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第三章 世界的聯系、發展及其規律
一、單項選擇題Ⅰ:下列每題的選項中,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
1.中國古人說:“釘子缺,蹄鐵卸;蹄鐵卸,戰馬蹶;戰馬蹶,騎士絕;騎士絕,戰事折;戰事折,國家滅”,這說明
A.事物是由量變引起質變的
B.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C.事物是發展變化的
D.事物的本質是由現象展示的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事物的普遍聯系
聯系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們的思維之中,世界是一個由無窮無盡的各種事物和現象構成的普遍聯系的整體。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現象都是在一定的聯系中產生的,一定的聯系中存在發展的,一定聯系中趨于滅亡的。宇宙中的萬物既作為個體事物存在,又作為普遍聯系的事物而存在。普遍聯系也就是聯系的普遍性,它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世界上任何一個事物內部的諸要素是相互聯系的;二是任何一個事物與其他事物也處于相互聯系之中。普遍聯系是世界物質統一性的內在體現。
題干的這句話意思是:如果戰馬上的釘子丟了,鐵蹄就會脫落,戰馬就會跌掉;戰馬跌掉了,戰士會摔傷而不能作戰,戰爭就會失;戰爭失敗了,國家就會滅亡。這正說明了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1頁;《大綱解析》第20頁。
2.廣州人在飲食上喜歡追求新異,對菜肴的名稱更是講究。前幾年桌桌流行“發財”(發菜-一種黑綠色藻類植物,沒有特殊的食用價值,但對環境保護影響巨大),現在則是逢酒席必上“生財”(生菜)。吃發菜以求“發財”,吃生菜以求“生財”,從哲學上看這種做法否定了
A.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
B.事物的聯系是現實的、具體的
C.普遍聯系是通過“中介”實現的
D.事物的聯系的多樣性
3.認為“人與人的心靈可以跨越遙遠的距離發生感應”,甚至相信“意念移物”,這是:
A.承認聯系的普遍性與客觀性的辯證觀點
B.承認一切皆有可能的可知論觀點
C.宣稱虛幻聯系的唯心主義觀點
D.宣稱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存在神秘力量的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命題分析] 這兩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聯系的客觀性。
聯系可以分為客觀聯系和主觀聯系兩種基本類型?陀^聯系又稱聯系的客觀性,是指聯系是客觀事物本身固有的聯系,是事物原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主觀聯系是指人們從某種特定的主觀愿望和目的出發,對客觀事物之間的聯系所做的人為改變和主觀臆想。唯物辯證法要求從客觀聯系出發,依據客觀事物本身固有的聯系認識客觀事物,反對用主觀臆想的聯系代替客觀事物本來的聯系。
聯系是客觀的,因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相互聯系均根源于世界物質的統一性。就事物的聯系與人的實踐關系來說,事物的自在聯系是靠人去揭示的,事物的人為聯系是靠人去建立的。事物中的機械、物理、化學、生物等等的自在聯系在人產生之前就存在于物質世界,它們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人類在實踐活動中逐步地不斷深入地把它們揭示了出來。事物中人為聯系的建立則體現出人類實踐的能動性,使自然在人為的聯系中變成一個“人化”的自然。當然事物的人為聯系只有反映了客觀的聯系時才具有真實性,并經過實踐這一客觀的物質活動才能轉化為現實性?梢,這種事物中的自在聯系和人為聯系都是客觀的,并不是一種主觀聯系。
這兩題中的聯系都不是對客觀的反映,并不能轉化為現實,只是人們依據主觀愿望,主觀臆想創造出的聯系,并不具有真實性,是錯誤的觀點。2題的正確答案是B。3題的正確答案是C。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1頁;《大綱解析》第20頁。
4.“一切具體事物和現象的存在、發展都是有條件的”是
A.機械論的觀點
B.形而上學的觀點
C.辯證唯物論的觀點
D.外因論的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聯系的條件性。
任何一種聯系總是在一定條件下的聯系。“條件”是聯系特殊性中的重要概念。聯系的普遍性是無條件的,而聯系的特殊性是有條件的,即指具體條件下的聯系。條件是指與某一事物相關聯的、對它的存在和發展發生影響的諸要素的總和。簡單地說,同某一事物相聯系的、對它的存在和發展發生作用的因素就是這個事物的條件。斯大林指出:“一切以條件、地點和時間為轉移。”這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根本觀點。這里的地點和時間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空間條件和時間條件。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有條件的就是一種辯證唯物論的觀點,此外,考生還要注意的是:條件是可以改變的,但改變條件也是要有條件的,只有有條件這點才是無條件的。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C。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1頁;《大綱解析》第20頁。
5.“譬如一只手,如果從身體上割下來,按照名稱雖仍然可叫做手,但按照實質來說,已不是手了。”“只有作為有機體的一部分,手才獲得它的地位。”這兩句話體現了唯物辯證法關于
A.整體是由部分組成的觀點
B.部分不能離開整體的觀點
C.部分反作用于整體的觀點
D.整體是各個部分的總和的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唯物辯證法關于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的把握。
題干選自黑格爾《小邏輯》中關于整體與部分關系的經典表述。唯物辯證法要求我們用整體的觀點看事物,正確處理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它認為,世界就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每一事物內部的各個要素、部分、方面及其發展的各個階段、過程都是相互聯系的。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和系統。整體與其組成部分之間的辯證關系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個整體,同時又包含各個部分,整體和部分是相互依賴的。整體由部分構成,整體依賴于部分,只有深人認識部分才能清晰地把握整體。部分是整體的部分,離開整體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質和功能,部分依賴整體,只有從整體中才能真正認識部分。而且,根據系統論,整體并不等于部分簡單之和,處于系統中的要素,其性質、功能要受該系統整體的影響和制約,離開了整體,其性質就會發生變化。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2頁;《大綱解析》第21頁。
6.普遍聯系是唯物辯證法的第一個總特征,唯物辯證法所理解的聯系是指以:
A.事物的運動為前提的
B.事物的共性為前提的
C.事物的對立統一為前提的
D.事物間的確定界限為前提的
7.“事物之間的聯系是以承認事物之間的確定界限為前提的”,這是指:
A.事物的聯系總是在一定條件下的聯系
B.事物的聯系是以條件、地點和時間為轉移的
C.事物的聯系是通過自身體現出來的聯系
D.聯系是相互區別的具體事物、現象之間的聯系
[命題分析] 這兩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事物間相互聯系和相互區別的關系。
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區別是互為前提的。唯物辯證法在肯定事物的普遍聯系時,并不否認事物之間的相互區別,而恰恰是以承認事物的區別為前提的。如果否認區別,事物之間只是混沌一團,就說不清是什么東西和什么東西相聯系,也就無所謂聯系。唯物辯證法要求在有區別的本質之間看到它們所固有的聯系,又在有聯系的東西之間看到它們的區別。如果只見區別不見聯系,就會把本來有聯系的事物割裂開來,陷入絕對主義;如果只見聯系不見區別,就會抹煞事物的質的界限,把所謂普遍聯系歪曲為“此亦彼也,彼亦此也”。陷入相對主義。兩題的正確答案都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1頁;《大綱解析》第20頁。
8.“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這是
A.唯物辯證法的思想
B.形而上學的思想
C.詭辯論的思想
D.唯心主義的思想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世界的永恒發展。
辯證法關于世界聯系和發展的思想,關于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一個過程的思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就是過程論的思想。過程這一范疇揭示出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一切事物都處于生成和滅亡的不斷的變化中。
恩格斯曾指出:“一個偉大的基本思想,即認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其中各個似乎穩定的事物同它們在我們頭腦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樣都處在生成和滅亡的不斷變化中,在這種變化中,盡管有種種表面的偶然性,盡管有種種暫時的倒退,前進的發展終究會實現”。這句話深刻揭示了每個事物存在的暫時性和穩定的相對性,整個世界就是無數事物生成和滅亡過程的相互銜接以及由此結合構成的過程的集合體。
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是作為過程而存在、作為過程而發展的。所謂過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轉化為其他事物的歷史,都有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把世界看作過程的集合體,這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偉大的基本思想;把世界看作永恒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這是形而上學的思想特征。因此答案選A。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3頁;《大綱解析》第20頁。
