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政治知識點較為零散而繁雜,尤其是涉及到具體事件的部分。在備考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用只是脈絡搭建好框架,再將重要內容填充進去。這里整理了思修部分的30個必背知識點,考生們一定要檢查自己是否已經記住。
1、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反復強調,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不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
2、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任務,強調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要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層面的價值要求。
3、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現形式,有盲目的信仰和科學的信仰之。
4、理想是多方面和多類型的,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分為長遠理想和近期理想,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職業理想和生活理想等。在整個理想體系中,社會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個人理想從屬于社會理想。
5、艱苦奮斗是實現理想的重要條件。艱苦奮斗是我們的傳家寶。艱苦奮斗,其主旨在于奮斗,其價值在于為事業而奉獻。
6、中華民族崇尚精神的優秀傳統,首先表現在對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相互關系的獨到理解上。物質生活固然為人所必須,但如果只沉溺于物欲而不能自拔,則無異于禽獸。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視并崇尚精神生活,是古代思想家們的主流觀點。
7、習近平強調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魄。
在當代中國,興國強國就是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走興國強國之路,首先需要興國魂、強國魄,以強大的精神支柱為支撐,以高揚的精神旗幟為指引,團結凝聚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8、民族精神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為本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規范、精神氣質的總和。時代精神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體現民族特質并順應時代潮流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精神風貌和社會風尚的總和,是一種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影響和推動作用的集體意識。
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緊密相連,都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撐。民族精神為時代精神提供生長根基和發展動力,是時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礎和依托;時代精神則是民族精神的時代性體現。
9、愛國主義與擁護祖國統一是一致的。愛國與否是最基本的政治原則。
10、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首先體現在對社會主義中國的熱愛上,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每一個公民必須堅持的立場和態度。
11、對人民群眾感情的深淺程度,是檢驗一個人對祖國忠誠程度的試金石。
12、改革創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創新是中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我國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中國共產黨永葆生機的源泉。積極投身實踐是增強改革創新能力本領的關鍵。
13、國家安全一般是指一個國家不受內部和外部的威脅、破壞而保持穩定有序的狀態。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14、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任何人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人。
15、人生觀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它決定著人們實踐活動的目標、人生道路的方向,也決定著人們行為選擇的價值取向和對待生活的態度。世界觀決定人生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人生觀。
16、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涌現過形形色色的人生觀,只有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內容的人生觀,才是科學高尚的人生觀,才值得終生尊奉和踐行。
17、個人主義是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的一種思想體系和道德原則,它主張個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價值,社會和他人只是達到個人目的的手段。個人主義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產物,是資產階級世界觀的核心。
18、人是社會的人,總是生存和活動于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當中,并受到一定社會關系的制約。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生的社會價值是人生價值的最基本內容。
19、人生價值評價的根本尺度是看一個人的人生活動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否通過實踐促進了歷史的進步。勞動以及通過勞動對社會和他人作出的貢獻,是社會評價一個人的人生價值的普遍標準。
20、社會實踐是人生價值真正的源頭活水,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
21、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在本質上是社會關系尤其是社會利益關系的表現形式。
22、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歸根結底是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關系。
23、促進個人與他人的和諧應堅持的原則:第一,平等原則。平等待人是促進個人與他人和諧的前提。第二,誠信原則。誠信是促進個人與他人和諧的保證。第三,寬容原則。寬容是促進個人與他人和諧必不可少的條件。第四,互助原則。互助是促進個人與他人和諧的必然要求。
24、道德作為人類社會特定的意識形態,從本質上講是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是由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的。
25、道德評價是道德調節的主要形式,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是道德調節所賴以發揮作用的力量。(三種力量)
26、人類道德進步的主要表現是:道德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道德調控的范圍不斷擴大,調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斷豐富、更加科學合理;道德的發展和進步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27、在中國傳統道德的發展演化中,公私之辯始終是一條主線。“公義勝私欲”是中國傳統道德的根本要求。
28、道德建設核心的問題,實質上是一個“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區別和優越于其他社會形態道德的顯著標志。
29、在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中,集體主義原則是指導人們行為選擇的主導性原則。長期以來,集體主義已經成為調節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關系的最重要的原則。
30、道德修養的實質,就是在各種道德觀念沖突中,自己跟自己“打官司”,在自己的頭腦中進行不同道德觀念之間的選擇。與社會實踐相聯系,是進行道德修養的根本途徑。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