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第一章 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
1、中華民族有過光輝燦爛的過去,但近代卻落后了,所以振興中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了貫穿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一個主旋律。
2、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
3、1640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標志著世界歷史開始進入資本主義時代。
4、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接著,1843年簽訂了中英《虎門條約》(《五口通商章程》),1844年7月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中美第一個不平等條約),10月簽訂了中法《黃埔條約》(中法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5、為什么說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變化,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①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的國家,戰后中國的領土與主權都受到破壞,開始喪失了政治上的獨立地位。
②戰前中國是一個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封建國家,戰后由于外國的經濟侵略,使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并開始淪為資本主義世界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應地。
③戰前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戰后又增加了外國資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而且日益發展為最主要的矛盾。
④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國逐漸開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6、★(三)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對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作了如下分析:
第一,資本—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不但逐步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國的政治,日益成為支配中國的決定性力量。
第二,中國的封建勢力日益衰敗并同外國侵略勢力相勾結,成為資本—帝國主義壓迫奴役中國的社會基礎和統治支柱。
第三,中國自然經濟的基礎雖然遭到破壞,但是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廣大地區內保持著,成為中國走向現代化和民主化的嚴重障礙。
第四,中國新興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雖然已經產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下,它的發展很緩慢,力量很軟弱,而且它的大部分與外國資本—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國處于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的爭奪和間接統治之下,加上中國地域廣大,以及在地方性的農業經濟的基礎上形成的地方割據勢力的存在,近代中國各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后來,帝國主義國家還分別支持不同的政治勢力以分裂中國,使中國處于不統一狀態。
第六,在資本—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后來還加上官僚資本主義),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至大批地破產,過著饑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7、資產階級的來源:主要由一些買辦、商人、地主、官僚投資新式企業轉化而成。構成比較復雜。其中有一部分是官僚買辦資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資產階級。
8、近代中國誕生的工人階級是中國新生產力的代表,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
9、中國工人階級的特點(優點):身受帝國主義、封建勢力、資產階級三重壓迫,受剝削最深,革命性最強,而且它還有組織紀律性強、分布集中、團結、與廣大農民有著天然聯系等優點。因此是近代中國最革命的階級,早期中國工人階級人數不多,卻是中國新生產力的代表。
10、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臨兩大歷史任務: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富裕。
11、1841年5月,廣州郊區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大規模的反侵略武裝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爭的英雄氣概。
12、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后帝國主義列強爭奪和瓜分中國達到了高潮。
13、1901年7月簽訂了《辛丑條約》,規定政府向各國賠款額竟高達4.5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近9.8億兩,這是近代史上賠款最多的條約,標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形成。
第二章 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殘酷的壓迫和剝削。迫使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群眾走上反抗斗爭的道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爆發的,達到了歷代農民戰爭的最高峰。
2、太平天國的領導者們希望通過施行這樣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處不飽暖”的理想社會。所以,《天朝田畝制度》實際上是起義農民提出的一個以解決土地問題為中心的比較完整的社會改革方案。
3、太平天國的歷史意義
4、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和教訓
5、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其性質:是一場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
6、戊戌維新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
7、維新派經過光緒皇帝試圖推行的溫和的不徹底的改革,遭到了封建守舊勢力的激烈反對,經過密謀策劃,守舊勢力于1898年9月21日發動政變, 9月28日,譚嗣同、楊銳、林旭、楊深秀、劉光弟、康廣仁6人同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8、維新派的局限性
9、戊戌維新運動失敗的教訓
第三章 辛亥革命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1、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已經徹底放棄了抵抗外國侵略者的念頭,甘當“洋人的朝廷”。
2、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青年知識分子,成為了辛亥革命的中堅力量。
