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_files/book/acf252c506ad282bdb6bb759e9c3d5dd.jpg)
中公2014年最新版國家教師資格證考試用書 教師資格考試*教材書籍 中學綜合素質 ..
- 所屬分類:
教師資格考..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9787510044823002
- 出版日期:
-
原價:
¥142.00元
現價:¥0.00元
圖書簡介
品牌:世界圖書出版社詳情![](http://img50.ddimg.cn/125000000753287.jpg)
此套餐包含以下4本:
1、中公2014最新版教師資格考試*教材綜合素質 中學 定價:45.00元
2、中公2014最新版教師資格考試*教材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中學 定價:45.00元
3、中公2014最新版教師資格考試標準預測試卷及專家詳解綜合素質 中學 定價:26.00元
4、中公2014最新版教師資格考試標準預測試卷及詳解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中學定價:26.00元
總定價:142元
![](http://img51.ddimg.cn/125000000753288.jpg)
商品基本信息1
書 名
2014最新版教師資格考試*教材綜合素質中學
作 者
中公教育教師資格考試研究院
出版社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
2012-04
版 次
1
印刷時間
2013-12
印 次
4
頁 數
262
字 數
336000
I S B N
9787510044793
開 本
16開
包 裝
平裝
重 量
原 價
45.00元
折后價
內容簡介
本書結合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真題以及中學學段教學特點,構架起以職業理念、教育法律法規、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文化素養、基本能力五個模塊有機結合的龐大知識體系,是一本專門針對國家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的教材。本教材條理清晰,結構嚴謹,從最基本、最重要的考點出發,深入淺出地向考生講解各個知識點,使考生對知識點有足夠透徹的印象和理解,從而爛熟于心。真正地使考生一書在手,知識盡有。
編輯推薦
2014版教師資格考試*教材·綜合素質中學,是中公教育教師資格考試研究院相關專家在深入研究歷年教師資格考試真題及最新考試大綱的基礎上,精心編寫而成。本教材,從考試大綱出發精心提煉考點,幫您明確復習重心;深入研究具有高針對性的復習策略,助您準確聚焦考點復習方式;合理安排緊密契合考點的知識梳理,幫您全面掌握相關復習理論;并配以大量的案例,助你突破思維瓶頸、零距離體驗考場;模擬實際教學情境,全面滿足您的復習要求。讓你真正一書在手,考試無憂。
作者簡介
目錄
■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1)
第一節 教育觀(1)
考點聚焦(1)
考點梳理(2)
一、素質教育觀的基本要求(2)
(一)教育觀(2)
(二)素質教育觀(2)
(三)素質教育觀的產生與發展(4)
(四)中學素質教育(4)
二、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與方法(5)
(一)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5)
(二)實施素質教育的方法(6)
三、素質教育觀的運用(6)
(一)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區別(6)
(二)素質教育的實施障礙(7)
第二節 學生觀(9)
考點聚焦(9)
考點梳理(9)
一、“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9)
(一)人的全面發展的概念(9)
(二)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內容(9)
二、“以人為本”的學生觀(10)
(一)“以人為本”的教育內涵(10)
(二)“以人為本”學生觀的內涵(11)
(三)中學生的發展特點(13)
(四)全面發展學生觀的基本要求(14)
三、教育公正與中學生的共同發展(15)
(一)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要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基本原則(15)
(二)有差異的學生的共同發展(15)
四、教育公正與中學生個性潛能差異性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16)
(一)分階段教育與個性發展的辯證統一(16)
(二)教育公正與中學生個性發展的辯證統一(17)
五、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18)
(一)師生關系的含義及功能(18)
(二)師生關系的基本類型(18)
(三)辯證統一的師生關系(19)
(四)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的基本要求(19)
第三節 教師觀(20)
考點聚焦(20)
考點梳理(20)
一、中學教師職業的認識(20)
(一)教師觀及教師專業觀(20)
(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21)
(三)中學教師的專業化(23)
(四)中學教師的專業素質(23)
二、中學教師專業發展(26)
(一)中學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26)
(二)中學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27)
(三)中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方法(28)
三、中學教師職業價值觀與信念(30)
(一)中學教師職業價值(30)
(二)中學教師職業責任(30)
(三)中學教師職業信念(30)
強化訓練(31)
■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33)
第一節 教育法律法規概述(33)
考點聚焦(33)
考點梳理(33)
一、教育法律法規概念(33)
(一)教育法律(33)
(二)教育法規(34)
(三)教育政策(34)
二、法制條件下教育活動中的法律關系(34)
(一)教育關系(34)
(二)教育法律關系(34)
(三)教育法律責任(35)
三、中學教育中的法律關系(35)
第二節 我國主要教育法律法規解讀(35)
考點聚焦(35)
考點梳理(36)
一、教育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36)
(一)《教育法》的性質與地位(36)
(二)《教育法》的基本結構與內容(36)
二、教育單行法(41)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42)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47)
(三)《未成年人保護法》(51)
(四)《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52)
三、教育法規與政策(53)
(一)《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53)
(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55)
第三節 教師的權利與義務(57)
考點聚焦(57)
考點梳理(58)
一、教師的權利(58)
(一)教師權利的涵義(58)
(二)確立教師權利的法律依據(58)
(三)教師的基本權利解讀(59)
二、教師的義務(61)
(一)教師義務的涵義(61)
(二)確立教師義務的法律依據(61)
(三)教師的基本義務解讀(62)
第四節 學生的權利保護(64)
考點聚焦(64)
考點梳理(64)
一、法律法規關系中的學生(64)
(一)學生的法律地位(64)
(二)中學教育活動中學生權利保護的意義(65)
二、學生的權利與保護(66)
(一)學生的權利(66)
(二)學生權利的保護(67)
強化訓練(72)
■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74)
第一節 中學教師職業道德(74)
考點聚焦(74)
考點梳理(74)
一、教師職業道德(74)
(一)教師職業道德(74)
(二)教師職業道德品質(75)
(三)教師職業道德在中學教育活動中的意義(75)
二、《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76)
(一)制定背景(76)
(二)具體內容(76)
(三)《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解讀(76)
三、《中小學班主任工作條例》(78)
(一)制定背景(78)
(二)具體內容與解讀(78)
第二節 教師職業行為(79)
考點聚焦(79)
考點梳理(79)
一、教師職業行為規范解讀(79)
(一)教師思想行為規范(79)
(二)教師教學行為規范(80)
(三)教師人際行為規范(80)
(四)教師儀表行為規范(81)
(五)教師語言行為規范(81)
二、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要處理好的幾大關系(82)
(一)教師與學生的關系(82)
(二)教師與學生家長的關系(84)
(三)教師與同事的關系(84)
(四)教師與教育管理者的關系(85)
強化訓練(85)
■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88)
第一節 教師的歷史與傳統文化素養(88)
考點聚焦(88)
考點梳理(88)
一、中國歷史重要事件(88)
(一)原始社會(88)
(二)農業社會(89)
(三)工業文明(95)
(四)現代文明(96)
二、世界歷史重要事件(98)
(一)人類的起源(98)
(二)古代史(99)
(三)近現代史(101)
三、中國傳統文化知識(106)
(一)天文歷法(106)
(二)古代稱謂(108)
(三)傳統思想文化(109)
(四)古代地理(110)
(五)傳統科技文化(111)
(六)傳統藝術(111)
(七)科舉制度(112)
(八)傳統習俗(113)
(九)物質文化遺產(114)
第二節 教師的科學素養(115)
考點聚焦(115)
考點梳理(115)
一、中國科學家的杰出代表(115)
二、西方科學家的杰出代表(116)
三、更多世界著名的科學家(118)
第三節 教師的文學素養(122)
考點聚焦(122)
考點梳理(122)
一、外國文學(122)
(一)古典文學(122)
(二)近代文學(125)
(三)現代文學(128)
(四)其他外國文學名著(131)
二、中國古代文學名家名著(132)
(一)詩歌(132)
(二)戲曲(134)
(三)中國古代散文(134)
(四)中國古代小說(135)
三、中國現代文學名家名著(136)
(一)中國現代詩歌(136)
(二)中國現代小說舉要(137)
(三)中國現代散文舉要(137)
(四)中國現代戲劇舉要(137)
第四節 教師的藝術鑒賞素養(139)
考點聚焦(139)
考點梳理(139)
一、藝術鑒賞概述(139)
二、藝術鑒賞活動展開的基本條件(139)
三、藝術鑒賞的意義(139)
四、藝術鑒賞力的培養與提高(140)
五、藝術鑒賞中的心理現象(140)
(一)藝術鑒賞中的多樣性與一致性(140)
(二)藝術鑒賞中的保守性與變異性(140)
六、藝術鑒賞的審美心理(140)
(一)注意(140)
(二)感知(140)
(三)聯想(141)
(四)想象(141)
(五)情感(141)
(六)理解(141)
七、藝術鑒賞的審美過程(142)
(一)藝術鑒賞中的審美直覺(142)
(二)藝術鑒賞中的審美體驗(142)
(三)藝術鑒賞中的審美升華(142)
八、藝術鑒賞的一般規律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運用(142)
(一)充分揣摩作品內涵(142)
(二)引導受教育者主動參與(143)
(三)為受教育者提供理性指導(143)
(四)自主探究,實現教育功能(143)
九、中外古代藝術成就(143)
(一)繪畫(143)
(二)文字和書法(145)
(三)雕塑(145)
(四)手工藝(146)
(五)建筑(146)
(六)園林藝術(147)
(七)音樂(147)
(八)中國戲曲(149)
(九)中國電影(150)
強化訓練(152)
■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155)
第一節 信息處理能力(156)
考點聚焦(156)
考點梳理(156)
一、中學教師的信息素養(156)
(一)信息素養(156)
(二)中學教師應具有的信息素養(156)
二、信息檢索能力(156)
(一)信息檢索能力是信息素養的基本要求(156)
(二)工具書檢索信息能力(157)
(三)網絡檢索信息能力(158)
三、網絡信息交流能力(159)
(一)網絡信息交流的特點(159)
(二)網絡信息交流方式(159)
(三)中學教師在網絡信息交流中應注意的問題(160)
四、信息處理能力(160)
(一)信息處理的定義(160)
(二)信息處理的任務(160)
(三)信息處理的功能(160)
(四)信息處理的邏輯方法(160)
五、教育測量數據的分析與處理(160)
(一)數據類型(160)
(二)數據描述(161)
(三)數據分析(162)
六、課件設計與制作(163)
(一)課件設計與制作的基本步驟(163)
(二)多媒體課件制作工具(163)
第二節 邏輯思維能力(164)
考點聚焦(164)
考點梳理(165)
一、中學教育活動與教師的邏輯思維素養(165)
(一)邏輯思維活動是中學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165)
(二)思維的正確性是對中學教師從事教育活動的基本要求(165)
(三)邏輯知識是中學教師實現思維正確性的重要保證(165)
二、中學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要掌握的邏輯知識(166)
(一)概念(166)
(二)命題(168)
(三)推理(171)
(四)論證(186)
三、中學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應遵守邏輯思維規律(190)
(一)同一律與中學教師的思維(191)
(二)矛盾律與中學教師的思維(191)