9.判斷一個事物是新事物還是舊事物,最根本的是看這一事物
A.時間上出現的先后
B.在形式上、現象上是否新奇
C.是否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認可
D.是否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相符合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判斷新舊事物的標準。
自然、社會和人類發展的基本趨勢是新事物不斷產生和舊事物不斷滅亡,新陳代謝是宇宙中普遍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運動規律。所謂新事物,是指合乎歷史前進方向的、具有遠大前途的東西,與此相反,舊事物則是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喪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趨滅亡的東西。識別一個事物是新事物還是舊事物,最根本的是要看它是否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相符合,而不能只看它出現的時間上的先后,也不能以形式上是否新奇為依據,得到大多數人認可的也未必就是新事物。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4頁;《大綱解析》第22頁。
10.發展揭示了新陳代謝這一宇宙間普遍的、永遠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發展的本質是:
A.變化
B.增加
C.創新
D.運動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發展的本質是創新。
發展不同于增長,它不僅是指數量的增加,更是指結構的改變和優化、質量的完善和提高,只有發展才能產生新事物,發展的本質是創新。從前提上看,發展必須要以理論和思維的創新為先導;從內容上看,發展不是一種簡單的量的擴展,更重要的是一種新質的生成;從方式上看,發展是一種新的重組,是運作方式的重組,發展規則的重組,是發展總體思路、總體內容、總體目標創新的結果,是新的關系體系對舊的關系的揚棄和創新。因此,發展的本質就是創新。為此,我們要增強創新意識,積極進行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促進事物發展。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4頁;《大綱解析》第22頁。
11.在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的過程中的決定性環節是
A.世界的物質性
B.事物發展的前進性
C.事物發展的曲折性
D.辯證的否定
12.唯物辯證法認為,辯證否定體現事物發展的
A.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統一
B.連續性與間斷性的統一
C.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
D.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13.唯物辯證法的揚棄范疇是指
A.新事物徹底拋棄舊事物
B.事物發展過程的非連續性
C.事物發展過程的連續性
D.新事物對舊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命題分析] 這三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辯證的否定觀以及揚棄的內涵。
事物的發展是通過辯證否定來實現的,辯證否定為新事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客觀事物正是通過辨證否定這一環節,實現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辯證否定是新舊事物聯系的環節,它在否定舊事物時,保留了舊事物中積極的東西,是包含著肯定的否定,因此,否定把新事物和舊事物聯系起來,因此第11題選D。
辯證的否定作為發展環節和聯系環節的統一,其實質是揚棄。所謂揚棄是新事物對舊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第13題)。克服體現了發展的非連續性,保留體現了發展過程的連續性。(第12題)它要求人們在現實生活和科學研究中對一切事物采取科學分析的態度,反對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片面性錯誤。一方面,對舊事物中消極的、腐朽的東西要劃清界限,堅決克服;另一方面,要從舊事物中吸取一切積極因素,并加以改造。這一原理在對待歷史文化遺產、對待新生事物、對待歷史人物的功過、對待別人的工作和意見以及對待外來事物等問題上都有重要的意義。12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13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1頁;《大綱解析》第26頁。
14.“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這一句詩體現的哲理是
A.世界處于運動不居的狀態
B.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C.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D.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發展的實質。
發展是事物的上升的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即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新生事物之所以不可戰勝,是因為:第一,就新生事物與環境的關系來說,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為有新的結構和功能,它適應已經變化了的環境和歷史條件;而舊事物之所以舊,是因為舊事物的各種要素和功能,已經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這樣,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便成為不可抗拒的了。第二,從新事物與舊事物的關系來說,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新事物既是促進舊事物滅亡的因素,又是舊事物無法克服、無法消除的因素。新事物一方面否定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腐朽的東西,另一方面又吸收、繼承了舊事物中某些合理的、仍然適合新的歷史條件的因素,并添加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東西。所以,新事物在內容上比舊事物更豐富,在形態上比舊事物更高級,具有舊事物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第三,就社會領域而言,新事物是社會中先進階級、人民群眾創造性活動的產物,符合絕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反映了社會進步的要求,因此,不管經過怎樣艱難曲折的道路,新生事物終究是不可戰勝的。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4頁;《大綱解析》第22頁。
15.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發展的規律是
A.思維對事物本質的概括和反映
B.用來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維形式
C.事物內在的本質的穩固的聯系
D.事物聯系和發展的基本環節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事物發展的規律性。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聯系和發展構成規律,規律是事物發展過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具有客觀性、穩定性、重復性和普遍性的特點,最根本的特點是客觀性。A項是指人們認識規律的途徑和方法,是思維對規律的反映,而不是事物發展規律本身。事物發展的規律和思維對規律的反映之間是有區別的;B項是唯心主義對規律和范疇的界定;D項是關于辯證否定觀的基本觀點。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5頁;《大綱解析》第23頁。
16.“被斷定為必然的東西,是由純粹偶然性構成的,而所謂偶然的東西,是一種有必然性隱藏在里面得形式”,這一觀點屬于
A.辯證法的觀點
B.絕對主義的觀點
C.機械決定論的觀點
D.相對主義的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辯證法對必然性與偶然性關系的理解。
題干是恩格斯關于必然性與偶然性辯證關系的正確論斷。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互相依存的:第一,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必然性總是與偶然性相聯系,沒有脫離偶然性的必然性,必然性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并通過偶然性為自己開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不通過偶然性只表現為純粹的必然性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馬克思認為,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話,那么世界歷史就會帶有非常神秘的性質。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納入總的發展過程中,并且為其他偶然性所補償。但是,發展的加速或延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些偶然性的。第二,偶然性總是和必然性相聯系,沒有脫離必然性的純粹偶然性。如同不存在純粹的必然性一樣,也不存在純粹的偶然性。凡存在偶然性的地方,其背后總是隱藏著必然性。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6頁;《大綱解析》第23頁。
17.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話,那么世界歷史就會帶有非常神秘的性質。這一結論是
A.唯心主義觀點
B.辯證法觀點
C.相對主義觀點
D.機械論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歷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