3、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和黃興、宋教仁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選為總理,同盟會以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綱領為宗旨,同盟會以《民報》為機關報。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個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4、民族主義:包括“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兩項內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變它一貫推行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二是追求獨立,建立“民族獨立的國家”。
5、民權主義的內容是“創立民國”,即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這就是孫中山所說的政治革命,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民國。
6、武昌起義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終于覆滅。7、1911年底,孫中山從海外回到上海。“獨立”各省的代表在南京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定1912年為民國元年,并正式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這是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革命政權。
8、1912年3月,臨時參議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
9、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0、孫中山向參議院提出辭職咨文的同時,也提出了三個附加條件:奠都南京、總統在南京就職、遵守《約法》,力圖以此制約袁世凱。
11、護法運動失敗的教訓:護法運動的失敗不僅是孫中山個人的失敗,也標志著整個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
12、資產階級革命派本身的弱點和錯誤,根源于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軟弱性和妥協性。
13、《新青年》雜志和北京大學成了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他們以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為文化革命的兩大旗幟。
14、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提倡民主科學,反對封建專制;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基本口號是民主和科學。
15、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世界性的歷史事件,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16、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者是李大釗。他是在中國大地上率先舉起馬克思主義思想旗幟的人。
17、1919年5月4日爆發的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民主革命運動,它既是一次政治運動,又是一次思想文化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
18、五四運動成為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轉折點,它也就成了中國革命的新階段即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開端。
19、1920年2月,李大釗、陳獨秀醞釀過建立新的革命政黨的問題。在中國最早醞釀建立共產黨的是:李大釗、陳獨秀。
20、1920年8月,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在上海建立(上海小組),參加者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等。
21、1920年11月,共產黨早期組織領導的第一個工會——上海機器工會宣告成立。武漢、長沙、廣州、濟南等地的工人也相繼成立工會。
22、1920年11月,社會主義青年團宣告成立。其后,北京、天津、武漢、長沙等地也成立了團的組織。
23、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舉行。
24、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是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為基礎的黨,是一個區別于第二國際舊式社會改良黨的新型工人階級革命政黨。
25、中共二大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二大綱領的提出,說明黨認識了革命的首要問題——分清敵友。
26、1923年6月,中共三大決定實行“黨內合作”即: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把國民黨改組成為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聯盟的主張,確立了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
27、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舉行誓師典禮,以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為目的的北伐戰爭開始。
28、中國共產黨從大革命的失敗中汲取了嚴重的歷史教訓:開始懂得進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裝的重要性。
第五章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1、蔣介石、汪精衛叛變革命后,南京國民政府的國民黨,已經不再是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聯盟,其性質是一個由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反動集團所控制的政黨。
2、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社會,依然是處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統治之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民黨政府的統治依然是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的統治,同北洋軍閥的統治沒有本質的區別。中國革命的對象依然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中國革命的性質也依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3、八七會議: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秘密召開的緊急會議,會議徹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并選出了以瞿秋白為書記的中央臨時政治局。毛澤東在會上著重闡述了黨必須依靠農民和掌握槍桿子的思想,強調黨“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八七會議開始了從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折。
4、南昌起義: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來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及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率領共產黨掌握或影響下的北伐軍2萬多人在南昌舉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這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端,拉開了土地革命的序幕。
5、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土地問題。
6、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省瑞金縣葉坪村舉行。
