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_files/book/f532209653077ffc415e2fe0ad45d504.jpg)
華圖2014最新版黑龍江省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考試*教材 :綜合知識(公共基..
- 所屬分類:
事業單位招..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9787505125308
- 出版日期:
-
原價:
¥58.00元
現價:¥0.00元
圖書簡介
品牌:華圖教育詳情華圖2014最新版黑龍江省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考試*教材
:綜合知識(公共基礎知識)
![](http://mt.dangdang.com//images/file/2014/04/03/15/13349/7b9075254a0556b1b710565655d5d777.jpg)
圖書簡介
書名
華圖2014最新版黑龍江省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考試*教材
:綜合知識(公共基礎知識)
作者
華圖教育
出版社
紅旗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3.11
ISBN
978-7-5051-2530-8
市場價
58
重量
0.7KG
新舊程度
全新正版
本書特色
【編輯推薦】
黑龍江省事業單位《綜合知識(公共基礎知識)》一書,是黑龍江省各級事業單位考試綜合知識(公共基礎知識)科目的配套教材,也是目前包含2013年黑龍江省事業單位考試最新考情且涵蓋所有考查知識點的輔導教材,不僅內容翔實,而且設計科學、實用,于考生備考具有事半功倍之絕佳效果。
【內容簡介】
本書嚴格按照黑龍江省事業單位考試大綱編寫,主要由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與毛澤東思想概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法學、事業單位概況、職業道德、公文與論文寫作、常識、環境保護、黑龍江省情知識、時事政治、邏輯判斷和資料分析等十二章組成,內容翔實,知識全面,設計科學,實用性強。
【作者介紹】
華圖教育,創辦于2001年9月16日,是集面授培訓、圖書發行、網絡教學于一體,擁有專兼職教師及專業研究員三千多人的綜合性教育集團,是國內公認的公職培訓行業標準制定者和教育培訓標桿企業,是國務院機關事務局后勤干部培訓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教育科學出版社等部門的合作單位。
本書目錄
目錄
第一章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與毛澤東思想概論1
本章學習目標1
核心講義1
第一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1
第二節辯證唯物主義4
第三節歷史唯物主義16
第四節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22
本章命題點預測34
第二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37
本章學習目標37
核心講義37
第一節*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37
第二節中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38
第三節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和發展戰略40
第四節建設社會主義基本理論41
第五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容49
第六節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55
第七節科學發展觀57
本章命題點預測76
第三章法學79
本章學習目標79
核心講義79
第一節法理學79
第二節憲法86
第三節刑法100
第四節民法114
第五節行政法127
本章命題點預測135
第四章事業單位概況140
本章學習目標140
核心講義140
第一節事業單位概述140
第二節事業單位改革143
第三節事業單位崗位設置與考核152
本章命題點預測159
第五章職業道德161
本章學習目標161
核心講義161
第一節職業與職業道德161
第二節社會主義的職業道德164
第三節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基本內容165
第四節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職業道德169
第五節團隊及團隊精神173
本章命題點預測175
第六章公文與論文寫作177
本章學習目標177
核心講義177
第一節公文概述177
第二節公文寫作要則183
第三節公文處理186
第四節命令(令)190
第五節公告、公報與通告192
第六節決定、決議與通知194
第七節通報、意見與批復198
第八節請示、報告與議案200
第九節函與紀要205
第十節學術論文概述206
第十一節學術論文的選題與提綱208
第十二節學術論文的結構211
第十三節學術論文的寫作與修改215
本章命題點預測221
第七章常識224
本章學習目標224
核心講義224
第一節中國歷史常識224
第二節文學常識236
第三節自然、科技常識248
第四節社交禮儀常識259
本章命題點預測266
第八章環境保護268
本章學習目標268
核心講義268
第一節環境與生態系統268
第二節環境問題271
第三節當前世界面臨的主要環境污染274
第四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277
本章命題點預測279
第九章黑龍江省情知識281
本章學習目標281
核心講義281
第一節地理位置與自然狀況281
第二節人口、通訊與交通285
第三節科教文衛與社會保障288
第四節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現狀289
本章命題點預測292
第十章時事政治293
本章學習目標293
核心講義293
第一節國內外時事匯總293
第二節重點時政評點303
第三節"十二五"規劃綱要317
本章命題點預測322
第十一章邏輯判斷324
本章學習目標324
核心講義324
第一節演繹推理型324
第二節邏輯運算型335
第三節加強削弱型337
第四節前提假設型346
第五節解釋評價型347
第六節歸納推導型349
本章命題點預測351
第十二章資料分析355
本章學習目標355
核心講義355
第一節高頻術語詳解355
第二節快速計算實用技巧367
本章命題點預測394
.......................................更多內容請見本書..............................................