唯物史觀在論證社會歷史規律的必然性時,并沒有否認偶然性的作用。相反,它對偶然性的歷史作用高度重視并進行了深入研究。馬克思指出,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話,世界歷史就會帶有非常神秘的性質。
任何一個歷史事件都是由眾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生產力,又有生產關系;既有經濟因素,又有政治文化因素;既有客體方面的因素,又有主體方面的因素。各種因素相互交叉、制衡,使得社會歷史表現出種種難以預料的隨機性、偶然性,而歷史必然性作為一種總的趨勢就在這些隨機性、偶然性中跳躍、閃現。正是這種必然性與偶然性的有機統一,使得社會歷史呈現出豐富多彩、絢麗多姿的面貌。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偶然性不是可有可無,社會歷史“發展的加速或延緩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這些‘偶然性’的”。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背后隱藏必然性,對歷史的發展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偶然性為必然性的發展開辟道路,歷史的必然性是通過歷史的偶然性表現出來的。
把握歷史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關系,在認識和處理具體的歷史事件時,就可以讓我們充分考慮各種可能性和偶然性,抓住機遇,有效地進行主體選擇。同時,又可以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軌跡,確定自己行動的目標、方向,將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6-37頁;《大綱解析》第23-24頁。
18.“守株待兔”的故事中農夫的錯誤從哲學上講是
A.否認了規律的客觀性
B.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C.沒有在事物運動變化中把握規律
D.把事物運動中的偶然聯系當作了必然聯系
19.法國科學家路易·巴斯德說:“在觀察事物之際,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這句話強調了
A.人們對每一件事物都要細心觀察
B.人們在認識事物時要有理性的指導
C.人們獲得感性經驗的重要性
D.人們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原理的應用。
唯物辯證法認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區別的,不能把二者混同。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相互聯系的,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必然的東西是偶然的,偶然的東西又是必然的。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對于人們正確地認識客觀世界及其規律,并在客觀規律的指導下有效地改造客觀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論意義。首先,掌握客觀必然性是科學認識和實踐的基礎。在實際工作生活中,只有認識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獲得自由,行動才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高度的自覺性。“守株待兔”中農夫沒有正確地掌握必然性,而把事物運動中的偶然性當作了必然聯系,因此是錯誤的。其次,在遵循必然性的基礎上,重視偶然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才能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動工作的發展,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響;才能善于捕捉“機遇”和利用“機遇”去揭示和發現必然性,推動客觀事物以及科學研究的不斷發展,達到人們的預期目的。
第20題關鍵點是弄清“機遇”和“有準備的頭腦”的含義:人們在觀察、探索、研究客觀對象的時候,由于客觀對象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往往會出現預先未料到的偶然事件,這就是“機遇”。在科學的實踐中,“機遇”往往會成為重大發明創造的起點。但是這種機遇也不是純粹偶然性的,其背后必定隱藏著某種必然性的東西。要善于識別偶然的“機遇”,注意利用偶然的“機遇”去揭示客觀必然性。而“有準備的頭腦”即指觀察者具有的理性思維。“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是指觀察者的頭腦中存儲了大量的豐富的準備材料的情況下,只有通過理性思維的指導,才能及時抓住“機遇”并加以利用,從而找出必然性以推動科學的發展。18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19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6-37頁;《大綱解析》第23-24頁。
20.因為不能正確認識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關系,機械決定論往往陷入
A.有神論
B.不可知論
C.宿命論
D.神秘主義
21.有的哲學家說,在大風揚起的塵土中,每一粒塵土的運動狀況都是純粹必然的。這是一種
A.辯證唯物主義決定論
B.形而上學的機械決定論
C.唯心主義非決定論
D.庸俗唯物主義
[命題分析] 這兩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機械決定論。
機械決定論又稱“形而上學決定論”,指在古典力學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盛行于17—18世紀西歐的一種只承認自然界的因果性、必然性、客觀規律性,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偶然性的一種形而上學觀點,其代表人物為牛頓、拉普拉斯、斯賓諾莎、霍爾巴赫等人。它發端于17世紀的法國,當時哲學家笛卡爾就提出了“動物是機器”的觀點。牛頓力學創立后,認為一個系統的初始條件一旦簡單的確定后,此后的運動都是必然確定的了,它可以不考慮初始條件的復雜性和隨機性。在此基礎上,機械決定論者提出,牛頓力學規律是自然界唯一正確的客觀規律,一切現象在本質上都是力學現象,人和動物都是按力學規律的機制組合起來的機器。這一思想承認了自然規律的客觀性,反對了上帝造世說,反對了宗教神學,因此在人類發展史上發揮過重大作用。但是,機械決定論只承認必然性,否認偶然性;只承認客觀規律性,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視機械運動為唯一的因果關系而不懂得因果聯系的多樣性、復雜性;不懂得因果聯系、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區別和聯系,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現象都是由必然的原因決定的;把必然性等同于有原因,把偶然性等同于無原因,把必然性絕對化,視承認偶然性為非決定論。這是機械決定論的根本錯誤。它發展的必然結局就是宿命論,因而無法徹底地貫徹唯物主義決定論。因此,第20題正確答案為選項C。
機械決定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現象都是由必然的原因決定的,因此很容易得出第22題中的說法。21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7頁;《大綱解析》第23頁。
22.“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組成部分的相對位置和全部作用,一億年以前的情況和一億年以后的狀況,都可以精確無誤地演算出來,因為未來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誕生時便已完全被確定了。”這是
A.唯心主義決定論的觀點
B.辯證唯物主義決定論的觀點
C.非決定論的觀點
D.機械決定論的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事物發展的規律性和必然性的問題。
是否承認規律的客觀性,即是否承認事物發展具有客觀規律,在世界觀上表現為決定論與非決定論的對立。決定論是關于事物具有因果聯系性、規律性、必然性的理論。唯物辯證法豐富了決定論的內涵,把決定看成一種說明事物和過程的普遍制約性、規定性的理論,從根本上說是對于世界的聯系和發展的統一的理解。非決定論否認因果聯系的普遍性,否認事物發展的規律性、必然性,認為事物的聯系和發展是沒有規律和秩序可循的。同唯物主義決定論對立的還有目的論、觀念決定論,它們采取了與上述非決定論在表面上不同的形式,宗教目的論、神學宿命論、上帝決定論、觀念決定論等都是偽決定論。
辯證決定論是建立在承認和理解世界聯系和發展的規律體系的基礎之上的,是人們把過去、現在和將來聯系起來的根據,是人類自覺的、能動的實踐活動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它是對于世界的普遍聯系和運動發展相互統一的全面、辯證的理解;它把普遍聯系的觀點和永恒發展的觀點具體地統一了起來并貫徹到底,并在更深層次上說明了聯系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以及事物發展的方向性和規定性。
題干引用的是法國的天文學家拉普拉斯的言論。他認為根據太陽系的初始力學狀態,就能用牛頓力學方程推算出宇宙過去到未來的一切事物;未來包含于過去的條件之中,一切都是必然的,都是可以精確確定的,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機械決定論(形而上學決定論)的觀點。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6-37頁;《大綱解析》第23-24頁。
23. 唯物辯證法的因果關系是
A.一切前后相繼的現象之間的聯系
B.一切同時并存的現象之間的聯系
C.引起和被引起的現象之間的聯系
D.反映和被反映的現象之間的聯系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因果關系的定義。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聯系、相互制約的。原因和結果是揭示客觀世界中普遍聯系著的事物之間先后相繼、彼此制約的一對范疇。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現象的現象。結果是指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現象。事物或現象之間這種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就是因果關系。本題答案選C。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8頁;《大綱解析》第24頁。
