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一、關于對立統一規律
1.原理內容:對立統一規律包括三個重要原理。
(1)同一性和斗爭性辯證關系。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對立和統一分別體現了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②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性質和趨勢。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相互聯結、相輔相成的:沒有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沒有同一性也沒有斗爭性。
(2)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①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矛盾雙方的相互貫通使事物能夠轉化,事物的發展方向、趨勢是有規律地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②矛盾的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舊的矛盾統一體破裂和新的矛盾統一體產生,從而使舊事物發展成為新事物。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相互結合、共同發揮作用推動事物發展。矛盾統一了,解決了,事物就發展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是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②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是具體的,具體有三種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點;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三是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③矛盾的普遍性與矛盾的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個性。任何現實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共性寓于個性之中,沒有離開個性的共性,也沒有離開共性的個性。
2.上述原理告訴我們:認識事物、分析問題要堅持矛盾分析法。第一,要在對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對立。不能用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觀點看問題;第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只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認識事物,才能“對癥下藥”解決問題;第三,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結合”,分清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分析社會現實問題要從矛盾分析的觀點出發,抓住重點、主流,具體分析。
3.上述理論及其告訴我們的道理可分析的具體問題有:(1)關于和諧的問題。和諧是矛盾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和諧的本質就在于協調事物內部各種因素的相互關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發展的狀態。(2)關于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必須以當時當地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堅持“走自己的路”。(3)關于人的認識規律的問題。人的認識的一般規律也是由認識個別上升到認識一般,再由一般到個別的辯證發展過程。(4)關于非對抗性矛盾的問題。非對抗性矛盾是指矛盾雙方的發展方向和利害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互補的,矛盾雙方相互依賴、取長補短,有很多共同點和一致性。在非對抗性矛盾中,矛盾雙方也存在斗爭,但這種斗爭不表現為激烈的形式,它通過矛盾雙方的相互作用,促成矛盾統一體的鞏固和發展。(5)關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問題。事物發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隱藏著必然性,偶然性為必然性開辟道路。所以,我們必須重視事物發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發展的總趨勢,也要善于從偶然性中發現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發展的機遇。
二、關于聯系和發展的普遍性
1.原理內容:聯系和發展的普遍性有兩個重要原理。(1)事物的普遍聯系。聯系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①聯系具有客觀性。事物的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觀臆想的。世界上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種事物都是和其它事物聯系著而存在的,這是一切事物的客觀本性。②聯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聯系的普遍性有三層含義。第一,任何事物內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聯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務處于一定的相互聯系之中。第三,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③聯系具有多樣性。事物聯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等。不同的聯系構成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存在狀態和發展趨勢。(2)事物的永恒發展。事物的相互聯系導致事物的運動,運動引起事物的變化,變化的基本趨勢是發展。①發展是前進的上升的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是合乎歷史前進方向、具有遠大前途的東西;舊事物是喪失歷史必然性、日趨滅亡的東西②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因為新事物在本質上優越于舊事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③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領域中的一切現象都是作為一個過程而向前發展的。
2.上述原理告訴我們:(1)事物是一個整體,世界是一個整體。(2)要善于分 析事物的具體聯系,確立整體性、開放性的觀念。(3)以發展的眼光和態度看待 一切事物,在動態中考察事物之間的聯系。3.上述原理及告訴我們的道理可分析的問題有:中國的發展要采用全球性、全局性的發展戰略。(1)中國的發展不能獨立于世界經濟之外,要和世界發展接軌,所以要采用全球化戰略,積極的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浪潮。(2)中國社會內部存在多種因素,各因素之間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所以要采用全局性戰略,實行科學發展觀,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
三、對毛澤東與毛澤東思想歷史地位的評價
1. 科學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極端重要性毛澤東去世后,黨內外與國內外在科學評價毛澤東與毛澤東思想問題上存在著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因為毛澤東晚年犯了錯誤,而企圖否認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價值,否認毛澤東思想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指導作用;另一種對毛澤東同志的言論采取教條主義態度,以至凡是毛澤東說過的話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甚至不愿實事求是地承認毛澤東同志晚年犯了錯誤。正確地評價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功過,確立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的重要性:(1)關系到怎樣看待黨和國家過去幾十年奮斗的成就。(2)關系到黨的團結、國家的安定。(3)關系到黨和國家未來的發展道路。這是毛澤東同志逝世以后我們黨遇到的一個全局性、緊迫性、至關重要的問題。