內容節選
綜合知識(公共基礎知識)
第一章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與毛澤東思想概論
第一章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與
毛澤東思想概論
本章學習目標
本章需要掌握的知識點較多,在歷年的事業單位考試中所占的比例較大,且多以選擇題和綜合題的形式進行考查。需要考生重點掌握的知識點有: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區別;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物質與意識的相關理論;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對立統一規律;矛盾的基本屬性與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實踐與認識;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作用;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等。其他知識點需要考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識記。
核心講義
第一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一、哲學概述
(一)哲學的概念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世界觀是人們對于包括自然界、社會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內的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當人們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觀后,就會按照這些觀點去解釋一切現象、處理各種問題,這時,世界觀作為指導人們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原則,就表現為方法論。人生觀就是人們對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世界觀決定方法論,世界觀是方法論的根據,二者是相互統一的。
世界觀人人都有,但是自發的、零亂的世界觀,還不能稱為哲學。只有經過思想家自覺研究、系統闡發和邏輯論證的世界觀,才能稱為哲學。
所以哲學不等于一般的世界觀,它是系統化和理論化了的世界觀。所謂理論化、系統化,就是用一系列概念、范疇和系統的邏輯論證而形成的世界觀理論體系。
(二)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歷史上的全部哲學斗爭始終是圍繞著這一問題而展開的。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包括兩方面:
一方面,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二者何為第一性的問題,是指誰產生誰、誰決定誰的問題,由于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根本對立的兩個派別,即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是一元論哲學。二元論是指認為世界并存著物質和意識兩個本原的哲學學說,以法國的笛卡兒為主要代表。二元論把意識看成是本原,顯然夸大了意識的作用,貶低了物質的作用,最終導致唯心主義。
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方面,是物質和意識有無同一性,即人們的思維能否認識現實世界,思維能不能正確地反映存在的問題,即認識論問題。對這方面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哲學上劃分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標準。凡是認為物質和意識具有同一性,主張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就是可知論。絕大多數哲學家,包括唯物主義者和一些徹底的唯心主義者,都主張世界是可知的。但也有少數的哲學家,如休謨和康德,否認物質和意識具有同一性,否認認識世界或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這是不可知論。
(三)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
1.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主張唯有物質才是世界的本原。在哲學基本問題上堅持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認為客觀物質世界是離開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著的,意識和思維不過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即人腦的機能和屬性。世界上千差萬別的事物和現象,都是物質的不同表現形態,世界的同一性在于物質性。
唯物主義經歷了三種歷史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現代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2.唯心主義。
唯心主義主張唯有精神才是萬物本原的世界觀。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意識、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自然界、物、外部世界是第二性的,由意識或精神所派生。在認識論上,唯心主義主張人的知識是先天就有的或是人的頭腦主觀自生的,否認認識來源于外部物質世界和實踐。在社會歷史觀上,把人類歷史看做是某種先天原則和原理的體現,或者是杰出人物意志的產物,視精神、意志、動力為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唯心主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1)社會根源:是指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文明發展的不充分局限了人們的認識,人們不能科學地解釋自然、社會、思維的事物和現象。(2)階級根源:是指統治階級的有意歪曲或階級的偏見不能正視世界的本來面目。(3)認識論根源:是指把認識過程主觀化、簡單化、直線化、片面化。
唯心主義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兩種表現形式雖有不同,但實質一樣,都是把意識、精神當做獨立實體,當做世界的本原。
主觀唯心主義認為個人的感覺和意識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主觀精神創造一切、決定一切。例如,中國哲學家王陽明認為"天下無心外之物",英國哲學家貝克萊認為"物是觀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對象和感覺原是一種東西"。
客觀唯心主義認為某種客觀的精神或原則是先于物質世界而存在的本體,而物質世界則不過是這種客觀精神或原則的外化或表現,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中國宋代程朱理學的"理",古希臘柏拉圖的"理念"、德國黑格爾的"絕對觀念",都是這種作為世界本體的客觀精神或原則。
(四)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區別
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們的主要分歧是:(1)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形而上學則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聯系的。(2)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發展變化的,經歷著由量變到質變、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曲折前進過程;形而上學則認為事物是靜止不變的,如果說有變化,也只是數量上的增減或場所上的變更,沒有質的飛躍。(3)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自己運動的源泉,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學則否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把事物的變化看做是單純外力推動的結果。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這是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和實質,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
