涯都十分樂觀。
代表院校: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天津醫科大學、天津理工大學、天津財經大學、中國民航大學、天津美術學院等。
4.沈陽-工業重鎮
沈陽是東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通和商貿中心。有幾家享譽全國的專業類大學供選擇,如沈陽大學、東北大學、沈陽師范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北財經大學、沈陽理工大學、魯迅美術學院、中國醫科大學等。
5.重慶-山城
西部開發的浪潮中,重慶正發揮自身優勢,建設成為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重慶著名高校有重慶大學、西南政法大學、重慶郵電大學、四川外語學院、西南大學、重慶醫科大學、重慶交通大學、重慶師范大學。
6.成都-來了就不想走
成都是一個非常適合居住的地方。悠然的成都,高等院校并不少,“211工程”院校就有4所—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和西南財經大學。求學氛圍比較寬松。
7.廣州-現代、時髦、繁華、富裕
廣州的大學設置全面,如綜合類大學中山大學,偏中于理工科的華南理工大學;語言類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
作為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廣州為這里的學子提供的就業和創業的機會;因為廣州靠近香港和澳門的特殊環境,去香港和國外留學相對內地一些城市也便利了很多。
8.南京-修身養性最佳選擇
南京的名校友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藝術學院等。
南京的蓬勃發展為這里的畢業生提供了眾多的機會。而且,南京距離沿海發達地區比較近,資訊比較豐富快捷。
9.西安-千年古都
學風嚴謹是西安高校的一大共性。身處這樣的環境之中,日日耳濡目染,天天言傳身教、每個人都難免會培養出這樣的好品行;著名高校有西安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大學、長安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北政法大學、西安理工大學。
自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安在經濟上奮起直追,扮演者西部開發“橋頭堡”的重要角色。
10.武漢——九省總匯之通衙
作為“九省總匯之通衙”的武漢市中國中部地區的工業、金融、商業、科研和文化教育中心。
湖北著名高校有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南民族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理工大學。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