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一、單項選擇題Ⅰ:下列每題的選項中,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
1.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哲學都是
A.智慧之學
B.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C.對于事物的思維著的考察
D.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哲學的基本含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哲學作為一門學問,是同人們的世界觀聯系在一起的。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世界觀的理論體系,這是從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方面來定義“哲學”的。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哲學作為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它不同于人們日常活動中自發產生的樸素觀念。作為世界觀理論形態的哲學,不僅要提出一定的觀點、原理和原則,而且要對哲學觀點、原理和原則作出理論的解釋和邏輯的論證,即不僅要回答世界“是什么”的問題,而且要解決世界與人之間“應該怎樣”的問題。因此,黑格爾認為,哲學可以定義為“對于事物的思維著的考察”。把哲學稱之為“智慧之學”,是古希臘哲人對哲學的定義。D選項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點,不是任何哲學的共同特點。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頁;《大綱解析》第1頁。
2.世界觀是人們對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所形成的根本看法和觀點。方法論就是指在一定的世界觀原則下所形成的觀察事物、解決問題的最一般的方法和原則。承認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A.是一切唯心主義哲學的觀點
B.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
C.是一切哲學都主張的觀點
D.只是唯物主義哲學的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哲學與世界觀和方法論之間的關系。
哲學作為一門學問,是同人們的世界觀聯系在一起的。世界觀人皆有之,但人們自發形成的世界觀還不是哲學。“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體系”,這是從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方面來回答什么是“哲學”的。哲學是將人們的世界觀用理論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過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疇和系統的邏輯論證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哲學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為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提供根本準則和一般方法論。作為世界觀的學問,哲學研究的是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最一般規律;并自覺地按照這種最一般的規律來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這就是哲學方法論的具體內容。因此承認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是一切哲學都主張的觀點,因此選C。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區別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頁;《大綱解析》第1頁。
3.愛因斯坦指出,“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么,顯然,哲學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研究之母。”這說明
A.哲學是各門具體科學的匯集
B.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
C.哲學是各門具體科學的基礎
D.哲學對各門具體科學的研究具有指導作用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的關系。
從歷史上看,哲學在產生的初期,的確是同各門具體科學結合在一起的。后來,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科學知識逐漸積累起來,才逐漸從哲學的母胎中分化出來,產生了天文學、物理學、數學、醫學、歷史學、軍事學等一門門具體科學。
哲學和具體科學研究的領域和對象是有區別的。具體科學研究的對象是客觀世界某一特殊的領域或方面,研究它的特殊的本質和規律。哲學則是在具體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世界整體作出概括,它的任務是揭示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最一般的規律。但是,哲學和各門具體科學的關系又是十分密切的。一方面,哲學不能離開具體科學。哲學必須以各門具體科學為基礎,哲學的智慧是從具體的科學知識中概括和提煉出來的。另一方面,各門具體科學也離不開哲學,哲學對具體科學具有指導作用。
A選項忽略了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在研究對象和領域方面存在的區別。C選項顛倒了兩者之間的關系。B選項本身正確,而且正確地指明了哲學與具體科學之間的關系,但從題干的內容來看,本題顯然是指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的指導作用,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頁;《大綱解析》第1頁。
4.恩格斯在總結哲學發展歷史的經典性著作《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
A.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問題
B.思維和存在的問題
C.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D.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關系問題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哲學基本問題的提出和表述。
對于哲學的真正認識,首要的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的認識,掌握了哲學基本問題,就把握了哲學的實質。哲學基本問題是指思維和存在、意識與物質的關系問題,這一問題亦稱哲學的根本問題或哲學的最高問題。在哲學史上,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都提到過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但是明確地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作為哲學基本問題來論述的是恩格斯。恩格斯在總結哲學發展歷史的經典性著作《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這一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思維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及有無同一性的問題。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2頁;《大綱解析》第1頁。
5.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之所以成為哲學基本問題,這是由
A.哲學是各門具體科學的理論指導決定的 B. 哲學作為世界觀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
C.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決定的
D.哲學能夠使人認識自身的本質決定的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哲學基本問題提出的依據。
①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任何哲學派別都不能回避而必須回答的問題,是解決其他一切哲學問題的前提;②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劃分哲學中基本派別的依據;③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是人類實際生活中的基本問題,它普遍存在于人類的實際生活中并決定著人們思想和行動的出發點和方向。哲學基本問題原理為哲學研究提供了一條基本的指導線索,也是指導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個根本原則。因此,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之所以成為哲學的基本問題,這是由哲學作為世界觀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基于以上的分析,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2頁;《大綱解析》第1頁。
6.馬克思主義哲學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途徑或方法是
A.從本體論和認識論出發解決哲學基本問題
B.從唯物論和辯證法出發解決哲學基本問題
C.從科學的實踐觀出發解決哲學基本問題
D.從自然、社會和思維的關系出發解決哲學基本問題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實踐為基礎解決哲學基本問題。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植根于人們的實踐之中,是對實踐中主觀和客觀辯證關系的抽象概括。離開了實踐,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將變得不可思議,因為實踐既是思維和存在辯證關系產生的根源,又是解決思維和存在之間矛盾的基礎。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不了解人類實踐活動及其意義,因而導致它們在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上各執一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于其他一切哲學的根本之處,在于它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獨特方式。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了能動性與受動性相統一的實踐概念,并以此為基礎去解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以實踐的觀點去理解人與世界及其關系,從而在世界觀、自然觀、歷史觀和認識論上都獲得了全新的解釋,構筑了統一的、徹底的、科學的哲學體系。因此,真正科學地、直接現實地解決主觀和客觀、思維和存在之間的矛盾,只能靠人們的實踐活動。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C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2頁;《大綱解析》第1頁。
7.否認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學是
A.唯心主義
B.形而上學
C.不可知論
D.二元論
8.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即物質和精神何者為第一性問題是
A.區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標準
B.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標準
C.區分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標準
D.區分一元論與二元論的標準
