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期歐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實驗】
1.新教育運動的形成和發展——(1)概況:“新教育運動”亦稱“新學校運動”,是指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洲興起的教育改革運動,主要內容是在教育目的、內容、方法上建立與舊式的傳統學校完全不同的新學校;①1889年,英國人C.雷迪在英格蘭創辦了歐洲第一所新學校阿博茨霍爾姆鄉村寄宿學校,標志著新教育運動的開始;1898年,法國德莫林開辦了法國第一所新學校羅歇斯學校;教育家利茨也在同年開辦了德國第一所新學校,稱為“鄉村教育之家”;②1912年在瑞士教育家費里埃爾倡議下于瑞士成立國際新教育聯盟;1922年正式頒布協會章程,提出新教育的7項原則(尊重兒童的個性;各種學習和為了生活的訓練都應給予兒童的天賦興趣以自由的施展;每一個年齡都有其特殊性質;用合作來教兒童為社會獻身、服務;要進行共同的教育與教學;使兒童不僅能成為對自己的鄰里、本民族和一般人類的公民尊重,而且還能意識到自己個人尊嚴的人),提出“生活教育”、“尊重個性”、“自發學習”等為主的教育綱領;推行兒童中心的教育目標;③1966年,新教育聯誼會改名“世界教育聯誼會”,標志著新教育運動作為一場運動的終結;(2)新教育運動中的著名實驗:英國雷迪的阿博茨霍爾姆學校(推行自由教育,但是“自由服從于法律”)、尼爾的夏山學校(自我約束下的民主和民主制度下的自由);法國德莫林的羅什學校;德國利茨的鄉村教育之家;瑞士克拉裴雷德的日內瓦盧梭學院;意大利蒙臺梭利的“兒童之家”;俄羅斯列夫·托爾斯泰的亞斯納亞·波良納學校;
2.梅伊曼、拉伊的實驗教育學;
3.凱興斯泰納的“公民教育”與“勞作學校”理論——(1)公民教育理論:關于國家職能思想的思想是凱興斯泰納公民教育理論的政治基礎;教育有用的國家公民是國家公立學校的目的,也是一切教育的目的。公民教育的中心內容是通過個人的完善來實現為國家服務的目的;在他看來,所謂“有用的公民”具備三樣品質①具有關于國家任務的知識;②具有為國家服務的能力;③具有熱愛祖國、愿意效力于祖國的品質;關于公民教育的對象是所有階級,特別強調對農民和女子的公民教育,認為忽視對這兩者的教育是現代教育制度的兩大缺點;(2)勞作學校理論:將德國的國民學校由“書本學校”改造成“勞作學校”,并強調公民教育、職業教育和勞作學校的關系是目的、手段、和機構的關系,它們是“三位一體”的;任務為①“職業陶冶的準備”,這是勞作學校的基本任務②“職業陶冶的倫理化”③“團體的倫理化”要完成以上任務,要對人進行性格陶冶,具體措施是:①把“勞作教學”列為獨立科目;②改革傳統科目教學,摒除灌輸,重邏輯思維的訓練;③以團體工作為原則,發展利他主義,關注社會利益;
4.蒙臺梭利的教育思想——(1)關于幼兒發展:認為幼兒心理發展具有節律性、規律性和階段性,幼兒發展的原動力就是其內在生命力的沖動;在遺傳(天性)為中心的前提下將遺傳和環境、教育等因素結合起來;蒙根據自己的觀察和研究,把兒童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①創造期(從出生到6歲,可細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從出生到3歲,稱為胚胎期;3~6歲為第二個時期,稱為個性形成期);②增長學識和藝術才能階段(6歲到12歲);③青春期(從12歲到18歲);(2)關于自由、紀律和工作:兒童生命潛力的自發沖動表現為自由活動,自由是蒙臺梭利方法的最基本原則;真正的紀律只能建立在自由活動的基礎上,但并非任何自由活動都能導致良好的紀律,只有身心協調的活動才能導致紀律。蒙臺梭利把這種活動稱作工作。自由、工作和紀律,它們通過工作有機地聯系起來;①工作有助于肌肉的協調和控制,因而能促進紀律的形成;②工作有助于培養兒童的獨立性,有助于兒童進行自我教育;③工作有助于培養意志力;(3)幼兒教育的內容:①感覺教育(分成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和味覺的訓練;每種感覺又可按其性質和形式分別進行練習;最注重的是觸覺);②讀寫算的練習;③實際生活練習(日常生活技能的練習;園藝活動;手工作業;體操;節奏動作);
5.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始末——(1)興起(19世紀末至1918年):昆西教學法(帕克,“進步教育之父”);(2)成型(1918至1929年):這一時期杜威所在的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成為進步教育運動中心;1919年,建立進步教育發展協會,提出了進步教育的七原則(有自由發展的自由;興趣是全部活動的動機;教師是指導者,而不是布置作業的監工;注重學生發展的科學研究;對于兒童身體發展給予更大關注;適應兒童生活的需要,加強學校與家庭的合作;進步學校在教育運動中的領導作用);1924年,協會創辦《進步教育》雜志;(3)轉折(1929至1943年):這一時期,進步教育本身日益專業化,。然而由于運動專業化失去了公眾的理解和支持,同時進步教育運動內部出現分化,以拉格為代表強調“兒童中心”,以康茨為代表強調“社會中心”;(4)衰落(1944至1957年):1944年進步教育協會更名“美國教育聯誼會”成為歐洲新教育聯誼會的一個分會;1955年協會解散;1957年《進步教育》雜志停辦,標志著美國教育史上一個時代結束;(5)失敗原因:①其理論本身固有的缺陷②理論和時間的自相矛盾③內部出現了分化,受到改造主義的攻擊;④理論不能與進步中的美國社會保持同步更新;
6.進步主義教育實驗——(1)昆西教學法(帕克):主要特征①強調兒童應處于學校教育的中心;②重視學校的社會功能;③學校課程應與實際相聯系;④強調培養兒童自我探索精神;(2)有機教育學校(約翰遜,1907年):“有機教育”即教育遵循人的自然生長;目的在于發展人的整個機體,培養感覺、體力、智力和社會生活能力,以改善生活和文化;課程以活動為主;(3)葛雷制(沃特,1907年):亦稱“雙校制”、“二部制”或分團學制。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會”和“做中學”為依據,把學校分為四個部分(體育運動場、教室、工廠和商店、禮堂),在教學中采用二重編法即將全校學生一分為二;是進步教育運動中最卓越的例子;(4)道爾頓制(赫克帕斯特,1920年):是一種個別教學制度;①學校廢除課堂教學、課程表和年級制,代之“公約”或“合同式”的學習;②教室改為作業室或實驗室,按學科性質陳列參考書和實驗儀器,作業室中配有該科教師負責指導學生;③用“表格法”來了解學生進度;該制度原則是自由和合作;(5)文納特卡計劃(華虛朋,1919年):在道爾頓制的基礎上提出,同樣重視學校的功課適應兒童的個別差異,將個別學習和小組學習結合起來;課程分為共同知識和創造性作業,前者按學科進行,后者分小組開展;(6)設計教學法(克伯屈,“設計教學法之父”):有目的的活動是教學法的核心,兒童自動、自發的學習是設計教學法的本質。取消課程制、分科教學和教科書,把學生有目的的活動作為設計的學習單元;優點在于①充分發揮了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②遵循了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③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④注意學習內容與兒童的經驗和實際生活相聯系。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考研信息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