24.英國哲學家休謨認為,因果關系是人們思想中的習慣性聯想的結果。這種觀點屬于
A.唯心主義非決定論
B.唯物主義決定論
C.機械決定論的觀點
D.相對主義的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因果關系。
休謨從極端的經驗論立場出發,否認在因果關系中有什么“必然聯系”,認為因果關系只能是或然的,不可能是必然性的;因果關系的必然性得不到任何邏輯上的證明,進而將其看作是心理習慣的產物,因而否定因果關系的客觀性和必然性,屬于唯心主義和非決定論。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8頁;《大綱解析》第24頁。
25.黑格爾認為:“舉凡一切人世間的事物——財富、榮譽、權力、甚至快樂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這尺度就會招致沉淪和毀滅”。這句話的哲學意義是
A.任何事物的質的規定都具有不確定性
B.質總是一定事物的質,脫離一定的事物,質也就不存在了
C.度是判斷事物是質變還是量變的根本標準
D.度是與事物的量相統一的界限
26.在工作中防止“過”或“不及”的關鍵在于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認識事物的量
C.確定事物的質
D.把握事物的度
[命題分析] 這兩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度這一范疇的意義。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質和一定的量,都是質與量的統一體,反映特定質和特定量相統一的哲學范疇成為度,它是指事物保持其質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圍及其數量界限,是與事物的質相統一的界限。任何度的兩端都存在著極限或界限,叫做關節點或臨界點。關節點就是一定的質所能容納的量的活動范圍的最高界限或最低界限。度就是關節點范圍內的幅度,在這個范圍內事物的質保持不變,突破關節點,超出這個范圍,事物的質就發生變化,形成新的質和量的統一。因此,認識事物的存在都有度。把握度這一范疇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度是判斷事物是質變還是量變的根本標準。事物在度范圍內的變化是量變,超出度的范圍的變化,就屬于質變。黑格爾《小邏輯》中的這句話的意思,正是說明了這一點。其次,度又是實際工作中“適度原則”方法的理論依據,通常所說的“過猶不及”,“過”與“不及”的問題,就屬于沒有正確把握度。25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27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9頁;《大綱解析》第25頁。
27.事物具有直接同一性的是
A.事物的量變和質變
B.事物的量和事物的存在
C.事物的質和事物的存在
D.事物的屬性和事物的存在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質與事物存在的直接同一性。
事物的質就是一事物成為它自身并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內部所固有的規定性。特殊的質就是特殊事物的本身,質與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某物質所以存在,之所以是它自己,并于他物相區別,就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的質的規定性。屬性并不等于事物的質,屬性是一事物與他事物的相互聯系中變現出來的質。量是事物的規模、程度、速度,以及事物構成成分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等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質和量是事物兩種不同的規定性。質與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而量的存在與事物的存在并不是直接同一的,同一事物在一定范圍內的數量增減并不影響某物之為某物。事物量變和質變之間是辯證的關系,并不具有直接同一性,表現在: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總的量變過程中有部分質變,質變過程中有量的擴張;事物的質變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因此,該題的正確答案選C。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9頁;《大綱解析》第24頁。
28.《莊子》中有一則寓言:“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 眾狙皆悅。”寓言中蘊含的哲理是
A.質變過程中有量的擴張
B.量變的過程中有部分質變
C.事物的量變在度的范圍內并不能引起質的改變
D.事物的排列方式的改變必然引起質變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量變的表現現形式。
量變同質變相對,是事物運動的基本狀態之一,指事物在數量方面發生的變化,即事物在原有性質的基礎上,在度的范圍內發生的變化,也稱做漸變。它包括數量的增減、場所的變動、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變化和事物功能的變異等形式。量變具有連續性、平穩性等特征。人們日?吹降慕y一、相持、平衡和靜止等,都是事物處于量變過程中呈現的狀態和面貌。量變的表現形式是復雜的,首先是量變形式的多樣性,即由數量的增減引起的質變和由于構成事物成分的排列次序和結構形式上的變化而引起的質變。其次是總的量變過程中包含著部分質變。
《莊子》中的這則寓言的意思是:養猴的老人給猴子早上三個芧晚上四個,猴子很不高興,換作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眾猴卻喜形于色。其實,芧并沒有變,總量也沒有變,老人只是改變了一下芧的排列次序,并沒有引起質變。猴子們前后的變化是因為它們沒有看到實同形異的本質。因此本題正確答案選C。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0頁;《大綱解析》第25頁。
29.部分質變是指
A.質變過程中有量的擴張
B.在總的量變過程中有局部或階段性的質變
C.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
D.量變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部分質變的內涵。
部分質變分為階段性部分質變和局部性部分質變兩種形式。階段性部分質變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質未變而比較次要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從而使事物的發展呈現出階段性。局部性部分質變是指事物全局的性質未變而其中某些部分發生了性質的變化。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0頁;《大綱解析》第25頁。
30.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資本主義社會從自由競爭到壟斷階段的變化是
A.根本性的質變
B.單純的量變
C.總的量變過程中的部分質變
D.質變過程中的量的擴張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量變和質變的具體表現。
自由資本主義是以自由競爭為特征的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中的上升階段,萌芽于封建社會末期,封建社會被摧毀后開始建立和發展,19世紀70年代發展到頂點。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資本家可以不受限制的自由投資、自由生產、自由銷售。自由競爭的結果加劇了資本的積聚和集中,生產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形成壟斷。壟斷組織一旦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生活的基礎,自由競爭就被壟斷所代替。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了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社會從自由競爭到壟斷階段的變化,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性質,只是在總的量變過程中的部分質變,因此選C。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0頁;《大綱解析》第25頁。
31.區分事物質的依據是
A.事物的本質屬性
B.事物的矛盾
C.事物量的規定性
D.人的直覺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事物的本質屬性是區分事物質的依據。
屬性是一物在和他物相互聯系中表現出來的特性,是事物質或本質的外在表現。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屬性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不同的屬性,對于確定事物的質具有不同的意義。馬克思主義認為,屬性由事物的內部矛盾所決定,表現著事物的性質。但是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外部條件下往往表現出具有不同的屬性,這是事物的屬性具有多樣性的表現。但事物的本質屬性是區分不同事物質的依據,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如果事物在與他物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失去了保持自身根本性質的屬性,它就不再是原來的事物,而轉化成了其他的事物。因此本題正確答案選A。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9頁;《大綱解析》第24頁。
32.區分事物發展過程中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志是:
A.事物的變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變化過程中是否有部分質變
C.事物的變化是否超過度的范圍
D.事物的變化是否顯著
33.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度”是指:
A.事物質變的關節點
B.事物質變的臨界點
C.事物保持一定質的量的限度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質的限度
34.魯迅在評《三國演義》時說:“至于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一評述所蘊含的哲理是:
A.要區分事物的兩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對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個整體
[命題分析] 這三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關于質量互變規律的基本原理中對“度”的問題。
度是質和量的統一,是事物保持其質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圍。這種統一表現在:度是質和量的互相結合和相互規定。關節點是度的兩端,是一定的質所能容納的量的活動范圍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度是關節點范圍內幅度,在這個范圍內,事物的質保持不變;突破關節點,事物的質就要發生變化。魯迅對《三國演義》的正確評價就充分地說明了把握度的重要性。
量變與質變相互區別的根本標志就在于: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了度。度是關節點范圍內的幅度,要把度和關節點、臨界點區分開來。在實踐過程中,要掌握適度的原則,要學會把握分寸、火候,防止“過猶不及”。 32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33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34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9-40頁;《大綱解析》第24-25頁。
35.在總量沒有增減的條件下,事物結構變化也會引起質變
A.形而上學觀點
B.詭辯論觀點
C.唯心主義觀點
D.唯物辯證法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量變引起質變的多種形式。
量變引起質變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概括起來大致可以分為兩類情況:一是由事物要素數量的增減引起質變。事物要素的增加或減少,當達到一定的程度,即突破度的界限,就會引起事物的質變。例如,原子核電荷量的增減,會使一種元素變成另一種元素。二是,事物要素的空間排列次序和結構形式的變化引起質變。例如,化學上的同素異構體,盡管元素相同,但是由于結構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質。而在許多比較復雜一些的事物的量變中,這兩種形式往往不是單獨存在,而是同時發生、相互交織在一起的。本題的正確答案選D。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0頁;《大綱解析》第25頁。
36.“在對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這是
A.形而上學的觀點
B.詭辯論的觀點
C.辯證法的觀點
D.相對主義的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事物發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關系。
任何事物內部都包含著肯定和否定兩個方面和兩種因素。所謂肯定的方面或因素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這一事物為它自身而不是別物的方面。所謂否定方面或因素是事物中促進其滅亡的方面,即破壞現存事物使它轉化為他物的方面?隙ê头穸ǖ年P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承認肯定和否定的對立統一,是堅持辯證否定觀的前提。唯物辯證法認為,客觀事物的否定是辯證的否定。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客觀事物內在矛盾運動而形成的自我否定、“自我運動”和自我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說,”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正是由于事物內在矛盾的運動,當肯定因素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時,就肯定了自身,成為現存事物;當否定因素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時,就否定了自身,現存事物就轉化為他物。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1頁;《大綱解析》第26頁。
37.事物內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對立統一運動,從表現形式上看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過程
B.是新事物戰勝舊事物的過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進的過程
D.是不斷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否定之否定規律的意義。
客觀事物的發展是一個從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合乎規律的過程,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和反映了這一過程的基本內容。否定之否定規律表明,客觀事物的發展,由于自身內部矛盾的作用,是一個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合乎客觀規律的過程。這一過程歷經兩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的發展因此表現為一個周期。它表明客觀事物發展在內容上是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在形式上則是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體現了客觀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辯證統一。因此,本題正確答案選C。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2頁;《大綱解析》第27頁。
38.五四新文化運動,未能正確處理繼承中國優秀文化遺產和引進西方先進文化的關系,產生了對中國文化全盤否定和對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兩種錯誤偏向,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沒有正確運用
A.辯證的否定觀
B.事物發展的過程論
C.對立統一規律
D.質量互變規律
[命題分析] 該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辯證否定觀與形而上學否定觀。
是否承認“揚棄”,突出體現了辯證否定觀與形而上學否定觀的對立。所謂揚棄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即新事物克服了舊事物中過時的東西,保留了舊事物中合理的東西。形而上學否定觀是絕對的否定觀。在形而上學看來,在肯定的地方就沒有否定,在否定的地方就沒有肯定。堅持辯證的否定觀,反對形而上學的否定觀有著重大的方法論意義,這就是對于任何事物都要采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態度,肯定事物中合理的東西,否定其過時的不合理的東西。
對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就要堅持辯證否定的方法。形而上學對傳統文化采取兩種極端的態度,或者是虛無主義,或者是復古主義,這兩種態度走的都是絕對肯定或者絕對否定的道路。與形而上學相反,辯證否定要求對傳統文化采取批判繼承的態度,要棄其糟粕,取其精華,批判其錯誤的東西,繼承其積極的東西以加以改造和發揚。在當代,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對于外來文化采取辯證否定的方法就更有必要,我們必須具體地分析發展的前沿,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在內容上和形式上進行創新,創造出既能體現當代文化又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1頁;《大綱解析》第26頁。
39.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是
A.對立統一規律
B.質量互變規律
C.否定之否定規律
D.聯系和發展規律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這是因為:
(1)對立統一規律作為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深刻揭示了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變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從根本上把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區別開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自己運動和自我發展的動力源泉。
(2)對立統一規律是貫穿于辯證法其他規律和范疇的中心線索,也是理解它們的關鍵。質量互變規律所揭示的質和量、質變和量變得關系,從實質上看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系,正是由于事物內部的矛盾運動,才形成了事物發展狀態上的質量互變規律。同樣,否定之否定規律所揭示的肯定和否定的關系,實質上也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正是由于事物內部的矛盾運動,事物的發展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新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從而使事物的發展呈現出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的總趨勢。
(3)對立統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法,是認識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唯物辯證法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辯證法分析研究客觀世界的基本方法和認識工具。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但它并不能取代唯物辯證法的其他規律和范疇,只有既肯定對立統一規律在唯物辯證法中的核心地位,同時又對其他規律和范疇的地位給與科學的規定,才能完成地把握辯證法的科學體系。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3頁;《大綱解析》第27頁。