[命題分析] 這兩題考查的知識點都是:哲學基本問題的基本內容。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這一問題具體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即物質和意識誰是世界本原的問題;第二,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問題,即思維能否認識或徹底認識世界的問題。對思維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對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區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考生要注意:哲學基本問題的這兩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主要的方面,它的解決制約著第二方面如何解決;同時,第二方面的解決也影響著第一方面的解決。
如何認識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是區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關鍵。是否以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觀點來考察世界是區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標準。一元論和二元論的區分標準是是否認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個。否認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學,顯然就是不可知論,因此,第7題的正確答案應是C選項。第8題的正確答案應是A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2頁;《大綱解析》第1頁。
9.哲學的黨性即黨派性是指
A.辯證法同形而上學的對立和斗爭
B.可知論同不可知論的對立和斗爭
C.無產階級世界觀和資產階級世界觀的對立和斗爭
D.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和斗爭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哲學的黨性。
所謂哲學上的黨性或黨派性,既不是指哲學的階級性,也不是指哲學上的政治派別,而是特指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對立和斗爭著的基本派別。哲學派別眾多,但“任何哲學不是分屬于唯物主義就是分屬于唯心主義”,沒有超越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外的哲學。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D選項。
考生比較容易將哲學的黨性和階級性等同起來,事實上哲學的黨性和階級性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哲學的階級性是指由于哲學家站在不同的階級立場上,所以他們對世界的根本問題的看法,以及對待事物的態度和價值觀念,都明顯地打上階級的烙印,哲學思想的根本方向取決于它所從屬的那個階級的根本利益。在階級社會沒有超階級的哲學。哲學的階級性的表現方式是非常復雜的。階級、哲學、家學家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系:(1)某種哲學體系的階級屬性,并不完全取決于哲學家本人的階級出身;(2)哲學的階級性是就哲學的整個體系說的,而不是指其中的每一個命題、范疇或哲學判斷;(3)哲學的階級性并不排斥某個哲學體系中可能包含的真理因素及其對人類文化的積極貢獻;(4)哲學理論的階級實質和它在實際的政治、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也要區別對待。
雖然哲學的黨性不等于哲學的階級性,但二者又有一致性。一般說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對立和斗爭,是革命階級或階層和反動的階級或階層的對立、斗爭在哲學上的反映。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頁;《大綱解析》第1頁。
10.哲學家依照他們對思維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而形成了兩大陣營: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這兩大陣營劃分的標準是
A.是否承認世界的同一性
B.對世界本原問題的不同回答
C.是否承認世界的可知性
D.對意識有無能動性的不同回答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劃分的標準。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史上互相對立的兩大基本派別。在世界統一性問題上,徹底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者都承認世界具有統一性,所不同的是:唯心主義一元論主張世界統一于精神;而唯物主義一元論則主張世界統一于物質。關于世界的可知性,絕大多數哲學家都認為世界是可知的。但由于對世界本原問題的不同回答,可知論者對世界可知性的解釋也是有根本區別的。唯心主義者把世界看成精神的產物,思維能夠認識那一開始就已經是思想內容的內容。辯證唯物主義則認為,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已經認識和尚未認識的事物,是徹底的可知論者。關于意識有無能動性的問題,徹底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承認意識具有能動性,只是唯心主義者否認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片面地夸大意識的能動性,把意識的能動作用絕對化;唯物主義者則堅持辯證的反映論,認為意識的能動作用是巨大的,但它的發揮又是有條件的。因此,A、C和D項都不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劃分的標準。而對兩者進行劃分的惟一標準就是對世界本原問題的不同回答。凡是認為:自然界、存在、物質是第一性的,思維、意識、精神是第二性的,就屬于唯物主義陣營;凡是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和物質;物質是第二性的,是精神、意識、思維的派生物或表現,就屬于唯心主義陣營。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應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頁;《大綱解析》第2頁。
11.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對立的根本點在于
A.世界是否可知問題
B.意識本質問題
C.世界本原問題
D.實踐本質問題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對立的根本點。
凡是認為世界具有統一性,世界有一個本原的哲學就是一元論。一元論包括:唯心主義一元論、舊唯物主義一元論和辯證唯物主義一元論。二元論否認世界的統一性,認為世界有物質和精神兩個獨立的本原,企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對立,而實際上是動搖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最終往往倒向唯心主義。
世界的本原問題就是世界的本質問題。對世界構成形式的不同回答和對世界存在狀態的不同回答都是建立在對“物質和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基礎之上;同樣,對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也不能區分唯物主義一元論與唯心主義一元論,因為堅持唯心主義一元論的哲學家有的主張可知論,有的主張不可知論。世界發展動力問題涉及的是矛盾學說、內因和外因的關系問題,它解答的是事物發展變化問題。意識的本質問題實際上是在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中解答的,它本身從屬于這個問題。對實踐的本質問題的解答也不能區分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因為有的堅持唯心主義一元論的哲學家(如黑格爾)對實踐的本質問題也有深刻精辟的解答,對實踐的本質問題的解答是講如何改造世界,而唯物主義—元論同唯心主義—元論對立的根本點在于對本體論層面的哲學基本問題的不同解答,對實踐的本質問題的解答不是對本體論問題的解答。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頁;《大綱解析》第2頁。
12.水是萬物本原的觀點屬于
A.唯心主義觀點
B.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C.機械唯物主義觀點
D.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西方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代表性觀點
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歷史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現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堅持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樸素結合,肯定了世界的物質性,并力圖從某種具體的實物中尋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國古代的五行說和古希臘哲學關于水、氣、火等是萬物本原的學說。“水是萬物的本原”是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的觀點。水既是實物,又具有一定的流動性,這是堅持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樸素結合的唯物主義觀點。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頁;《大綱解析》第2頁。
13.赫拉克利特指出,“這個萬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創造的,它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一團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燒,按照一定的分寸熄滅。”這是一種
A.庸俗唯物主義的觀點
B.樸素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相統一的觀點
C.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觀點
D.客觀唯心主義與辯證法相統一的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西方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題干引自早期希臘自然哲學家赫拉克利特關于世界萬物本原的觀點。赫拉克利特從燃燒的火中觀察到宇宙正是處在這樣一種生生不息的永恒的活生生的火中,這個火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脫離了物質的意義。赫拉克利特的火近似于一個抽象的火,它是萬物構成的法則,是世界的本原。這種本原具有永恒性、普遍性、流動性和秩序性。火轉化為萬物,萬物又復歸于火,而且在其燃燒和熄滅的過程中,火本身也要受一定原則的限制或支配,因而其運動也不是隨意的,它構成這個世界存在的永恒規律。赫拉克利特一方面主張一切皆流,無物常住,從而以“活火”為象征,說明自然萬物始終處在運動變化之中,而真正不變的東西恰恰是“變”本身;另一方面他也認識到,雖然只有變化是不變的,但這種變化也是有章可循的。列寧評價說“這是對辯證唯物主義原則絕妙的說明。”這樣,赫拉克利特就把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與辯證法思想完美地結合起來。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頁;《大綱解析》第2頁。
14.中國古代哲學家楊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 成天地者,氣也。水土之氣,升而為天”。這是
A.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B.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C.形而上學的觀點
D.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
楊泉的水一元論,認為水是根本。水里的混濁部分,下沉了就成為了土,水變為蒸汽,就成為了天。這種觀點屬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D。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頁;《大綱解析》第2頁。
