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6、粉碎瓜分中國的圖謀
19世紀70至80年代,帝國主義列強從侵占中國周邊鄰國發展到蠶食中國邊疆地區,使中國陷入“邊疆危機”。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爭奪和瓜分的圖謀,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后達到高潮。帝國主義列強之所以沒有能夠實現瓜分中國的圖謀,它們之間的矛盾和互相制約,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中華民族進行的不屈不撓的反侵略斗爭。
7、反侵略斗爭的失敗及其原因
從1840年至1919年間,中國人民對外來侵略進行了英勇頑強的反抗,但是,都是以中國失敗而告結束的。其原因有:社會制度的腐敗是根本原因;經濟技術的落后是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失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8、民族意識的覺醒
鴉片戰爭以后,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戰爭以后,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
(1)“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和早期的維新思想。①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1年,他組織翻譯《地理大全》,編成《四洲志》一書。②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學習外國先進的軍事和科學技術,以期富國強兵,抵御外國侵略,開創了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的新風。③19世紀70年代以后,王韜、薛福成、馬建忠、鄭觀應等人不僅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同時也要求吸納西方的政治、經濟學說。
(2)救亡圖存和振興中華。1895年,嚴復在《救亡決論》一文響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號。在甲午戰爭后,嚴復翻譯了《天演論》,他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社會進化論思想,為這種危機意識和民族意識提供了理論根據。1898年有人繪制的一幅《時局圖》,更是形象地表現了當時中國面臨的瓜分危局。孫中山1894年11月在創立革命團體興中會時喊出了“振興中華”這個時代的最強音。
9、太平天國農民戰爭
(1)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①鴉片戰爭失敗以后,為支付對列強的巨額賠款,同時也為了彌補財政虧空,清政府加重了賦稅的征收科派。②由于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的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殘酷的壓迫和剝削,迫使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群眾走上反抗斗爭的道路。
(2)金田起義和太平天國的建立。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眾在廣西省桂平縣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1853年3月,定都南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國農民政權的建立。
(3)《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①《天朝田畝制度》是最能體現太平天國社會理想和這次農民起義特色的綱領性文件。它確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天朝田畝制度》實際上是起義農民提出的一個以解決土地問題為中心的比較完整的社會改革方案。②《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后期頒布的社會發展方案,是一個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方案。
(4)從天京事變到太平天國敗亡。1856年9月,發生了自相殘殺的天京事變,天京事變嚴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國的領導和軍事力量,成為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分水嶺。1864年7月,天京被湘軍攻破,太平天國起義失敗。
農民斗爭的意義和局限
(1)太平天國起義的歷史意義。①沉重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強烈撼動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②是中國舊式農民戰爭的最高峰。③沖擊了孔子和儒家經典的正統權威,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④有力地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⑤太平天國起義和其他亞洲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匯合在一起,沖擊了西方殖民主義者在亞洲的統治。
(2)太平天國農民斗爭的局限性和教訓。①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最終失敗了,其根本原因在于農民階級不是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代表,他們無法克服小生產者所固有的階級局限性,因而無法從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確的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無法制止和克服領導集團自身腐敗現象的滋長;也無法長期保持領導集團的團結。②太平天國起義及其失敗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具有偉大的革命潛力;但它自身不能擔負起領導反帝反封建斗爭取得勝利的重任,單純的農民戰爭不可能完成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10、洋務事業的興辦
時間:洋務運動是在19世紀60年代初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過程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后興起的。
目的:洋務派興辦洋務事業,首先是為了鎮壓農民起義,同時也有借此加強海防、邊防,并乘機發展本集團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的意圖。
內容:①興辦近代企業②建立新式海陸軍③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
指導思想:中體西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提示:對洋務派興辦洋務事業的指導思想最先作出比較完整表述的是馮桂芬。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