7、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又稱紅一方面軍)8.6萬人撤離根據地,向西突圍轉移,開始長征。
8、1937年夏,毛澤東寫了《實踐論》、《矛盾論》,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高度,總結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經驗,揭露和批判黨內的主觀主義尤其是教條主義的錯誤,深入論證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科學地闡明了黨的思想路線。
第六章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1、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標志日本開始變中國為其獨占殖民地。1932年2月,中國東北全境淪陷。
2、1937年7月7日,發生盧溝橋事變。當夜,駐豐臺演習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拒絕后,即炮轟宛平城,攻擊盧溝橋,中國駐軍奮起反抗。標志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由此開始。
3、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盧溝橋事變是中國全國性抗戰的開始,中國在東方開辟了世界第一個大規模的反法西斯戰場。
4、一二·九運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5、 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本對國民黨政府采取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國民黨對內對外政策發生重大變化。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決定成立“防共委員會”,確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標志國民黨由片面抗戰逐步轉變為消極抗戰。
6、1938年9月至11月,中國共產黨在延安舉行了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在這次全會上,毛澤東明確地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這個命題。
7、整風運動的主要內容: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其中,反對主觀主義是整風運動最主要的任務。
8、1945年8月15日,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簽訂投降書;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9月9日,中國戰區受降在南京舉行;10月25日,中國政府在臺灣舉行受降儀式,根據波茨坦公告,臺灣以及澎湖列島的收回,是抗日戰爭取得完全勝利的標志。
9、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10、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經驗
第七章 為新中國而奮斗
1、1946年6月底,國民黨軍以進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挑起了全國性的內戰。全面內戰爆發時,中國共產黨面臨的形勢是極為嚴峻的。
2、中國共產黨清醒地估計了國內外形勢,堅決認定,我們必須打敗蔣介石,而且能夠打敗他。
3、戰略進攻的標志是三路大軍挺進中原,1947年6月底,根據中共中央的決策和部署,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實施中央突破,千里躍進大別山;陳毅、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主力為東路,挺進蘇魯豫皖地區;陳賡、謝富治指揮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一部為西路,挺進豫西。三路大軍相互策應,機動殲敵。迫使國民黨軍處于被動地位。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由此揭開。各個戰場上的攻勢作戰,構成了人民解放軍全國規模的戰略進攻的總形勢。
4、1948年4月,毛澤東在《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總路線: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5、1947年7月至9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制定和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明確規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制度”,“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田,由鄉村農會接收”,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
6、1948年4月,毛澤東《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系統闡明了土地改革總路線:即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7、國民黨統治區政治經濟危機加深的原因
8、★(二)兩種基本的選擇,兩個中國之命運
盡管有三種建國方案擺在中國人民的面前,但是,從根本上說,由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并不具備現實性,可供中國人民選擇的方案主要是兩個:或者是繼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或者是創建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
如何認識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國內三種建國方案和兩個中國之命運的較量。(為什么中國共產黨的建國方案最終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選擇?)
第一種是地主階級與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的建國方案。這個建國方案背離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愿望,遭到了廣大中國人民的唾棄,隨著新中國的誕生,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第二種是民族資產階級的建國方案。這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因為:帝國主義不容許;民族資產階級在經濟上、政治上的軟弱性,使得它們沒有勇氣和能力去領導人民進行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從而為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掃清障礙。它們的方案由于脫離中國實際,也沒有得到中國廣大群眾的擁護,連提出這種方案的多數人,最終也承認這個方案是行不通的。它們中的絕大多數最終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
第三種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建國方案。其政治代表是中國共產黨。其建國方案是:在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下,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一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人民民主專政的人民共和國,并且經過這個人民共和國,逐步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9、★(三)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盡管有三種建國方案擺在中國人民的面前,但實際上,中國人民可選擇的方案只有兩種,即大資產階級的軍事獨裁統治和人民共和國,而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為什么行不通?