(五)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知識的區別在于二者的對象不同:哲學的對象是自然、社會、思維發展的一般或普遍規律。具體科學的對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領域的特殊規律。兩者的關系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個別的關系。
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知識的聯系:哲學以各門具體科學為認識基礎;各門具體科學以哲學為理論指導。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是德國的古典哲學。德國古典哲學是近代哲學發展的最高形式,黑格爾是辯證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但是,他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卻隱藏在神秘的唯心主義體系之中。費爾巴哈是德國古典哲學的最后一個代表,他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和宗教神學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哲學觀點。但他在批判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時,卻把黑格爾的辯證法也拋棄了。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哲學辯證法思想的"合理內核",拋棄了它的唯心主義;批判地吸收了費爾巴哈哲學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拋棄了它的形而上學,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同時,把辯證唯物主義運用到社會歷史領域,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內容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物質是世界上一切變化的基礎,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不是精神的產物,精神只是運動著的物質的最高形式;運動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雙方只存在于它們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系中;人們能夠認識并正確運用客觀規律;人們要認識物質世界的運動規律,必須通過實踐;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個人在歷史上有一定的作用,每個時代都需要而且能夠產生自己時代的歷史人物。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
首先表現在正確解決了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科學地規定了哲學的研究對象。其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還表現在它是完備徹底的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偉大發現。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思想體系。無產階級的階級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革命性的集中表現。
3.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科學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階級性的內在要求。革命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性的必然結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性和革命性的內在統一,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于舊哲學的最主要、最顯著的特點。
4.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哲學史上第一次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并把它作為自己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核心。
5.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靈魂。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和根本要求。
(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在人類哲學發展史上開創了一個新的階段。它無論從內容、對象以及社會作用上都與舊的哲學有著根本的不同,成為唯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從內容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特別是將唯物主義原則貫徹到社會歷史觀中,第一次正確解決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這一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結束了唯心主義在歷史觀中長期獨占統治地位的局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不可分割的高度統一,使馬克思主義成為有史以來最徹底的唯物主義哲學。
從對象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確立以"外部世界和人類思維的一般規律"作為自己的對象。從而正確解決了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結束了以往哲學家們竭力追求的包羅萬象"科學之科學"的時代。哲學既不能"代替"一切具體科學,也不能因有了具體科學而"取消"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從社會作用上看,以往的哲學"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則是以改造世界為目的的"實踐的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其在實踐基礎上科學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統一,標志著它與舊哲學根本不同的特點。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既是對人類歷史上優秀哲學遺產的繼承和總匯,又是這一哲學思想發展的新的更高的階段。