15.“人體是一架會自己發動自己的機器:一架永動機的活生生的模型。它由體溫推動,由食料支持。沒有食料,心靈便漸漸癱瘓下去,突然瘋狂地掙扎一下,終于躺下,死去。”這里所表達的觀點屬于
A.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B.機械唯物主義的觀點
C.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D.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機械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題干引自18世紀法國哲學家拉美特利的《人是機器》一書。拉美特利是一位立場鮮明的哲學家,為了反擊“上帝造人”說,拉美特利提出了“人是機器”的觀點。他認為,心靈和肉體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根本問題,他圍繞這一根本問題將哲學分為唯物論體系和唯靈論(即唯心論)體系兩大類。拉美特利認為:心靈依賴于身體,是肉體的一部分和原動力,因而都是由物質構造的,都服從于機械運動的規律。拉美特利把他的機械論思想貫徹到底,繼笛卡爾提出“動物是機器”之后,提出了“人是機器”的思想。拉美特利關于“人是機器”的思想打破了自然哲學中唯心主義的最后壁壘,但是其錯誤也是顯見的。他的哲學是極端形態的機械論哲學的代表。因此,本題正確答案應為B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頁;《大綱解析》第2頁。
16.恩格斯把費爾巴哈等舊唯物主義者稱為半截子的唯物主義,并指出真正的唯物主義者在理解現實世界(自然界和歷史)時是“按照它本身在每一個不以先入為主的唯心主義怪想來對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現的那樣來理解……除此以外,唯物主義并沒有別的意義。”這里的“半截子”主要指的是
A.在堅持唯物論的同時,沒有把唯物論和辯證法相結合
B.在承認物質決定意識的同時,否認物質與意識的同一性
C.在自然觀上是唯物主義的,歷史觀上則陷入唯心主義
D.把客觀事物看作是既成的事實,但不承認事物的變化發展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缺陷。
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文中全面論述了馬克思和他一起創立的唯物主義與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區別,認為費爾巴哈在拋棄黑格爾唯心主義的同時也拋棄了辯證法。恩格斯認為費爾巴哈“下半截是唯物主義者,上半截是唯心主義者”。很顯然,這里的“半截子”唯物主義指的就是費爾巴哈等人在唯物主義的立場上所表現出來的不徹底性,也就是說沒有把唯物主義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沒有“把這些人作為在歷史中行動的人去考察”,即在自然觀上是唯物主義的,在歷史觀上則陷入唯心主義。考生要注意的是:恩格斯在這里談的“現實世界”,包括現實的自然界和現實的人類歷史。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頁;《大綱解析》第2頁。
17.馬克思主義以前的一切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
A.否認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
B.沒有科學的實踐觀
C.不承認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
D.以孤立、靜止的觀點看待世界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陷。
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唯物主義主要包括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近代機械唯物主義兩種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雖然和樸素的辯證法結合在一起,對世界抱有整體的觀念,但具有直觀性和猜測性。近代機械唯物主義即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具有嚴重的理論缺陷,其主要表現是:一是機械性。把一切運動都歸結為機械運動,企圖用力學原理解釋一切現象;二是形而上學性。把物質世界看作是彼此孤立、靜止不變的,否認事物內在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三是不徹底性,即沒有把唯物主義原則貫徹到底,在自然觀是唯物主義的,在歷史觀上是唯心主義的。
因此,馬克思主義以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對于物質世界僅僅從客體方面去理解,不能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只是把物質世界當作人們直觀的對象,而不是把物質世界當作人們改造的對象,從而抹殺了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相反地,能動性原則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將科學地實踐觀引入,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結合起來,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去理解物質世界,使唯物主義具有能動性,成為生氣勃勃的科學體系。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應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4頁;《大綱解析》第2頁。
18.把世界看作是從來如此、始終不變的自然界,人不過是從屬于自然的一部分。這是
A.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B.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C.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觀點
D.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具體觀點辨析。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征是在解釋世界物質本原時,以自然科學為依據,把基本粒子的構成、物質結構及其某種屬性作為世界的本原。近代唯物主義的歷史局限性具體表現在:第一,機械性;第二,形而上學性;第三,不徹底性。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不懂得世界和事物是歷史地發展著的過程,因此,把世界和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永恒不變的。同時,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是不了解人的實踐活動在人與世界關系中的意義和作用,只是從客體的方面去把握和直觀世界,抹殺了人及其意識的能動性。因此,在自然觀上是唯物主義的,在歷史觀上則陷入了唯心主義。題中觀點承認世界的物質性,但是否認世界和物質的變化、運動;承認了人的自然屬性,但沒有認識到人的社會屬性,即人在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而,本題的正確答案應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頁;《大綱解析》第2頁。
19.對事物“只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的觀點是
A.一切唯物主義觀點
B.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觀點
C.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D.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缺陷。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從前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這里,“對象、現實、感性”是指一切客觀事物即客觀物質世界。馬克思主義認為,在人與客觀事物之間存在著兩種最基本的關系,一種實踐關系,一種是認識關系,二者之中前者更根本。因為人是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認識客觀世界的,首先是實踐關系,其次才是認識關系,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馬克思主義與舊唯物主義哲學的根本區別就在于馬克思把實踐觀作為自己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從而表明了自己的“新唯物主義”的哲學性質。在分析批判了舊唯物主義的缺陷之后,馬克思接著說:“所以,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活動本身的。”可見,唯心主義者看到并肯定了人們的主觀能動性及其意義,但是他們卻把這種主觀能動性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即把人們實踐活動的現實的、具體的客觀物質性抽象掉了,只剩下人們的意志、愿望等主觀的東西。由于他們的哲學前提是精神決定物質,必然把人的精神因素、主觀作用夸大為脫離了物質的、絕對的、決定性的東西,必然把精神看成是一切現存事物的本質及發展的源泉,因而唯心主義者也是把實踐活動排除在認識論之外的。因此,本題正確答案應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4頁;《大綱解析》第2頁。
20.“勞動過程結束時的結果,在勞動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這是
A.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B.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C.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D.宿命論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哲學基本派別的辨別。
題干選自《資本論》。馬克思指出:“我們要考察的是專屬于人的勞動。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他不僅使自然物發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很明顯,馬克思在強調意識的能動作用的基礎上視勞動為有意識的創造性的實踐活動。這無疑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頁;《大綱解析》第2頁。
21.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來,哲學唯心主義是把認識的某一個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無限度地發展(膨脹、擴大)為脫離了物質、脫離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絕對。這說明,唯心主義產生的認識論根源是
A.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相分離
B.世界觀與方法論相分離
C.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相分離
D.自然觀與歷史觀相分離
22.之所以說唯心主義哲學是“生長在人類認識之樹上的一朵無實花”,強調“無實”是因為
A.唯心主義在認識論上做出了貢獻
B.唯心主義否認意識的能動性
C.唯心主義不可能正確認識客觀世界
D.唯心主義否認世界的可知性
[命題分析] 這兩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唯心主義產生的認識論根源。
唯心主義所以長期存在和發展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和認識論根源。把人的認識過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方面加以擴大,使之絕對化,造成主觀與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分離,就會產生唯心主義。片面夸大認識過程中的感覺、經驗因素,把它們看成不依賴于物質的、第一性的,就會導致主觀唯心主義。片面夸大認識過程中的概念、理性因素,把它們看成不依賴于物質的、第一性的,就會導致客觀唯心主義。列寧指出:“直線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觀主義和主觀盲目性就是唯心主義認識論根源。”這就必然導致了唯心主義不可能正確認識客觀世界,只是一朵不結果是的花。因此,21題的正確答案應為A選項,22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頁;《大綱解析》第2頁。
