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_files/book/e26b46d5c26a7d7858999b7e35678081.jpg)
貨幣銀行學習題精編 [平裝]~ 曹嘯 (作者), 戴國強 (作者) ..
- 所屬分類:
成人教育中..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9787040169515
- 出版日期:
-
原價:
¥23.00元
現價:¥0.00元
圖書簡介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詳情貨幣銀行學習題精編[平裝]
~ 曹嘯 (作者), 戴國強 (作者)
作者: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2005-7
頁數: 211
定價: 23.00元
ISBN: 9787040169515
內容簡介
從貨幣銀行學的內容構成來看,貨幣銀行學是一門綜合性和交叉性很強的學科,其內容涉及的學科范疇很多。貨幣銀行學既研究貨幣、信用、銀行活動的一般規律,又研究現代金融經濟運行的一般形式和一些實務;既包含了宏觀經濟運行的相關內容,也研究社會經濟主體的微觀經濟行為;既是政治經濟學的具體和深化,又著力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特殊規律、原則和形式規范。因此,貨幣銀行學的內容既具有宏觀性、綜合性,又具有微觀性、適用性的特點。學生在學習中往往難以全面把握貨幣銀行學的知識體系,難以透過繁復的知識層面理解貫穿其中的內在邏輯。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貨幣銀行學的知識體系,理解貫穿其中的內在邏輯,我們特地編寫了這本《貨幣銀行學習題精編》,把貨幣銀行學中的難點和重點以問題的形武提煉出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貨幣銀行學的要點,也可以幫助學生應用貨幣銀行學的基本原理來分析金融實踐中一些比較復雜的問題。《貨幣銀行學習題精編》是作為與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貨幣銀行學第二版》(戴國強,2005)相配套的一本教學參考書,可供高等學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貨幣銀行學課程學習過程中使用。
目錄
第1章 貨幣與經濟
第2章 貨幣制度
第3章 信用與信用工具
第4章 金融中介機構
第5章 金融市場及其功能
第6章 利率理論
第7章 資本市場
第8章 貨幣市場
第9章 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場
第10章 商業銀行概述
第11章 商業銀行業務
第12章 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理論
第13章 中央銀行的地位與職能
第14章 貨幣政策
第15章 中央銀行的金融監督
第16章 貨幣需求理論
第17章 貨幣供給理論
第18章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第19章 外匯與外匯市場
第20章 國際收支
第21章 國際貨幣制度
第22章 金融創新
第23章 金融發展與金融改革
書摘插圖
第1章 貨幣與經濟
1 從馬克思經濟學的理論視角闡述貨幣的產生過程及其經濟職能。
〔答〕馬克思是基于其價值理論,從商品和商品交換著手闡述貨幣的產生過程的。由于社會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現,人們之間必須要通過商品交換來交換各自的私人勞動,交換不同商品的使用價值。雖然生產的具體勞動以及商品的使用價值的具體形式是不同的,但這種交換背后必然要求有相同的一般人類勞動或者價值,即價值量相等的商品交換。但是,商品的價值——人類的一般勞動耗費——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價值只存在于商品交換的關系之中。為了實現等價交換的原則,就必須衡量商品交換中所包含的價值量。通過交換,價值取得了可以衡量的外在形式,通常是用一種商品的價值來表現另外一種商品的價值。這就是價值表現形式,簡稱價值形式。隨著商品交換的種類增多、范圍擴大和頻率的增加,價值表現形式在經過了簡單的偶然的價值形式和擴大的價值形式以后,某種商品開始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來,成為表現其他各種商品價值的一般等價物。此時的價值形式是一般價值形式,而一般等價物實際上就是貨幣的雛形。最終,當人們找到了最適宜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貴金屬時,貴金屬開始固定地執行一般等價物的職能,貨幣也就產生了,此時的價值形式就是貨幣價值形式。
各種經濟學說都看到了貨幣的起源和產生過程與交換發展的聯系,強調了物物交換的困難及向媒介交換的轉化。但是馬克思是用完整的勞動價值論來分析貨幣產生的進程的,其邏輯思路是從社會分工和私有制揭示勞動作為社會勞動和私人勞動的矛盾統一體,進而揭示價值的實質及其表現的必然途徑,然后通過價值形式的發展導出貨幣產生的客觀必然性——貨幣的產生是商品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馬克思認為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和支付手段四種職能。
目錄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貨幣銀行學習題精編[平裝]
~ 曹嘯 (作者), 戴國強 (作者)
作者: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2005-7
頁數: 211
定價: 23.00元
ISBN: 9787040169515
內容簡介
從貨幣銀行學的內容構成來看,貨幣銀行學是一門綜合性和交叉性很強的學科,其內容涉及的學科范疇很多。貨幣銀行學既研究貨幣、信用、銀行活動的一般規律,又研究現代金融經濟運行的一般形式和一些實務;既包含了宏觀經濟運行的相關內容,也研究社會經濟主體的微觀經濟行為;既是政治經濟學的具體和深化,又著力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特殊規律、原則和形式規范。因此,貨幣銀行學的內容既具有宏觀性、綜合性,又具有微觀性、適用性的特點。學生在學習中往往難以全面把握貨幣銀行學的知識體系,難以透過繁復的知識層面理解貫穿其中的內在邏輯。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貨幣銀行學的知識體系,理解貫穿其中的內在邏輯,我們特地編寫了這本《貨幣銀行學習題精編》,把貨幣銀行學中的難點和重點以問題的形武提煉出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貨幣銀行學的要點,也可以幫助學生應用貨幣銀行學的基本原理來分析金融實踐中一些比較復雜的問題。《貨幣銀行學習題精編》是作為與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貨幣銀行學第二版》(戴國強,2005)相配套的一本教學參考書,可供高等學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貨幣銀行學課程學習過程中使用。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貨幣銀行學的知識體系,理解貫穿其中的內在邏輯,我們特地編寫了這本《貨幣銀行學習題精編》,把貨幣銀行學中的難點和重點以問題的形武提煉出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貨幣銀行學的要點,也可以幫助學生應用貨幣銀行學的基本原理來分析金融實踐中一些比較復雜的問題。《貨幣銀行學習題精編》是作為與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貨幣銀行學第二版》(戴國強,2005)相配套的一本教學參考書,可供高等學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貨幣銀行學課程學習過程中使用。