(五)當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代密切聯系,它是與時俱進的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時代精神的反映。所謂時代精神也就是對一定時代的本質、主題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它滲透在每個階段的經濟、政治、文化、科學等各個方面。馬克思主義自覺地植根于社會實踐的豐厚土壤,不斷地從現實生活中吮吸生命之泉,隨著時代發展而豐富,科學地回答了不同階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問題,指引無產階級不斷前進,推動文明進步。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是在中華民族面臨民族獨立和繁榮富強的背景下產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與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相結合,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經驗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
第二節辯證唯物主義
一、物質和意識
(一)列寧關于"物質"的定義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集中體現在列寧關于"物質"的經典定義中:"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
列寧是從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的角度給物質下定義的,其基本思想包括: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物質的根本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物質是對一切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的抽象,它既包括一切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動即實踐活動;這種客觀實在獨立于我們的意識而存在,為我們的意識所反映。
列寧的物質定義,堅持了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二元論劃清了界限,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和可知論,同懷疑感覺經驗之外的客觀實在、否認客觀事物可知性的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
(二)物質的存在形式
1.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標志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變化的哲學范疇。運動包含了宇宙中各種各樣的變化,從簡單的位置移動到人的思維活動都是運動的具體形式。運動和物質是不可分割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運動是物質自身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沒有運動的物質和沒有物質的運動是同樣不可想象的。
2.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
物質運動可分為五種基本形式: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化學運動、生物運動和社會運動。每一種基本運動形式又可劃分為許多具體的運動形式。隨著實踐與科學的發展,人們將發現更多的新的物質運動形式。各種物質運動形式之間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
3.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
物質世界處在永恒的運動變化中,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就是靜止。靜止主要是指:事物的空間位置相對不變,事物處于量變階段,保持質的穩定性,呈現出相對靜止的狀態。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相對的;運動則是絕對的和無條件的,靜止是一種特殊的運動狀態。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是統一的,是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
在堅持事物絕對運動的前提下,承認事物的相對靜止有重要意義:第一,相對靜止是衡量物質運動的尺度;第二,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理解物質的多樣性;第三,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認識和改造不同的事物。
4.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
(1)時間和空間的含義及其特性。
①時間的含義及特性。
時間是物質運動的持續性和順序性。所謂持續性,是指任何一個物體的運動都要經歷一個或長或短的過程。時間的特性是一維性。時間的一維性有兩層含義:第一,對于時間的量度只需要一個數量。任何一個時刻,都可以用一個數量完全地把它量度出來、表示出來。第二,時間只有一個方向,具有不可逆性,時間總是沿著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方向前進的,只進不退,有去無回。
②空間的含義及特性。
空間就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廣延性或伸張性,是指物體的位置、規模和體積。空間的特點是三維性。任何一個物體都具有一定的長度、寬度和高度,并且它同周圍物體也總是存在著前后、左右和上下的關系。
(2)時間和空間與物質運動不可分離。
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物質運動離不開時間和空間,離開時間和空間的物質運動是無法存在的。另一方面,時間和空間離不開物質運動,離開物質運動的時間和空間是不存在的。時間是以物質在空間中的運動來度量和認識的,離開物質在空間中的運動,它就成為無法捉摸、神秘莫測的東西。
(三)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世界的統一性問題,是回答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有沒有統一性,即有沒有共同的本質或本原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不僅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也具有物質性,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1.社會的物質性表現。
(1)人類社會依賴于自然界,是整個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2)人們謀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活動雖然有意識作指導,但仍然是以物質力量改造物質力量的活動,仍然是物質性的活動。
(3)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集中體現著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2.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
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世界本質問題的一個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全部理論的基石,同時也為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提供了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一原理的內容包括:
(1)世界是統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個。
(2)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即世界統一的基礎是物質;物質世界的統一性是多樣性的統一,而不是單一的、無差別的統一,世界的物質統一性以具體物質形態的差異性、多樣性為前提,而物質形態的差異性、多樣性又以它們的客觀實在性為基礎。
........................................更多內容請見本書...............................................