(三)排中律與中學教師的思維(192)
(四)充足理由律與中學教師的思維(192)
第三節 閱讀理解能力(194)
考點聚焦(194)
考點梳理(194)
一、理解閱讀材料中重要概念或句子的含義(194)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194)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195)
(三)技巧點撥(196)
二、篩選并整合圖表、文字、視頻等閱讀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細節(199)
(一)圖表信息的篩選與整合(199)
(二)視頻材料信息的篩選與整合(202)
三、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203)
(一)結構和思路(203)
(二)技巧分析(204)
四、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206)
(一)歸納內容要點的途徑(206)
(二)歸納內容要點應該注意的問題(207)
五、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207)
(一)作者的觀點態度(207)
(二)分析概括作者觀點態度的途徑(207)
(三)分析概括觀點態度應注意的問題(209)
六、根據上下文合理推斷閱讀材料中的隱含信息(209)
(一)推斷的界定(209)
(二)技巧分析(210)
第四節 寫作能力(217)
考點聚焦(217)
考點梳理(217)
一、根據需要按照選定的文體寫作(217)
(一)記敘類文體(218)
(二)議論類文體(224)
(三)說明類文體——科學小品文(227)
(四)應用類文體(228)
二、能夠根據文章中心組織、剪裁材料(229)
(一)材料來源(229)
(二)組織、剪裁材料(230)
三、具有布局謀篇,安排文章結構的能力(233)
(一)擬寫標題(233)
(二)記敘文寫作規范(235)
(三)議論文寫作規范(241)
四、語言表達準確、鮮明、生動,能夠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增強表達效果(244)
強化訓練(252)
2014年全國教師資格證統考筆試面授輔導課程(258)
2014年全國教師資格證統考面試面授輔導課程(260)
中公教育·全國分校一覽表(262)
![](http://img52.ddimg.cn/125000000753289.jpg)
商品基本信息2
書 名
2014最新版教師資格考試*教材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中學
作 者
中公教育教師資格考試研究院
出版社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
2012-04
版 次
1
印刷時間
2013-12
印 次
4
頁 數
278
字 數
365000
I S B N
9787510044823
開 本
16開
包 裝
平裝
重 量
原 價
46.00元
折后價
內容簡介
本書結合中小學不同學段的教學特點,構架起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中學課程、中學教學、中學生學習心理、中學生發展心理、中學生心理輔導、中學德育、中學班級管理與教師心理有機結合的龐大知識體系,是一本專門針對國家教師資格考試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的*復習教材。本教材條理清晰,結構嚴謹,從最基本、最重要的考點出發,深入淺出地向考生講解每個知識點,使考生對知識點有足夠透徹的印象和理解,爛熟于心。真正使考生一書在手,知識盡有。
編輯推薦
教育知識與能力在教師資格考試中占據重要地位,我們在深入把握考生備考需求的基礎上,追求清晰透徹的講解。本書中既有深度的知識分析,又有精彩的習題講解,真正使考生做到學練結合。我們還總結了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各個部分的命題特點,并認真分析了未來教師資格考試的命題趨勢。希望能夠幫助考生從整體上認識教師資格考試的特點,在最大程度上掌握考點,提升學習效率,最終在考試中取得高分。
作者簡介
目錄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1)
第一節 教育的產生與發展(1)
考點聚焦(1)
考點梳理(1)
一、教育的涵義(1)
(一)教育一詞的由來(1)
(二)教育的概念(2)
二、教育的構成要素及其關系(2)
(一)教育者(2)
(二)受教育者(2)
(三)教育影響(3)
三、教育的屬性(3)
(一)教育的本質屬性(3)
(二)教育的社會屬性(3)
四、教育的起源與發展(4)
(一)教育的起源(4)
(二)教育的發展歷程(4)
第二節 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8)
考點聚焦(8)
考點梳理(8)
一、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及任務(8)
二、學習教育學的意義(8)
(一)有助于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增強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自覺性(8)
(二)有助于掌握教育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8)
(三)有助于了解教育歷史,傳承思想遺產(9)
(四)有助于了解教師職業及其工作環境(9)
三、教育學的發展(9)
(一)教育學的萌芽階段(9)
(二)教育學的創立階段(10)
(三)教育學的發展階段(13)
第三節 教育與社會的發展(14)
考點聚焦(14)
考點梳理(14)
一、教育的功能(14)
(一)個體發展功能和社會發展功能(14)
(二)正向功能與負向功能(14)
(三)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15)
二、教育與人口的相互關系(15)
(一)人口對教育的制約和影響(15)
(二)教育對人口再生產的作用(16)
三、教育與社會生產力的相互關系(16)
(一)生產力對教育具有制約作用(16)
(二)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17)
四、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相互關系(17)
(一)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17)
(二)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作用(18)
五、教育與精神文化的相互關系(18)
(一)教育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18)
(二)教育與文化關系的特殊性(18)
(三)學校文化(19)
第四節 教育與人的發展(19)
考點聚焦(19)
考點梳理(20)
一、人的身心發展概述(20)
(一)什么是人的發展(20)
(二)青春期的發展變化(20)
(三)人的身心發展規律(21)
二、影響人身心發展的因素(23)
(一)個體身心發展動因(23)
(二)影響人的身心發展因素(24)
第五節 教育制度(26)
考點聚焦(26)
考點梳理(26)
一、教育制度概述(26)
(一)教育制度的含義(26)
(二)學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發展(27)
(三)教育制度的影響因素(建立學制的依據)(27)
二、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學制發展歷程(28)
(一)西方現代學制的類型(28)
(二)發達國家學制改革發展的主要趨勢(28)
三、我國現代學制的沿革(29)
(一)舊中國的學制(29)
(二)新中國的學制改革(30)
(三)我國當前的學制改革(31)
四、義務教育制度(32)
(一)義務教育的概念(32)
(二)義務教育的特點(32)
(三)我國的義務教育制度(32)
第六節 教育目的(33)
考點聚焦(33)
考點梳理(33)
一、教育目的概述(33)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33)
(二)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33)
(三)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34)
(四)教育目的的作用(34)
二、教育目的的理論(35)
(一)宗教本位論(35)
(二)社會本位論(35)
(三)個人本位論 (35)
(四)“教育無目的論”(35)
(五)能力本位論(36)
(六)知識本位論(36)
(七)社會需要與人的自身發展的辯證統一論(36)
三、我國的教育方針(36)
(一)新中國成立后頒布的教育方針(36)
(二)我國當前的教育方針(37)
四、我國的教育目的(37)
(一)我國當前的教育目的(37)
(二)確立我國教育目的的依據(38)
(三)我國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38)
(四)素質教育(38)
五、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39)
(一)德育(39)
(二)智育(40)
(三)體育(40)
(四)美育(40)
(五)勞動技術教育(41)
(六)五育之間的關系(41)
第七節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42)
考點聚焦(42)
考點梳理(42)
一、中學教育科學研究的含義和特點(42)
(一)中學教育科研的含義(42)
(二)中學教育科研的特點(42)
二、中學教育科研的意義(43)
(一)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需要(43)
(二)促進教師專業不斷發展(43)
(三)不斷激發教師對工作的熱情(43)
三、中學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43)
(一)觀察法(43)
(二)調查法(44)
(三)歷史法(46)
(四)實驗法(46)
(五)行動研究法(48)
強化訓練(48)
■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52)
第一節 課程概述(52)
考點聚焦(52)
考點梳理(52)
一、課程的概念(52)
二、課程的作用(52)
三、課程的類型(53)
(一)分科課程、綜合課程與活動課程(53)
(二)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53)
(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53)
(四)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54)
四、課程理論流派(54)
(一)學科中心課程論(54)
(二)活動中心課程論(54)
(三)社會中心課程論(55)
(四)制約課程開發的因素(55)
第二節 課程組織(56)
考點聚焦(56)
考點梳理(56)
一、課程目標(56)
(一)課程目標的內涵(56)
(二)課程目標的特征(56)
二、課程內容(57)
(一)課程計劃(57)
(二)課程標準(57)
(三)教材(57)
三、課程評價(59)
(一)課程評價的涵義(59)
(二)課程評價主要模式(59)
四、課程開發(60)
(一)課程開發的概念(60)
(二)影響課程開發的主要因素(60)
(三)課程開發的模式(60)
第三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61)
考點聚焦(61)
考點梳理(61)
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61)
(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國際背景(61)
(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國內背景(62)
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63)
(一)基本理念(63)
(二)核心理念(63)
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64)
(一)新課程改革的總目標(64)
(二)新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64)
四、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狀況(65)
(一)課程結構(65)
(二)課程內容(65)
(三)課程實施(66)
(四)課程管理(66)
(五)課程評價(66)
強化訓練(66)
■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70)
第一節 教學概述(70)
考點聚焦(70)
考點梳理(70)
一、教學的內涵(70)
(一)教學的定義(70)
(二)教學的特點(70)
(三)教學與教育、智育、上課的關系(71)
二、教學的意義(71)
(一)教學是傳授系統知識、促進學生發展的最有效的形式(71)
(二)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把學生培養成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徑(71)
(三)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學校工作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71)
三、教學的任務(73)
(一)形式教育與實質教育(73)
(二)我國現階段的教學任務(73)
第二節 教學過程(73)
考點聚焦(73)
考點梳理(73)
一、教學過程的本質(73)
(一)教學過程主要是一種認識過程(73)
(二)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74)
二、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74)
(一)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的規律(74)
(二)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的規律(75)
