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節 對革命新道路的艱苦探索
一、國民黨全國統治的建立
1.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1927年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建立。1927年七一五政變以后,一段時間內,國民黨的南京國民政府和武漢國民政府仍然互相對峙。經過幾番周折,實現了寧、漢合流。1928年2月南京國民政府改組。武漢國民政府不復存在。其后,南京政府的軍隊繼續北伐,于6月進駐北平、天津一帶。奉系首領張作霖在退回關外途中,被日本人炸死。其子張學良于同年12月29日在東北宣布“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這樣,國民黨就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自己的統治。
2.國民黨政權的性質
蔣介石、汪精衛叛變革命后,南京國民政府的國民黨,已經不再是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聯盟,其性質是一個由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反動集團所控制的政黨。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同北洋軍閥的統治沒有本質的區別。國民黨所實行的,是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一黨專政和軍事獨裁統治。1928年10月,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通過了《訓政綱領》,這樣,北洋政府時期還在形式上存在的議會制度也被徹底廢除了。
國民黨政府是怎樣實行一黨專政軍事統治的呢?
第一,為了鎮壓人民和消滅異己力量,國民黨建立了龐大的軍隊。據1929年3月的官方材料,全國軍額達二百萬,實際兵員數遠不止此。
第二,為了鎮壓人民和消滅異己力量,國民黨還建立了龐大的全國性特務系統。如隸屬于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的調查統計局(中統)和隸屬于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的調查統計局(“軍統”),其主要任務就是反對共產黨,破壞革命運動,綁架或暗殺革命者和異己分子。
第三,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動,國民黨還大力推行保甲制度。自1934年11月起,保甲制度在全國普遍推行。廣大人民被禁錮在保甲制度之內。
第四,為了控制輿論,剝奪人民的言論和出版自由,國民黨還厲行文化專制主義。大批進步書刊被查禁,許多進步作家被監視、拘捕乃至槍殺。
國民黨政府主要就是通過上述方法,來維護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利益,鞏固自身統治的。
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社會,依然是處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統治之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民黨政府的統治依然是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的統治,同北洋軍閥的統治沒有本質的區別。中國革命的對象依然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中國革命的性質也依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國仍然迫切需要一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國人民要爭得民族獨立和自身解放,就必須同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作堅決的斗爭。
二、土地革命戰爭的興起
(一)大革命失敗后的艱難環境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國內政治局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中國革命轉入低潮,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運動遭到嚴厲鎮壓。據中共六大時的不完全統計:從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殺害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達31萬多人,其中共產黨員26 000多人。陳延年、陳喬年、趙世炎、向警予、夏明翰、周文雍等黨的重要活動家先后犧牲。一些不堅定分子動搖了,有的聲明脫黨;有的甚至公開懺悔,攻擊共產主義,出賣黨的組織和同志。據1927年11月統計,全黨黨員人數由1927年5月中共五大時的57 900多人銳減到10 000多人。革命的工會、農民協會等也到處被查禁或解散,工農運動走向低落。
敢不敢堅持革命?怎樣堅持革命?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革命人民必須回答的兩個根本性的問題。
(二)開展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斗爭
在革命的危急關頭,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會決定了三件大事:將黨所掌握和影響的部隊向南昌集中,準備起義;組織湘、鄂、贛、粵四省的農民,在秋收季節舉行暴動;召集中央會議,討論和決定新時期的方針和政策。
八七會議: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秘密召開的緊急會議,會議徹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并選出了以瞿秋白為書記的中央臨時政治局。毛澤東在會上著重闡述了黨必須依靠農民和掌握槍桿子的思想,強調黨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八七會議開始了從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折。
南昌起義: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來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及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率領共產黨掌握或影響下的北伐軍2萬多人在南昌舉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這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端,拉開了土地革命的序幕。
秋收起義:1927年9月9日,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起義軍公開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旗幟;在攻打長沙的計劃受挫后,起義部隊決定南下,向敵人控制比較薄弱的農村區域轉移,并于10月7日抵達江西省寧岡縣茅坪,開始了創建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斗爭。
廣州起義:1927年12月11日,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太雷和葉挺、葉劍英等領導了廣州起義,對國民黨屠殺政策發動了又一次英勇反擊。
從1927年大革命失敗到1928年初,中國共產黨領導了近百次武裝起義。進入了創造紅軍的新時期。中國革命由此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即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或稱十年內戰時期。
三、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一)對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大革命失敗后,黨領導的武裝斗爭的主攻方向是城市還是農村呢?