目錄
華圖2014最新版黑龍江省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考試*教材 :綜合知識(公共基礎知識)
圖書簡介 | |||||||||||||||||
|
|||||||||||||||||
本書特色 | |||||||||||||||||
【編輯推薦】 |
|||||||||||||||||
本書目錄 | |||||||||||||||||
本章學習目標1 核心講義1 第一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1 第二節辯證唯物主義4 第三節歷史唯物主義16 第四節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22 本章命題點預測34 第二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37 本章學習目標37 核心講義37 第一節*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37 第二節中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38 第三節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和發展戰略40 第四節建設社會主義基本理論41 第五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容49 第六節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55 第七節科學發展觀57 本章命題點預測76 第三章法學79 本章學習目標79 核心講義79 第一節法理學79 第二節憲法86 第三節刑法100 第四節民法114 第五節行政法127 本章命題點預測135 第四章事業單位概況140 本章學習目標140 核心講義140 第一節事業單位概述140 第二節事業單位改革143 第三節事業單位崗位設置與考核152 本章命題點預測159 第五章職業道德161 本章學習目標161 核心講義161 第一節職業與職業道德161 第二節社會主義的職業道德164 第三節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基本內容165 第四節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職業道德169 第五節團隊及團隊精神173 本章命題點預測175 第六章公文與論文寫作177 本章學習目標177 核心講義177 第一節公文概述177 第二節公文寫作要則183 第三節公文處理186 第四節命令(令)190 第五節公告、公報與通告192 第六節決定、決議與通知194 第七節通報、意見與批復198 第八節請示、報告與議案200 第九節函與紀要205 第十節學術論文概述206 第十一節學術論文的選題與提綱208 第十二節學術論文的結構211 第十三節學術論文的寫作與修改215 本章命題點預測221 第七章常識224 本章學習目標224 核心講義224 第一節中國歷史常識224 第二節文學常識236 第三節自然、科技常識248 第四節社交禮儀常識259 本章命題點預測266 第八章環境保護268 本章學習目標268 核心講義268 第一節環境與生態系統268 第二節環境問題271 第三節當前世界面臨的主要環境污染274 第四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277 本章命題點預測279 第九章黑龍江省情知識281 本章學習目標281 核心講義281 第一節地理位置與自然狀況281 第二節人口、通訊與交通285 第三節科教文衛與社會保障288 第四節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現狀289 本章命題點預測292 第十章時事政治293 本章學習目標293 核心講義293 第一節國內外時事匯總293 第二節重點時政評點303 第三節"十二五"規劃綱要317 本章命題點預測322 第十一章邏輯判斷324 本章學習目標324 核心講義324 第一節演繹推理型324 第二節邏輯運算型335 第三節加強削弱型337 第四節前提假設型346 第五節解釋評價型347 第六節歸納推導型349 本章命題點預測351 第十二章資料分析355 本章學習目標355 核心講義355 第一節高頻術語詳解355 第二節快速計算實用技巧367 本章命題點預測394
.......................................更多內容請見本書.............................................. |
|||||||||||||||||
內容節選 | |||||||||||||||||
綜合知識(公共基礎知識) 第一章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與 本章需要掌握的知識點較多,在歷年的事業單位考試中所占的比例較大,且多以選擇題和綜合題的形式進行考查。需要考生重點掌握的知識點有: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區別;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物質與意識的相關理論;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對立統一規律;矛盾的基本屬性與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實踐與認識;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作用;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等。其他知識點需要考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識記。 核心講義 第一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一、哲學概述 (一)哲學的概念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世界觀是人們對于包括自然界、社會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內的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當人們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觀后,就會按照這些觀點去解釋一切現象、處理各種問題,這時,世界觀作為指導人們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原則,就表現為方法論。人生觀就是人們對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世界觀決定方法論,世界觀是方法論的根據,二者是相互統一的。 世界觀人人都有,但是自發的、零亂的世界觀,還不能稱為哲學。只有經過思想家自覺研究、系統闡發和邏輯論證的世界觀,才能稱為哲學。 所以哲學不等于一般的世界觀,它是系統化和理論化了的世界觀。所謂理論化、系統化,就是用一系列概念、范疇和系統的邏輯論證而形成的世界觀理論體系。 (二)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歷史上的全部哲學斗爭始終是圍繞著這一問題而展開的。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包括兩方面: 一方面,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二者何為第一性的問題,是指誰產生誰、誰決定誰的問題,由于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根本對立的兩個派別,即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是一元論哲學。二元論是指認為世界并存著物質和意識兩個本原的哲學學說,以法國的笛卡兒為主要代表。二元論把意識看成是本原,顯然夸大了意識的作用,貶低了物質的作用,最終導致唯心主義。 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方面,是物質和意識有無同一性,即人們的思維能否認識現實世界,思維能不能正確地反映存在的問題,即認識論問題。對這方面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哲學上劃分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標準。凡是認為物質和意識具有同一性,主張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就是可知論。絕大多數哲學家,包括唯物主義者和一些徹底的唯心主義者,都主張世界是可知的。但也有少數的哲學家,如休謨和康德,否認物質和意識具有同一性,否認認識世界或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這是不可知論。 (三)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 1.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主張唯有物質才是世界的本原。在哲學基本問題上堅持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認為客觀物質世界是離開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著的,意識和思維不過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即人腦的機能和屬性。世界上千差萬別的事物和現象,都是物質的不同表現形態,世界的同一性在于物質性。 唯物主義經歷了三種歷史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現代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2.唯心主義。 唯心主義主張唯有精神才是萬物本原的世界觀。