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力學所)1956年成立,是以工程科學(Engineering Science)思想建所的綜合性國家級力學研究基地,在國際力學界享有盛譽。錢學森、錢偉長為第一任正、副所長;郭永懷副所長曾長期主持工作;繼任所長為鄭哲敏、薛明倫、洪友士,現任所長樊菁。
力學所共有在職職工近400人,其中科技人員280余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員近60人,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和高級實驗師110余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16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人。
力學所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力學一級學科研究生培養單位,并設有博士后流動站。2008年在學研究生344人,其中博士生139人、碩士生205人,在站博士后21人。
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學前沿,力學所加強空天、海洋、環境、能源與交通等重要領域的科學創新和高新技術集成,以“微尺度力學與跨尺度關聯,高溫氣體動力學與跨大氣層飛行,微重力科學與應用,海洋與環境、能源與交通中的重大力學問題,先進制造工藝力學,生物力學與生物工程等”為主攻方向,力爭為我國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創新貢獻。
力學所現設有6個實驗室和1個中心作為基本單元實體。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LNM)主要從事納米/微米尺度、納/微系統、跨尺度關聯和復雜流動的非線性力學理論和應用研究;高溫氣體動力學重點實驗室(LHD)以解決高超聲速科學技術中的關鍵基礎研究為目標,在高溫氣體動力學領域開展相關的新概念、新方法、新技術方面的前瞻性和基礎性研究;國家微重力實驗室(NML)主要從事在微重力條件下流體物理、燃燒科學、材料科學、生物力學與納米生物技術等研究;2008年力學所組建了水動力學與海洋工程重點實驗室(LHO)、環境力學重點實驗室(LEM)、先進制造工藝力學重點實驗室(MAM)和等離子體與燃燒中心(CPCR)。
根據國家重大科技任務與學科交叉融合的需求,力學所部署了若干個跨學科跨部門的科技中心:中國科學院高超聲速科技中心、中國科學院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國際力學中心、生物力學與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材料與力學研究中心。
為加強研究所與產業部門的合作與發展,力學所還成立了研究發展的聯合研究中心:沖擊動力學工程研究中心、高速列車力學工程中心、國家經貿委中國科學院產學研激光毛化技術開發推廣中心、發動機科學與工程聯合實驗室、院先進軌道交通力學研究中心等。
力學所以自主創新為主,建設了微/跨尺度力學公共實驗研究系統、高超聲速高溫氣體動力學實驗技術系統、微重力科技實驗技術系統、海洋工程與環境力學綜合實驗技術系統以及計算力學平臺等,構建了全所的技術支撐體系。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