40.對立統一規律是揭示事物發展的
A.內在動力和源泉
B.狀態和形式
C.方向和道路
D.原因和結果
41.否定之否定的規律揭示了
A.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B.事物發展變化的基本形式和狀態
C.事物發展的不同趨勢
D.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
[命題分析] 這兩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辯證法規律的作用。
唯物辯證法是由一系列規律和范疇構成的科學體系。唯物辯證法的規律包括: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它們各自在唯物辯證法中的地位和作用事不一樣的,其中對立統一規律作為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源泉,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出事物發展的道路和方向,質量互變規律則揭示了事物發展的狀態和形式。40題的正確答案是A選項。41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3頁;《大綱解析》第27頁。
42.我們黨的歷史上關于統一戰線中的“又聯合又斗爭”的策略和現階段改革開放中堅持“對外開放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相統一”的方針,其哲學依據主要是
A.事物發展的過程論
B.量變和質變的關系原理
C.否定之否定規律
D.對立統一學說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對立統一學說的應用。
對立統一規律認為,自然、社會和思維領域中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內在的矛盾性,是由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構成的統一體。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根源于事物自身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一切矛盾著的對立面,既相依賴又相排斥,既相同一又相斗爭,使雙方力量處于此消彼長的不斷變化之中。
在同資產階級聯盟中實行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 ,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必須聯合民族資產 階級,同他們結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統一戰線。同時,對他們的動搖性和不徹底性保持警惕,并進行必要的斗爭。“聯合”與“斗爭”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在對外開放中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們一貫倡導的基本原則。鄧小平指出:“我們一方面實行開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堅持建國以來毛澤東主席一貫倡導的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必須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爭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艱苦奮斗。”鄧小平的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實行對外開放與堅持自力更生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4頁;《大綱解析》第28頁。
43.決定事物質的規定性的是
A.事物內部矛盾的普遍性
B.事物內部矛盾的特殊性
C.事物內部矛盾的肯定方面
D.事物內部矛盾的否定方面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矛盾的特殊性的地位。
唯物辯證法認為,每個不同的事物或不同的運動形式,都有其自身不同于其他事物或運動形式的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的矛盾構成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各種科學門類和學科的劃分,就是以各門科學的研究對象具有自己特殊的矛盾為依據的。不僅不同的事物有著自己特殊的矛盾,而且每一事物在其不同的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也都包含著各自特殊的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與矛盾的普遍性相對,是標志事物矛盾的差異性和個別性的哲學范疇,也稱矛盾的個性。其基本涵義是指:具體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每一事物都有其特殊矛盾,規定著它的特殊本質,使它與別的事物區別開來,這是事物千差萬別的內在原因和特殊根據。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自始至終存在著矛盾運動。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發展的普遍現象和普遍根據,并不決定事物質的規定性。
矛盾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矛盾中旨在維持現存的矛盾關系的方面和旨在消除現存矛盾關系的方面,也稱矛盾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否定方面作為“對立內部的不安”,是“破壞的方面”,是破壞舊事物、建立新事物的一種革命力量,盡管它在開始時可能很弱小,但它代表著矛盾發展的必然趨勢,必然隨著矛盾的發展成長起來,完成自己的使命。而矛盾的肯定的方面,由于它在矛盾的發展中屬于穩定的和保守的方面,因此,隨著矛盾的展開和解決,它將為否定的方面所代替。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5頁;《大綱解析》第29頁。
44.狄德羅曾說過:“生命,就是一連串的作用和反作用。我活著,就以塊體的方式作用與反作用。我死了,就以分子的方式作用與反作用”。這句話揭示了
A.矛盾的存在和運動是絕對的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D.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是絕對的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這一哲學范疇具有兩重含義。一指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即矛盾作為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一種客觀存在,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并貫穿于每一個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矛盾普遍性的這層含義指的是矛盾在什么范圍內存在的問題。二指矛盾性質的普遍性,即各式各樣的矛盾所共同具有的特征、特點,特別是各式各樣的矛盾所共同具有的本質規定以及矛盾運動所共同遵循的客觀規律。矛盾普遍性的這層含義指的是矛盾怎樣存在,是不是多樣性的統一的問題。題中的觀點,正是反映了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和矛盾運動的絕對性,因此答案選A。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5頁;《大綱解析》第29頁。
45.計算機的出現無疑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于人們在早期計算機設計時,為了節省存貯空間,將表示年代的四位數省去前兩位。這樣,在新千年到來時,計算機中顯示的年代可能不是2000年而是1900年,這就是“千年蟲”。為解決這一問題,人類耗資達數千億美元。這件事表明
A.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觀點
B.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觀點
C.矛盾普遍性的觀點
D.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觀點
46.“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這句話對我們的哲學啟示是
A.矛盾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B.要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
C.事物的質具有不確定性
D.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
47.黃錫禹“從韓國克隆學術帶頭人”到“造假帶頭人”,從“民族英雄”到“民族恥辱”的轉變給韓國人上了一課。韓國人開始思考這一災難的正面意義,認為它可能使韓國科技界在更加穩固的道德高地上立足,韓國可能因禍得福。這一現象在哲學上反映了
A.事物的質具有不確定性
B.矛盾雙方可以相互貫通
C.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
D.矛盾具有普遍性
[命題分析] 這三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矛盾的相互轉化。
對立面的相互轉化是表征矛盾運動的哲學范疇,是矛盾同一性的一種具體表現方式。它包括多種含義和情況,有對立面所處地位的相互轉化,對立面性質的相互轉化,對立面功能和作用的相互轉化等。對立面的相互轉化是有條件而非任意的,包括內部、外部條件等。對立面之所以能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就因為它們之間存在著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又稱矛盾的統一性,是指矛盾內部對立面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的性質。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是指相互排斥的對立面的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相互依存并且互為對方存在的前提條件。矛盾雙方的相互貫通是指相互排斥的對立面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又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的相互轉化是指向自己對立面的轉化,而不是向別的東西的轉化。45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46題的正確答案是A選項。47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4-45頁;《大綱解析》第28-29頁。
