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我國鹽湖科技事業得以快速發展。1965年,我國建立了鹽湖研究專門機構——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主要從事鹽湖環境資源科學應用基礎研究、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研究,學科方向及研究領域包括鹽湖地質、鹽湖資源環境化學、鹽湖無機化學、鹽湖分析化學、鹽湖材料科學等。
西寧本部現有建筑面積18184平方米,其中新建的綜合實驗及辦公樓面積12100 平方米,研究生及客座公寓2112平方米,其它輔助用房3972平方米;園區內綠化面積11000 平方米,道路面積5432 平方米。園區環境優美,建筑物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基礎設施配套。西安二部建筑面積17585 平方米。全所總建筑面積35769 平方米。
我所有在職職工230多人,其中專業科技人員130多人,中國科學院院土1人,研究員28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7人,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100余人。有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地球化學和化學工藝四個專業碩士點、無機化學和地球化學兩個專業博士點的學位授予權,以及一個化學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
擁有一個院級鹽湖資源與化學重點實驗室,針對我國特有的鹽湖資源,以成鹽、成礦與水鹽相互作用機理、鹽湖鹵水體系基本化學過程研究為核心,深入研究鹽湖水鹽體系相互作用和成鹽元素的運移規律,揭示鹽湖的成礦規律和環境演化過程,不斷探索鹽湖水鹽體系各種物理化學性質和液固相變化的過程、機理和規律,努力提升鹽湖科學研究水平,推動我國鹽湖資源的開發利用。開拓鹽湖資源與化學前沿研究領域, 開展鹽湖科學的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
擁有一個省級鹽湖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和開發針對我國鹽湖資源特點的鋰、鎂、鉀、硼等資源的綜合利用技術及技術集成和高值化系列產品生產技術,研究和開發第三紀固體鉀鹽礦綜合利用技術,并進一步進行工程化、產業化項目研究及系統集成工作,為建立綜合利用鹽類資源的現代化企業提供核心技術支撐。
在青海省柴達木盆地建立了一個鹽湖科學野外觀測、實驗臺站,該野外臺站根據鹽湖鋰、鎂、鉀、硼資源的特點,深入研究鹽湖鹵水動態變化和成鹽環境,進行鹽湖資源綜合高效利用的技術集成,開展鹽湖科學及其開發利用方面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研究。將野外工作臺站建成多學科交叉、多兵種聯合、協作進行綜合研究的特色鹽湖工作站,通過不斷的基礎數據和資料積累,鹽湖開發實用性技術的試驗和集成研究,揭示鹽湖資源與環境動態變化的過程與規律,為我國鹽湖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提供技術支撐,使之成為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和研究資源環境科學的開放性研究基地。
在云南組建了鹽礦資源勘查與綜合開發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中心將研究開發針對老撾鉀鎂鹽礦礦床特征、工業基礎、環境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鹽類礦產勘查技術、開采技術、加工工藝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并進一步進行工程化、產業化項目研究及系統集成工作,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促進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成為技術研發與孵化轉移的基地,為建立綜合利用我國周邊國家鹽礦資源提供核心技術支撐。
支撐部門鹽湖化學分析測試部具有完善的鹽類及各種礦物化學組成的分析測試手段,擁有一批高技術水平的研究、測試人員,具有優良的設施環境和完善的檢測設備,建立了符合ISO/IEC17025:1999標準的質量管理體系,通過了國家實驗室認可和計量認證。擁有科學儀器設備總值2258萬元,設備共計1686臺套;其中10萬元以上大型儀器設備28臺,價值1996.6萬元。
支撐部門鹽湖資源環境信息中心現有藏書10000多種,約140000冊;現刊130種。2004年建立了電子閱覽室。有各類中英文光盤數據庫和網絡文獻數據庫20多個可供使用。鹽湖資源環境信息中心還出版國家核心期刊《鹽湖研究》。
管理部門綜全辦公室負責處理全所行政日常事務性工作;協調聯系全所部門間的工作;負責宣傳、接待、文書、檔案工作;負責研究生培養教育;全所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資金管理和公積金管理;負責全所的計算機網絡運行、ARP運行協調及安全保衛工作。
管理部門組織人事處負責處理黨務日常工作;負責創新文化建設、紀檢工作;負責人事統計、人事檔案、人才招聘管理工作;負責博士后流動站管理及職工繼續教育工作。
管理部門科技處負責學科發展規劃,科研任務(項目)的申報和管理、科技開發與地方科技合作及所學術委員會的日常工作等。
管理部門資產與基建處負責全所土地、房屋、財產物資等資產的使用、投資(含無形資產)、出資、政府采購管理;負責基建和維修項目的立項、報批、建設;負責全所水、電、暖、綠化、衛生管理;負責中試車間等管理為科研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
建所以來共取得各種成果260多項,其中,獲得國家、中國科學院和省部級獎勵60多項,申請專利80多項,包括一項國際標準。編寫出版學術專著19部。公開發表論文1000多篇、被SCI收錄的近200篇。
其中,察爾汗鹽湖鹵水生產氯化鉀的研究 從技術、工藝上為我國興建第一個鹽湖鉀肥廠,生產規模由千噸級逐步擴大到百萬噸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成果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和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獎。青藏鐵路鹽湖區段路基穩定性的研究為鐵路設計和施工部門在青藏線上新筑起一條長達32公里的鐵路“萬丈鹽橋”提供了技術依據,這在世界上實屬首創,該成果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和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獎。建立并完善了鹽類和鹵水的分析方法在長期的研究實踐中創造出了一套鹽鹵分析方法,硼同位素測定技術和銦、銥、溴等元素相對原子量測定技術居國際領先水平,其中銦、銥原子量被國際元素豐度委員會推薦為新的原子量標準。 “元素同位素質譜測定新方法及其應用”研究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創新性研究創造性地開展了適合我國鹽湖資源特點的一系列新方法、新工藝、新技術研究,高鎂鋰比鹵水提取鋰鹽工藝技術研究攻關取得突破性進展,以此技術為依托在東臺建立起了科學院最大的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基地。為我國國民經濟和西部振興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多年以來,與國際上研究鹽湖及相關領域的機構進行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先后與美國、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瑞士、比利時、俄羅斯、日本、以色列、印度、伊朗、蒙古、德國等國家的高等院校、研究所或產業機構開展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的國際知名度和學術水平。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