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一.學校簡介
上海大學(Shanghai University),簡稱上大,是上海市屬、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是國家教育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省部共建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重點建設高校,是“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教育部來華留學示范基地”高校。
二.學院概況
今天的上海大學社會學院前身為上海大學文學院社會學系。1980年4月,經上海市高教局批準,國家教育部同意,上海大學文學院(前身為上海復旦大學分校)恢復重建社會學系。這是1979年中國大陸恢復社會學學科后成立的第一個社會學系。袁輯輝教授任第一任系主任,袁華音、沈關寶、龐樹奇、吳圣苓、鄧偉志、仇立平等教授先后擔任過系主任職務。1981年,社會學系創辦《社會》雜志。2011年7月,社會學系獨立建院,成立社會學院(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下設社會學系、社會工作系、人類學與民俗學研究所,張文宏教授任院長。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于建系之初就設立了社會學本科專業,1996年獲得社會學專業的碩士學位授予權,2000年獲得社會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得人類學、民俗學碩士學位授予權和社會學博士后流動站,2005年獲得人類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社會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08年設立社會工作本科專業,2009年獲得全國第一批社會工作專業碩士(MSW)學位授予權,2010年獲得社會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形成了從本科到碩士(包括專業碩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2009年,李友梅教授領銜的社會學基礎教學團隊先后被遴選為上海市級和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并躋身上海市第四期本科教育高地陣營。
1986年,社會學學科被遴選為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從1996年開始,社會學一級學科連續被列為國家“211工程”第一、二、三期重點建設學科;2003年,上海市教委在上海大學設立上海高校社會學E-研究院,成為首批上海市6家E-研究院之一;2005年,“都市社會研究”被評選為上海市優勢重點學科;2007年,社會學二級學科躋身國家重點學科行列,成為全國4個社會學國家重點學科之一;同年,中國社會轉型與社會組織研究中心成為上海市教委設置的首批10個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之一;2008年,上海大學掛靠社會學系建立了上海社會科學調查研究中心,2009年,上海市政府掛靠該中心,成立了上海社會調查研究中心上海大學分中心;2010年,與上海市社工黨委、上海市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合作,成立上海大學社會建設研究院;2011年,由社會學院牽頭、整合全校文理工各學科力量組建的跨學科平臺“智慧城市與社會發展”被確定為上海市教委“085工程”重點建設學科。
社會學院現有專任教師38名,其中東方學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1人,霍英東青年教師獎1人,上海市領軍人才2人、浦江人才10人、曙光人才2人、晨光人才1人。另有特聘教授2人。在專任教師隊伍中,50歲以上教師占17%,49-40歲的教師占40%,39-30歲的教師占30%,29歲以上教師占13%;教授比例為50%,副教授比例為16%,講師比例為34%;具有博士以上學歷的比例為93%;40%的教師畢業于美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香港等國家地區的著名學府。近5年來,社會學院教師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3項,教育部重大招標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一般課題、青年課題13項,教育部、國家發改委、民政部課題6項,上海市哲社、上海市決策咨詢課題26項,省部級以上課題總計49項,在《中國社會科學》(中英文版)、《社會學研究》、《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SSCI源刊發表學術論文31篇,出版專著30余部;獲得省部級社會科學成果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和內部探討優秀成果獎5項,三等獎和網絡宣傳獎7項;一些研究成果受到上海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也有研究成果已經轉化為地方政府的具體政策。
社會學院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構建了各種旨在促進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學術活動的平臺,具體包括:開辦“費孝通學術論壇”和各種讀書班;設立“上海大學社會學院國家重點學科獎學金”,并與費孝通先生家人共同出資設立上海大學“費孝通獎學金”;在上海市的浦東新區、九亭鎮、康健街道,江蘇省的開弦弓村、盛澤鎮、昆山市,浙江省的寧波市、長興縣、南潯鎮等地建立34個社會調查和實習基地;支持學生成立群學社、知行社、藍絲帶等學習型和公益型社團,創辦《泮溪學步》、《社會·人》等雜志。自1983年1月培養出第一屆本科畢業生以來,社會學院已經向社會各界輸送各級各類高級專門人才3000余人。目前學院在校本科生約300人、碩士研究生約100人、博士研究生約60人、博士后研究人員約10人。2011年,在校本科生獲第十二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三等獎各1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項目1項,上海市創新項目5項。2011屆畢業生中有12名學生選擇留學海外,到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倫敦大學學院、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愛丁堡大學、美國芝加哥大學、康奈爾大學等世界著名學府深造。
社會學院堅持國際化辦學方向,同美國杜克大學、密歇根大學、明尼蘇達大學、紐約城市大學、田納西大學、懷俄明大學,英國利茲大學,韓國首爾大學、釜山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等建立了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和互換生制度。每年有5-6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分赴國外大學作一學期或一學年的學習與進修。鼓勵教師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到國外訪學和開展學術交流。僅2010-2011年,就有11名教師分赴美國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杜克大學、喬治城大學、英國利茲大學、愛爾蘭科克大學、德國馬克·普朗克研究所、法國人文科學之家等著名高校、科研機構,開展為期4-12個月的學術交流和進修深造。
《社會》(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雜志創辦于1981年,是1979年大陸恢復社會學后創辦的第一份社會學專業期刊,也是中國大陸高校唯一的社會學專業期刊。刊物自2005年改版以來,秉承理論與探討與經驗研究并重的辦刊方向,關注中國社會發展與學術研究中提出的“新問題”,積極投入規范性學術制度的建設,搭建中外社會學家學術對話的平臺。《社會》先后被收錄為CSSCI源刊、劍橋科學文摘(CSA)源刊、美國EBSCOhost數據庫源刊。2011年,《社會》榮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提名獎,并躋身教育部第三批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考研信息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