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意識、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自然界、物、外部世界是第二性的,由意識或精神所派生。在認識論上,唯心主義主張人的知識是先天就有的或是人的頭腦主觀自生的,否認認識來源于外部物質世界和實踐。在社會歷史觀上,把人類歷史看做是某種先天原則和原理的體現,或者是杰出人物意志的產物,視精神、意志、動力為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唯心主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1)社會根源:是指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文明發展的不充分局限了人們的認識,人們不能科學地解釋自然、社會、思維的事物和現象。(2)階級根源:是指統治階級的有意歪曲或階級的偏見不能正視世界的本來面目。(3)認識論根源:是指把認識過程主觀化、簡單化、直線化、片面化。 唯心主義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兩種表現形式雖有不同,但實質一樣,都是把意識、精神當做獨立實體,當做世界的本原。 主觀唯心主義認為個人的感覺和意識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主觀精神創造一切、決定一切。例如,中國哲學家王陽明認為"天下無心外之物",英國哲學家貝克萊認為"物是觀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對象和感覺原是一種東西"。 客觀唯心主義認為某種客觀的精神或原則是先于物質世界而存在的本體,而物質世界則不過是這種客觀精神或原則的外化或表現,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中國宋代程朱理學的"理",古希臘柏拉圖的"理念"、德國黑格爾的"絕對觀念",都是這種作為世界本體的客觀精神或原則。 (四)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區別 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們的主要分歧是:(1)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形而上學則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聯系的。(2)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發展變化的,經歷著由量變到質變、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曲折前進過程;形而上學則認為事物是靜止不變的,如果說有變化,也只是數量上的增減或場所上的變更,沒有質的飛躍。(3)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自己運動的源泉,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學則否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把事物的變化看做是單純外力推動的結果。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這是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和實質,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 (五)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知識的區別在于二者的對象不同:哲學的對象是自然、社會、思維發展的一般或普遍規律。具體科學的對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領域的特殊規律。兩者的關系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個別的關系。 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知識的聯系:哲學以各門具體科學為認識基礎;各門具體科學以哲學為理論指導。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是德國的古典哲學。德國古典哲學是近代哲學發展的最高形式,黑格爾是辯證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但是,他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卻隱藏在神秘的唯心主義體系之中。費爾巴哈是德國古典哲學的最后一個代表,他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和宗教神學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哲學觀點。但他在批判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時,卻把黑格爾的辯證法也拋棄了。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哲學辯證法思想的"合理內核",拋棄了它的唯心主義;批判地吸收了費爾巴哈哲學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拋棄了它的形而上學,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同時,把辯證唯物主義運用到社會歷史領域,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內容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物質是世界上一切變化的基礎,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不是精神的產物,精神只是運動著的物質的最高形式;運動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雙方只存在于它們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系中;人們能夠認識并正確運用客觀規律;人們要認識物質世界的運動規律,必須通過實踐;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個人在歷史上有一定的作用,每個時代都需要而且能夠產生自己時代的歷史人物。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 首先表現在正確解決了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科學地規定了哲學的研究對象。其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還表現在它是完備徹底的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偉大發現。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思想體系。無產階級的階級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革命性的集中表現。 3.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科學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階級性的內在要求。革命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性的必然結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性和革命性的內在統一,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于舊哲學的最主要、最顯著的特點。 4.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哲學史上第一次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并把它作為自己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核心。 5.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靈魂。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和根本要求。 (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在人類哲學發展史上開創了一個新的階段。它無論從內容、對象以及社會作用上都與舊的哲學有著根本的不同,成為唯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從內容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特別是將唯物主義原則貫徹到社會歷史觀中,第一次正確解決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這一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結束了唯心主義在歷史觀中長期獨占統治地位的局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不可分割的高度統一,使馬克思主義成為有史以來最徹底的唯物主義哲學。 從對象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確立以"外部世界和人類思維的一般規律"作為自己的對象。從而正確解決了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結束了以往哲學家們竭力追求的包羅萬象"科學之科學"的時代。