2.十一屆六中全會對毛澤東及毛澤東思想歷史地位的評價: 從1979 年11 月起,在鄧小平主持下,中共中央著手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鄧小平多次對決議稿的起草和修改提出意見。這些意見成為起草決議的“總的原則,總的指導思想”。經過一年半時間的討論和修改,在1981 年6 月27 日到29 日召開的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決議》獲得一致通過。(1)《決議》科學地評價了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充分論述了作為黨的指導思 想的偉大意義。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他雖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嚴重錯誤,但是就他的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的功績遠遠大于他的過失。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 位的。他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立和發展,為中國各族人民解放事 業的勝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和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建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功勛。(2)《決議》指出,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 智慧的結晶!稕Q議》對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以及貫穿于它的各個組成部分的 立場、觀點、方法作了科學概括。《決議》強調毛澤東思想是我們黨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將長期指導我們的行動。我們必須繼續堅持毛澤東思想,并以符合實際的新原理新結論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歷史決議的通過,標志著黨和國家在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的勝利完成。
3. 毛澤東思想的重大意義
(1)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毛澤東第一次明確提出并系統論述了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形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2)毛澤東思想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科學指南。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找到了一條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道路,完成了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任務,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找到了一條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在此基礎上,毛澤東又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毛澤東思想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科學論述,為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續發揮著理論指導作用。(3)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不了解毛澤東思想,就不能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深刻的認識。毛澤東思想包含的許多基本原理、原則和科學方法,具有普遍的意義。毛澤東追求和倡導的中華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遠大理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等等,依然是中國人民不斷奮進的強大精神動力,將長期激勵和指導我們前進。
4. 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系毛澤東思想與包含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一脈相承的。這是因為:(1)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著的,同屬于一個科學體系,即馬克思主義。它們是馬克思主義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具體表現形式的階段性概括。它們在理論基礎、原則立場、思想方法、歷史使命、基本主題等方面是高度統一的。毛澤東思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供了活的靈魂(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實事求是)。(2)毛澤東思想中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思想來源與組成部分。(3)毛澤東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中出現的失誤,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提供了經驗借鑒。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那樣:“從許多方面來說,現在我們正是把毛澤東同志已經提出,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還是做這件事。當然,我們也有發展,而且還要繼續發展。”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內容及實現
1.理想的內容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理想的樹立應該做到:第一,堅定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第二,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第三,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
2.理想與現實的關系(1)理想和現實存在著對立的一面。理想受現實的規定和制約,不能脫離現實而幻想未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與沖突,屬于“應然”和“實然”的矛盾。假如理想與現實完全等同,那么理想的存在就沒有意義。(2)理想與現實又是統一的。理想之樹深深扎根于現實的沃土之中,理想是在對現實認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F實是理想的基礎,理想是未來的現實。一方面,現實中包含著理想的因素,孕育著理想的發展,在一定條件下,現實必定要轉化為理想。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著現實,既包含著現實中必然發展的因素,又包含著由理想轉化為現實的條件;在一定的條件下,理想就可以轉化成為未來的現實。脫離現實而談理想,理想就會成為空想。
3.理想的實現(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實現者為當代大學生。當代大學生承擔的歷史使命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當代大學生實現這個理想將遇到的挑戰:一是面臨世界科技文化發展的挑戰;二是面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的挑戰;三是面臨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任務的挑戰。(2)在實踐中化理想為現實。第一,正確認識理想與現實的對立統一關系是實現理想的思想基礎;第二,堅定的信念是實現理想的重要條件;第三,勇于實踐、艱苦奮斗是實現理想的根本途徑。(3)正確對待實現理想過程中的順境與逆境。迎高潮而快上,乘順風而勇進,這是身處順境的學問,是善于抓住機遇不斷豐富與完善自己的方式;處低谷而力爭,受磨難而奮進,這是身處逆境的學問,是將壓力變成動力之所為。
五、環境、氣候變化問題