革命工作應當以城市為中心,這是一個時期內全黨的共同認識。中共中央繼續留在上海,黨的工作重心仍然放在中心城市。但是,所有以占領中心城市為目標的起義很快就失敗了。這些起義失敗后保留下來的部隊,大都經過摸索,逐步轉移到了遠離國民黨統治中心的農村區域,在那里發動農民群眾、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和創建工農政權的斗爭。
1928年6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繼續把城市工作的復興視為革命高潮到來的決定條件的同時,肯定了農村根據地和紅軍是決定革命新高潮的更大的發展基礎和重要力量。1929年6月,中共六屆二中全會進一步指出:在中國,找不到一個經濟力量能夠統治全國的大城市,所以中國革命要勝利,必須要有紅軍,必須要有廣大的蘇維埃區域的幫助。同年9月,中共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九月來信)更指出:“先有農村紅軍,后有城市政權,這是中國革命的特征,這是中國經濟基礎的產物。”1930年5月,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紅旗》發表署名信件,明確提出共產黨應當以大部分力量甚至全副力量去發展鄉村工作;認為革命勢力占據了廣大農村之后,即可以聯合起來包圍城市、封鎖城市,用廣大的農村革命勢力向城市進攻,這樣,革命必然可以得著勝利。
在探索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上,毛澤東的貢獻最大,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在實踐上,毛澤東不僅率先集中精力投身革命戰爭,而且自覺地把革命的進攻方向首先指向了農村。
第二,在理論上,闡明了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和農村應當成為黨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澤東就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兩篇文章,明確地指出以農業為主要經濟的中國革命,以軍事發展暴動,是一種特征;同時還科學地闡述了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武裝斗爭與根據地建設這三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強調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是共產黨和割據地方的工農群眾必須具備的一個重要思想。1930年1月,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進一步指出: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并且無疑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在該文中提出了以鄉村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
第三,在實際工作中,毛澤東總結群眾斗爭的經驗,創造性地解決了為堅持和發展農村根據地所必須解決的一系列問題。
在開辟革命道路的過程中,毛澤東還提出反對黨內的教條主義。1930年5月,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中國共產黨內第一篇反對教條主義的文章,孕育了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三個方面的思想。)一文中,闡明了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即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的極端重要性,提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和“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的重要思想,表現了毛澤東開辟新道路、創造新理論的革命首創精神。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即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
(二)反圍剿戰爭與土地革命
反圍剿戰爭:
從1930年10月起,蔣介石集中重兵,向南方各根據地的紅軍發動大規模的圍剿。從1930年10月到1931年7月,紅一方面軍在毛澤東、朱德等指揮下,貫徹積極防御的方針,實行誘敵深入、避敵主力、打其虛弱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戰術,連續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三次圍剿。1932年底,又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戰爭的勝利。鄂豫皖、湘鄂西等根據地的反“圍剿”戰爭也取得重大勝利。
土地革命:
開展土地革命,就是要消滅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私有制,使廣大農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和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土地問題。
1928年12月,毛澤東在井岡山主持制定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土地法(《井岡山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廣大農民以革命的手段獲得土地的權利。由于缺乏經驗,這個土地法關于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買賣等方面的規定,并不適合中國農村的實際。1929年4月,毛澤東在贛南興國縣發布第二個土地法(《興國土地法》),將“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這是一個原則性的改正,保護了中農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1931年2月,毛澤東和鄧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階級路線和土地分配方法:堅定地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以鄉為單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礎上,實行抽多補少、抽肥補瘦。至此,中國共產黨就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制定了可以付諸實施的比較完整的土地革命綱領和路線,并領導農民進行了土地制度的革命。這也是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夠得到堅持和發展的根本原因。
土地革命開展的意義:充分調動了根據的農民發展生產和參軍參戰的積極性。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