哲學既不能"代替"一切具體科學,也不能因有了具體科學而"取消"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從社會作用上看,以往的哲學"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則是以改造世界為目的的"實踐的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其在實踐基礎上科學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統一,標志著它與舊哲學根本不同的特點。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既是對人類歷史上優秀哲學遺產的繼承和總匯,又是這一哲學思想發展的新的更高的階段。 (五)當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代密切聯系,它是與時俱進的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時代精神的反映。所謂時代精神也就是對一定時代的本質、主題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它滲透在每個階段的經濟、政治、文化、科學等各個方面。馬克思主義自覺地植根于社會實踐的豐厚土壤,不斷地從現實生活中吮吸生命之泉,隨著時代發展而豐富,科學地回答了不同階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問題,指引無產階級不斷前進,推動文明進步。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是在中華民族面臨民族獨立和繁榮富強的背景下產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與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相結合,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經驗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 第二節辯證唯物主義 一、物質和意識 (一)列寧關于"物質"的定義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集中體現在列寧關于"物質"的經典定義中:"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 列寧是從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的角度給物質下定義的,其基本思想包括: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物質的根本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物質是對一切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的抽象,它既包括一切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動即實踐活動;這種客觀實在獨立于我們的意識而存在,為我們的意識所反映。 列寧的物質定義,堅持了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二元論劃清了界限,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和可知論,同懷疑感覺經驗之外的客觀實在、否認客觀事物可知性的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 (二)物質的存在形式 1.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標志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變化的哲學范疇。運動包含了宇宙中各種各樣的變化,從簡單的位置移動到人的思維活動都是運動的具體形式。運動和物質是不可分割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運動是物質自身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沒有運動的物質和沒有物質的運動是同樣不可想象的。 2.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 物質運動可分為五種基本形式: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化學運動、生物運動和社會運動。每一種基本運動形式又可劃分為許多具體的運動形式。隨著實踐與科學的發展,人們將發現更多的新的物質運動形式。各種物質運動形式之間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 3.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 物質世界處在永恒的運動變化中,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就是靜止。靜止主要是指:事物的空間位置相對不變,事物處于量變階段,保持質的穩定性,呈現出相對靜止的狀態。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相對的;運動則是絕對的和無條件的,靜止是一種特殊的運動狀態。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是統一的,是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 在堅持事物絕對運動的前提下,承認事物的相對靜止有重要意義:第一,相對靜止是衡量物質運動的尺度;第二,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理解物質的多樣性;第三,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認識和改造不同的事物。 4.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 (1)時間和空間的含義及其特性。 ①時間的含義及特性。 時間是物質運動的持續性和順序性。所謂持續性,是指任何一個物體的運動都要經歷一個或長或短的過程。時間的特性是一維性。時間的一維性有兩層含義:第一,對于時間的量度只需要一個數量。任何一個時刻,都可以用一個數量完全地把它量度出來、表示出來。第二,時間只有一個方向,具有不可逆性,時間總是沿著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方向前進的,只進不退,有去無回。 ②空間的含義及特性。 空間就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廣延性或伸張性,是指物體的位置、規模和體積。空間的特點是三維性。任何一個物體都具有一定的長度、寬度和高度,并且它同周圍物體也總是存在著前后、左右和上下的關系。 (2)時間和空間與物質運動不可分離。 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物質運動離不開時間和空間,離開時間和空間的物質運動是無法存在的。另一方面,時間和空間離不開物質運動,離開物質運動的時間和空間是不存在的。時間是以物質在空間中的運動來度量和認識的,離開物質在空間中的運動,它就成為無法捉摸、神秘莫測的東西。 (三)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世界的統一性問題,是回答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有沒有統一性,即有沒有共同的本質或本原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不僅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也具有物質性,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1.社會的物質性表現。 (1)人類社會依賴于自然界,是整個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2)人們謀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活動雖然有意識作指導,但仍然是以物質力量改造物質力量的活動,仍然是物質性的活動。 (3)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集中體現著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2.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 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世界本質問題的一個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全部理論的基石,同時也為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提供了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一原理的內容包括: (1)世界是統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個。 (2)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即世界統一的基礎是物質;物質世界的統一性是多樣性的統一,而不是單一的、無差別的統一,世界的物質統一性以具體物質形態的差異性、多樣性為前提,而物質形態的差異性、多樣性又以它們的客觀實在性為基礎。
........................................更多內容請見本書............................................... |