1.自然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自然環境提供社會所需要的物質數據的天然來源,是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前提,對社會發展起重要的作用。由于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它的開發和利用是有限度的;同時地理環境是由各種自然條件所組成的有機整體,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當生態系統保持適當平衡時。才能有利于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當生態平衡受到破壞時,就會造成各種危害。人類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懲罰。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持生態平衡,是當代世界面臨的重大課題之一,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2.氣候變化問題及氣候大會。
氣候變化是我們時代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應對這一挑戰需強有力的響應,國際合作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對氣候變化應該尊重發展中國家把經濟和社會發展作為優先事項,并相信向低碳經濟轉型是促進所有國家經濟持續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機會。在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等全球性挑戰面前,任何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加強國際合作,是應對挑戰、確保和睦安寧的必由之路。我們應樹立共贏理念,把本國人民利益同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擴大各方利益匯合點。氣候變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國際合作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我們應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主管地道位,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努力實現互利共贏。2009 年12 月7—18 日,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召開,會議端出了沒有獲得通過且缺乏具體減碳目標的《哥本哈根協議》,這個協議不具法律約束力。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坦陳協議無法獲得全體共識,許多盼望峰會通過強力決議對抗氣候變遷的人士也必然很失望,但通過一個協議總比什么都沒通過要強,畢竟是個基本的開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 月29 日分別復信丹麥首相拉斯穆森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中方積極評價并支持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發表的《哥本哈根協議》。 溫家寶指出,《哥本哈根協議》重申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堅持了巴利路線圖關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動巴利路線圖取得成果的政治基礎,為今后談判指明了方向。2010 年6 月,第二輪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在德國波恩啟動,本次會議是2009年年底哥本哈根會議結束后,聯合國氣候談判各方首次開始實質性磋商。但談判在“有失公允”、“不平衡”的指責聲中落下帷幕。大會同意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組織(UNFCCC)下設立專門的秘書處,負責管理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支持資金,并考慮將具體的資金支持項目交由世界銀行(World Bank)等現有金融機構運作。
3.“中國氣候威脅論”評析
從英國工業革命開始,工業化過程創造了大量財富,也以驚人的速度消耗了并仍在大規模地消耗著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和人類的生存環境。在工業化過程中形成的自然環境惡化、資源短缺等全球性經濟問題,西方發達國家應負主要責任。在氣候問題上,有些人宣傳“中國氣候威脅論”、“中國環境威脅論”,這既不客觀也不公正,甚至是別有用心的。事實上,在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上,不論從中國的歷史累計排放量、人均排放水平或者從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彈性系數看,宣傳“中國氣候威脅論”、“中國環境威脅論”,都是錯誤的。
4、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態度和措施
溫家寶總理在丹麥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領導人會議上發表了題為《凝聚共識 加強合作 推進應對氣候變化歷史進程》的重要講話。指出:中國在發展的進程中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從中國人民和人類長遠發展的根本利益出發,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積極貢獻。中國是最早制定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發展中國家。先后制定和修訂了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筑節能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把法律法規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中國是近年來節能減排力度最大的國家。我們不斷完善稅收制度,積極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夠充分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全面實施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和千家企業節能計劃,在工業、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開展節能行動。深入推進循環經濟試點,大力推廣節能環保汽車,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推動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產能。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05 年降低13%,相當于少排放8 億噸二氧化碳。 中國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我們在保護生態基礎上,有序發展水電,積極發展核電,鼓勵支持農村、邊遠地區和條件適宜地區大力發展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風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中國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我們持續大規模開展退耕還林和植樹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匯。我們的減排目標將作為約束性指針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保證承諾的執行受到法律和輿論的監督。我們將進一步完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改進減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對話與合作。必須始終牢牢把握以下幾點: 第一,保持成果的一致性;第二,堅持規則的公平性;第三,注重目標的合理性;第四,確保機制的有效性。中國堅持貫徹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積極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盡管目前中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不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氣候變化,采取了一系列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措施。
主要包括:①推進技術進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發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結構;③開展植樹造林,加強生態保護;④實行計劃生育,減緩人口增長;⑤加強法制建設,開展全民教育。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