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單選、多選、分析)
基本內容:
第一,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靈魂。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主題。
第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精髓。
第四,社會主義榮辱觀-----基礎。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十七大進一步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重大意義: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黨在思想理論建設上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
第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體現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
第三,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
第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引領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根本指針。
2.愛國主義與弘揚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單選、多選、分析)
(1)愛國主義與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指—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為本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規范、精神氣質的總和。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下生存和發展的獨特方式,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傳統、精神風貌,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
民族精神的內涵:第一,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第二,團結統一;第三,愛好和平;第四,勤勞勇敢;第五,自強不息。
中華民族精神,是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它既植根于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之中,又同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時代精神結合在一起,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揚中國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揚和培育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偉大民族精神。
(2)愛國主義與弘揚時代精神
時代精神,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是體現民族特質、順應時代潮流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精神風貌和社會風尚的總和。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緊密相連,時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時代性體現,民族精神是時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礎和依托,兩者的有機統一,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
1)時代精神的內涵
①改革創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創新,包含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它方面的創新。
②改革創新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然要求。
③改革創新是建設社會主義創新型國家的迫切需要。
④改革創新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
2)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當代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寫照,是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的強大力量。只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尊重科學、崇尚和諧的觀念,發揚誠實守信、團結友愛、互助奉獻的風尚,確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理念,增強效率意識、競爭意識、開放意識,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才能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3.人生價值的標準與評價(單選、多選、分析)
(1)人生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
1、人生價值內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兩個方面。
①人生的社會價值,是個體的人生活動對社會、他人所具有的價值。衡量人生的社會價值的標準是個體對社會和他人所作的貢獻。
②人生的自我價值,是個體的人生活動對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所具有的價值,主要表現為對自身物質和精神需要的滿足程度。
2、人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既相互區別,又密切聯系、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人生價值的矛盾統一體。
①人生的自我價值是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②人生的社會價值是實現人生自我價值的基礎,沒有社會價值,人生的自我價值就無法存在。
③一個人的需要能不能從社會中得到滿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滿足,取決于他的人生活動對社會和他人的貢獻,即他的社會價值。
(2)人生價值的標準
1、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生的社會價值是人生價值的最基本內容。
2、人生價值評價的根本尺度,是看一個人的人生活動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否通過實踐促進了歷史的進步。一個人對社會和他人所作的貢獻越大,他在社會中獲得的人生價值的評價就越高。
3、勞動和以及通過勞動對社會和他人做出的貢獻,是社會評價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普遍標準。
(3)人生價值的評價
比較客觀、公正、準確地評價社會成員人生價值的大小,除了要掌握科學的標準外,還需要掌握恰當的評價方法,做到以下四個堅持:①堅持能力有大小與貢獻須盡力相統一。②堅持物質貢獻與精神貢獻相統一。③堅持完善自身與貢獻社會相統一。④堅持動機與效果相統一。
4.人生價值實現的條件(單選、多選、分析)
(1)人生價值實現的社會條件。
①第一,實現人生價值要從社會客觀條件出發。
②第二,人生價值目標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一致。
(2)人生價值實現的個人條件。
①實現人生價值要從個體自身條件出發。個體自身條件主要包括一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生理心理素質等方面的要素。客觀地認識自己,是確定人生價值目標的重要前提。
②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強實現人生價值的本領。個人的主觀努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價值的實現程度。
③立足于現實,堅守崗位作貢獻。人生價值的實現就在盡職盡責、奮發努力的過程中。
④實現人生價值要有自強不息的精神。只要始終保持自強不息的精神狀態,人生終會有價值。
5.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單選、多選、分析)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既有一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實要求,也有一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道德價值導向的重要任務。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實踐證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強人們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意識,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社會的道德進步。但也要看到,市場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如趨利性、自發性等也會反映到道德生活中來,反映到人與人的關系上,容易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消極現象,這些因素都會干擾社會主義的道德建設,阻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1)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
1、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
道德建設核心的問題,實質上是一個“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
第一,(理論依據)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人際關系的客觀要求。
第二,(現實基礎)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要求。市場經濟不僅不排斥為社會和他人服務,而且需要通過服務甚至是優質服務,才能實現市場主體自己的利益。這一點說明,為人民服務與市場經濟并不是必然對立的。但是,不能把市場經濟的利他性同為人民服務混為一談。如果把各種有著不同內涵的利他性道德要求簡單地等同于為人民服務,不僅在理論上是錯誤的,而且會在實踐中造成混亂。籠統地講市場經濟要求為人民服務是不正確的。
第三,為人民服務體現了先進性與廣泛性相結合。
2、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集體主義為原則
在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中,集體主義原則是指導人們行為選擇的主導性原則。長期以來,集體主義已經成為調節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關系的最重要的原則。
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的根本思想,就是正確處理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
第一,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強調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辯證統一。第二,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強調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第三,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強調重視和保障個人的正當利益。
集體主義原則的三個層次。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道德要求具體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無私奉獻、一心為公。這是集體主義的最高層次,是共產黨員、先進分子應努力達到的道德目標。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這是已經具有較高的社會主義道德覺悟的人們能夠達到的道德目標。三是公私兼顧,不損公肥私。這是對我國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與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1、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科學內涵
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貫穿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涵蓋個人、集體、國家三者關系,覆蓋各個利益群體,涉及人生態度、公共行為、社會風尚的方方面面,既有先進性導向,又有廣泛性要求,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旗幟鮮明地指出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當提倡和贊揚什么、反對和抵制什么,為全體社會成員判斷行為善惡、作出道德選擇、確定價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
2、社會主義榮辱觀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客觀要求
①社會主義榮辱觀反映了社會主義道德的本質要求。②社會主義榮辱觀指明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方向。③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引領社會風尚的一面旗幟。
3、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代中國社會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和培育文明道德風尚具有重要的規范、激勵和指導作用。①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能夠增強人們的道德榮譽感和道德判斷力。②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會產生重要的影響。③ 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能夠使社會成員自覺內化社會主義道德要求。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