48.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指出:矛盾問題的精髓是
A.矛盾論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內因和外因的關系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矛盾問題的精髓。
“共性個性、絕對相對的道理,是關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拋棄了辯證法”。毛澤東在《矛盾論》中的這一著名論斷,是我們認識和理解矛盾問題的指導性線索。所謂矛盾的共性又稱作矛盾的普遍性,它有兩方面的基本涵義: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即處處有矛盾;其二,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即時時有矛盾。矛盾的個性又稱作矛盾的特殊性,其基本涵義是指:具體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5頁;《大綱解析》第29頁。
49.在哲學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唯心主義派別之間的差異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義的發展,這一事實說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發展
B.矛盾一方的發展可以為另一方的發展提供條件
C.矛盾雙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為另一方的發展所利用
D.矛盾雙方的融合促使事物發展
[命題分析] 這兩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聯系、相互吸引的性質和趨勢。它在事物的發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1)同一性是事物發展的前提,同一性使矛盾雙方能夠在一個統一體內相互依存;(2)同一性是事物發展的內容之一。同一性使矛盾雙方能夠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從而得到發展,達到共存共贏;(3)同一性規定著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勢,事物的發展總是一物轉化為他物,轉化為“自己的他物”,即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正因為事物的轉化總是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所以發展總是表現為連續性和間斷性的統一,表現為確定的方向性。
哲學史上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矛盾的雙方。唯心主義的發展不是為唯物主義的發展提供條件的,而是唯心主義一方的自身矛盾,但它可為唯物主義一方的發展所利用。一種唯心主義批判另一種唯心主義,往往能提供有利于唯物主義的論據和方法,為此列寧指出:“當一個唯心主義者批判另一個唯心主義者的唯心主義基礎時,常常是有利于唯物主義的。”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4頁;《大綱解析》第29頁。
50.構成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同一性和斗爭性
C.絕對性和相對性
D.對抗性和兼容性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矛盾的基本屬性的內容。
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是矛盾固有的基本屬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貫通的趨勢和聯系。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分化的傾向和趨勢。同一性和斗爭性是事物矛盾的兩種相反的屬性,但它們二者又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同一是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的,是包含著差別和對立的具體的同一,因而沒有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同一性必然為斗爭性所制約。另一方面,矛盾的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因為差別和對立是事物內在的差別和對立,斗爭是統一體內部的斗爭,所以差別、對立和斗爭必然和同一性相聯系,并為同一性所制約。矛盾雙方總是處于對立統一的過程中,同一是對立中的同一,對立是同一中的對立,這就是矛盾的辯證法。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3-44頁;《大綱解析》第28頁。
51.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
A.量和質的相互轉化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轉化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D.矛盾雙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唯物辯證法在吸收人類認識成果的基礎上,科學揭示了事物自己運動的根本原因。它認為,從宇宙天體到微觀粒子,從整個社會到社會的各種組織,都是其內部對立著的各個要素按一定的秩序、結構組成的矛盾集合體,矛盾無時不在無處不有。事物內部諸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依賴是矛盾的同一性,它促使事物自身保持穩定性。而事物內部諸要素的互相排斥,即矛盾的斗爭性,它破壞事物內部的秩序和結構,促使舊事物向新事物的轉化,它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事物各個要素這種互相聯結和互相排斥相結合,推動著事物的運動和發展,表現為過程。自然界的變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界自身固有的矛盾運動所引起,社會的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同樣也是社會內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對立統一規律的作用和意義,就在于它揭示了事物“自己運動”的根本原因、動力和實在內容。形而上學否認事物的內部矛盾,看不到事物自身具有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從而也就否認了事物的“自己運動”和自我發展,它最終必然把整個物質世界的運動歸結為某種神秘力量。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的思想,批判了形而上學的外因論,同唯心主義徹底劃清了界限,為人們能動地改造自然和社會,提供了正確的方向和道路。因此本題答案選C。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4頁;《大綱解析》第28頁。
52.兩點論和重點論的關系是
A.重點論以兩點論為前提,兩點論內在地包含著重點論
B.兩點論以重點論為前提,重點論內在地包含著兩點論
C.重點論以兩點論為內容,兩點論以重點論為形式
D.兩點論以重點論為內容,重點論以兩點論為形式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兩點論和重點論的關系。
在人們認識和解決矛盾的過程中,辯證法強調要做到“兩點論”和“重點論”的辯證統一。所謂“兩點論”,是指人們在研究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非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種矛盾時,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反對只抓一個方面、否定矛盾存在的形而上學的“一點論”。辯證法所謂的重點論,是指在研究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著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種矛盾時,著重地把握它的主要方面,反對不分主次、平均看待的形而上學的“均衡論”。“兩點論”和“重點論”反映了辯證法聯系地、發展地全面地看問題的根本要求,“一點論”和“均衡論”則集中代表了形而上學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的思維方式。
唯物辯證法的“兩點論”和“重點論”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的辯證關系。一方面,“兩點”不等于“重點”,“重點”也不是“兩點”;另一方面,“兩點”中有“重點”,“重點”中包含“兩點”。辯證法的兩點論是有重點的,事物矛盾發展的不平衡性使矛盾發展中存在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另外,兩點論中內在地包含著重點論。沒有矛盾的兩個方面,也就無所謂矛盾的主要方面與“重點”。辯證法的重點論是以同時承認兩點論為前提的,重點論中內在地包含著兩點論。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6頁;《大綱解析》第30頁。
53.“概念的辯證法本身就變成只是現實世界的辯證運動的自覺的反映,”這一觀點是
A.相對主義的觀點
B.形而上學的觀點
C.唯心辯證法
D.唯物辯證法的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主觀辯證法與客觀辯證法的關系。
客觀辯證法指客觀世界的辯證運動及其規律。主觀辯證法即辯證的思維,指客觀辯證法在人的思維中的反映。恩格斯指出,客觀世界的運動規律和人類思維的運動規律,“這兩個系列的規律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現上是不同的,這是因為人的頭腦可以自覺地應用這些規律,而在自然界中這些規律是不自覺地、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無窮無盡的表面的偶然性中為自己開辟道路的,而且到現在為止在人類歷史上多半也是如此。這樣,概念的辯證法本身就變成只是現實世界的辯證運動的自覺地反映”。