第一,從民族資產階級自身來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特點決定了民族資產階級沒有勇氣和能力去領導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不能為資產階級共和國掃清障礙。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特點:①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很小,它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② 在民族工業中,工業資本所占的比重小,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所占的比重大。③ 民族資本主義工業主要是以紡織、食品工業為主的輕工業,缺乏重工業的基礎,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在技術、設備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賴外國壟斷資本和本國官僚資本。④ 民族資本所經營的工業,規模狹小,經營分散,技術設備落后,勞動生產率低。多數工廠沒有現代化的機器設備,為手工業工場。⑤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和封建勢力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使得民族資產階級也就不敢提出徹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政治綱領,從而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去動員和組織中國反帝反封建的主力軍農民的力量。
上述情況,決定了民族資產階級是帶兩重性的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這種兩重性(革命性,進步性;軟弱性,妥協性),決定了他們在一定時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夠參加反帝國主義和反官僚軍閥政府的革命,可以成為革命的一種力量,成為無產階級的同盟軍,表現出一定的革命性;另一個方面,民族資產階級不能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口號和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不能充分發動工人、農民和小資產階級參加革命,不能建立起一個堅強的革命政黨,將革命進行到底。所以,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第二,從當時中國所處的時代來看,帝國主義侵略列強不可能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帝國主義列強來中國是為了掠奪中國,發展它們自己的資本主義。對于它們來說,政治上、經濟上不獨立的中國,乃是理想的傾銷商品的市場、投資的場所與廉價勞動力的供應地。如果中國成為獨立、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就要在平等的基礎上與西方發達國家建立和發展關系,這是他們不能容忍的。它們既不愿意失去在中國的殖民主義利益,更不愿意看到中國在國際市場上成為它們的競爭對手。正因為如此, “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反對中國獨立,反對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歷史,就是中國的近代史。”五四以來的情況,仍然如此。
第三,從中國的革命形勢來看,國民黨當局不允許任何阻止其一黨專政的力量存在。抗日戰爭勝利后,某些民主黨派的領導人物曾經鼓吹“中間路線”。中間路線的鼓吹者主張:在政治上,“必須實現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不準地主官僚資本家操縱;在經濟上,“應當實行改良主義的資本主義”,但不容官僚買辦資本主義橫行。而實行的方法,則是走和平的改良道路。他們所提倡的,是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他們所主張的,實質上是舊民主主義的道路。
中國在戰后面臨的是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尖銳斗爭。客觀形勢決定了人們沒有走中間路線的余地。持有中間路線想法的人們一接觸到實際斗爭,尤其是內戰重起,就使他們只能在靠近共產黨或靠近國民黨中選擇道路,而不能有其他道路。歷史已經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10、《共同綱領》的主要內容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
12、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和基本經驗
第八章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1、何為新民主主義社會?
2、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實際步驟
3、工業化的任務和發展道路
第九章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1、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必須走自己的道路。報告報告闡述了經濟政治十個方面關系,指出這十大關系,圍繞一個基本方針,即調動一切積極的因素,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2、中共八大路線的制定
3、1958年11月到1959年7月廬山會議前期,召開了五個糾“左”會議:第一次鄭州會議、武昌會議、中共八屆六中全會、第二次鄭州會議、上海會議。
4、反右傾斗爭,在經濟建設上打斷了糾“左”的進程,使錯誤延續了更長時間,主要由于“大躍進”和“反右傾”斗爭的錯誤,加上當時的自然災害和蘇聯政府背信棄義地撕毀合同、撤走全部專家,中國國民經濟在1959年到1961年發生嚴重困難。
5、“文化大革命”發生的原因
6、探索中形成的建設社會主義的若干重要原則
第十章 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1、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意義:① 是繼延安整風之后又一場馬克思主義思想解放運動,其實質在于是不是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② 明確地解決了黨的思想路線問題,繼而影響了黨的政治路線的制定和貫徹,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為黨重新確立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糾正長期以來的“左”傾錯誤,實現歷史性的轉折作了思想理論準備。
2、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在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發表的講話中指出: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四個堅持”)。“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4、“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內容的集中概括:“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1、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
3、愛國主義內涵:愛國主義體現了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反映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是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一。是調節個人與祖國之間關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則和法律規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4、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
5、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與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6、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安定有序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和必要條件。
7、法律的指引作用主要是通過授權性指引、禁止性指引和義務性指引實現。
8、國家是強制的主動主體,作為被強制對象的社會成員或社會組織則是被動主體。
9、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
10、《勞動法》是我國第一部關于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的重要法律。其適用范圍是除公務員和比照實行公務員制度的事業組織、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以及農業勞動者、現役軍人等以外的所有勞動者。
11、《公務員法》是我國第一部關于干部人事管理總章程性質的重要法律。
12、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
13、勞動爭議發生后,當事人可以協商解決,也可以依法申請調解、仲裁等。
14、法律定義: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并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體系。
15、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
16、憲法的特征及基本原則。我國的國家制度。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我國的國家機構。
17、我國憲法具有三個方面的特征
18、人民代表大會的優越性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