目錄
第1章 貨幣與經濟
第2章 貨幣制度
第3章 信用與信用工具
第4章 金融中介機構
第5章 金融市場及其功能
第6章 利率理論
第7章 資本市場
第8章 貨幣市場
第9章 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場
第10章 商業銀行概述
第11章 商業銀行業務
第12章 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理論
第13章 中央銀行的地位與職能
第14章 貨幣政策
第15章 中央銀行的金融監督
第16章 貨幣需求理論
第17章 貨幣供給理論
第18章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第19章 外匯與外匯市場
第20章 國際收支
第21章 國際貨幣制度
第22章 金融創新
第23章 金融發展與金融改革
第2章 貨幣制度
第3章 信用與信用工具
第4章 金融中介機構
第5章 金融市場及其功能
第6章 利率理論
第7章 資本市場
第8章 貨幣市場
第9章 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場
第10章 商業銀行概述
第11章 商業銀行業務
第12章 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理論
第13章 中央銀行的地位與職能
第14章 貨幣政策
第15章 中央銀行的金融監督
第16章 貨幣需求理論
第17章 貨幣供給理論
第18章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第19章 外匯與外匯市場
第20章 國際收支
第21章 國際貨幣制度
第22章 金融創新
第23章 金融發展與金融改革
書摘插圖
第1章 貨幣與經濟
1 從馬克思經濟學的理論視角闡述貨幣的產生過程及其經濟職能。
〔答〕馬克思是基于其價值理論,從商品和商品交換著手闡述貨幣的產生過程的。由于社會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現,人們之間必須要通過商品交換來交換各自的私人勞動,交換不同商品的使用價值。雖然生產的具體勞動以及商品的使用價值的具體形式是不同的,但這種交換背后必然要求有相同的一般人類勞動或者價值,即價值量相等的商品交換。但是,商品的價值——人類的一般勞動耗費——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價值只存在于商品交換的關系之中。為了實現等價交換的原則,就必須衡量商品交換中所包含的價值量。通過交換,價值取得了可以衡量的外在形式,通常是用一種商品的價值來表現另外一種商品的價值。這就是價值表現形式,簡稱價值形式。隨著商品交換的種類增多、范圍擴大和頻率的增加,價值表現形式在經過了簡單的偶然的價值形式和擴大的價值形式以后,某種商品開始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來,成為表現其他各種商品價值的一般等價物。此時的價值形式是一般價值形式,而一般等價物實際上就是貨幣的雛形。最終,當人們找到了最適宜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貴金屬時,貴金屬開始固定地執行一般等價物的職能,貨幣也就產生了,此時的價值形式就是貨幣價值形式。
各種經濟學說都看到了貨幣的起源和產生過程與交換發展的聯系,強調了物物交換的困難及向媒介交換的轉化。但是馬克思是用完整的勞動價值論來分析貨幣產生的進程的,其邏輯思路是從社會分工和私有制揭示勞動作為社會勞動和私人勞動的矛盾統一體,進而揭示價值的實質及其表現的必然途徑,然后通過價值形式的發展導出貨幣產生的客觀必然性——貨幣的產生是商品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馬克思認為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和支付手段四種職能。
1 從馬克思經濟學的理論視角闡述貨幣的產生過程及其經濟職能。
〔答〕馬克思是基于其價值理論,從商品和商品交換著手闡述貨幣的產生過程的。由于社會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現,人們之間必須要通過商品交換來交換各自的私人勞動,交換不同商品的使用價值。雖然生產的具體勞動以及商品的使用價值的具體形式是不同的,但這種交換背后必然要求有相同的一般人類勞動或者價值,即價值量相等的商品交換。但是,商品的價值——人類的一般勞動耗費——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價值只存在于商品交換的關系之中。為了實現等價交換的原則,就必須衡量商品交換中所包含的價值量。通過交換,價值取得了可以衡量的外在形式,通常是用一種商品的價值來表現另外一種商品的價值。這就是價值表現形式,簡稱價值形式。隨著商品交換的種類增多、范圍擴大和頻率的增加,價值表現形式在經過了簡單的偶然的價值形式和擴大的價值形式以后,某種商品開始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來,成為表現其他各種商品價值的一般等價物。此時的價值形式是一般價值形式,而一般等價物實際上就是貨幣的雛形。最終,當人們找到了最適宜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貴金屬時,貴金屬開始固定地執行一般等價物的職能,貨幣也就產生了,此時的價值形式就是貨幣價值形式。
各種經濟學說都看到了貨幣的起源和產生過程與交換發展的聯系,強調了物物交換的困難及向媒介交換的轉化。但是馬克思是用完整的勞動價值論來分析貨幣產生的進程的,其邏輯思路是從社會分工和私有制揭示勞動作為社會勞動和私人勞動的矛盾統一體,進而揭示價值的實質及其表現的必然途徑,然后通過價值形式的發展導出貨幣產生的客觀必然性——貨幣的產生是商品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馬克思認為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和支付手段四種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