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陸軍軍醫大學位于山城重慶市,于1954年根據中央軍委命令,由原第六軍醫大學和第七軍醫大學合并而成,是一所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傳統的全國重點大學。全校占地面積2870畝,建筑面積130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61萬冊,儀器設備總價值達15.1億元。長期以來,學校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始終堅持為軍隊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方向,以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軍事醫學人才為目標,堅持“以質量取勝、以特色取勝”的辦學思想和確立“一條主線、四項重點”的發展思路,構建了以創傷、燒傷與復合傷國家重點實驗室和6個國家重點學科、52個博士學科為重點的學科體系,造就了一支以黎鰲、程天民、王正國3位院士領銜的優秀科技干部隊伍,取得了以5個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為標志的1500余項科研成果,形成了以高技術戰爭戰創傷救治為重點的軍事醫學特色與優勢和獨特的辦學風格。江澤民同志為學校題詞“為培養跨世紀的軍事醫學人才而努力奮斗”。2006年,學校被中央軍委批準為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院校。
學校機關編設訓練部、政治部、校務部、科研部,下設基礎部、軍事預防醫學院、醫學檢驗系、高原軍事醫學系、影像醫學系、護理系、研究生管理大隊、學員旅和附屬西南醫院、新橋醫院、大坪醫院3所綜合性教學醫院。現設臨床醫學、預防醫學、醫學檢驗、醫學影像學、醫學實驗技術、護理學等15個專業,招收博士等4個層次的醫學專業人才。學校現有教、醫、研人員近3000名,其中正副教授820名,他們當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3名,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7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人選7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8名;在全國一、二級學術機構擔任副理事長以上職務的34名,擔任省市級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以上職務的158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89名;博士導師200余名、碩士導師400余名;總后“三星”人才35人次,其中金星3名,銀星11名,新星21名。
學校辦學水平以高質量著稱,多年來位居全國醫學院校前列。建校以來,為部隊輸送衛生技術干部5萬多名。近三年來,學校本科以下學員公開發表論文131篇,參加各類國家和軍隊競賽活動139項,其中,國家特等獎5項,國家一等獎36項;國家計算機等級(二級)考試一次性通過率達90%以上,參加國家英語四級首次通過率始終保持在80%以上,均高于全國重點院校平均水平。2004年開辦八年制醫學教育。
學校擁有國家重點學科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創傷、燒傷與復合傷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全軍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生物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個、授權點59個,碩士學位授權點71個;全軍醫學專科研究所12個,全軍醫學專科中心12個,全軍專病中心7個,全軍醫學重點實驗室9個;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學科8個;重慶市重點學科14個、重點實驗室16個、醫學專科研究所20個。“十五”以來,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1200余項;全軍醫學科研“十五”計劃項目數和經費數均居全軍醫學院校首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面上項目數及總經費排名居全國高校第15位;獲國家、軍隊重大科技成果獎勵數量居全軍后勤單位之首;在國內統計源期刊發表科技論文數排名居全國高校第14位,并首次進入國際國內論文總數較多的20所高校行列。學校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廣泛,先后派出教師1400多人次出國進修、講學和考察訪問,并與16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與合作關系,先后主(承)辦國際學術會議10多次。
學校3所綜合性教學醫院均為“三級甲等”醫院,共開設床位4000多張,具備國內一流的診療技術水平,在大面積燒傷救治、基因診斷、介入治療、大器官和多器官聯合移植等一系列醫療新技術新業務,達到國際或國內先進水平。
通過合校50多年來的辦學和發展,學校已成為高素質醫學人才培養基地、高質量醫療衛生保障基地、高效益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并向著創建具有鮮明軍隊特色、國內一流、在國際上有影響的著名軍醫大學而努力奮斗。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