23.唯心主義哲學的產生既有社會歷史和階級的根源,也有認識論上的根源。唯心主義哲學產生的認識論根源主要表現在
A.把感覺當作主客觀之間的屏障
B.把絕對精神夸大為脫離物質的絕對
C.把感性當作主客觀之間的中介
D.把主觀精神夸大為派生物質的根源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唯心主義產生的根源。
唯心主義產生的社會根源主要是由于生產力低下和科學不發展,以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離,片面夸大了精神的作用,這是唯心主義產生的前提條件。唯心主義產生的最初根源就在于在生產力低下和科學不發展的前提下產生的靈魂不死的觀念和自然力被人格化。此外,在階級社會,唯心主義哲學總是受到社會沒落反動階級的擁護和利用,使其得以保存和廣泛流傳。唯物主義者認為,感覺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感覺是邁向更高級的理性的橋梁和基礎,因此感覺既不是人與世界之間的屏障,也不是惟一的存在。顯然,A選項是典型的不可知論的觀點。一般來說,主觀唯心主義片面地夸大感覺經驗,客觀唯心主義片面地夸大概念理性。B選項是客觀唯心主義產生的原因,D選項是主觀唯心主義產生的根源。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頁;《大綱解析》第2頁。
24.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類型是指
A.辯證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唯心主義
B.宗教唯心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
C.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D.可知論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唯心主義
25.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的區別是
A.對物質和意識關系得兩種不同回答
B.對精神決定世界的兩種不同理解
C.對世界是否可知的兩種不同的認識
D.對世界的存在狀態的兩種不同觀點
[命題分析] 這兩題考查的知識點都是:唯心主義的基本類型。
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是唯心主義的基本類型。兩者在世界本原問題上都認為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兩者的區別在于,主觀唯心主義認為主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客觀唯心主義認為客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兩者在精神決定世界問題上有兩種不同的理解。
主觀唯心主義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觀精神(人的感覺、經驗、觀念、意志、心等)作為惟一真實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是這種主觀精神的產物。主觀唯心主義必然導致認為只有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論”。
客觀唯心主義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種脫離物質、脫離任何個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絕對觀念、絕對精神等)視為獨立自成的客觀存在,并把它作為世界的本原和萬物的創造者。客觀唯心主義的荒謬之處在于以哲學化的方式承認“宗教創世說”。它認為,世界的本原不是人的主觀精神,而是由超時間、超空間的“客觀精神”決定的,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這種精神實體的派生物或表現,實質上這里的“客觀精神”不過是上帝的別名。第24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第25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頁;《大綱解析》第2頁。
26.“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這是一種
A.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B.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
C.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D.唯理論的觀點
27.“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A.機械唯物主義觀點
B.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C.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D.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命題分析] 這兩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典型代表。
主觀唯心主義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觀精神(人的感覺、經驗、觀念、意志、心等)作為惟一真實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是這種主觀精神的產物。主觀唯心主義必然導致認為只有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論”。
主觀唯心主義的典型代表主要有:貝克萊認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觀感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覺的復合,存在就是被感知”,馬赫倡言“世界是感覺要素的復合”,康德的“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尼采的“自由選擇的意志高于一切”,叔本華的“意志是世界的本質,意志是一切存在和運動的根源”,波格丹諾夫的“經驗是世界的最終構成要素”,杜威的“世界是我的觀念,我的經驗”,中國古代莊子講的“萬物與我為一”,孟子講的“萬物皆備于我”,陸象山說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陽明說的“天下無心外之物,心包萬物、心包萬理、萬物皆在我心中”,等等。王陽明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把“心”作為惟一真實的存在,屬于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這兩題的正確答案都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5頁;《大綱解析》第2頁。
28.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兩種根本對立的哲學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交織著
A.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斗爭
B.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斗爭
C.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
D.經驗論和唯理論的斗爭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
全部哲學中始終存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和斗爭,同時也交織著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和斗爭。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圍繞著如何理解世界的存在狀態,以及用什么樣的思維方法來把握世界所形成的。問題在于,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也離不開哲學基本問題。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始終與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相結合的。歷史上存在過形而上學的唯心主義,也存在過辯證的唯心主義;存在過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者,也出現過具有辯證思維的唯物主義。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C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4頁;《大綱解析》第2頁。
29.哲學史上的一元論是承認
A.世界統一于物質的哲學學說
B.世界的本原只有一個的哲學學說
C.世界統一于精神的哲學學說
D.世界統一于存在的哲學學說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一元論哲學。
在回答世界本原是一個還是多個即世界是否具有統一性的問題上,形成了兩種哲學觀點即:一元論和二元論。一元論是指承認世界的統一性,認為世界有一個本質或本原的哲學學說;二元論是指否認世界的統一性,認為世界有兩個獨立的本原的哲學學說。一元論包括唯心主義一元論、舊唯物主義一元論和辯證唯物主義一元論。只有辯證唯物主義一元論才是徹底的、科學的一元論。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的根本對立就在于對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二元論企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實際上是動搖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最終往往倒向唯心主義。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頁;《大綱解析》第1頁。
30.對于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在于
A.堅決地反對唯心主義和形而上系的錯誤觀點
B.堅決地以階級分析方法來認識和改造世界
C.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
D.承認世界是多樣性的統一和統一的多樣性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集中體現為它的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和理論批判精神。第一,它以發展的觀點看自然、社會和人。它用唯物辯證法觀察事物,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反對把客觀世界和人的認識絕對化、凝固化。第二,它是具有徹底批判精神的理論,對自己的學說也采取批判的、革命的態度。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本質上是革命的、批判的。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對于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和改變現存的事物。”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8頁;《大綱解析》第4頁。
31.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創立的關鍵在于馬克思確立了
A.剩余價值論
B.階級斗爭理論
C.辯證法
D.科學的實踐觀
[命題分析] 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實踐為基礎去解決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表現在:①在世界觀中,它確認人類通過實踐改造自然,使自然打上人的烙印,排除實踐就不能正確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②在認識論中,它把實踐放在首位,作為全部認識的來源、動力和認識真理性的標準。③在歷史觀中,它把實踐作為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據,認為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正因為科學實踐觀的確立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相統一、唯物主義自然觀與歷史觀相統一的理論體系。本題答案是D。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6頁;《大綱解析》第3頁。
