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
一、南京國民黨政權的覆滅
(一)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戰爭進入奪取全國勝利的決定性的階段。此時,國共雙方的軍事力量對比發生了深刻變化。國民黨總兵力由戰爭初期的430萬下降到 365萬,人民解放軍由127萬上升到280萬。而且國民黨軍心動搖,士氣低落,戰斗力下降,解放區士氣高漲,到1948年秋,國民黨軍被迫由全面防御轉為重點防御,國民黨政權瀕臨崩潰。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
在毛澤東和中共中央軍委的領導和指揮下,在人民群眾的熱烈支援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后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三大戰役前后歷時4個月零19天,共殲滅國民黨軍隊的有生力量154萬余人,加上1948年7月至1949年1月期間在濟南戰役和其他戰役中的損失,國民黨軍隊共喪失兵力230余萬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毀。
三大戰役,無論是戰爭的規模還是取得的成果,在中國戰爭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這是人民戰爭的勝利,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勝利。
(二)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
北平談判:1949年元旦,蔣介石發表新年文告,正式提出求和聲明。企圖借和平談判之機爭取喘息時間,布置長江防線,以便卷土重來。1月14日,毛澤東以中共中央主席的名義發表關于時局的聲明,表示愿意同南京國民黨政府及國民黨地方政府和軍事集團進行和平談判。1949年4月1日起,國共雙方代表以中共所提的懲辦戰爭罪犯、廢除偽憲法和偽法統、改編一切反動軍隊等八項條件為基礎在北平進行的談判。4月20日,國民黨政府電令其和談代表拒絕在中共提出的《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和談破裂。
渡江戰役與南京解放: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宣告延續了22年的南京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宣告覆滅。
隨后,解放軍各路大軍繼續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舉行勝利的大進軍,國民黨蔣介石集團被人民趕出中國大陸,逃往中國臺灣省。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了基本的勝利。
二、人民政協與《共同綱領》
(一)為新中國繪制藍圖
在1948年9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明確提出新中國的國體:人民民主專政。“關于新中國的政體,即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毛澤東說:我們應當”建立民主集中制的各級人民代表會議制度“。
1.七屆二中全會召開 1949年3月,七屆二中全會召開。其主要內容是:
① 規定了全國勝利后中國共產黨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應當采取的基本政策。
② 指出了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方向。
③ 在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問題上,提出了兩個務必的要求。(兩個務必: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在中共中央離開西柏坡時,他把進北平比作進京趕考,說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2.《論人民民主專政》發表 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發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系統地闡明了中國共產黨關于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主張:
第一,工人階級是領導。
第二,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聯盟。主要是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聯盟,因為這兩個階級占了中國人口的80%-90%.推翻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都主要依靠這兩個階級的聯盟。
第三,為建立新中國,必須利用一切于國計民生有利的城鄉資本主義因素,團結民族資產階級。但是民族資產階級不能充當革命的領導者,也不應當在國家政權中占主要的地位。
第四,毛澤東指出: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決議和毛澤東的《論人民民主專政》,構成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基礎。
(二)人民政協的召開與《共同綱領》的制定
人民政協的召開: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參加會議的代表共662人。毛澤東在開幕詞中向全世界豪邁宣告: “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會議一致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等重要文件。
《共同綱領》的主要內容:
第一,規定了關于新中國的國體和政體。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政權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各級政權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
第二,規定了新中國的基本的民族政策。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第三,規定了新中國的經濟工作方針。指出:“以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政策,達到發展生產、繁榮經濟之目的”說明中國共產黨代表先進的生產力的要求。國家應調劑國營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等,“使各種社會經濟成分在國營經濟領導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四,規定了新中國的外交工作原則。指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維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
《共同綱領》起著臨時憲法的作用。
會議通過了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一致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陳毅等56人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隨后,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
9月30日,全國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閉幕。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籌備工作勝利完成。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
1949年10月1日,首都軍民30萬人齊集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歡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這就是新中國的國體。新中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它的國家結構形式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和在單一制國家中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它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歷史由此開辟了一個新紀元。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歷史由此開辟了一個新紀元。
第一,帝國主義列強壓迫中國、奴役中國人民的歷史從此結束,中華民族一洗近百年來蒙受的屈辱,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第二,本國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統治的歷史從此結束,長期以來受盡壓迫和欺凌的廣大中國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為新社會、新國家的主人。一個真正屬于人民的共和國建立起來了。
第三,軍閥割據、戰亂頻仍、匪患不斷的歷史從此結束,國家基本統一,民族團結,社會政治局面趨向穩定,各族人民開始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從事經濟文化等方面建設的時期開始到來了。
第四,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政治前提。
第五,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范圍內的執政黨。它可以運用國家政權凝聚和調集全國力量,鞏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發展社會生產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個中華民族。
總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的勝利,標志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社會在全國范圍內的建立。這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勝利。近代以來中國面臨的第一項歷史任務,即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務基本上完成了;這就為實現第二項歷史任務,即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創造了前提,開辟了道路。
四、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和基本經驗
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
第一,黨的領導。這是勝利的根本原因。中國共產黨不僅代表著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整個中華民族和全中國人民的利益。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武裝起來的,它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即毛澤東思想作為一切工作的指導方針。因此,中國共產黨能夠制定出適合中國情況的、符合中國人民利益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為中國人民的斗爭指明正確的方向。”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中國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體驗所確認的客觀真理。
第二,人民的廣泛參加。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群眾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民族資產階級也逐步向共產黨靠攏,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各少數民族、愛國的知識分子和華僑等,都在革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沒有廣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廣泛參加和大力支持,中國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
第三,國際的幫助。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夠贏得勝利,同國際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支持也是分不開的。
中國革命勝利的基本經驗
第一,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這是堅持和發展革命的政治基礎。統一戰線中存在著兩個聯盟:一個是工人階級同農民和其他勞動人民的聯盟,主要是工農聯盟;一個是工人階級同民族資產階級和其他可以合作的非勞動人民的聯盟,主要是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有時還包括與一部分大資產階級的暫時的聯盟。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后者是輔助的、同時又是重要的。必須堅決依靠第一個聯盟,爭取建立和擴大第二個聯盟。 鞏固和擴大統一戰線的關鍵,是堅持工人階級領導權,率領同盟者向共同的敵人作堅決的斗爭并取得勝利;對被領導者給以物質福利,至少不損害其利益,同時對被領導者給以政治教育;對資產階級采取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
第二,堅持革命的武裝斗爭。中國革命只能以長期的武裝斗爭作為主要形式。中國的武裝斗爭實質上是工人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必須深入農村進行土地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才能逐步地爭取革命的勝利。必須建立一支在共產黨絕對領導下的新型人民軍隊。這支軍隊必須實行一系列具有中國特點的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
第三,加強共產黨自身的建設。在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占人口大多數的中國,建設一個工人階級先鋒隊的黨,是極其艱巨的任務。毛澤東的建黨學說成功地解決了這個難題。中國共產黨的建設,是密切地聯系著黨的政治路線進行的。首先著重黨的思想建設,用工人階級思想克服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思想;培育和發揚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密切聯系群眾和自我批評的作風;在黨內斗爭中實行”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創造了在全黨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進行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的整風形式等。
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斗爭實踐中,成為了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沖鋒陷陣的英勇戰士,成為了全國各族人民擁戴的領導核心。
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新中國的創建,標志著近代以來中國面臨的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這個歷史任務的基本完成,這就為中國人民集中力量進行建設,以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創造了前提,開辟了道路。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