(三)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的規律(75)
(四)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規律(76)
三、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78)
(一)激發學習動機(79)
(二)領會知識(79)
(三)鞏固知識(79)
(四)運用知識(79)
(五)檢查知識(79)
第三節 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80)
考點聚焦(80)
考點梳理(80)
一、備課(80)
(一)備課的含義(80)
(二)備課的要求(80)
二、上課(81)
(一)課的類型與結構(81)
(二)上課的具體要求(82)
三、課外作業的布置與反饋(83)
(一)課外作業的意義(83)
(二)課外作業的形式(83)
(三)布置課外作業的要求(83)
四、課外輔導(84)
(一)課外輔導的定義(84)
(二)課外輔導的內容(84)
(三)課外輔導的要求(85)
五、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價(85)
(一)學生學業評價的含義(85)
(二)學生學業評價的方法(85)
(三)學生學業評價的要求(86)
第四節 教學原則(86)
考點聚焦(86)
考點梳理(86)
一、教學原則的含義(86)
二、我國中學教學原則(86)
(一)直觀性原則(86)
(二)啟發性原則(87)
(三)鞏固性原則(89)
(四)循序漸進原則(90)
(五)因材施教原則(90)
(六)理論聯系實際原則(91)
(七)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92)
(八)量力性原則(92)
第五節 教學方法(94)
考點聚焦(94)
考點梳理(94)
一、教學方法的概念(94)
二、中學常用的教學方法(94)
(一)國外常用的教學方法(94)
(二)我國中學常用的教學方法(95)
三、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103)
(一)教學方法選用的依據(103)
(二)教學方法運用的要求(104)
第六節 教學組織形式(104)
考點聚焦(104)
考點梳理(104)
一、教學組織形式的概念(104)
二、常見的教學組織形式(104)
(一)個別教學制(104)
(二)班級授課制(105)
(三)分組教學(106)
(四)設計教學法和道爾頓制(107)
(五)特朗普制(107)
第七節 教學評價(108)
考點聚焦(108)
考點梳理(108)
一、教學評價的概念(108)
二、教學評價的種類(108)
(一)根據實施功能,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108)
(二)根據運用的標準,可分為相對性評價、絕對性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108)
(三)根據評價主體,可分為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109)
三、教學評價的原則(109)
第八節 我國當前教學改革的主要觀點與趨勢(110)
考點聚焦(110)
考點梳理(110)
一、新課程中的教學觀(110)
(一)全面發展的教學觀(110)
(二)交往與互動的教學觀(111)
(三)開放與生成的教學觀(111)
二、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理念的重建(112)
(一)新課程背景下教學與課程的關系(112)
(二)新課程背景下教與學的關系(112)
(三)新課程背景下學科與學生的關系(112)
(四)新課程背景下的師生關系(112)
(五)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目標(112)
(六)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環境(112)
(七)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組織形式(113)
(八)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評價(113)
(九)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效果(113)
強化訓練(113)
■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119)
第一節 認知過程(119)
考點聚焦(119)
考點梳理(119)
一、感覺(119)
(一)感覺的概念(119)
(二)感受的種類(120)
(三)感覺的特性(120)
二、知覺(121)
(一)知覺的概念(121)
(二)知覺的種類(121)
(三)知覺的特性(122)
三、注意(123)
(一)注意的概念(123)
(二)注意的分類(123)
(三)注意的品質及影響因素(124)
四、記憶(126)
(一)記憶的概念(126)
(二)記憶的分類(126)
(三)記憶的過程(127)
(四)記憶規律在教學中的運用(129)
五、思維(130)
(一)思維的概念(130)
(二)思維的特征(130)
(三)思維的種類(130)
(四)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132)
六、想象(133)
(一)想象的概念(133)
(二)想象的分類(133)
(三)想象的功能(134)
(四)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方法(134)
第二節 學習動機(135)
考點聚焦(135)
考點梳理(135)
一、學習動機的含義(135)
二、學習動機的構成(135)
(一)學習需要與內驅力(135)
(二)學習期待與誘因(135)
三、學習動機的功能(136)
(一)激發功能(136)
(二)指向功能(136)
(三)維持功能(136)
四、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關系(136)
五、學習動機的理論(137)
(一)行為主義的強化理論(137)
(二)需要層次理論(137)
(三)成就動機理論(137)
(四)成敗歸因理論(138)
(五)自我效能感理論(139)
六、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139)
(一)學習動機的培養(139)
(二)學習動機的激發(140)
第三節 學習遷移(141)
考點聚焦(141)
考點梳理(141)
一、學習遷移的概念(141)
二、學習遷移的分類(141)
(一)正遷移和負遷移(141)
(二)順向遷移和逆向遷移(142)
(三)一般遷移和具體遷移(142)
(四)水平遷移和垂直遷移(142)
(五)同化性遷移、順應性遷移與重組性遷移(143)
三、學習遷移的理論(143)
(一)形式訓練說(143)
(二)共同要素說(143)
(三)概括化理論(144)
(四)關系轉換理論(144)
(五)認知結構遷移理論(144)
四、有效促進學習遷移的措施(144)
(一)關注知識經驗,完善認知結構(144)
(二)選擇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過程(145)
(三)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145)
第四節 學習策略(145)
考點聚焦(145)
考點梳理(145)
一、學習策略的概念(145)
二、學習策略的特征(146)
(一)操作性和監控性的有機統一(146)
(二)外顯性和內隱性的有機統一(146)
(三)主動性和遷移性的有機統一(146)
三、學習策略的分類(146)
(一)認知策略(146)
(二)元認知策略(149)
(三)資源管理策略(150)
第五節 學習理論(151)
考點聚焦(151)
考點梳理(151)
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151)
(一)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說(151)
(二)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152)
(三)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153)
(四)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154)
二、認知學習理論(155)
(一)苛勒的完形—頓悟學習理論(155)
(二)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論(156)
(三)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論(157)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158)
三、人本主義學習理論(159)
(一)有意義的自由學習觀(159)
(二)學生中心的教學觀(159)
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159)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內容(160)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161)
(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教育實踐的啟示(161)
強化訓練(161)
■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166)
第一節 中學生的認知發展(166)
考點聚焦(166)
考點梳理(166)
一、中學生感知覺發展的特點(166)
(一)感覺的發展(166)
(二)知覺的發展(166)
二、中學生注意發展的特點(167)
(一)無意注意與有意注意的發展和深化(167)
(二)注意品質的全面發展(167)
三、中學生記憶發展的特點(167)
四、中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168)
五、中學生智力發展的特點(168)
六、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論(168)
七、維果斯基的心理發展觀與教育(170)
第二節 中學生的情緒發展(172)
考點聚焦(172)
考點梳理(172)
一、情緒的概述(172)
(一)情緒的概念(172)
(二)情緒的分類(172)
二、情緒理論(173)
(一)詹姆士—蘭格理論(174)
(二)坎農—巴德學說(174)
(三)阿諾德的“評定—興奮說”(174)
(四)沙赫特的兩因素情緒理論(174)
(五)拉扎勒斯的認知—評價理論(175)
(六)情緒的動機—分化理論(175)
三、中學生常見的情緒問題(175)
(一)憂郁(175)
(二)恐懼(175)
(三)孤獨(175)
(四)憤怒(175)
四、中學生的情緒特點(176)
五、中學生良好情緒的培養(176)
(一)中學生良好情緒的標準(176)
(二)中學生良好情緒的培養方法(177)
(三)指導中學生情緒調節的方法(177)
第三節 中學生的人格發展(178)
考點聚焦(178)
考點梳理(178)
一、人格(178)
(一)人格的概念(178)
(二)人格的特征(178)
(三)人格的結構(179)
(四)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181)
(五)中學生良好人格的塑造(181)
二、人格發展理論(183)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183)
(二)埃里克森的社會性發展階段理論(184)
第四節 中學生的身心發展(185)
考點聚焦(185)
考點梳理(185)
一、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185)
二、中學生性心理的特點(186)
(一)性意識的出現(186)
(二)性情感的發展變化(187)
三、對中學生正確處理異性交往的指導(187)
(一)加強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變化(187)
(二)更新理念,認識異性交往的意義(187)
(三)指導行為,讓學生能夠正確地處理性沖動、恰當地與異性交往(188)
強化訓練(188)
■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191)
第一節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191)
考點聚焦(191)
考點梳理(191)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191)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191)
三、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192)
(一)中學生發展性心理問題(192)
(二)中學生障礙性心理問題(194)
第二節 中學生心理輔導的方法(197)
考點聚焦(197)
考點梳理(197)
一、心理輔導概述(197)
(一)心理輔導的含義(197)
(二)心理輔導的目標(197)
(三)心理輔導的途徑(197)
二、心理輔導的內容(198)
(一)學習輔導(198)
(二)人格輔導(198)
(三)生活輔導(198)
(四)生涯輔導(198)
三、心理輔導的主要方法(198)
(一)強化法(198)
(二)系統脫敏法(198)
(三)認知療法(199)
(四)來訪者中心療法(199)
(五)理性—情緒療法(200)
強化訓練(201)
■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04)
第一節 中學生品德心理與發展(204)
考點聚焦(204)
考點梳理(204)
一、品德的概述(204)
(一)品德的概念(204)
(二)品德與道德的聯系(205)
(三)品德的心理結構(205)
(四)品德形成的一般過程(205)
二、中學生品德發展的特點(208)
(一)倫理道德發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識成分明顯(208)
(二)品德發展由動蕩向成熟過渡(208)
三、影響品德發展的因素(208)
(一)外部條件(208)
(二)內部條件(209)