32.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從根本上說在于它
A.以世界的一般規律為研究對象
B.始終嚴格地以客觀事實為根據
C.提供了普遍適用的客觀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是指它始終嚴格地以客觀存在的事實為依據,以揭示事物的規律為己任,通過概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類思維科學的成果,揭示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從而為人類正確地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和徹底性以及實事求是的客觀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性的重要表現。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8頁;《大綱解析》第4頁。
3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特征是
A.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B.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
C.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D.實踐性、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一
34.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本質特征是
A.階級性和群眾性的統一
B.歷史性和現實性的統一
C.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D.批判性和創造性的統一
[命題分析] 這兩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革命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哲學,表現在:(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集中體現為它的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和理論批判精神。第一,它以發展的觀點看自然、社會和人。它用唯物辯證法觀察事物,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反對把客觀世界和人的認識絕對化、凝固化。第二,它是具有徹底批判精神的理論,對自己的學說也采取批判的、革命的態度。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本質上是革命的、批判的。(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是指它始終嚴格地以客觀存在的事實為依據,以揭示事物的規律為己任,通過概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類思維科學的成果,揭示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從而為人類正確地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和徹底性以及實事求是的客觀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性的重要表現。33題的四個選項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征,但試題要求選出“根本特征”只能是選項D。34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8頁;《大綱解析》第4頁。
35.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是
A.法國唯物主義、英國經驗主義、德國理性主義
B.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定律、生物進化論
C.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
D.法國歷史哲學、英國科學主義、歐洲人文主義
[命題分析] 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來源及其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的直接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從廣義上來說,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知識都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所以列寧說:“馬克思主義就是共產主義從全部人類知識中產生出來的典范。”列寧還多次指出:“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馬克思是19世紀人類三個最先進國家中的三種主要思潮的繼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這三種主要的思潮就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同法國一般革命學說相連的法國社會主義。”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6-7頁;《大綱解析》第3-4頁。
36.馬克思主義哲學吸取黑格爾哲學中的合理內容是
A.唯物主義
B.辯證法
C.唯物史觀
D.認識論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直接理論來源。
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直接理論來源是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其中最直接的就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哲學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哲學。在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法的主體是“絕對理念”。“絕對理念”是普遍的,而且是絕對的形式,它經過意識和自我意識的過渡環節而展現自己的辯證發展過程。馬克思站在人類認識史的高度,一方面對黑格爾辯證法做出了科學評價,另一方面對黑格爾的辯證法也進行了批判改造。馬克思指出:“我的辯證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和黑格爾的辯證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爾看來,思維過程,即他稱為觀念而甚至把它變成獨立主體的思維過程,是現實事物的造物主,而現實事物只是思維過程的外部表現。我的看法則相反,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己。”馬克思批判改造黑格爾的辯證法,就是要把辯證法從思維王國拉回到人的塵世生活,使辯證法由思維辯證法變成實踐辯證法。馬克思的實踐辯證法除了以黑格爾的辯證法作為其理論來源外,更主要的還有其現實的根源,那就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和資本主義以前的社會人類實踐活動中所包含的種種矛盾、對立、沖突的分析和研究。由于題干問的是馬克思主義吸取了黑格爾的什么合理內容,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B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5-6頁;《大綱解析》第3-4頁。
37.全部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核心和理論結論是
A.科學社會主義
B.馬克思主義哲學
C.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D.無產階級革命的學說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在其理論體系中有各自的地位。第一個層次: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第二個層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即剩余價值學說;第三個層次:在前兩個理論層次基礎之上的理論結論——科學社會主義。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A選項。
[教材鏈接]該相關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7頁;《大綱解析》第4頁。
38.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被稱為徹底唯物主義一元論的關鍵是
A.堅持科學的實踐觀
B.繼承了以往唯物主義哲學的優秀成果
C.堅持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
D.發現了唯物主義歷史觀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舊唯物主義哲學的區別。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唯物主義只是貫徹到自然領域,在社會歷史觀上,唯心主義占據著統治地位,舊唯物主義是不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唯物辯證法貫穿到社會歷史領域,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因此被稱為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所以選D。
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實踐為基礎去解決哲學的基本問題,把思維與存在的統一性理解為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現實的歷史過程,揭示了自然與社會的相互滲透、相互轉化,形成了社會的自然與自然的社會,這樣就把唯物主義的原則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揭示了社會生活的本質和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實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7頁;《大綱解析》第3-4頁。
39.在下列命題中,屬于人本主義觀點的是
A.存在先于本質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世界統一于存在
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40.現代西方哲學人本主義的根本特點是
A.堅持以人為本
B.強調人的主體性
C.高揚人的理性和人道主義的精神
D.反對科學和理性,提倡非理性主義
[命題分析] 這兩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現代西方哲學中的人本主義觀點。
人本主義反對科學和理性,批判科學技術,認為科學不能回答人的價值問題,主張哲學應拋棄外界的認識而回到人的存在的本身,注重對人的內心生活的非理性的發掘,重建“現代性”崩潰后人類的精神價值,強調人的存在的本體論,具有強烈的非理性主義色彩。人本主義哲學將世界和人生的本質歸結為非理性的生命意志和本能沖動等,認為把握世界和人生的本質不能借助于理性、邏輯和科學,而只能借助于非理性的生命直覺和神秘的內心體驗。因此,40題的正確答案應為D選項。
人本主義哲學主要包括:叔本華和尼采的唯意志主義、伯格森的生命哲學、薩特的“存在先于本質”存在主義和當代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現代西方哲學作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社會現實問題的特殊認識,對某些哲學問題的研究是有一定的意義的,但總的來說,它們在本質上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相對立的。B選項是主觀唯心主義者貝克萊的觀點,C選項是具有二元論傾向的杜林的觀點,黑格爾在《法律哲學》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題:“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現實的。”因此,39題的正確答案應為A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頁;《大綱解析》第7頁。
41.當代西方哲學的主要思潮是
