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必背知識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科學含義和認識意義
黨的十三大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兩層含義:第一,從社會性質上看,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上層建筑、生產關系、生產力、社會主要矛盾等表現),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從發展程度來看,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十五大概括的9大特征、十七大概括的8大特征),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具有特定內涵的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歷史階段。
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現在所處的歷史階段,是我們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和政策的根本依據。從實際出發建設社會主義,最大的“實際”就是這一基本國情。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
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做了規范表述:“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長期是落后的社會生產。
為了解決當前社會主要矛盾,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是經濟建設,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總路線或總任務
1987年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總路線、總任務。其主要內容包括: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奮斗目標由三項增加為四項,將“和諧”與“富強、民主、文明”一起寫入了基本路線,形成了“四位一體”的奮斗目標:經濟-富強、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會-和諧。黨的十七大對此予以確認。
4. 中國“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主線和目標
2010年10月,《****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是科學發展。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為此,《建議》提出了“五個堅持”的基本要求:即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包括經濟發展、結構調整、居民收入、社會建設和改革開放五個方面。即,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
命題角度提示
1.新中國三大歷史性轉變:吳邦國《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日儀式上的致辭》中說:“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中國******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以改天換地的豪情壯志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成功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的歷史性轉變,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性轉變,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譜寫了中華民族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
2.結合切合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的房價、食品安全、農產品漲價、醫療保障問題等具體問題,考查 “兩個沒有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十七屆五中全會及十二五規劃建議中關于經濟發展方式的主題、主線和主要目標。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