四、促進中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209)
(一)有效的說服(209)
(二)樹立良好的榜樣(210)
(三)利用群體約定(210)
(四)給予恰當的獎勵與懲罰(210)
(五)價值辨析(211)
第二節 道德發展理論(211)
考點聚焦(211)
考點梳理(211)
一、皮亞杰的道德發展理論(211)
(一)基本觀點(211)
(二)教育價值(212)
二、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212)
(一)基本觀點(212)
(二)教育價值(214)
第三節 德育及其主要內容(214)
考點聚焦(214)
考點梳理(215)
一、德育的涵義(215)
二、德育的意義(215)
(一)德育是進行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215)
(二)德育是培養社會主義新人的必要條件(215)
(三)德育是學校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證(215)
三、中學德育的主要內容(215)
(一)我國當前的德育目標(215)
(二)我國目前的中學德育內容(216)
四、新時期德育發展的新主題(217)
(一)生命教育(217)
(二)生活教育(218)
(三)生存教育(219)
(四)安全教育(219)
(五)升學就業指導教育(221)
第四節 中學德育過程(221)
考點聚焦(221)
考點梳理(221)
一、中學德育過程的內涵(221)
(一)概念(221)
(二)構成要素(221)
二、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222)
(一)德育過程是具有多種開端的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222)
(二)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思想內部矛盾運動的過程(222)
(三)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對學生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223)
(四)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不斷前進的過程(225)
第五節 中學生德育原則、途徑與方法(227)
考點聚焦(227)
考點梳理(227)
一、中學德育的原則(227)
(一)導向性原則(227)
(二)疏導原則(227)
(三)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229)
(四)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232)
(五)因材施教原則(233)
(六)知行統一原則(235)
(七)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235)
(八)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235)
二、中學德育的途徑與方法(235)
(一)中學德育的途徑(235)
(二)中學德育方法(236)
強化訓練(241)
■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44)
第一節 班級與班集體建設(244)
考點聚焦(244)
考點梳理(244)
一、班級的概念(244)
二、班集體的形成與發展(245)
(一)班級與班集體的區別(245)
(二)班集體的發展階段(245)
(三)班集體的基本特征(245)
三、班集體的建設策略(246)
(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學生(246)
(二)確定班集體的奮斗目標(246)
(三)建立班集體的領導核心(246)
(四)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247)
第二節 有效的課堂管理(247)
考點聚焦(247)
考點梳理(247)
一、課堂管理概述(247)
(一)課堂結構(247)
(二)影響課堂管理的基本因素(247)
(三)課堂管理的原則(248)
二、良好課堂氣氛的營造(248)
(一)課堂氣氛及其類型(248)
(二)課堂氣氛的影響因素(249)
(三)良好課堂氣氛的營造策略(249)
三、課堂紀律與課堂問題行為(250)
(一)課堂紀律及其維持策略(250)
(二)課堂問題行為及其應對(252)
第三節 課外活動的組織與管理(255)
考點聚焦(255)
考點梳理(255)
一、課外活動概述(255)
(一)課外活動的概念(255)
(二)課外活動的特點(255)
(三)課外活動的意義(256)
二、課外活動的內容與形式(256)
三、課外活動的設計與組織實施(257)
(一)選題(257)
(二)制訂活動計劃(257)
(三)活動實施與總結(257)
四、課外活動組織管理的要求(257)
第四節 班主任(258)
考點聚焦(258)
考點梳理(258)
一、班主任的概念(258)
二、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258)
(一)班主任是班級建設的設計者(258)
(二)班主任是班級組織的領導者(258)
(三)班主任是協調班級人際關系的主導者(259)
三、班主任的素質要求(259)
四、班主任的工作內容與方法(259)
(一)建立健全班級組織(259)
(二)學生的教育引導工作(259)
(三)班級日常管理工作(261)
(四)組織指導班級活動的開展(262)
五、學校與家庭的協調(262)
(一)家訪(262)
(二)班級家長會(262)
(三)家長學校(262)
(四)家長沙龍和家長委員會(262)
(五)班級網絡(262)
六、學校與社會的協調(263)
(一)依托社區的教育委員會(263)
(二)建立校外教育基地(263)
第五節 教師心理(263)
考點聚焦(263)
考點梳理(263)
一、教師的角色心理(263)
(一)教師角色的含義(263)
(二)教師角色的構成(263)
(三)教師角色的形成階段(264)
(四)教師角色意識(265)
二、教師的心理特征(265)
(一)教師的認知特征(265)
(二)教師的人格特征(265)
(三)教師的行為特征(266)
(四)教學效能感 (266)
(五)羅森塔爾效應(267)
三、教師成長心理(267)
(一)教師成長的歷程(267)
(二)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268)
四、教師的心理健康(269)
(一)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269)
(二)教師常見的心理沖突(269)
(三)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270)
(四)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270)
強化訓練(271)
2014年全國教師資格證統考筆試面授輔導課程(274)
2014年全國教師資格證統考面試面授輔導課程(276)
中公教育·全國分校一覽表(278)
![](http://img53.ddimg.cn/125000000753290.jpg)
商品基本信息3
書 名
2014最新版教師資格考試標準預測試卷及專家詳解綜合素質中學
作 者
中公教育教師資格考試研究院
出版社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
2012-04
版 次
1
印刷時間
2013-12
印 次
4
頁 數
123
字 數
144000
I S B N
9787510044786
開 本
16開
包 裝
平裝
重 量
原 價
26.00元
折后價
內容簡介
本套試卷收錄了兩套最新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科目的真題試卷和十套標準預測試卷。十套標準預測試卷是在反復研究真題的情況下編輯而成的。每道題的解析都是中公的教育專家字斟句酌、反復刪改的結果。諸位專家對教師招聘考試素有研究,頗有心得,潛心總結了綜合素質科目考試的出題規律以及答題套路,作答題目胸有成竹的同時仍精益求精,立足題目、挖掘題意,給考生以啟發和借鑒,其中所呈現出的答題規律、思路尤其值得考生揣摩、效法。
編輯推薦
中公教育教師招聘研究院的專家和教師在潛心研究歷年國家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科目考綱和真題的基礎上,總結出該科目的命題特點,從而對未來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科目的命題趨勢進行預測,編輯了本套試卷,幫助大家從整體把握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科目的考試,熟悉題型,真正使你做到未雨綢繆、馬到成功。
作者簡介
目錄
2013年下半年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試題(1)
2013年下半年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試題專家詳解(82)
2013年上半年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試題(精選)(7)
2013年上半年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試題(精選)專家詳解(85)
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標準預測試卷(一)(12)
標準預測試卷(一)專家詳解(88)
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標準預測試卷(二)(19)
標準預測試卷(二)專家詳解(92)
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標準預測試卷(三)(26)
標準預測試卷(三)專家詳解(95)
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標準預測試卷(四)(33)
標準預測試卷(四)專家詳解(99)
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標準預測試卷(五)(40)
標準預測試卷(五)專家詳解(102)
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標準預測試卷(六)(47)
標準預測試卷(六)專家詳解(106)
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標準預測試卷(七)(54)
標準預測試卷(七)專家詳解(110)
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標準預測試卷(八)(61)
標準預測試卷(八)專家詳解(114)
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標準預測試卷(九)(68)
標準預測試卷(九)專家詳解(118)
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標準預測試卷(十)(75)
標準預測試卷(十)專家詳解(121)
![](http://img54.ddimg.cn/125000000753291.jpg)
商品基本信息4
書 名
2014最新版教師資格考試標準預測試卷及專家詳解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中學
作 者
中公教育教師資格考試研究院
出版社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
2012-04
版 次
1
印刷時間
2013-12
印 次
4
頁 數
116
字 數
144000
I S B N
9787510044816
開 本
16開
包 裝
平裝
重 量
原 價
26.00元
折后價
內容簡介
本套試卷收錄了最新的兩套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科目的真題和十套標準預測試卷。十套預測試卷是在反復研究真題的情況下編輯而成的。每道題的解析都是中公的教育專家字斟句酌、反復刪改的結果。諸位專家對國家教師資格考試素有研究,頗有心得,潛心總結了該科目考試的出題規律以及答題套路,作答題目胸有成竹的同時仍精益求精,立足題目、挖掘題意,給考生以啟發和借鑒,其中所呈現出的答題規律、思路尤其值得考生揣摩、效法。
編輯推薦
同類熱銷圖書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價格
購買
2012-2013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 教育學(中學)
蔣長好 主..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
¥29.80
¥19.40
詳情
教育學考試大綱(適用于小學教師資格申請者)
教育部人事..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
¥15.00
¥13.20
詳情
教師資格制度實施工作指導用書 教育心理學考試大綱
教育部人事..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
¥15.00
¥11.90
詳情
圣才教育·教育學(高校組)教師資格考試重點題庫詳解(含歷..
圣才學習網..
中國石化出版社有..
¥36.00
¥26.40
詳情
圣才教育·教育心理學(高校組)教師資格考試重點題庫詳解(..
圣才學習網..
中國石化出版社有..
¥38.00
¥27.80
詳情
教師資格考試指定教材:綜合素質(適用于初級中學、高級中..
教育部考試..
高等教育出版社
¥39.50
¥29.60
詳情
2013年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 綜合素質(中學)(適用..
周麗妲 主..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
¥36.00
¥23.40
詳情
2012-2013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 教育心理學(中學)
蔣長好 主..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
¥29.80
¥19.40
詳情
教師資格考試指定教材:教育知識與能力(適用于初級中學、..