A.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B.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C.經驗論和唯理論
D.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當代西方哲學的主要思潮。
隨著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哲學朝著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一個是批判地繼承德國古典哲學的傳統和積極成果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另一個是反對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哲學理性主義傳統,轉向非理性主義的現代西方哲學。在當代,西方哲學主要存在著兩種對立的思潮,即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因此選D。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1頁;《大綱解析》第7頁
二、多項選擇題Ⅱ:下列每題的選項中,至少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少選、多選、錯選,該題不得分。
1.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玻恩指出:“每個科學階段都和當時的哲學體系有著相互影響,科學給哲學體系提供觀察事實,同時從哲學中接受思想方法。”這說明
A.哲學是“科學之科學”
B.科學只有從哲學中解放出來才能得到發展
C.科學是哲學發展的基礎和動力
D.哲學給科學發展以根本的方法論的影響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的關系。
首先,科學是哲學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恩格斯指出:“在從笛卡兒到黑格爾和從霍布斯到費爾巴哈這一長時期內,推動哲學家前進的,決不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只是純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動他們前進的,主要是自然科學和工業的強大而日益迅速的進步。”埃德加·莫蘭也指出,“最偉大的科學家同時又成為非正規的哲學家”。
其次,哲學給科學發展以根本的方法論的影響。哲學是對世界以及人和世界關系的總體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對一切具體科學和實踐活動都具有普遍的方法論作用。
最后,在哲學和科學關系問題上,我們要反對兩種錯誤的觀念:一是否認哲學對科學的方法論意義,因此要取消哲學;二是夸大哲學的作用,把哲學看成是凌駕于各門具體科學之上的東西。把哲學看作是“科學之科學”是舊哲學在哲學對象和內容問題上的觀點,沒有科學地解決哲學與具體科學之間的關系。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哲學是各門具體科學的綜合和升華;各門具體科學是哲學的認識基礎;哲學給各門具體科學以理論指導。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C、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頁;《大綱解析》第1頁。
2.費爾巴哈指出,純粹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雖然“是人類知識的大廈的基礎,但不是大廈本身”。列寧也指出:“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哲學沒有任何的單獨存在的權利,它的材料分布在實證科學的各種不同的部門中間”。這說明
A.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應該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B.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應該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
C.純粹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是哲學唯物主義的基礎
D.必須把社會的科學同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相協調起來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哲學與具體科學、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關系。
把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看作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是對哲學與具體科學關系的一種錯誤理解。15世紀以前,在歐洲,哲學和許多具體科學,如天文學、數學、力學、生物學、物理學等渾然一體,哲學成了“知識的總匯”。那時有些人曾認為具體科學是哲學的一部分,把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看作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15世紀以后,由于生產和科學的進一步發展,許多自然科學逐漸從哲學中獨立出來,這時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但它們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而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也就是普遍和特殊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不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類社會中,人類社會同自然界一樣也有自己的發展史和自己的科學。因此,問題在于使關于社會的科學同唯物主義的基礎協調起來,并在這個基礎上加以改造。這個任務費爾巴哈并沒有完成。他雖然有“基礎”,但是在這里還沒有擺脫傳統的唯心主義束縛,這一點費爾巴哈也是承認的,他說:“向后退時,我同唯物主義者是一致的;但是往前進時就不一致了。”就是說在社會歷史領域內,費爾巴哈本人沒有“前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唯心主義者。因此本題正確答案應為B、C和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1頁;《大綱解析》第1頁。
3.恩格斯提出哲學基本問題具有重大的意義,體現在
A.為劃分哲學基本派別提供了科學標準
B.為反對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和不可知論提供了銳利武器
C.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原則
D.是人們變革自己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的強大工具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哲學基本問題提出的重大意義
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哲學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思維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問題,即精神和物質誰是本原的問題,凡是認為精神是本原的屬于唯心主義觀點,凡是認為物質是本原的是唯物主義的觀點。第二,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凡是認為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人的思維能夠認識存在的屬于可知論的觀點,反之,屬于不可知論的觀點。由此可知,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為劃分哲學基本派別提供了科學標準。恩格斯提出哲學基本問題,并對此做出了精辟的回答,這為反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和不可知論提供了銳利武器;它也是實際工作中的基本問題,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個根本原則,是引導人們更新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現實的變革自己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的強大工具。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A、B、C和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2頁;《大綱解析》第1頁。
4.恩格斯指出:“思維對存在、精神對自然界的關系問題,全部哲學的最高問題,像一切宗教一樣,其根源在于蒙昧時代的狹隘而愚昧的觀念。但是,這個問題,只是在歐洲人從基督教中世紀的長期冬眠中覺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來,才獲得了它的完全的意義。”這里的“全部哲學的最高問題”指的是
A.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還是自然界
B.人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問題
C.世界是神創造的呢,還是從來就有的
D.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對哲學基本問題內涵的理解。
哲學基本問題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即:思維與存在何者是本原及有無同一性問題。在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中,誰為本原的問題居于高于一切的地位,因而是哲學的最高問題。這是因為:它規定著解決全部哲學問題的基本方向,揭示了形形色色哲學派別的根本立場和根本分歧,劃清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的原則界限。B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D項是哲學基本問題中的認識論的內容。A項和C項都是闡述在思維對存在、精神對自然界的關系中誰為“本原”的問題,并且都是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所闡述的內容,因而是本題的正確答案。同時,考生還要注意對“世界是神創造的呢,還是從來就有的”的不同回答也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2頁;《大綱解析》第1頁。
5.列寧指出:“當然就是物質與意識的對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圍內才具有絕對的意義”,“超出這個范圍,物質和意識的對立無疑是相對的”。這里講的“非常有限的范圍”是指
A.物質能否為意識所正確反映
B.物質和意識何者為第一性
C.意識對物質是否具有反作用
D.意識是否根源于物質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兩個用語本來沒有任何別的意思,它們在這里也不是在別的意義上使用的。它們只能在回答哲學基本問題,也就是在回答思維與存在、物質與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上,或者是“從物到感覺和思想”,還是“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意義上使用,才具有絕對意義,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別的意義。列寧指出:“當然,就是物質和意識的對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在這里,僅僅在承認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這個認識論的基本問題的范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超出這個范圍,這種對立無疑是相對的。”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和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2頁;《大綱解析》第1頁。
6.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哲學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這兩者的關系表現在
A.思維根源于存在
B.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C.思維是存在固有屬性