客觀辯證法與主觀辯證法的區別同哲學基本問題相聯系,二者的關系實質上就是物質與精神、客觀與主觀的關系。客觀辯證法是第一性的,主觀辯證法是第二性的,后者依賴于前者并反映前者。支配著客觀物質世界的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同樣也貫穿于人類的思維活動當中,客觀的辯證規律和思維的規律在本質和內容上是同一的。但是,外部世界的規律,以物質世界運動的客觀必然性的形式,離開人的意識、思維而獨立存在。思維的規律則通過主觀的形式,如概念、判斷、推理等等,雖然以客觀辯證規律為基礎,但這些形式本身并不存在于自然界,而為人的活動和思維所特有的?陀^辯證法和朱觀辯證法在內容、本質上的一致性,說明辯證思維所遵循的是和自然界相同的一般規律;客觀辯證法和朱觀辯證法在形式上的差異性,又表明人的思維的運動規律有自身的特點,需要專門的研究。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7頁;《大綱解析》第32頁。
54.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是
A.否定之否定的觀點
B.對立統一的觀點
C.質量互變的觀點
D.聯系和發展的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
唯物辯證法作為一種哲學理論,是關于世界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學說,揭示的是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是辯證法的總特征。
唯物辯證法作為科學的理論體系包括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三大基本規律,以及現象和本質、原因和結果、內容和形式、偶然性和必然性、可能性和現實性五對基本范疇。其中,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客觀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客觀事物發展的狀態、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趨勢。辯證法的各對基本范疇則從不同方面揭示和反映了客觀事物本身的內在聯系及其發展變化。總體上看,唯物辯證法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這一基本特征的揭示和反映。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1頁;《大綱解析》第20-21頁。
55.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為:“一切都存在,同時又不存在,因為一切都在流動,都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產生和消失”。他的這一觀點是
A.唯物主義觀點
B.唯心主義觀點
C.詭辯論觀點
D.辯證法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辯證觀點的辨析。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臘卓越的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家。他提出的萬物流變的觀點,第一次描繪了一幅“一切皆流,無物常住”的世界圖畫。恩格斯說:“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動的和不變的,而是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產生和消失。這個原始的、樸素的但實質上正確的世界觀是古希臘哲學的世界觀,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來的:一切都存在,同時又不存在,因為一切都在流動,都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產生和消失”。
“一切流變,無物常住”、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這個萬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創造的,它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一團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燒,按照一定分寸熄滅”,這些都是赫拉克利特的典型的思想。赫拉克利特繼承和發展了米利都學派關于本原之無定和流動性的思想,一方面主張一切皆流,無物常住,從而以“活火”為象征,說明自然萬物始終處于運動變化之中,而真正不變的東西恰恰是“變”本身;另一方面他也認識到,雖然只有變化是不變的,但是這變化亦是有章可循的。換言之,變化亦有一定的尺度,自然萬物都是循著這尺度而變化的。正因為他的這些思想,列寧稱之為辯證法的奠基人之一。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7頁;《大綱解析》第32頁。
56.中國思想家孟子提出:“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他的這一觀點是
A.形而上學觀點
B.唯心主義觀點
C.辯證法觀點
D.唯物主義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形而上學觀點的辨析。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辯證法用聯系、發展和全面的觀點考察事物,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自身內部的矛盾運動。與此相反,形而上學則用孤立、靜止和片面的觀點看問題,認為任何事物都是互不聯系和永遠不變的,如果有變化,則不過是其數量上的增加或減少以及位置上的改變;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不是事物本身內部矛盾的推動,而是取決于外部力量的推動。
孟子的這句話的意思實際上是承認歷史有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沿著一定的順序進行的,這是其合理的一面。但是這種觀點卻是歷史循環論,他不了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階級之間的矛盾,以及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決定作用,用簡單的類比來描述歷史現象,或者將歷史進程的個別方面的重復和相似絕對化,因而不能理解社會歷史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進的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客觀規律。循環論把事物的發展變化看成簡單的周而復始的自我循環,只看到周期性的曲折性,否認了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實質上否認了事物的發展,因此孟子的這一看法屬于形而上學的觀點。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7頁;《大綱解析》第32頁。
57.中國古代哲學家莊子提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種觀點是
A.唯物主義的觀點
B.唯心主義的觀點
C.形而上學的觀點
D.相對主義的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相對主義的觀點辨析。
莊子的這句話的意思是:細微的東西和更渺小的東西相比具有大的屬性,人們眼中巍峨的泰山和廣闊的宇宙相比就顯得很小;年幼夭折的孩子和稍縱即逝的生命相比卻是長壽,而彭祖的百歲卻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他認為大小、壽夭、彼此的差別只是相對的,他否認相對而言的大小、壽夭、彼此之中有絕對,有本質的差別。最后,莊子得出了萬物之間、萬物與人都是沒有差別的,用相對主義消融了事物間的差異。
在莊子之前或與莊子同時的哲學家,大都有獨斷論傾向,如墨子持經驗論的獨斷論,孟子持唯理論的獨斷論。莊子對任何形式的獨斷論都表示反對,用相對主義反對獨斷論,走向了一個極端。但它打破了獨斷論對人們的束縛,從而構成了中國哲學辯證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要環節,對中國哲學的發展也有著巨大貢獻。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7頁;《大綱解析》第32頁。
58.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適當的地方承認“亦此亦彼”,這種說法
A.是詭辯論的觀點
B.是形而上學的觀點
C.是相對主義觀點
D.是辯證法的觀點
59.“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話。”這一觀點
A.是詭辯論的觀點
B.是形而上學的觀點
C.是相對主義觀點
D.是辯證法的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對矛盾的不同觀點。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并不存在絕對同一的東西,統一總是包含著差異和對立的具體的同一。具體的同一中包含著差異和對立,也就包含著矛盾。另外,事物之間的差異和界限也不是絕對的、永恒的,沒有條件的非此即彼。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辯證法不知道什么絕對分明的和固定不變的界限,不知道什么無條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學的差異互相過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適當的地方承認‘亦此亦彼’,并且使對立互為中介;辯證法是惟一的、最高度地適合于自然觀的這一發展階段的思維方法。”
形而上學的根本特征是否認矛盾。按照形而上學的觀點,事物的同一是不包含任何差異和變化的抽象的、絕對的同一,一個事物要么存在,要么就不存在;同樣,一個事物不能同時是自身又是別的東西。同一事物只能永遠是同一事物,不能變為其他別的事物。這種觀點只看到事物的同一性,否認事物存在著差異和對立。它看問題的方式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話。這是一種典型的形而上學地看問題的思維方式,它從根本上否定了對立面之間的聯系和轉化,是一種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因為它看到一個一個的事物,忘記它們互相間的聯系;看到它們的存在,忘記它們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們的靜止,忘記它們的運動;因為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58題的正確答案是D選項。59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7頁;《大綱解析》第32頁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