教育部考試..
高等教育出版社
¥38.50
¥31.00
詳情
教師資格考試指定教材: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適用于初..
國試書業,..
高等教育出版社
¥47.50
¥36.60
詳情
中人教育2013云南省教師資格認定考試專用教材:教育心理學..
教師資格認..
人民出版社
¥28.00
¥18.20
詳情
2012-2013教師資格考試輔導用書 教育心理學(中學)
國聯資格考..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
¥26.00
¥16.90
詳情
2013年教師資格考試認定專用教材 幼兒教育學
衛曉東 主..
現代教育出版社
¥30.00
¥19.50
詳情
2013年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 綜合素質(小學)(適用..
周麗妲 主..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
¥36.00
¥23.40
詳情
2012-2013教師資格考試輔導用書 教育學(小學)
國聯資格考..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
¥26.00
¥16.90
詳情
教師資格考試指定教材: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適用于高..
國試書業/..
高等教育出版社
¥47.00
¥36.20
詳情
2012-2013教師資格考試輔導用書 教育學(中學)
國聯資格考..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
¥26.00
¥16.90
詳情
2013年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 保教知識與能力(幼兒園..
周麗娜 主..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
¥36.00
¥23.40
詳情
2013年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 教育知識與能力(中學)..
范彬 主編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
¥36.00
¥23.40
詳情
2013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歷年真題匯編及押題密卷 幼兒教育..
衛曉東 主..
現代教育出版社
¥25.00
¥16.30
詳情
2013年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 教育知識與能力(小學)..
王艷娟 主..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
¥36.00
¥23.40
詳情
中人教育2013國家教師資格統一考試規劃教材:教育教學知識..
《國家教師..
人民出版社
¥36.00
¥18.00
詳情
中人教育2013國家教師資格統一考試規劃教材:綜合素質(小..
《國家教師..
人民出版社
¥36.00
¥18.00
詳情
2013年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 綜合素質(幼兒園)(適..
周麗娜 主..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
¥36.00
¥23.40
詳情
2012-2013教師資格認定考試專用系列教材(適用于中學教師..
《教師資格..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0
¥10.00
詳情
此套餐包含以下4本:
1、中公2014最新版教師資格考試*教材綜合素質 中學 定價:45.00元
2、中公2014最新版教師資格考試*教材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中學 定價:45.00元
3、中公2014最新版教師資格考試標準預測試卷及專家詳解綜合素質 中學 定價:26.00元
4、中公2014最新版教師資格考試標準預測試卷及詳解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中學定價:26.00元
總定價:142元
商品基本信息1 |
|||
書 名 |
2014最新版教師資格考試*教材綜合素質中學 |
||
作 者 |
中公教育教師資格考試研究院 |
出版社 |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
出版時間 |
2012-04 |
版 次 |
1 |
印刷時間 |
2013-12 |
印 次 |
4 |
頁 數 |
262 |
字 數 |
336000 |
I S B N |
9787510044793 |
開 本 |
16開 |
包 裝 |
平裝 |
重 量 |
|
原 價 |
45.00元 |
折后價 |
|
內容簡介 |
本書結合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真題以及中學學段教學特點,構架起以職業理念、教育法律法規、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文化素養、基本能力五個模塊有機結合的龐大知識體系,是一本專門針對國家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的教材。本教材條理清晰,結構嚴謹,從最基本、最重要的考點出發,深入淺出地向考生講解各個知識點,使考生對知識點有足夠透徹的印象和理解,從而爛熟于心。真正地使考生一書在手,知識盡有。 |
編輯推薦 |
2014版教師資格考試*教材·綜合素質中學,是中公教育教師資格考試研究院相關專家在深入研究歷年教師資格考試真題及最新考試大綱的基礎上,精心編寫而成。本教材,從考試大綱出發精心提煉考點,幫您明確復習重心;深入研究具有高針對性的復習策略,助您準確聚焦考點復習方式;合理安排緊密契合考點的知識梳理,幫您全面掌握相關復習理論;并配以大量的案例,助你突破思維瓶頸、零距離體驗考場;模擬實際教學情境,全面滿足您的復習要求。讓你真正一書在手,考試無憂。
|
作者簡介 |
|
目錄 |
■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1) 第一節 教育觀(1) 考點聚焦(1) 考點梳理(2) 一、素質教育觀的基本要求(2) (一)教育觀(2) (二)素質教育觀(2) (三)素質教育觀的產生與發展(4) (四)中學素質教育(4) 二、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與方法(5) (一)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5) (二)實施素質教育的方法(6) 三、素質教育觀的運用(6) (一)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區別(6) (二)素質教育的實施障礙(7) 第二節 學生觀(9) 考點聚焦(9) 考點梳理(9) 一、“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9) (一)人的全面發展的概念(9) (二)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內容(9) 二、“以人為本”的學生觀(10) (一)“以人為本”的教育內涵(10) (二)“以人為本”學生觀的內涵(11) (三)中學生的發展特點(13) (四)全面發展學生觀的基本要求(14) 三、教育公正與中學生的共同發展(15) (一)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要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基本原則(15) (二)有差異的學生的共同發展(15) 四、教育公正與中學生個性潛能差異性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16) (一)分階段教育與個性發展的辯證統一(16) (二)教育公正與中學生個性發展的辯證統一(17) 五、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18) (一)師生關系的含義及功能(18) (二)師生關系的基本類型(18) (三)辯證統一的師生關系(19) (四)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的基本要求(19) 第三節 教師觀(20) 考點聚焦(20) 考點梳理(20) 一、中學教師職業的認識(20) (一)教師觀及教師專業觀(20) (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21) (三)中學教師的專業化(23) (四)中學教師的專業素質(23) 二、中學教師專業發展(26) (一)中學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26) (二)中學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27) (三)中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方法(28) 三、中學教師職業價值觀與信念(30) (一)中學教師職業價值(30) (二)中學教師職業責任(30) (三)中學教師職業信念(30) 強化訓練(31)
■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33) 第一節 教育法律法規概述(33) 考點聚焦(33) 考點梳理(33) 一、教育法律法規概念(33) (一)教育法律(33) (二)教育法規(34) (三)教育政策(34) 二、法制條件下教育活動中的法律關系(34) (一)教育關系(34) (二)教育法律關系(34) (三)教育法律責任(35) 三、中學教育中的法律關系(35) 第二節 我國主要教育法律法規解讀(35) 考點聚焦(35) 考點梳理(36) 一、教育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36) (一)《教育法》的性質與地位(36) (二)《教育法》的基本結構與內容(36) 二、教育單行法(41)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42)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47) (三)《未成年人保護法》(51) (四)《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52) 三、教育法規與政策(53) (一)《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53) (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55) 第三節 教師的權利與義務(57) 考點聚焦(57) 考點梳理(58) 一、教師的權利(58) (一)教師權利的涵義(58) (二)確立教師權利的法律依據(58) (三)教師的基本權利解讀(59) 二、教師的義務(61) (一)教師義務的涵義(61) (二)確立教師義務的法律依據(61) (三)教師的基本義務解讀(62) 第四節 學生的權利保護(64) 考點聚焦(64) 考點梳理(64) 一、法律法規關系中的學生(64) (一)學生的法律地位(64) (二)中學教育活動中學生權利保護的意義(65) 二、學生的權利與保護(66) (一)學生的權利(66) (二)學生權利的保護(67) 強化訓練(72)
■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74) 第一節 中學教師職業道德(74) 考點聚焦(74) 考點梳理(74) 一、教師職業道德(74) (一)教師職業道德(74) (二)教師職業道德品質(75) (三)教師職業道德在中學教育活動中的意義(75) 二、《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76) (一)制定背景(76) (二)具體內容(76) (三)《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解讀(76) 三、《中小學班主任工作條例》(78) (一)制定背景(78) (二)具體內容與解讀(78) 第二節 教師職業行為(79) 考點聚焦(79) 考點梳理(79) 一、教師職業行為規范解讀(79) (一)教師思想行為規范(79) (二)教師教學行為規范(80) (三)教師人際行為規范(80) (四)教師儀表行為規范(81) (五)教師語言行為規范(81) 二、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要處理好的幾大關系(82) (一)教師與學生的關系(82) (二)教師與學生家長的關系(84) (三)教師與同事的關系(84) (四)教師與教育管理者的關系(85) 強化訓練(85)
■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88) 第一節 教師的歷史與傳統文化素養(88) 考點聚焦(88) 考點梳理(88) 一、中國歷史重要事件(88) (一)原始社會(88) (二)農業社會(89) (三)工業文明(95) (四)現代文明(96) 二、世界歷史重要事件(98) (一)人類的起源(98) (二)古代史(99) (三)近現代史(101) 三、中國傳統文化知識(106) (一)天文歷法(106) (二)古代稱謂(108) (三)傳統思想文化(109) (四)古代地理(110) (五)傳統科技文化(111) (六)傳統藝術(111) (七)科舉制度(112) (八)傳統習俗(113) (九)物質文化遺產(114) 第二節 教師的科學素養(115) 考點聚焦(115) 考點梳理(115) 一、中國科學家的杰出代表(115) 二、西方科學家的杰出代表(116) 三、更多世界著名的科學家(118) 第三節 教師的文學素養(122) 考點聚焦(122) 考點梳理(122) 一、外國文學(122) (一)古典文學(122) (二)近代文學(125) (三)現代文學(128) (四)其他外國文學名著(131) 二、中國古代文學名家名著(132) (一)詩歌(132) (二)戲曲(134) (三)中國古代散文(134) (四)中國古代小說(135) 三、中國現代文學名家名著(136) (一)中國現代詩歌(136) (二)中國現代小說舉要(137) (三)中國現代散文舉要(137) (四)中國現代戲劇舉要(137) 第四節 教師的藝術鑒賞素養(139) 考點聚焦(139) 考點梳理(139) 一、藝術鑒賞概述(139) 二、藝術鑒賞活動展開的基本條件(139) 三、藝術鑒賞的意義(139) 四、藝術鑒賞力的培養與提高(140) 五、藝術鑒賞中的心理現象(140) (一)藝術鑒賞中的多樣性與一致性(140) (二)藝術鑒賞中的保守性與變異性(140) 六、藝術鑒賞的審美心理(140) (一)注意(140) (二)感知(140) (三)聯想(141) (四)想象(141) (五)情感(141) (六)理解(141) 七、藝術鑒賞的審美過程(142) (一)藝術鑒賞中的審美直覺(142) (二)藝術鑒賞中的審美體驗(142) (三)藝術鑒賞中的審美升華(142) 八、藝術鑒賞的一般規律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運用(142) (一)充分揣摩作品內涵(142) (二)引導受教育者主動參與(143) (三)為受教育者提供理性指導(143) (四)自主探究,實現教育功能(143) 九、中外古代藝術成就(143) (一)繪畫(143) (二)文字和書法(145) (三)雕塑(145) (四)手工藝(146) (五)建筑(146) (六)園林藝術(147) (七)音樂(147) (八)中國戲曲(149) (九)中國電影(150) 強化訓練(152)