D.思維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
7.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它所包括的兩個方面的關系是
A.第一方面是根本的、主要的
B.第二方面是根本的、主要的
C. 兩者不可分割、相互制約
D.兩者相互獨立、各成體系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哲學基本問題包含的兩個方面的內容。
恩格斯指出哲學基本問題包括兩方面的內容:(1)思維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即誰是世界的本原問題,這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2)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即世界是否可知的問題,這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哲學基本問題這兩個方面是相互聯系、不容割裂。這兩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主要的方面,它的解決制約著第二方面如何解決;同時,第二方面的解決也影響著第一方面的解決。
第7題C選項把思維看作是存在的固有屬性,這等同于是在說“凡是存在都有思維”,實際上這是原始人所認為的萬物都有靈魂的“物活論”觀點。第6題的正確答案應為AB,第7題的正確答案是AC。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2頁;《大綱解析》第1頁。
8.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這是
A.由哲學作為世界觀的學問這一性質和特點所決定的
B.任何哲學派別都不能回避而必須回答的問題
C.實際工作中正確處理主觀和客觀關系的根本問題
D.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的基本標準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哲學基本問題提出的依據。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之所以是哲學的基本問題,這是由哲學作為世界觀的學問這一性質和特點所決定的。第一,哲學基本問題是任何哲學派別都必須回答的問題,同時這一問題是研究和解決其他一切哲學問題的前提和核心。哲學基本問題就像一根紅線貫串在一切其他哲學問題之中。第二,哲學基本問題是劃分哲學基本派別的依據。古今中外各種各樣的哲學派別不是屬于唯物主義陣營就是唯心主義的陣營,但是無論是哪一陣營都要回答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及有無同一性問題,這就是哲學基本問題的不可超越性。對思維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對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區分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第三,哲學基本問題是人類實際生活中的基本問題,它普遍存在于人類的實際生活并決定著人們思想和行動的出發點和方向。哲學基本問題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實踐中普遍存在的根本問題,它也是實際工作中正確處理主觀和客觀關系的根本問題。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2頁;《大綱解析》第1頁。
9. 二元論的錯誤在于
A.否認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主張世界存在著物質和精神兩個本原
C.反對物質和運動不可分的觀點
D.否認世界的統一性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二元論。
二元論否認世界的統一性,認為物質和精神是平行的,同為世界的本原。二元論企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但它不是一個獨立的哲學派別,實際上是動搖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最終往往倒向唯心主義。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B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頁;《大綱解析》第1頁。
10.下列各對范疇之間的關系,其性質屬于思維和存在關系的是
A.自由和必然
B.真理和客觀規律
C.理論和實際
D.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的具體表現。
C選項和D選項考生可以很容易選出,最難判斷的是A和B 選項。馬克思主義所講的必然是客觀世界的規律性,自由則是指根據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取得的支配我們自己和外部事物的主動權。自由和必然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在這一關系中,必然性是意志自由的前提,因而必然性是第一性的,意志自由是第二性的,只有承認必然性即客觀世界的規律性,才能談得上進一步認識和掌握必然性,而達到意志自由。因此自由和必然的關系體現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真理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的意識里的正確反映,是與客觀實際相符合的認識,也體現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2頁;《大綱解析》第1頁。
11.荀子在《天論》中指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荀子這里所表述的是
A.宿命論的觀點
B.具有辯證法的思想
C.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
D.唯意志論的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中國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荀況是我國戰國后期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試題原文是說,天道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的,它不因為人世間統治者的好壞而發生改變,相反,人們只有自覺地遵循自然規律才能得到好的結果,如果倒行逆施,違背天道,就要遭殃。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上,旬況能夠用客觀規律性來解釋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是一種樸素唯物主義的具有辯證法思想的理論,在人類認識上抹掉了“神”和“天”的神秘主義色彩,揭示了“神”、“天”范疇對天道的唯物主義的科學猜測。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B和C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頁;《大綱解析》第2頁。
12.劉禹錫指出,“大凡入形器中,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動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劉禹錫這段話所闡明的是
A.天與人交相勝的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B.天人相分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思想
C.世界萬物都以一定的物質存在為其基礎
D.天下萬物都具有各種具體的規定性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中國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劉禹錫是中國唐代的哲學家。試題引用這段話的基本內容是:肯定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并在某種具體事物中去尋找世界的多樣性統一。劉禹錫所理解的天,是廣義的天,是指獨立于人之外的自然萬物。他肯定了天也是一種“形器”,一種具體的東西,就是說,它也是物質的東西,而并不是超凡的神秘的主宰。人有最大的智慧,是一切動物中最優秀的。天下萬物作為具體的存在物,都具有各種具體的規定性。關于天人關系,他指出:“天”和“人”各有其獨特功能,但是,“天非務勝乎人者也,何哉?人不宰則歸乎天也。人誠務勝乎天者也,何哉?天無私,故人可務乎勝也。”從而提出了“天與人交相勝”的思想。在這里,“勝”是“勝過”、“優于”、“強于”意。顯然,劉禹錫在處理世界統一性與多樣性的關系問題上還是直觀的、樸素的。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C和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頁;《大綱解析》第2頁。
13.范縝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是則形稱其質,神言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也。”范縝所表述的觀點是
A.精神和形體永存不滅的唯心主義思想
B.形神不可分離的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C.形體是產生精神的主體,精神是形體發揮的作用
D.精神對物質具有依賴性,精神決不能脫離物質而存在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中國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范縝是中國古代南朝齊梁時杰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無神論者。當時正值佛教盛行的時代。范縝發表的《神滅論》,揭露了統治階級利用佛教進行欺騙的本質。“形”是形體,“神”是精神,“即”則是不能分離的意思。“質”就是主體,“用”則是作用。把上述兩句話聯系起來解釋,就是說,形體和精神不能分離;有形體存在才有精神存在,如果形體消失了,精神也就無法存在了。形體是產生精神的主體,精神是形體發揮的作用,作用決不能脫離主體而單獨存在。在范縝看來,形體和精神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不能分離的統一體,即形神“名殊而體一”,“形神不二”。從而批判了佛教靈魂不滅、因果報應、貧富在天的宿命論觀點。因此 ,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B、C和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頁;《大綱解析》第2頁。
14.張載指出:“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所謂氣也者,非待其蒸郁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茍健順、動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爾。”張載這里所表述的觀點是
A.凡有皆象,凡象皆氣的樸素唯物論
B.一切可感知的現象都是氣
C.太虛、氣、萬物都是同一實體的不同狀態
D.物質與運動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中國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前一句話的意思是:凡可以形容的都是存在,凡存在都是現象,凡現象都是氣。后一句話的意思是:所謂氣,它包括的范圍很廣,凡有動靜可言的(“健順動止”),浩然充塞的,湛然虛澈的,也都是氣。張載認為,太虛、氣、萬物都是同一實體的不同狀態,這個物質實體“氣”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永恒的。太虛,即廣闊的宇空,在它中間充滿著一種無法直接感知的極為稀薄的氣。世界的一切,從空虛無物的太虛到有形有狀的萬物,都是“氣”的變化,都統一于“氣”。張載關于“象”的這個概念則具有感覺對象的意義,也就是說,一切可感知的現象都是氣。張載還肯定“氣”是運動變化的,運動變化的根源在于“氣”本身所包含的內在矛盾,這樣初步論證了物質與運動的內在聯系。根據這個思想,不僅虛空是氣,各種有形體的萬物是氣,一切具有運動和靜止、有深度和廣度的現象都是氣。這樣,“氣”的意義就更廣泛了。“氣”這個概念已接近于人的意識之外的物質存在的含義。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A、B、C和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頁;《大綱解析》第2頁。
