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管理類聯考與普研考試有什么區別?普研是相對于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叫法,專業碩士在未引進中國之前,研究生單指普研.國家培養普研的學生的目的是為了進行學術研究,或者是為博士階段的研究進行學術知識積累。
普研是相對于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叫法,專業碩士在未引進中國之前,研究生單指普研。國家培養普研的學生的目的是為了進行學術研究,或者是為博士階段的研究進行學術知識積累。因此,普研專業名稱相對與專業碩士名稱都多了一個“學“字,比如法學碩士屬于普研,而法律碩士屬于專業碩士。
當下社會評判一個專業是否有價值,是從社會經濟回報率來考慮,具體說來就是在就業率,收入水平,享受國家政策水平,社會認知度等維度來考量。
一、就業率
試問大家,假設付出崗位待遇相同,普研畢業生大部分沒有過多的工作經驗,如果您是公司的HR或者是老總,您是愿意招一個沒有什么工作經驗的普研畢業生,還是一個參加工作3年以上再次回爐的mba?這個問題可以不直接作答,我們看看現在應屆本科的就業窘境就知道,為什么有3到5年工作經驗的本科生要比剛畢業本科和普研的學生簽約率高出許多?這說明,現在的公司更加的務實,更加需要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員工。
這里需要補充,如果是純技術性的工作,比如計算機等專業,普研的就業率還是相當高的,但如果是社會人文科學,尤其是管理類專業,那么工作經驗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但是mba是人文社會科學,mba最大的競爭對手是普研中的企業管理和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文類的學科是需要一定的時間融會貫通才可以找到門路,并非像計算機專業,算然后者依然需要經驗,但只要學會課本上的程序語言,馬上就可以寫出些軟件來,看到學習的效果。
因此,在管理類崗位的求職中,mba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mba專業在教育模式,學員構成,以及學習目的上更加的切合社會實際,學員在領悟管理知識時更加的有針對性和學習力。
二、收入水平
當下沿海城市管理類普通院校本科畢業生的平均起薪大約在1500-2000元左右,相應專業的碩士的起薪在2000-3000元左右。工作三年后上述本科專業的薪金平均水平在2000-3000元左右,碩士的薪水收入在3000-5000元左右。mba學員擁有三年以上工作經驗,因此在入學前工資收入差不多在3000元左右或者是以上。由于mba教育投資動輒5萬以上(不算其間脫產學員的邊際損失),所以單從付出與回報角度講,mba學員的回報預期上漲,3000元視為底限,當然其中不乏為了進入公務員事業單位的同學,他們或許為了追求穩定而降低收入要求。
因此,相對與入學前的人力價值和收入水平,mba學生只要結合社會行業現狀理性要求待遇,那收入是不會減少的,但是要是希望mba教育能使自己的收入在短期內獲得質的飛躍,也是不太現實,只有在再次回歸社會的3到5年內,才可達到一個客觀的水平。
三、享受國家政策水平
部分雙證的mba雖然在學術認知度和純理論學習水平上不及普研,但畢竟是教育部承認的研究生學歷,可以享受城市落戶政策,公務員報考政策,享受國家企事業單位研究生待遇規定,畢業后發放派遣證,這些和普研沒什么不同。但若是希望通過mba來考取博士,在目前的中國是有點為難,畢竟我國尚未引進專業博士,不像鄧亞萍同學可以在英國攻讀專業博士。實在的說,由于培養目的不同,專業碩士的學術能力確實不及普通碩士,因此知名院校博士研招排斥mba也是可以理解。
四、社會認知
到底是專業重要,還是學校名氣重要?
事實證明,理工科等技術性專業的就業率普遍高于文科類學生。但若是一個二流院校的普研企管碩士,和一個一流院校的mba?哪個更會收到用人單位的青睞?不言而喻,一定是一流院校的mba。如果是一個二流院校的mba和三流院校的企管碩士呢?不論從務實的角度,還是虛榮的角度,你愿意招哪個呢?報考mba的學員中,有很多是名校畢業的本科生,其中不乏已經畢業碩士生,他們并非沒有考取普研的能力,只是相對與靈活的mba聯考,本來是考二流院校的普研的水平,但在mba聯考中可以進入一流院校。
另外,由于mba聯考是國家統一命題考試,透明度和公平性都高于普研考試,不會存在導師透露專業課試題的可能性,普研中的專業試題分值300,占到總分的五分之三,只要英語過關,考前讓學長或導師劃一下專業參考書的重點,考取難度也不是大家想像的那么恐怖。
綜上,mba雖然在短期內不能達到鯉魚跳龍門的效果,但也不要妄自菲薄,自己否定自己。
上文中有很多主觀成分,其中存在的不足請大家指正。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