■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155) 第一節 信息處理能力(156) 考點聚焦(156) 考點梳理(156) 一、中學教師的信息素養(156) (一)信息素養(156) (二)中學教師應具有的信息素養(156) 二、信息檢索能力(156) (一)信息檢索能力是信息素養的基本要求(156) (二)工具書檢索信息能力(157) (三)網絡檢索信息能力(158) 三、網絡信息交流能力(159) (一)網絡信息交流的特點(159) (二)網絡信息交流方式(159) (三)中學教師在網絡信息交流中應注意的問題(160) 四、信息處理能力(160) (一)信息處理的定義(160) (二)信息處理的任務(160) (三)信息處理的功能(160) (四)信息處理的邏輯方法(160) 五、教育測量數據的分析與處理(160) (一)數據類型(160) (二)數據描述(161) (三)數據分析(162) 六、課件設計與制作(163) (一)課件設計與制作的基本步驟(163) (二)多媒體課件制作工具(163) 第二節 邏輯思維能力(164) 考點聚焦(164) 考點梳理(165) 一、中學教育活動與教師的邏輯思維素養(165) (一)邏輯思維活動是中學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165) (二)思維的正確性是對中學教師從事教育活動的基本要求(165) (三)邏輯知識是中學教師實現思維正確性的重要保證(165) 二、中學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要掌握的邏輯知識(166) (一)概念(166) (二)命題(168) (三)推理(171) (四)論證(186) 三、中學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應遵守邏輯思維規律(190) (一)同一律與中學教師的思維(191) (二)矛盾律與中學教師的思維(191) (三)排中律與中學教師的思維(192) (四)充足理由律與中學教師的思維(192) 第三節 閱讀理解能力(194) 考點聚焦(194) 考點梳理(194) 一、理解閱讀材料中重要概念或句子的含義(194)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194)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195) (三)技巧點撥(196) 二、篩選并整合圖表、文字、視頻等閱讀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細節(199) (一)圖表信息的篩選與整合(199) (二)視頻材料信息的篩選與整合(202) 三、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203) (一)結構和思路(203) (二)技巧分析(204) 四、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206) (一)歸納內容要點的途徑(206) (二)歸納內容要點應該注意的問題(207) 五、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207) (一)作者的觀點態度(207) (二)分析概括作者觀點態度的途徑(207) (三)分析概括觀點態度應注意的問題(209) 六、根據上下文合理推斷閱讀材料中的隱含信息(209) (一)推斷的界定(209) (二)技巧分析(210) 第四節 寫作能力(217) 考點聚焦(217) 考點梳理(217) 一、根據需要按照選定的文體寫作(217) (一)記敘類文體(218) (二)議論類文體(224) (三)說明類文體——科學小品文(227) (四)應用類文體(228) 二、能夠根據文章中心組織、剪裁材料(229) (一)材料來源(229) (二)組織、剪裁材料(230) 三、具有布局謀篇,安排文章結構的能力(233) (一)擬寫標題(233) (二)記敘文寫作規范(235) (三)議論文寫作規范(241) 四、語言表達準確、鮮明、生動,能夠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增強表達效果(244) 強化訓練(252)
2014年全國教師資格證統考筆試面授輔導課程(258) 2014年全國教師資格證統考面試面授輔導課程(260) 中公教育·全國分校一覽表(262) |
商品基本信息2 |
|||
書 名 |
2014最新版教師資格考試*教材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中學 |
||
作 者 |
中公教育教師資格考試研究院 |
出版社 |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
出版時間 |
2012-04 |
版 次 |
1 |
印刷時間 |
2013-12 |
印 次 |
4 |
頁 數 |
278 |
字 數 |
365000 |
I S B N |
9787510044823 |
開 本 |
16開 |
包 裝 |
平裝 |
重 量 |
|
原 價 |
46.00元 |
折后價 |
|
內容簡介 |
本書結合中小學不同學段的教學特點,構架起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中學課程、中學教學、中學生學習心理、中學生發展心理、中學生心理輔導、中學德育、中學班級管理與教師心理有機結合的龐大知識體系,是一本專門針對國家教師資格考試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的*復習教材。本教材條理清晰,結構嚴謹,從最基本、最重要的考點出發,深入淺出地向考生講解每個知識點,使考生對知識點有足夠透徹的印象和理解,爛熟于心。真正使考生一書在手,知識盡有。 |
編輯推薦 |
教育知識與能力在教師資格考試中占據重要地位,我們在深入把握考生備考需求的基礎上,追求清晰透徹的講解。本書中既有深度的知識分析,又有精彩的習題講解,真正使考生做到學練結合。我們還總結了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各個部分的命題特點,并認真分析了未來教師資格考試的命題趨勢。希望能夠幫助考生從整體上認識教師資格考試的特點,在最大程度上掌握考點,提升學習效率,最終在考試中取得高分。
|
作者簡介 |
|
目錄 |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1) 第一節 教育的產生與發展(1) 考點聚焦(1) 考點梳理(1) 一、教育的涵義(1) (一)教育一詞的由來(1) (二)教育的概念(2) 二、教育的構成要素及其關系(2) (一)教育者(2) (二)受教育者(2) (三)教育影響(3) 三、教育的屬性(3) (一)教育的本質屬性(3) (二)教育的社會屬性(3) 四、教育的起源與發展(4) (一)教育的起源(4) (二)教育的發展歷程(4) 第二節 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8) 考點聚焦(8) 考點梳理(8) 一、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及任務(8) 二、學習教育學的意義(8) (一)有助于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增強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自覺性(8) (二)有助于掌握教育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8) (三)有助于了解教育歷史,傳承思想遺產(9) (四)有助于了解教師職業及其工作環境(9) 三、教育學的發展(9) (一)教育學的萌芽階段(9) (二)教育學的創立階段(10) (三)教育學的發展階段(13) 第三節 教育與社會的發展(14) 考點聚焦(14) 考點梳理(14) 一、教育的功能(14) (一)個體發展功能和社會發展功能(14) (二)正向功能與負向功能(14) (三)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15) 二、教育與人口的相互關系(15) (一)人口對教育的制約和影響(15) (二)教育對人口再生產的作用(16) 三、教育與社會生產力的相互關系(16) (一)生產力對教育具有制約作用(16) (二)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17) 四、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相互關系(17) (一)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17) (二)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作用(18) 五、教育與精神文化的相互關系(18) (一)教育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18) (二)教育與文化關系的特殊性(18) (三)學校文化(19) 第四節 教育與人的發展(19) 考點聚焦(19) 考點梳理(20) 一、人的身心發展概述(20) (一)什么是人的發展(20) (二)青春期的發展變化(20) (三)人的身心發展規律(21) 二、影響人身心發展的因素(23) (一)個體身心發展動因(23) (二)影響人的身心發展因素(24) 第五節 教育制度(26) 考點聚焦(26) 考點梳理(26) 一、教育制度概述(26) (一)教育制度的含義(26) (二)學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發展(27) (三)教育制度的影響因素(建立學制的依據)(27) 二、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學制發展歷程(28) (一)西方現代學制的類型(28) (二)發達國家學制改革發展的主要趨勢(28) 三、我國現代學制的沿革(29) (一)舊中國的學制(29) (二)新中國的學制改革(30) (三)我國當前的學制改革(31) 四、義務教育制度(32) (一)義務教育的概念(32) (二)義務教育的特點(32) (三)我國的義務教育制度(32) 第六節 教育目的(33) 考點聚焦(33) 考點梳理(33) 一、教育目的概述(33)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33) (二)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33) (三)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34) (四)教育目的的作用(34) 二、教育目的的理論(35) (一)宗教本位論(35) (二)社會本位論(35) (三)個人本位論 (35) (四)“教育無目的論”(35) (五)能力本位論(36) (六)知識本位論(36) (七)社會需要與人的自身發展的辯證統一論(36) 三、我國的教育方針(36) (一)新中國成立后頒布的教育方針(36) (二)我國當前的教育方針(37) 四、我國的教育目的(37) (一)我國當前的教育目的(37) (二)確立我國教育目的的依據(38) (三)我國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38) (四)素質教育(38) 五、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39) (一)德育(39) (二)智育(40) (三)體育(40) (四)美育(40) (五)勞動技術教育(41) (六)五育之間的關系(41) 第七節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42) 考點聚焦(42) 考點梳理(42) 一、中學教育科學研究的含義和特點(42) (一)中學教育科研的含義(42) (二)中學教育科研的特點(42) 二、中學教育科研的意義(43) (一)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需要(43) (二)促進教師專業不斷發展(43) (三)不斷激發教師對工作的熱情(43) 三、中學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43) (一)觀察法(43) (二)調查法(44) (三)歷史法(46) (四)實驗法(46) (五)行動研究法(48) 強化訓練(48)
■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52) 第一節 課程概述(52) 考點聚焦(52) 考點梳理(52) 一、課程的概念(52) 二、課程的作用(52) 三、課程的類型(53) (一)分科課程、綜合課程與活動課程(53) (二)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53) (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53) (四)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54) 四、課程理論流派(54) (一)學科中心課程論(54) (二)活動中心課程論(54) (三)社會中心課程論(55) (四)制約課程開發的因素(55) 第二節 課程組織(56) 考點聚焦(56) 考點梳理(56) 一、課程目標(56) (一)課程目標的內涵(56) (二)課程目標的特征(56) 二、課程內容(57) (一)課程計劃(57) (二)課程標準(57) (三)教材(57) 三、課程評價(59) (一)課程評價的涵義(59) (二)課程評價主要模式(59) 四、課程開發(60) (一)課程開發的概念(60) (二)影響課程開發的主要因素(60) (三)課程開發的模式(60) 第三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61) 考點聚焦(61) 考點梳理(61) 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61) (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國際背景(61) (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國內背景(62) 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63) (一)基本理念(63) (二)核心理念(63) 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64) (一)新課程改革的總目標(64) (二)新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64) 四、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狀況(65) (一)課程結構(65) (二)課程內容(65) (三)課程實施(66) (四)課程管理(66) (五)課程評價(66) 強化訓練(66)