15.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特征是肯定世界的物質性,并力圖從某種具體的實物中尋找世界的本原,下列觀點屬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是
A.世界起由物質的原子和虛空組成的
B.一天一地,并生萬物,萬物之生,俱得一氣
C.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
D.世界是一團不斷燃燒永不熄滅的火,上升為氣,下沉為水和土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在歷史上經歷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機械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樣三個基本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肯定世界的物質性,其特點是把世界的來源歸結為一種或幾種具體的實物。如西方古代唯物主義者認為世界的來源是水、火、氣或細小的原子。中國古代則有“五行說”,就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種常見的實物,來說明世界上萬物的起源和構成。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常常還具有辯證法思想,認為世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種事物之間存在著普遍的聯系,一切皆變、有生有滅。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肯定世界的物質性,原則上是正確的,并有可貴的辯證法思想,但它把世界的物質本原歸結為某幾種具體的實物,則是膚淺直觀的認識,缺乏科學的根據,他們對世界普遍聯系的認識也是籠統、模糊而粗糙的,因而具有自發的性質。選項A是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里特的觀點。選項B是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的觀點。選項C是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者荀子的觀點,意思是自然界不因為人的好惡而改變自己的運行規律。選項D則是古希臘赫拉克利特的觀點。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A、B、C和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頁;《大綱解析》第2頁。
16.人的思想、意識活動和“有機物質絕不是不可調和的,而且看來和電、運動的能力、不可入性、廣袤等等一樣,是有機物質的一種特性”。這里所表述的是一種
A.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B.機械唯物主義的觀點
C.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D.唯物主義一元論觀點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機械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題干引自的也是拉美特利的《人是機器》一書。拉美特利反對笛卡爾的二元論的思想,認為獨立的心理實體是不存在的。他認為心靈是身體的一部分,它也是物質的東西,而且心靈是物質性的與心靈能夠思想是不矛盾的,從而徹底地堅持了唯物主義的一元論。但是拉美特利又認為人的大腦之所以有理性活動,只是比完善的動物多幾個齒輪,多幾條彈簧、腦子和心臟的距離在比例上更接近一些,所接受的血液更充分一些,從而把人腦也看成是一架機器。顯然,拉美特利并沒有看到,思想是高度發展的物質器官——大腦的產物,思維運動是一種最高級的形式,人類的思想能力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人是能思維的動物,機器沒有思維能力。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B、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頁;《大綱解析》第2頁。
17.馬克思指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這說明
A.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的產物
B.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
C.環境是人的活動的基礎
D.環境的改變會引起人的改變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在人和環境的關系問題上辯證唯物主義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區別。
人和環境的關系,是哲學界長期爭論的問題。唯心論者否認環境的客觀性,認為環境是精神的產物;而機械唯物論者則否認人對環境的能動作用,僅僅看到人是環境的產物而忘記了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從而陷入了形而上學的環境決定論。馬克思在同這些錯誤思想斗爭中,闡述了人和環境關系的科學理論,即:環境是人的活動的基礎,環境的改變引起人的改變;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性,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地實踐”。這說明實踐活動的出發點是人意識到環境不能滿足人的需要,實踐的目的就是使環境按照人的意志改變形態,以滿足人的需要。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B、C和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4頁;《大綱解析》第2頁。
18.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這句話體現的哲理是
A.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B.客觀實際是認識的對象
C.間接經驗是不重要的
D.要事事取得直接經驗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對唯物主義具體表現的理解和把握。
“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復”是陳云同志在延安整風時期仔細閱讀毛澤東同志著作和總結“左”傾錯誤教訓的基礎上得出的科學論斷。陳云同志說:“這十五個字前九個字是唯物論,后六個字是辯證法,總起來就是唯物辯證法。”陳云同志說:“不唯上,并不是上邊的話不要聽。不唯書,也不是說文件、書都不要讀。只唯實,就是只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研究處理問題,這是最靠得住的。”陳云同志在《怎樣才能少犯錯誤》的講話中,提出了“交換、比較、反復”的思想。陳云同志指出:交換是帶頭的。所謂交換,就是要互相交換正反兩面的意見,以求了解事物的全面情況。交換是為了更全面地認識事物,比較則是為了更好地判斷事物的性質。不經過比較,就看不清事物已經發展到什么程度,它的要害和本質是什么。比較仍然是認識的過程,反復則既是認識的過程,也是實踐的過程。反復,首先要在決定了對策之后,再找反對的意見攻一攻,使認識更正確。而最要緊的,是在實踐過程中反復認識。凡是正確的,就堅持和發展。如果發現缺點就加以彌補,發現錯誤就立即改正。總之,判斷,行動,再認識,修正之,這樣就可以不犯大的錯誤。”這里,陳云同志用通俗簡明的語言,從辯證法的角度,提出了只有運用“交換、比較、反復”的方法,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陳云同志的這六字訣,同他“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九字真言是相輔相成,融為一體的,也是他對實事求是原則的生動闡發。
陳云同志從實踐中提煉出“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觀點,是對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發展。“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原則的提出,不僅為掌握和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提供了具有補充作用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思想方法原則,而且它更強調了實事求是原則在人們認識運動中的過程性特點,即在實踐中邁出的每一步都必須堅持“只唯實”的原則,否則就會犯主觀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AB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4頁;《大綱解析》第2頁。
19.唯物主義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主要形態有
A.樸素唯物主義
B.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C.庸俗唯物主義
D.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
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基本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現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征是肯定世界的物質性,并力圖從某種具體的實物中尋找世界的本原。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堅持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樸素結合,但又有它的局限性,即具有直觀性、猜測性和非科學性的特點,缺乏科學的論證。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征是在解釋世界物質本原時,以自然科學為依據,把基本粒子的構成、物質結構及其某種屬性作為世界的本原。近代唯物主義對世界物質本原的論證比起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有許多進步,但缺少古代哲學那樣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聯系的整體的觀念。馬克思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克服了以往舊唯物主義的機械性和形而上學性的弊端,建立了以科學實踐觀為基礎包括自然界和社會在內的徹底的唯物主義形態。
庸俗唯物主義是混淆物質與意識的界限,不了解人腦產生意識的過程、抹煞意識本質的一種唯物主義哲學。這種唯物主義產生于19世紀50年代的德國和荷蘭,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國的畢希納和福格特,荷蘭的摩萊肖特。這些人在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上,主張存在第一性,思維第二性。但對思維、意識產生過程及其本質,完全作了歪曲地、機械地理解,把意識當作是人腦分泌出來的一種液汁,人腦產生意識如同肝臟分泌膽汁一樣。這樣,就抹煞了意識與物質的原則區別,把唯物主義庸俗化了。庸俗唯物主義是一種資產階級哲學思潮,而不是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D。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頁;《大綱解析》第2頁。
20.所有的唯物主義都認為
A.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B.意識對客觀存在的依賴性
C.物質世界是發展的
D.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對唯物主義概念以及基本形態的特點的把握。
所有的唯物主義都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自然界、物質是第一性的,思維、意識、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質不依賴于意識而存在,物質決定意識。并非所有的唯物主義都認為意識具有能動性,認為世界是發展的。舊唯物主義具有形而上學性。它不懂得世界和事物是歷史地發展著的過程,把世界和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永恒不變的,否認事物內部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是不了解人的實踐活動在人與世界關系中的意義和作用,只是從客體的方面去把握和直觀世界,抹殺了人及其意識的能動性。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BD選項。
[教材鏈接]該知識點在《應試精華》第3頁;《大綱解析》第2頁。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