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一.中文系簡介
中國語言文學系是中山大學歷史悠久的學系之一。1924年廣東大學(中山大學的前身)創辦之初,便設有中國文學系。1926年廣東大學更名為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改稱中國語言文學系。1928年1月,文史科成立語言歷史研究所,以研究學術、發展文化為宗旨,內設考古、語言、歷史、民俗四學會。1935年春,文史研究所(原語言歷史研究所)改組為文科研究所,設中國文學部和歷史學部,同年9月招收研究生。1939年,中文系又稱中國文學系?谷諔馉帟r期,中文系師生遷至云南瀓江和廣東坪石、梅州市梅縣區等地,在艱苦條件下繼續辦學。1946年,語言學系成立。1953年院系調整,中文系又改稱中國語言文學系,設漢語言文學專業。中文系與語言歷史研究所、文科研究所、語言學系,在教學和科研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1954年,語言學系合并到北京大學,該系部分教師轉入中文系。1958年,中文系增設新聞專業,次年,該專業并入暨南大學。1981年,中文系設立漢語培訓中心,1992年,該中心并入外國語學院。多年來,中文系本科只設漢語言文學一個專業。目前,在校本科生達500多人。近年來,研究生辦學規模迅速擴大,辦學水準逐年提高。目前在校研究生已近400人,其中博士生160余人。 89年來,畢業生遍布海內外,在不同領域表現卓越,贏得了較高贊譽。
二.師資力量
中山大學中文系師資力量雄厚,F有在編教職工67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導師18人。我系在學科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目前,我系為博士、碩士授權一級學科(現有8個博士點、7個碩士點招生),擁有1個博士后流動站(中國語言文學)以及兩個省級重點學科(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1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和1個國家重點研究基地(均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學術傳統深厚,學術梯隊整齊,是海內外公認的研究中國古代戲曲及文體學的重要基地。
三.資源優勢
中文系人才薈萃,曾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任教。先后在本系任教的著名教授,早年有魯迅、郭沫若、傅斯年、郁達夫、成仿吾、顧頡剛、鐘敬文、趙元任、羅常培、陸侃如、馮沅君、王力、岑麒祥,晚近有容庚、商承祚、詹安泰、方孝岳、董每戡、王起、冼玉清、黃海章、樓棲等。這些著名學者為中文系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近年來,大力開展對外學術交流活動,已與日本、美國、英國、新加坡和香港多所高校建立了學術交流制度,并與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開展定期的學術交流。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