■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70) 第一節 教學概述(70) 考點聚焦(70) 考點梳理(70) 一、教學的內涵(70) (一)教學的定義(70) (二)教學的特點(70) (三)教學與教育、智育、上課的關系(71) 二、教學的意義(71) (一)教學是傳授系統知識、促進學生發展的最有效的形式(71) (二)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把學生培養成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徑(71) (三)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學校工作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71) 三、教學的任務(73) (一)形式教育與實質教育(73) (二)我國現階段的教學任務(73) 第二節 教學過程(73) 考點聚焦(73) 考點梳理(73) 一、教學過程的本質(73) (一)教學過程主要是一種認識過程(73) (二)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74) 二、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74) (一)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的規律(74) (二)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的規律(75) (三)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的規律(75) (四)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規律(76) 三、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78) (一)激發學習動機(79) (二)領會知識(79) (三)鞏固知識(79) (四)運用知識(79) (五)檢查知識(79) 第三節 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80) 考點聚焦(80) 考點梳理(80) 一、備課(80) (一)備課的含義(80) (二)備課的要求(80) 二、上課(81) (一)課的類型與結構(81) (二)上課的具體要求(82) 三、課外作業的布置與反饋(83) (一)課外作業的意義(83) (二)課外作業的形式(83) (三)布置課外作業的要求(83) 四、課外輔導(84) (一)課外輔導的定義(84) (二)課外輔導的內容(84) (三)課外輔導的要求(85) 五、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價(85) (一)學生學業評價的含義(85) (二)學生學業評價的方法(85) (三)學生學業評價的要求(86) 第四節 教學原則(86) 考點聚焦(86) 考點梳理(86) 一、教學原則的含義(86) 二、我國中學教學原則(86) (一)直觀性原則(86) (二)啟發性原則(87) (三)鞏固性原則(89) (四)循序漸進原則(90) (五)因材施教原則(90) (六)理論聯系實際原則(91) (七)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92) (八)量力性原則(92) 第五節 教學方法(94) 考點聚焦(94) 考點梳理(94) 一、教學方法的概念(94) 二、中學常用的教學方法(94) (一)國外常用的教學方法(94) (二)我國中學常用的教學方法(95) 三、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103) (一)教學方法選用的依據(103) (二)教學方法運用的要求(104) 第六節 教學組織形式(104) 考點聚焦(104) 考點梳理(104) 一、教學組織形式的概念(104) 二、常見的教學組織形式(104) (一)個別教學制(104) (二)班級授課制(105) (三)分組教學(106) (四)設計教學法和道爾頓制(107) (五)特朗普制(107) 第七節 教學評價(108) 考點聚焦(108) 考點梳理(108) 一、教學評價的概念(108) 二、教學評價的種類(108) (一)根據實施功能,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108) (二)根據運用的標準,可分為相對性評價、絕對性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108) (三)根據評價主體,可分為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109) 三、教學評價的原則(109) 第八節 我國當前教學改革的主要觀點與趨勢(110) 考點聚焦(110) 考點梳理(110) 一、新課程中的教學觀(110) (一)全面發展的教學觀(110) (二)交往與互動的教學觀(111) (三)開放與生成的教學觀(111) 二、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理念的重建(112) (一)新課程背景下教學與課程的關系(112) (二)新課程背景下教與學的關系(112) (三)新課程背景下學科與學生的關系(112) (四)新課程背景下的師生關系(112) (五)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目標(112) (六)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環境(112) (七)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組織形式(113) (八)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評價(113) (九)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效果(113) 強化訓練(113)
■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119) 第一節 認知過程(119) 考點聚焦(119) 考點梳理(119) 一、感覺(119) (一)感覺的概念(119) (二)感受的種類(120) (三)感覺的特性(120) 二、知覺(121) (一)知覺的概念(121) (二)知覺的種類(121) (三)知覺的特性(122) 三、注意(123) (一)注意的概念(123) (二)注意的分類(123) (三)注意的品質及影響因素(124) 四、記憶(126) (一)記憶的概念(126) (二)記憶的分類(126) (三)記憶的過程(127) (四)記憶規律在教學中的運用(129) 五、思維(130) (一)思維的概念(130) (二)思維的特征(130) (三)思維的種類(130) (四)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132) 六、想象(133) (一)想象的概念(133) (二)想象的分類(133) (三)想象的功能(134) (四)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方法(134) 第二節 學習動機(135) 考點聚焦(135) 考點梳理(135) 一、學習動機的含義(135) 二、學習動機的構成(135) (一)學習需要與內驅力(135) (二)學習期待與誘因(135) 三、學習動機的功能(136) (一)激發功能(136) (二)指向功能(136) (三)維持功能(136) 四、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關系(136) 五、學習動機的理論(137) (一)行為主義的強化理論(137) (二)需要層次理論(137) (三)成就動機理論(137) (四)成敗歸因理論(138) (五)自我效能感理論(139) 六、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139) (一)學習動機的培養(139) (二)學習動機的激發(140) 第三節 學習遷移(141) 考點聚焦(141) 考點梳理(141) 一、學習遷移的概念(141) 二、學習遷移的分類(141) (一)正遷移和負遷移(141) (二)順向遷移和逆向遷移(142) (三)一般遷移和具體遷移(142) (四)水平遷移和垂直遷移(142) (五)同化性遷移、順應性遷移與重組性遷移(143) 三、學習遷移的理論(143) (一)形式訓練說(143) (二)共同要素說(143) (三)概括化理論(144) (四)關系轉換理論(144) (五)認知結構遷移理論(144) 四、有效促進學習遷移的措施(144) (一)關注知識經驗,完善認知結構(144) (二)選擇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過程(145) (三)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145) 第四節 學習策略(145) 考點聚焦(145) 考點梳理(145) 一、學習策略的概念(145) 二、學習策略的特征(146) (一)操作性和監控性的有機統一(146) (二)外顯性和內隱性的有機統一(146) (三)主動性和遷移性的有機統一(146) 三、學習策略的分類(146) (一)認知策略(146) (二)元認知策略(149) (三)資源管理策略(150) 第五節 學習理論(151) 考點聚焦(151) 考點梳理(151) 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151) (一)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說(151) (二)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152) (三)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153) (四)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154) 二、認知學習理論(155) (一)苛勒的完形—頓悟學習理論(155) (二)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論(156) (三)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論(157)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158) 三、人本主義學習理論(159) (一)有意義的自由學習觀(159) (二)學生中心的教學觀(159) 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159)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內容(160)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161) (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教育實踐的啟示(161) 強化訓練(161)
■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166) 第一節 中學生的認知發展(166) 考點聚焦(166) 考點梳理(166) 一、中學生感知覺發展的特點(166) (一)感覺的發展(166) (二)知覺的發展(166) 二、中學生注意發展的特點(167) (一)無意注意與有意注意的發展和深化(167) (二)注意品質的全面發展(167) 三、中學生記憶發展的特點(167) 四、中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168) 五、中學生智力發展的特點(168) 六、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論(168) 七、維果斯基的心理發展觀與教育(170) 第二節 中學生的情緒發展(172) 考點聚焦(172) 考點梳理(172) 一、情緒的概述(172) (一)情緒的概念(172) (二)情緒的分類(172) 二、情緒理論(173) (一)詹姆士—蘭格理論(174) (二)坎農—巴德學說(174) (三)阿諾德的“評定—興奮說”(174) (四)沙赫特的兩因素情緒理論(174) (五)拉扎勒斯的認知—評價理論(175) (六)情緒的動機—分化理論(175) 三、中學生常見的情緒問題(175) (一)憂郁(175) (二)恐懼(175) (三)孤獨(175) (四)憤怒(175) 四、中學生的情緒特點(176) 五、中學生良好情緒的培養(176) (一)中學生良好情緒的標準(176) (二)中學生良好情緒的培養方法(177) (三)指導中學生情緒調節的方法(177) 第三節 中學生的人格發展(178) 考點聚焦(178) 考點梳理(178) 一、人格(178) (一)人格的概念(178) (二)人格的特征(178) (三)人格的結構(179) (四)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181) (五)中學生良好人格的塑造(181) 二、人格發展理論(183)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183) (二)埃里克森的社會性發展階段理論(184) 第四節 中學生的身心發展(185) 考點聚焦(185) 考點梳理(185) 一、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185) 二、中學生性心理的特點(186) (一)性意識的出現(186) (二)性情感的發展變化(187) 三、對中學生正確處理異性交往的指導(187) (一)加強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變化(187) (二)更新理念,認識異性交往的意義(187) (三)指導行為,讓學生能夠正確地處理性沖動、恰當地與異性交往(188) 強化訓練(188)
■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191) 第一節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191) 考點聚焦(191) 考點梳理(191)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191)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191) 三、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192) (一)中學生發展性心理問題(192) (二)中學生障礙性心理問題(194) 第二節 中學生心理輔導的方法(197) 考點聚焦(197) 考點梳理(197) 一、心理輔導概述(197) (一)心理輔導的含義(197) (二)心理輔導的目標(197) (三)心理輔導的途徑(197) 二、心理輔導的內容(198) (一)學習輔導(198) (二)人格輔導(198) (三)生活輔導(198) (四)生涯輔導(198) 三、心理輔導的主要方法(198) (一)強化法(198) (二)系統脫敏法(198) (三)認知療法(199) (四)來訪者中心療法(199) (五)理性—情緒療法(200) 強化訓練(201)
■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04) 第一節 中學生品德心理與發展(204) 考點聚焦(204) 考點梳理(204) 一、品德的概述(204) (一)品德的概念(204) (二)品德與道德的聯系(205) (三)品德的心理結構(205) (四)品德形成的一般過程(205) 二、中學生品德發展的特點(208) (一)倫理道德發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識成分明顯(208) (二)品德發展由動蕩向成熟過渡(208) 三、影響品德發展的因素(208) (一)外部條件(208) (二)內部條件(209) 四、促進中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209) (一)有效的說服(209) (二)樹立良好的榜樣(210) (三)利用群體約定(210) (四)給予恰當的獎勵與懲罰(210) (五)價值辨析(211) 第二節 道德發展理論(211) 考點聚焦(211) 考點梳理(211) 一、皮亞杰的道德發展理論(211) (一)基本觀點(211) (二)教育價值(212) 二、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212) (一)基本觀點(212) (二)教育價值(214) 第三節 德育及其主要內容(214) 考點聚焦(214) 考點梳理(215) 一、德育的涵義(215) 二、德育的意義(215) (一)德育是進行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215) (二)德育是培養社會主義新人的必要條件(215) (三)德育是學校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證(215) 三、中學德育的主要內容(215) (一)我國當前的德育目標(215) (二)我國目前的中學德育內容(216) 四、新時期德育發展的新主題(217) (一)生命教育(217) (二)生活教育(218) (三)生存教育(219) (四)安全教育(219) (五)升學就業指導教育(221) 第四節 中學德育過程(221) 考點聚焦(221) 考點梳理(221) 一、中學德育過程的內涵(221) (一)概念(221) (二)構成要素(221) 二、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222) (一)德育過程是具有多種開端的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222) (二)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思想內部矛盾運動的過程(222) (三)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對學生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223) (四)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不斷前進的過程(225) 第五節 中學生德育原則、途徑與方法(227) 考點聚焦(227) 考點梳理(227) 一、中學德育的原則(227) (一)導向性原則(227) (二)疏導原則(227) (三)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229) (四)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232) (五)因材施教原則(233) (六)知行統一原則(235) (七)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235) (八)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235) 二、中學德育的途徑與方法(235) (一)中學德育的途徑(235) (二)中學德育方法(236) 強化訓練(241)
■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44) 第一節 班級與班集體建設(244) 考點聚焦(244) 考點梳理(244) 一、班級的概念(244) 二、班集體的形成與發展(245) (一)班級與班集體的區別(245) (二)班集體的發展階段(245) (三)班集體的基本特征(245) 三、班集體的建設策略(246) (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學生(246) (二)確定班集體的奮斗目標(246) (三)建立班集體的領導核心(246) (四)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247) 第二節 有效的課堂管理(247) 考點聚焦(247) 考點梳理(247) 一、課堂管理概述(247) (一)課堂結構(247) (二)影響課堂管理的基本因素(247) (三)課堂管理的原則(248) 二、良好課堂氣氛的營造(248) (一)課堂氣氛及其類型(248) (二)課堂氣氛的影響因素(249) (三)良好課堂氣氛的營造策略(249) 三、課堂紀律與課堂問題行為(250) (一)課堂紀律及其維持策略(250) (二)課堂問題行為及其應對(252) 第三節 課外活動的組織與管理(255) 考點聚焦(255) 考點梳理(255) 一、課外活動概述(255) (一)課外活動的概念(255) (二)課外活動的特點(255) (三)課外活動的意義(256) 二、課外活動的內容與形式(256) 三、課外活動的設計與組織實施(257) (一)選題(257) (二)制訂活動計劃(257) (三)活動實施與總結(257) 四、課外活動組織管理的要求(257) 第四節 班主任(258) 考點聚焦(258) 考點梳理(258) 一、班主任的概念(258) 二、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258) (一)班主任是班級建設的設計者(258) (二)班主任是班級組織的領導者(258) (三)班主任是協調班級人際關系的主導者(259) 三、班主任的素質要求(259) 四、班主任的工作內容與方法(259) (一)建立健全班級組織(259) (二)學生的教育引導工作(259) (三)班級日常管理工作(261) (四)組織指導班級活動的開展(262) 五、學校與家庭的協調(262) (一)家訪(262) (二)班級家長會(262) (三)家長學校(262) (四)家長沙龍和家長委員會(262) (五)班級網絡(262) 六、學校與社會的協調(263) (一)依托社區的教育委員會(263) (二)建立校外教育基地(263) 第五節 教師心理(263) 考點聚焦(263) 考點梳理(263) 一、教師的角色心理(263) (一)教師角色的含義(263) (二)教師角色的構成(263) (三)教師角色的形成階段(264) (四)教師角色意識(265) 二、教師的心理特征(265) (一)教師的認知特征(265) (二)教師的人格特征(265) (三)教師的行為特征(266) (四)教學效能感 (266) (五)羅森塔爾效應(267) 三、教師成長心理(267) (一)教師成長的歷程(267) (二)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268) 四、教師的心理健康(269) (一)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269) (二)教師常見的心理沖突(269) (三)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270) (四)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270) 強化訓練(271)
2014年全國教師資格證統考筆試面授輔導課程(274) 2014年全國教師資格證統考面試面授輔導課程(276) 中公教育·全國分校一覽表(278)
|
商品基本信息3 |
|||
書 名 |
2014最新版教師資格考試標準預測試卷及專家詳解綜合素質中學 |
||
作 者 |
中公教育教師資格考試研究院 |
出版社 |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
出版時間 |
2012-04 |
版 次 |
1 |
印刷時間 |
2013-12 |
印 次 |
4 |
頁 數 |
123 |
字 數 |
144000 |
I S B N |
9787510044786 |
開 本 |
16開 |
包 裝 |
平裝 |
重 量 |
|
原 價 |
26.00元 |
折后價 |
|
內容簡介 |
本套試卷收錄了兩套最新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科目的真題試卷和十套標準預測試卷。十套標準預測試卷是在反復研究真題的情況下編輯而成的。每道題的解析都是中公的教育專家字斟句酌、反復刪改的結果。諸位專家對教師招聘考試素有研究,頗有心得,潛心總結了綜合素質科目考試的出題規律以及答題套路,作答題目胸有成竹的同時仍精益求精,立足題目、挖掘題意,給考生以啟發和借鑒,其中所呈現出的答題規律、思路尤其值得考生揣摩、效法。 |
編輯推薦 |
中公教育教師招聘研究院的專家和教師在潛心研究歷年國家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科目考綱和真題的基礎上,總結出該科目的命題特點,從而對未來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科目的命題趨勢進行預測,編輯了本套試卷,幫助大家從整體把握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科目的考試,熟悉題型,真正使你做到未雨綢繆、馬到成功。
|
作者簡介 |
|
目錄 |
2013年下半年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試題(1)
2013年下半年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試題專家詳解(82) 2013年上半年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試題(精選)(7) 2013年上半年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試題(精選)專家詳解(85) 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標準預測試卷(一)(12) 標準預測試卷(一)專家詳解(88) 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標準預測試卷(二)(19) 標準預測試卷(二)專家詳解(92) 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標準預測試卷(三)(26) 標準預測試卷(三)專家詳解(95) 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標準預測試卷(四)(33) 標準預測試卷(四)專家詳解(99) 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標準預測試卷(五)(40) 標準預測試卷(五)專家詳解(102) 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標準預測試卷(六)(47) 標準預測試卷(六)專家詳解(106) 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標準預測試卷(七)(54) 標準預測試卷(七)專家詳解(110) 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標準預測試卷(八)(61) 標準預測試卷(八)專家詳解(114) 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標準預測試卷(九)(68) 標準預測試卷(九)專家詳解(118) 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標準預測試卷(十)(75) 標準預測試卷(十)專家詳解(121)
|
商品基本信息4 |
|||
書 名 |
2014最新版教師資格考試標準預測試卷及專家詳解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中學 |
||
作 者 |
中公教育教師資格考試研究院 |
出版社 |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
出版時間 |
2012-04 |
版 次 |
1 |
印刷時間 |
2013-12 |
印 次 |
4 |
頁 數 |
116 |
字 數 |
144000 |
I S B N |
9787510044816 |
開 本 |
16開 |
包 裝 |
平裝 |
重 量 |
|
原 價 |
26.00元 |
折后價 |
|
內容簡介 |
本套試卷收錄了最新的兩套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科目的真題和十套標準預測試卷。十套預測試卷是在反復研究真題的情況下編輯而成的。每道題的解析都是中公的教育專家字斟句酌、反復刪改的結果。諸位專家對國家教師資格考試素有研究,頗有心得,潛心總結了該科目考試的出題規律以及答題套路,作答題目胸有成竹的同時仍精益求精,立足題目、挖掘題意,給考生以啟發和借鑒,其中所呈現出的答題規律、思路尤其值得考生揣摩、效法。
|
編輯推薦 |
||||||||||||||||||||||||||||||||||||||||||||||||||||||||||||||||||||||||||||||||||||||||||||||||||||||||||||||||||||||||||||||||||
同類熱銷圖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